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创造了美。”这是马克思对劳动的精辟总结。可以说,教育孩子热爱劳动是父母的一项重要责任。因为孩子将来一生的幸福,都要靠孩子自己的劳动去创造。
一位同事谈起自己的女儿时说:“从孩子刚刚懂事起,我们就经常给她灌输将来考大学、当科学家的思想。孩子上小学了,我便把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孩子进步与否和实行奖惩的惟一标准。为了让孩子把全部精力用在学习上,我宁愿自己受苦受累,从不让孩子干一点活儿。她也没主动要求来帮我。尤其是孩子考上重点中学后,我觉得她十分争气,便晚上帮她铺床,早晨替她叠被;刷锅、洗碗、扫地和洗衣服等类的事,她从来不沾手。这样日久天长,孩子逐渐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十几岁了,不要说帮家里干活,就连自己每天穿什么衣服,换什么鞋,都要一一‘请示’,‘静候处理’”。
家长对子女的爱是天经地义的,但如何爱却很有讲究。对于孩子的人生道路,家长不闻不问完全顺其自然是不负责的表现,但大包大揽像养花种草那样为孩子设计未来也是不足取的。
在中国,对一个庞大特殊的独生子女群体的教育,家长们往往偏重智力教育,却忽略了智力以外的素质培养。许多家长似乎觉得孩子学习好,能考上什么学校就完成家长的使命了。因此为了开发孩子的智力花费了大量功夫和财力,而在热爱劳动教育——包括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上却往往给忽略了。
从上述事例看,孩子的劳动素质开发够不够,很大程度上讲是家长的原因。
现在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有两个看似对立实则统一的态度,这种教育态度是造成孩子劳动素质不高的重要原因:
第一是把孩子放在温箱里。这种宠爱、溺爱,把孩子当小皇帝一样对待的态度,是造成孩子劳动素质能力比较差的原因之一。
例如:有一个都已经上小学的孩子了,爸爸让孩子买一包烟,孩子在跑回来时不小心摔了一跤,膝盖碰了一下,本来没有多大事,可妈妈的知道了,赶紧跑上去,又吹又拍又按摩,而且泪水盈眶——如此对待孩子,在孩子的心中会留下一个什么样的印象呢?
第二,对孩子一方面是溺爱,同时又表现出某种专制。爱得非常细致、全面,对孩子又有种种戒律:你只能这样,只能那样;不能这样,不能那样。一切都管。
许多家长其实也意识到了对孩子教育所存在的问题,不少有见识的家长为自己的儿女安排一些特殊的假期活动:如推销、打工,卖报纸等等,这反映出了他们对孩子弱点的忧虑及改变现状的期望。
对孩子劳动能力的培养,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鼓励
孩子最初热爱劳动可能是在学校,最不爱劳动的孩子在学校干得也很出色。因为他们都很希望得到老师的夸奖,当老师表扬他们的时候,心里总是美滋滋的。回到家里,由于环境的变化,孩子可能不屑一顾,胡乱糟踏,却很少主动地去帮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鼓励是教育孩子热爱劳动的最好方法。
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小事都需要劳动,爱劳动的孩子处处都能发现要干的事,不爱劳动的孩子即便是油瓶倒在脚下都不会弯腰去扶。要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必须从一点一滴做起,如经常鼓励孩子清扫楼道,倒垃圾等。一开始孩子可能不愿干,假以时日,慢慢地就会成为习惯。
(2)信任
孩子做任何事都需要信任,对劳动也是如此。家长如果不放心,不信任,甚至怀疑孩子能否做好某一件事,这对孩子很不利。相反,你若信任她,在鼓励她的同时,让她放开手脚,让她大胆地去干,从她的内心来讲,她会感到劳动的快乐,品尝到劳动换来的果实。请相信,孩子在你鼓励和信任的目光下,一双稚嫩的小手,才会变得格外勤劳。
(3)比较
孩子经过一些简单的劳动锻炼之后,他发现自己有很大的潜力,也能干出好多好多大人能干的事,这时他会沾沾自喜,很可能失去刚参加劳动时的热情。家长一定要持之以恒,不时地以一些优秀的典型做比较,例如“十佳少先队员”的事迹。相比之下,让他觉得自己干得不过是一些微不足道的事,只有长期坚持才有好的效果,只有看到别人的长处,才会感到自己的不足。但在比较的同时不要否定孩子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