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性是孩子的天性。父母应从小予以纠正,如果任其发展,对孩子健全性格的形成非常不利。其实,只要父母能抛弃溺爱,孩子的任性是可以改变的。
邱冬学习上进,成绩很好,就是有一个毛病,看见别人有什么他就要什么,而且常常能达到目的。一天早晨,父母忙着吃早饭,着急上班,可邱冬坐在桌前不吃饭,嘴里嘟嘟囔囔:“怎么没有火腿肠?鸡蛋一点也不好吃。豆浆怎么一点也不甜?”父母心急如焚地催他:“冬冬,快吃,你到底要干什么?”“我班王勇的新赛车真棒!”“好,下午给你买一个回来。快吃饭,要迟到了。”邱冬大口吃完早饭,心满意足地上学去了。
孩子的任性让家长们大伤脑筋。那么,什么是任性呢?任性就是由着自己的性子来,不管自己的需要是否合理,想要什么就要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任何人的劝告和阻拦都没用。
孩子为什么会任性呢?
一方面,孩子的性格与遗传有关,特别与神经类型特点有关系。孩子的神经系统发育尚未成熟,兴奋功能强于抑制功能,兴奋后易扩散而不易产生抑制。因此,孩子自控能力差,易激动兴奋,一不如意,就发脾气,难以自制。如果孩子属于强而兴奋的神经系统型,这种表现就会更明显。有的心理学家做过这样的实验,把非常好玩的玩具给一些二三岁的孩子玩,当他玩得高兴时,成人突然把玩具夺去藏起来。这时,所有的孩子都不高兴,但是具体表现不同,有的不哭、不闹,但流露出祈求大人拿出玩具的神色;有的呜呜哭一会儿,便罢休;还有的孩子则长时间大哭大闹,躺在地上打滚,非要大人拿出玩具不可。
实验之后,继续跟踪观察,发现这些孩子几年以后性格发展也不同,第一种显得听话、顺从、胆小、依赖性强;第二种性情不稳定;第三种则更加固执、任性、大胆、主动性强。
另一方面,这是孩子心理发展的正常现象。心理学家把二三岁、六七岁和十一二岁称为“关键期”、“危机期”,在这些时期,儿童心理结构发生突变,产生质的飞跃,自我意识发展很快,强烈要求“自己来”,常常表现出不听话、固执、违抗等行为。由于家长不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便认为是任性。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家庭环境和家长教育的影响,即任性是家长惯出来的。
只有一个孩子,家长怕委屈了他,而且也能供得起,所以孩子要什么通常家长都能满足。即使要求不合理,家长在孩子哭闹、打滚犯赖之下也无可奈何,只得答应他的要求。更有甚者,孩子为了得到某种想要的东西,他会在大庭广众之下表演痛哭的把戏,许多年轻的家长惟恐被别人笑话,只得掏钱买下。几次三番,孩子便找到了规律,掌握了制服父母的秘密武器。这种武器非常有效,屡试不爽,孩子就养成了任性的习惯,使尽一切手段逼迫父母就范,不达目的,绝不罢休。
可见,孩子之所以任性,原因各不相同,在孩子任性的背后有一个精神世界。
那么,我们应如何看待任性呢?
和一切事物一样,任性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也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意义。任性的孩子性格上确实存在着严重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如果不进行教育,它可能发展为自私、放纵、固执等不良性格。而有些孩子某些行为表面上看似是任性,实质上则是独立性和意志力坚强的表现,或是当孩子正当的要求受挫后所出现的一种合理的反抗情绪。在这种任性中当然包含着合理的心理因素,如果引导好就可以发展为独立性强、有创造性、有主见等良好的个性。
一个一岁的孩子每次吃饭都要抢着自己拿勺吃,不依他就又踢又闹,连吓带哄都不行。
一个两岁的孩子把哥哥的手抓伤,爷爷用竹鞭逼着他:“是向哥哥认错,还是伸出手来?”结果他死不认错,打完左手再打右手,始终不哭。
前一个孩子的任性中含有独立性的萌芽,后一个孩子的倔强中又包含着任性的成分。
任性和独立性、任性和倔强常常这样混在一起很难区分,它们之间相隔只是一步之遥。
独立性是孩子成长中的合理的心理需要,大人如果阻止他,就是低估了孩子的积极性和能力,不但对孩子成长不利,反而会助长他“你要他干他偏不干,你不让他干他偏干”的这一非理性意志。
任性不同于独立性,它是不分好歹的为所欲为,大人如果无原则地迁就孩子,不但不会促进孩子的独立性,反而会滋长任性。
倔强是明辨是非的坚韧和勇敢,其中蕴含着独立性的因素,它是一个人最可贵的性格品质。
心理学家在2~5岁学龄前儿童中挑选了100名反抗性较强的儿童以及100名几乎看不出反抗的儿童,对他们进行直到青春期的追踪调查。结果发现,反抗性强的儿童中,有84人意志较坚强、有主见、有独立分析和评判事物并做出决定的能力;在反抗性弱的儿童中,只有26人意志比较强,其余的遇事不能独立承担任务、做出决定。
可见孩子从小倔强、富有反抗性是很可贵的品质,有助于独立性发展。只要我们善于疏导,就能使任性的发展趋势转化为孕育独立性的良机。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品质,关键就在于我们的疏导和教育。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孩子个性的某些不良表现,同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密切相关。在训斥、打骂或溺爱气氛中成长的孩子,他们的性格不是优柔寡断、无所适从、逆来顺受,就是固执、任性、刚愎自用。而在民主气氛中成长的孩子,其性格表现为开朗、温和、活泼,很少形成任性。
怎样纠正孩子的任性行为呢?我们的建议是:
(1)建立一个和谐的民主型的家庭
对少年期的孩子,一般说来并不要求放任,并不决然反对家长的干预,而是要在父母的关心与孩子的独立之间寻求某种可以接受的关系。
因此,父母对子女正确的教育方法就是“有计划地放任”。一方面,根据孩子的特点让其自然发展、充分发挥其特长,具有一定的宽容性。另一方面,绝不放任自流,娇惯孩子,使其随心所欲。宽容是对孩子的一种信任,承认他们是有各种感情愿望的独立人,纵容则是容许孩子有不良行为,它只会给孩子带来奢求,增加孩子对不合理权利的需求。
在民主型的家庭,父母对孩子的良好行为总是给予鼓励和支持,对他们正当的要求给予肯定和满足,对孩子不正当的要求,则耐心地作出解释,因势利导地加以制止。孩子想用剪刀,家长就教他怎样用,不会生硬地把剪刀夺过来,对他痛加呵斥。
(2)对孩子不良的行为进行必要的“惩罚”
“惩罚”不是责骂和殴打,而是对孩子的任性行为施行的一种心理对抗。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应该做的就一定要做,不行就是一定不行,绝不做出让步。孩子晚上想看电视,哭着闹着不去睡觉,父母对他的哭闹就不予理睬,把电视关掉,让他去哭,等到孩子感到哭闹的“武器”不灵的时候,他就会自动停止哭闹。这时再去跟他讲道理,他就容易接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