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语言的力量:语言力学探索
48564400000005

第5章 绪论(4)

乔姆斯基从德国学者威廉·冯·洪堡特的理论中获得灵感,因为洪堡特说过,语言是“有限手段的无限使用”,乔姆斯基正是从这句话里得到启发,并且确定了转换生成语法的理论基础。他认为在研究语言时要分清I语言和E语言。所谓I语言,是指内化语言,而E语言是指外化语言。内化语言(internalized language)指人类的语言能力,因为内化语言受普遍语法的支配,是人生而有之的。作为E语言的外化语言(externalized language),是指人们对语言的运用。也就是说,人类内在的语言能力是天生的和在大脑中所固有的,而外化语言是内化语言的外在表现。更清楚地说,目前的语法教科书里所研究的语法就是外部的语言,乔姆斯基要探讨的并不是外化语言,他所要讨论的是内化语言,他的目的是寻找内在的普遍语法里的句法结构。

人类真的存在着普遍语法吗?乔姆斯基认为可以从几个方面证明在人类大脑里存在着普遍语法。首先,人们所使用的句子是千变万化的,是无数的。重复的句子很少,人们可以创造出不同的新句子,听者和说者也都用不着学习这些新句子就能够听懂,能够理解,而且自己也能够创造。如果不存在先天的普遍语法,就不可能出现这种现象。

一般认为普遍语法系指对人脑里语言器官的初始状态的描述,是一种语言生理上的特征,是人类语言最初的内化现象。而特殊的个别语法系指语言器官的初始状态在后天经验中的一套与结构相关的知识系统的理论,也就是语言在经历初始状态后而发展或形成的外化语言。但从语言的发展来看,人类最初的语言是用手势语来表示的。恩格斯认为:“语言是从劳动中并和劳动一起产生出来的,这是唯一正确的解释。”(见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马克思说过:“人类在蒙昧期慢慢地几乎是觉察不出地向前进步着;由手势语言和不完备的声音进到发音分明的语言。”(见马克思《摩尔根栀古代社会枛一书摘要》)而且语言本身就可以用手势来表达,如现在的聋哑人之间的交际语言就是用手势语来表达的。

语言可以说是非常复杂的,但是儿童似乎不用花费多少时间就能够掌握自己的母语,能够自由地运用母语,同样能够创造出无数新句子。可见语言是人脑中的产物,语言和大脑的机能有着根本的联系,乔姆斯基提出了他的语言固有性假设(innateness hypothesis)。他认为,婴儿在出生时,大脑之中就已经存在了处于特定物质状态的语言器官,并且具有语言信息处理的能力。他认为,不管在哪一个国家出生的孩子,生下来后便能够较快地掌握当地的语言。上海人的孩子出生并住在在广州,就能够掌握广州的语言,同样,广州的孩子出生在上海并住在上海,就能够掌握上海的语言。中国的孩子出生在国外也同样能够掌握所居住国的语言。

他认为从这一点就说明人类大脑里存在着普遍语法,而且是生来具有的普遍语法。他还认为,每个人都具有自己母语的知识,能够在不自觉的情况之下辨别出语言的差别。甚至于他认为每个人大脑里的普遍语法是相等的,是通过遗传而获得的,具有生物学上的属性。普遍语法在大脑里的生长就像人类的其他器官在人体上的生长一样。所以,普遍语法不是通过经验获得的。他说,语言是一种器官,但是语言器官不是语法,只能是语言能力。眼睛可以看到物体,这是眼睛的能力。例如,幼童就能够分辨以下语言:

(1)a.宝宝喜欢妈妈。

b.妈妈喜欢宝宝。

c.妈妈宝宝喜欢。

d.宝宝妈妈喜欢。

倡e.喜欢宝宝妈妈。

倡f.喜欢妈妈宝宝。

以上的这些句子都是幼儿时常讲的,也许母亲只教过孩子说过“妈妈喜欢宝宝”和“宝宝喜欢妈妈”这两句话,但孩子会仿照所学过的句子而创造出新的句子,尽管最后两句不符合习惯句法,但是这却说明了人类天生的语言能力。同样,语言中如果出现某些错误,幼儿也会辨别出来,如:

(2)a.爸爸戴眼镜。

b.戴眼镜爸爸。

c.戴爸爸眼镜。

d.眼镜爸爸戴。

e.眼镜戴爸爸。

上面的5个句子里,孩子能够辨别出真假。在对方说出“眼镜戴爸爸”时,孩子会笑,会提出问题,说:“眼镜怎么会戴爸爸呢?”乔姆斯基和他的支持者认为,语言学家的目的和任务是要把人们大脑之中这种内在的原因找到,并且加以形式化,从而建立普遍语法。

乔姆斯基并不否认后天获得的重要性,因为大脑中固有的语言知识如果不和后天的习得配合,当然是无法掌握语言知识的。

我们再看,他说的“固有的语言知识”是什么呢?他认为,语言知识的一部分是天生的,是遗传的,不是依靠传授而获得的。而人们大脑中这种固有的、生来就有的语言知识必然会有自然语言的共同特性,即语言的普遍性存在的初始状态,可以称之为“普遍语法”

(universal grammar)。他认为句子的表达和对句子的接受性有关,如下面的两个句子,无疑a比b就更有可接受性:

(3)a.I called up the man who wrote the book that you toldme about.b.I called the man who wrote the book that you told meabout up.

乔姆斯基认为,要把语言能力和语言行为从根本上区分开来。

所谓语言能力系指说话人和听话人所具有的关于语言的知识;而语言行为系指具体环境里对语言的使用。同时,他也吸取了一些哲学家如笛卡儿和莱布尼兹等人的哲学思想。他认为,语言本身不是客观世界中的实在事物,语言不能独立存在,只能依赖于语法;因为语法存在于大脑之中,是客观世界中的现实事物。他认为,语法存在于大脑中,具有物质属性;语法在大脑中表现为一个规则系统,又具有形式上的属性。什么是大脑中存在的语法或规则系统呢?乔姆斯基认为,普遍语法可以当作一种原则系统,这种原则系统为人类所共有,是先于个人后天经验的。乔姆斯基一直认为这种原则系统的普遍语法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原则,即人类语言的共有现象;另外一部分是参数,即各种民族或种族所特有的非共有现象。这就是他的原则和参数理论(principle and parameters theory)。

我们首先要弄清楚乔姆斯基的具体理论,然后才能进行讨论。

前面所说的原则,是指人类语言的普遍现象,即共有现象。而参数是指特有语言的特有现象。这种说法是很抽象的,所以需要具体地解释清楚。我们以生成语法常用的例子来说。比如反身代词原则是人类语言所共有的现象,即:反身代词必须以同一个分句中的名词短语作为先行词。

(4)John said that Tom hates himself.其中that Tom hates 是一个分句,而反身代词himself 一定是指Tom,Tom 是himself 的先行词,也是前照应。这里的himself和John 无关。如果用汉语例子,也是同样的:

(5)张三说王四恨他自己。

该句中的“他自己”只能指王四,和张三没有关系。因为“王四恨他自己”是该句里的一个分句,其中王四是“他自己”的先行词。

生成语法的学者们认为这种情况就是普遍语法的原则,因为这种语法在各种语言里具有普遍性。也正是这种内在的普遍性原则才可以用来解释儿童为什么能够迅速掌握母语的原因。不管儿童出生于使用哪一种语言的国家,父母讲的是哪一种语言,儿童本身都具有这种普遍语言能力的知识。凡遇到前述的例子时,都会了解这种反身代词的普遍原则。当然,他们也注意到,儿童仅有这种普遍性的能力和知识是不够的。因为语言有其普遍性的东西,特种语言也有其特有的东西,也就是说,各种语言除具有所有语言的普遍性外,还具有其特殊性。比如,每种语言都有把一般陈述句转换成疑问句的某种成分,这种成分可以用英语疑问句的前两个字母wh 代表。因为英语中why,who,when,where 等都是疑问词。如:

(6)a.They read novel.b.What do they read?

这里b 用what 置于句首,和do 一起就使a 陈述句变为b 疑问句。汉语也有这种共性,但方法不同。如:

(7)a.他们读书。

b.他们读书吗?

c.他们读什么书?

汉语用“吗”和“什么”构成疑问句,而“什么”并没有放在句首,也不需要和一个助动词共同构成疑问句的成分。这里汉语和英语就有不同,这就是各种语言的具体特点。乔姆斯基把这种情况称为参数差异(parametric variation)。当然,各种词类、句子成分等也都是语言中所共有的绝对的普遍现象。有人认为,普遍语法包含有一整套语言所共有的绝对的普遍现象、概念和原则。有些语言所特有的特殊性不能完全由普遍语法确定。但普遍语法对这些特性可以提供几种不同的选择。

生成语言学派的人们事实上也感到自己的说法缺乏说服力,所以他们不仅在理论上不断改进,而且也承认人们获得语言的外因是很重要的。但他们一再强调,儿童在学习母语时无需学习这些普遍规则,虽然他们也认为儿童后天的经验是有意义的。他们又认为人类大脑的语言能力是内因,后天习得是外因。如果儿童不接触这些实际的语言材料,儿童也学不会母语,如狼孩子学习不了母语就是一个事实。

无论生成语法学派的哪一个代表,事实上都没有讲清楚究竟什么是他们所认为的普遍语法。他们对语言的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的解释也没有令人信服。乔姆斯基提出一个语法模式:

基础:(p1,pi)转换:(pi,pn)语音:pn语音表达语义:(pi,pn)……语义表达

这是他在上个世纪70年代所提出来的扩充式标准理论模式。

这里的p1指初始结构;pi 指深层结构;pn 指表层结构。上面所表示的情况只是基础部分,是从初始结构开始的,然后用基础规则生成深层结构,再用转换部分把生成结构转换成为表层结构。接下去就和语音和语义相联系。

生成语法学家们的出发点是想寻求普遍语法,并且认为人类的语言习得主要是来自作为语言能力的内容。他们又认为语言能力是理想化的语言使用者应具有的语言知识,这样他们就无法解释清楚所谓大脑中固有的语言知识系统I 语言(即内化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