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语言的力量:语言力学探索
48564400000027

第27章 语言力探索对语用原则的评析(6)

你的问话很客气,又十分谦虚,你自觉问的时候很有礼貌。特别你认为你提的问题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都符合礼貌原则。可是结果不如你想象的那么好和有效。因为她们的文化背景不同,她们根本不喜欢谈论有关年龄和工资的问题。你不了解这一点就可能带来交际上的失败。最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个体的心理素质问题。比如我们可以举例子来说明。一位老师在班上和颜悦色地对学生问道:“你最喜欢吃什么?”这虽然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然而孩子们的反应却不同。有的立刻举手要求回答,有的想回答但不敢举手,有的根本就是害怕回答。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们各人的心理素质不同。所以在一般的交际场合,说者必须注意到听者的心理素质。有经验的老师对这一点是非常了解的。所以我认为在探讨语用原则时应当把心理素质等有关的问题结合起来研究。

无疑,无论是格赖斯提出来的合作原则,还是利奇提出来的礼貌原则对语用学都有极大的贡献。但是他们提出来的原则并不能够解决语用学里的全部问题。利奇提出的6个原则事实上可以归纳成为下面几句话:(1)使听者受惠最大;(2)使说者受惠最小;(3)扩大对听者的赞扬;(4)增多对说者的贬低;(5)增大双方的一致;(6)增大对对方的同情。至于格赖斯的合作原则也同样可以归纳如下:(1)不要超出所需要的信息;(2)不讲虚假的话;(3)话语之间要有关联;(4)讲话要清楚明确。

我觉得研究语用原则首先本身就应该符合语用原则。如果我们把他们提出来的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合并在一起研究,有可能会得到更好的效果。我们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就有可能发挥更有效的语言力。即:平等互换,真实可靠,清楚明确,扬他抑己,语境含义,个体素质,倾听叙述,求同存异。这样不仅包括了格赖斯和利奇所提出来的内容,而且也有了新的补充。

首先我们应该看到人与人之间是生而平等的,所以在一般的交际场合就必须注意到这个问题。即使你是总统,当你对待一个普通群众的时候也同样要看到你和他是完全平等的。当然在公务上是另一回事。因为,有了平等才可能处理好人际关系,也才可能做到平等互换。比如,一位董事长在路上遇到了一个普通的职员,而且董事长又认识他,那么,董事长是否要等到职员向他打招呼后才对职员打招呼呢?如果董事长高高在上,自以为是,一般群众当然就不敢和他接近,一遇到和董事长和自己交谈时就会感到不舒服,即使完全按照语用原则交际也可能会失败。所以应该把平等互换作为第一个语用原则。现在我们再来讨论这个原则的特点。日常交际是从普通的小事做起。一位老师在路上遇到几个学生,有的很懂礼貌,有的顽皮捣蛋,但是作为一个老师就要注意,在这个时候你不能只对懂礼貌的学生打招呼,如果这样你就破坏了平等互换的原则,而且会受到一些学生的瞧不起。这时候你应该向每一个学生打招呼。平等互换原则是交际顺利进行的基础,是不容忽视的。这个原则说明人是生而平等的,在交际场所里的言语交际也同样是平等的。人与人之间经常发生冲突,特别在学生之间,一遇到这种情况甚至于连话也不讲。如果冲突的一方在路上遇到另一方时首先向他/她打招呼,很可能以往的冲突就一笔勾销了。可见,注意到平等互换连以往的隔阂与冲突都会消失。

第二个原则是真实可靠。这个原则实际上是格赖斯所提的质量准则。在正常的交际环境之中,人与人之间应该真诚相待,你对别人不真诚,别人自然也对你不真诚。这里的真诚是指交际内容的真诚。我在担任系主任的时候,副主任是一位加拿大来的外教。

她每次来向我请假的时候都说某某院长同意了,或某董事长同意了,其实并没有得到他们的同意。这样我对她的话自然就不相信了。一次她要到香港去买书,说她已经得到常务副院长的同意。

于是我就打电话给常务副院长,他说根本就不知道这件事情。这样就造成了我们之间的矛盾,自然影响到日常的交际活动。说者向听者提供不是虚假的信息,交际行为才能够继续下去。过去在北京问路,北京的小朋友喜欢有意地指错方向,人们以后就不敢再向孩子问路,向中年妇女问路是最可靠的。当然,有时候说者提供虚假信息并不是有意的,而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造成的。比如一时记错了,或者理解错了说者的问题,等等。这是情有可原的。

当然有时也会遇到隐私的问题,等等。即使遇到此类问题,交际的另一方也应该原谅对方,这样才不至于产生纠纷。

第三个原则是清楚明确。实际上就是格赖斯所说的方式准则。要求清楚,就不至于出现语言的晦涩;要求明确,就不至于出现歧义。这也只是要求,因为在实际上是很难做到的。因为语言的晦涩和歧义随时都会出现。即使是讲同一种语言的人也难以避免。先看英语,不仅有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而且有新加坡英语、澳大利亚英语、香港英语以及世界各地不同的英语。这些英语在发音和语法上都有一定的差异,甚至于在含义方面也有不同。就说在美国吧,除掉有标准美国语外,还有美国黑人英语。也许说者说的在他本人看来是清楚明确的,一点也没有晦涩和歧义,而在别人看来就出现了问题。汉语也是一样,从表面上看,中国有十大方言区,其实每一个方言区的语言也是千变万化的。我住在苏州,苏州属于吴语地区,但是吴语地区范围很大,语音的差异也很大,即使在苏州近郊人们所说的话就和市区人们所说的话差别很大,在交谈时就会出现语言的晦涩和歧义。我们只能要求做到尽量避免出现语言的晦涩和歧义,但要求一定要做到是不大现实的。理论上要求能够做到的在现实社会里就很难做到。

第四,扬他抑己。这实际上是利奇所提出来的礼貌原则中的前几个准则。总之,在任何交际场合作为说者,永远都要使对方受益受惠,而使自己尽量受损受贬,多多赞扬对方,尽量贬低自己。

我们这里只用扬他抑己来代替。这就是说,在交际场合,任何一个说者都要注意到如何在言语里对另一方表扬赞扬,而对自己相对说来却是贬低。这对于一个领袖或者领导来说也许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在一个单位里,有一位职员搞错了一个程序,造成一定的损失。这对于该单位来说是一件痛心的事情。但是这一位职员的行为决不是有意的,他一直都为单位努力地工作。该单位的领导在和他谈心时对他说:“你不要难过,这一次事件的造成不能完全怪你,我本人有很大的责任。要怪首先要怪我,是我没有预先注意到这种情况发生的可能性。”这样的领导无疑是一位好领导。当然,不能把任何责任都拉到自己的身上,在工作中责任分明是很重要的。但是在日常交际中,特别在对待非原则的问题时可以扬他抑己。在扬他抑己的时候,从表面上看的确是吃亏了,而事实上这样做反而对自己有利。正如刘少奇同志所说过的那样,“吃小亏,占大便宜。”扬他抑己无论从哪个方面说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语用原则。

第五,语境含义。这实际上也是格赖斯所提出来的会话含义的五个特征。我这里就没有必要从五个方面来叙述,只笼统地探讨一下。在交际场合,听者要考虑到说者话语里的真实含义是什么,如果搞不清说者的话语含义,就会使得交际失败。同样一句话在不同的语言场合可能有不同的含义。比如“他是一头猛虎”这句话可能是褒义,也可能是贬义。这要根据不同的语境来决定。在谈论古代英雄打仗时,某人在战场上杀敌勇猛,犹如猛虎进入羊群,长驱直入,“他是一头猛虎”无疑是赞美的意思。如果在谈论一个强盗,他经常出没于某地,杀人无数。有人想和他抗衡一下,于是别人就对他说,要他不要自讨苦吃,因为“他是一头猛虎”。无疑,在这里就是贬义。同样,“他是一个天才”我们不能认为这句话就一定是贬义。如果在正常的场合讲这句话,那就是赞美。比如说“亚里士多德”是一个天才,那当然是合情合理的。如果有一个人并不怎么样,他处处以为自己了不起,好像他自己就是一个伟大的天才。这时他突然走来了,某人说道:“看,他是一个天才!”这里是反话,是讽刺语,是贬义。语境的问题很复杂,我们这里只能简单地讨论一下,来说明语境含义的意义所在。

第六,个体素质。个体素质在这里就是指个体的心理素质。医生为病人治病时不能够仅仅看什么病就开什么药,而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老人和儿童不同,男性和女性不同,身体强壮者和身体瘦弱者不同。越是好的医生越能够对症下药。

在交际场所也是这样,和不同类型的人交谈就要用不同的方法,决不能千篇一律。从语用学的角度看,说者要了解听者的心理素质交际成功的可能性就大,如果不了解对方的心理素质,交际成功的可能性就小。当你坐在火车里,感到窗外的风很大,想把窗户关上,你对坐在对面的一位旅客说道:“对不起,能不能把车窗关上?”应该说你的这句问话是够礼貌的了,的确是符合利奇的礼貌原则了,你认为对方一定会很高兴地同意你的建议关上窗户。可是结果你失望了。对方望了你一眼,并没有明确的反应。这时候你该怎么办?你可能认为你的礼貌用语是一定会得到回答的。如果你这样考虑,你就完全错了。因为你在问话时没有考虑对方的心理素质,因为不同心理素质的人对你的问话会有不同的反应,这就是说你在运用礼貌用语时要考虑到对方的心理素质。不要因为对方对你的礼貌用语没有反应就认为对方不礼貌。

第七,倾听叙述。在交谈时各方都需要倾听对方的叙述,特别是医生在和病人交谈时。医生总是认为自己的医疗方案是正确可靠的,而且总是在责备病人不对。比如病人的血压降不下来,医生会指责病人。可是病人由于复杂的心理现象,对潜意识的心理无法控制,也就不能够完全配合医生的医治。所以医生应该仔细倾听病人的叙述,并且运用合适的语言帮助病人克服某些心理障碍,这对病人的康复是很有帮助的。否则就只能加重病人的病情,甚至于使病人的病情恶化。作为一个医生,不仅要从生理上而且要从心理上医治病人的疾病。

第八,求同存异。世界史上的各种斗争、理论上的争论以及人际之间的矛盾常常出自只要求同,而不求异。今天人们已经发现,如果大家都注意到求同存异,就有可能保持和平稳定,无论世界各国还是人际环境都会出现和谐的局面。

语用学要发挥语言力的作用就应该考虑上面的一些原则。语用学不是用来进行争论和制造矛盾的,而是用来发挥语言力的作用和改善人际之间的交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