书城保健养生远离三高从细节做起
48564900000011

第11章 高血压(10)

高血压病早期用药宜谨慎

世界卫生组织及全球高血压联盟的专家认为,高血压病是一种可以控制但不能根治的严重心脑血管慢性疾病,只有坚持长期降压治疗,并结合非药物治疗措施,才能有效地控制血压。而长期控制血压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控制症状,更重要的是为保护心、脑、肾等重要脏器免受损害,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脑卒中、心肌梗死、尿毒症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由于治疗高血压病的药物作用和药理不尽相同,所以在用药时须谨慎考虑。早期轻度高血压病不一定开始就给予降压药物治疗。这主要是因为长期药物治疗带来的危害可能超过轻度高血压病本身的危害,两者之间需要加以权衡。现在在疗效更好、不良反应更小的降压药不断问世的形势下,这一观念或许会发生改变,但目前还应坚持对轻度高血压病不急于用降压药的观点,采用非药物治疗一段时间,观察其疗效后再决定是否用药物治疗。

高血压患者不宜擅自停药

有的高血压病患者在应用降血压药物治疗一段时间后,血压降至正常,即自行停药。结果在不长时间后血压又升高,再使用药物降压。这样不仅达不到治疗效果,而且由于血压较大幅度的波动,还会引起心、脑、肾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如脑出血等。正确的服药方法是服药后出现血压下降,可采用维持量,继续服药;或者在医生的指导下将药物进行调整,而不应断然停药。

高血压病患者服药时间的不宜

研究表明,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在清晨醒后变化最大,可以在数分钟之内上升2~5kPa。中午过后,血压会自行下降。这种血压变化规律致使患者容易在早晨和夜间发生脑卒中(早晨容易发生脑出血,而夜间则容易发生脑缺血)。传统的每日3次的服药方法没有考虑患者的血压变化规律,只是一味地考虑降低血压,结果使清晨时的血压控制不理想,而常使下午和夜间血压偏低。所以高血压病患者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采用科学的服药方法,从而有效地防止清晨醒后或夜间的血压剧烈变化,使血压处于能比较平稳的状态。

高血压病患者不宜一味追求血压正常

有的高血压病患者不根据具体情况,一味追求血压达到正常水平,其实这是不对的。60岁以上的老年人,均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硬化,偏高些的血压还有利于心、脑、肾等脏器的血液供应。如果不顾年龄及患者的具体情况,而一味要求降压到“正常”水平,势必影响上述脏器的功能,得不偿失。正确的做法是根据患者的年龄、脏器的功能情况,将血压降到适当的水平,特别是老年人,不可过度降低血压。另外,高血压病患者服药不宜降压过快或过低,因为血压降得过快或过低会使患者感到头晕、乏力,还可诱发脑血栓形成等严重后果。

降压不宜单纯依赖降压药

高血压病患者不宜单纯依赖降压药而不做综合性的治疗。高血压病的病因较多,因此治疗也需要采取综合性的措施,否则就不可能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正确的做法是除选择适当的药物外,还要注意劳逸结合,饮食宜少盐,适当参加文体活动,避免情绪激动,保证充足睡眠,肥胖者应减轻体重,重视治疗糖尿病等疾病。

高血压病无症状不需要治疗吗

没有症状就不需要治疗,这是高血压病患者普遍存在的误解。由于一半以上高血压病患者并无明显不适,大多数人不测量血压,以致长期漏诊而得不到治疗。这些患者多数是在查体或看其他病时才发现有高血压病。其实,当血压超过正常范围(140/90mmHg)时就应进行降压治疗,而且无症状高血压病比有头痛、头晕等症状的更具有危险性。当然在这段时间不一定都要服药,只要注意生活方式,消除引起高血压病的各种因素,大多数人血压能恢复正常。

高血压病用药不宜随意

有些人患高血压病的早期症状并不十分明显,血压每每是忽而高,忽而平稳,常常不能引起患者及家属的重视。同时,患者自以为是所谓神经性的症状不碍大事,甚至想自己压根就没啥病,更谈不到定期复查血压和注意生活方式了。因而在用药治疗上也很不规律。最新科研资料证明,不规律的用药可致高血压病患者诱发脑出血。医生认为,由于高血压病患者均有程度不同的动脉硬化,一旦不按规律服药,可使血压在短期内上升,如果血压超过了安全范围,势必诱发脑出血。据此提醒高血压病患者,一定要在医师的指导下坚持正规治疗,按要求服用抗高血压药。

降压不宜单纯依赖中成药

有些高血压病患者认为中药治本,所以只服中药。殊不知近年一些治疗高血压的中药胶囊制剂里也掺进一定成分的西药,药停后血压还是会反跳的。中医中药应当是辨证施治的,高血压病也应分型辨证治疗才能有效。经中医治疗后,如果不能控制血压,还应用西药降压来维持巩固疗效,才能防止出现并发症。

高血压病患者不宜频繁更换降压药

有些高血压病患者服用降压药物后血压长年稳定,未见任何不良反应,但顾虑长期用一种药物是否会有其他不良反应,或者听说某药效果特别好,于是自作主张更换药物。其实这是一大误区。服用一种降压药,疗效满意,没有不良反应,不宜自作主张更换。如果是降压疗效不好,血压未降到正常,但是没有不良反应,确定是剂量不足时,就应适当增加剂量;如果剂量已达足量,不能再增加,就要加服另一种降压药,二药合用。另外,每个人对药物的适应性各不同,对别人效果好的药不一定对自己合适。那么什么情况才可更换降压药呢?只有在用了某种降压药后,疗效不佳,要经医生诊查后,再换药为妥;或者有不良反应,且无法耐受,那就必须停用,在征询医生后,改用其他类降压药。

宜了解季节对服用降压药的影响

高血压病患者服用降压药需要根据季节加以调整。一般地说,冬季是一年中血压最难控制的季节,往往是用药量最大的时期,一般情况下,在冬季很难调减降压西药。服用中药治疗更应根据季节调整,春宜疏肝养肝,夏宜养阴清肝泻火,秋宜养阴润肺以制肝,冬宜补肾活血以滋水涵木。

宜了解高血压病的分级预防

唐代大医家孙思邈是位极重视治未病的医家,他比较科学地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层次,“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防治高血压,也应该进行分级预防。

1.一级预防:急需加强一级防线——非药物治疗的主战场。一级预防对象是具有高血压易患因素的还未患有高血压的十大高危人群,核心是对可逆危险因素进行控制和采取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一级预防好比防治高血压的第一道防线,也是终身防线。由于重视程度不够,当前这第一道路防线仍十分脆弱,有时形同虚设,很容易被高血压攻破。所以必须加强普及推广高血压防治知识。高血压一级预防的主要内容是1992年美国心脏健康会议“维多利亚宣言”指出的健康生活的“四块基石”。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做好一级预防可以说是“少花钱,多办事”,以健康生活方式为主要内容的一级预防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可使高血压的发病率下降55%,脑卒中下降75%,肿瘤下降1/3,糖尿病下降50%,人的平均寿命延长10年,而所需费用不足高血压治疗医疗费用的1/10。也就是说,与其花10元去治,不如用1元去防。

2.二级预防:科学设置二级预防——非药物和药物综合降压,事半功倍。二级预防对象主要针对高血压Ⅰ期患者或者无靶器官损害和相关临床情况的各级高血压患者,预防的核心:“三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人一旦得了高血压,大部分清醒了,害怕了。认识到必须坚决守住的这道防线,因为防线后面就是心、脑、肾等重要器官。不能后退,一旦被攻破,后果不堪设想。现在在这道防线上,人们可谓是重兵投入,各种各样的中药西药,五花八门的保健品,十八般武艺全都招呼上了。由于没有采取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心理、饮食和行为治疗)相结合的综合防治策略,导致“事倍功半”,效果不尽人意。所以这道防线应该重新调整,采取综合防治措施,科学合理的设防。

3.三级预防:顽强坚守三级预防——药物治疗的主战场,联合用药和个体化治疗。三级预防对象为针对重度高血压合并心、脑、肾并发症者,高血压Ⅱ、Ⅲ期患者。预防工作的核心主要在积极治疗高血压的同时,应高度重视和不断改善上述靶器官的功能,采取一切措施防止病残,延长寿命。药物治疗是高血压三级预防的主要措施,重点是药物联合和个体化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