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影响中国学生的十万个为什么·人类文明1
48560600000013

第13章 伟大的创造(6)

泰山地区在太古时代经历了剧烈的地壳抬升和沉降,终于在3000万年前形成了今天的泰山。泰山地区的寒武纪片麻岩群是华北台地的基底,地层剖面出露齐全,化石丰富,保存完好。泰山杂岩形成于太古代,年龄在20亿年左右。泰山有丰富的地壳运动遗迹,在地质方面有丰富的研究成果,并设有着名的地质研究基地,具有世界意义的地质科学研究价值。

泰山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突起于华北平原,凌驾于齐鲁丘陵,相对高差达1300米,视觉效果格外高大,具有通天拔地之势,形成“一览众山小”的高旷气势。泰山绵亘200余公里,盘卧方圆426平方公里,形体集中,产生厚重安稳之感,正如“稳如泰山”一词所述。泰山岩性坚硬,节理发育。古松与巨石相互衬托,云烟和朝日彼此辉映,突兀峻拔,耀眼磅礴。

泰山人文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厚。从四五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期,泰山周围地区都出现了人类活动的踪迹,这些经过考古挖掘科学鉴定的远古文化遗迹,说明泰山地区是中华民族悠久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泰山被尊为华夏神山。

大约五、六万年前,人们已经开始了对泰山的崇拜。中国人的山岳崇拜,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对泰山的崇拜。根据古文献记载,先秦时代曾经有七十二君到过泰山,祭告天地。秦始皇、秦二世、汉武帝也都到此举行封禅大典。经唐、宋到明清,尤其到了清朝康熙、乾隆时期,泰山的地位抬高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这种封禅祭祀(sì)活动在泰山延续了数千年,并贯穿了整个中国封建社会。随着“五行”学说的流行,泰山又被封为东岳,被尊为五岳之首。

泰山吸引了历代大批文人墨客,留下了众多不朽的名篇佳作和书法墨宝。道教人物早在汉魏时起就活跃于泰山地区。在唐、宋、元、清四个朝代,道教在泰山都有重大发展,逐步走向辉煌。公元4世纪中叶,佛教传入泰山。公元351年,有人在泰山创建寺庙。北齐有人在经石峪(yù)刻下石经《金刚经》。

泰山无字碑是何人所立?

泰山极顶玉皇殿门外,有一方高6米、宽1.2米、厚0.9米的长方形石碑,石上无字,被人们称为泰山无字碑。清乾隆皇帝曾为此碑赋(fù)诗:“本意欲焚书,立碑故无字。”从诗句看,泰山无字碑是秦始皇所立,且立碑意在焚书。泰山无字碑真是秦始皇所立吗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确实在泰山立过碑。始皇二十八年(前219),秦始皇第二次出巡,他到达今山东省邹(zōu)县后,曾在峄山上立有石碑,即后来有名的“峄山碑”。后又登泰山,“立石封祠祀”。但他立的是刻有文字的碑,而且是在焚书的前6年。因此,无字碑与秦始皇焚书绝无关系。

有人根据史料记载,认为泰山无字碑是汉武帝所立的。汉武帝即位不久,就有封禅泰山的念头,但直到30多年后,才实现登泰山封禅的愿望。《封禅书》记载,汉武帝令人在泰山之巅(diān)立石,却没有说明在碑上刻字,因此,汉武帝所立的很可能是一块无字碑,而且这块碑所述的位置,与现在的无字碑位置大致相同,都在泰山极顶。

也有人认为,泰山无字碑原是有字的,只是年代久远,经风历雨,刻字被风化肃蚀殆尽,以致无迹可寻。但从现存石碑情况看,风化视象并不严重,在宋朝时就已被称为无字碑了,秦二世时的碑在宋代时尚可识得146字,这块石碑如若有字,不可能被剥蚀(shí)得一字不存。

目前,许多学者倾向于泰山无字碑为汉武帝所立,但还没有十分的证据加以证实,只能暂告存疑,留待后学考证。

比萨斜塔和埃菲尔铁塔的由来?

比萨斜塔是意大利名胜,它是古罗马的钟楼塔,位于意大利中部的比萨城内。比萨斜塔以塔身倾斜而名声大噪,但是即便不倾斜,

它也该算是一个奇景。它全部用白色大理石砌成,整座塔共分8层,高54.5米;最底层有石柱15根,以上6层每层都有30根,最顶层是12根;塔内有300级楼梯,由底层直达楼顶,可以眺望几千米外的海面。

比萨斜塔建造于1174年,因为是建在沙质土地上,地基又没打牢,所以第三层建成以后,发现已经倾斜,无法补救,只好停建。

94年以后,建造者继续兴建,并采取一些办法抑制倾斜,但于事无补,只好按计划于1350年完工,这时塔已经倾斜了两米多。从那时到现在640年过去了,奇怪的是它竟然没有倒塌,现在它正以每年1.25毫米的速度倾斜,将来有一天它可能会倒塌,目前科学家正积极设法拯救它。

埃菲尔铁塔是巴黎名胜,它矗立在穿城而过的赛纳河畔。

这座被称为打破常规典范的铁塔,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它高320.75米,重9000吨,共用梁柱18080根,铆钉和螺(luó)栓1050846个;上、中、下三层望台,1710级阶梯。今天乘电梯或者拾级而上,就可以把巴黎城尽收眼底了。铁塔建成时有许多人认为它破坏了巴黎的城市天际线而表示反对,但现在埃菲尔铁塔的宏伟形象已经成为巴黎的象征。

埃菲尔铁塔从建成揭幕以来,已接待了来自全世界数以百万记的参观者。

水下绘画是何人所为?

1991年9月,在寻找法国南部海岸卡西斯小海湾附近遇难的3名业余潜水员的过程中,当地潜水学校校长亨利·科斯凯和考古学家让·库坦无意中发现了一个水下隧(suì)道。他们俩先小心翼翼地游过一条37米长仅1米宽的管道。然后,他们又穿过一条150米长、直径2米的隧道,接着挤进一个窄洞,最后才进入一个4米高的石屋。

借助自带灯的灯光,他们看到了一个童话般的世界:石屋四壁有石器时代的雕刻,有同时期人们所绘的各种马。这些马有的仅能看到露出水面的头部和背部,而浸在水中的则已被毁坏。在另外一个洞中,洞内天花板上饰有色彩斑斓的钟乳石。洞内四壁所绘动物千姿百态,栩栩如生。

据估计,岩洞内的绘画大约形成于距今12万到2万年前。绘画上的动物造型水平相当高,至于这些画究竟是什么人画的,谁也无法知道确切的答案。

《阿甲克斯》为什么会沉入海底?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意大利靠近地中海的莱奇·马林纳海滨浴(yù)场,一名嬉水者在潜入海底时,触到了一尊铜像,当这尊铜像被打捞上岸后,人们惊奇地发现,这显然是一件“舶来品”。经专家鉴定,这尊铜像是古希腊的作品,塑的人物是希腊英雄阿甲克斯,大约在公元前五世纪塑成。

《阿甲克斯》在靠近意大利的海底沉睡了两千四百多年,如今,这件艺术珍品重现于世,这可是非同寻常的发现。

《阿甲克斯》是怎样沉入大海的呢?

历史学指出,《阿甲克斯》肯定是在从希腊运往罗马的途中,因船只遇难而陷入大海的。但这件艺术珍品是由罗马人抢掠来的,还是希腊人供奉出的就不得而知了。

据史料记载,从公元前一世纪中叶,希腊就已经在罗马帝国的统治之下。那时候的希腊雕塑技术空前的发达,出现了菲狄亚斯、米隆等一大批雕塑大师。

经专业人士考证,铜塑《阿甲克斯》很像出自菲狄亚斯之手。无论从结构造型上,还是工艺技法上,和菲狄亚斯的其它作品都极为相似。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菲狄亚斯的作品已无一件是真品。拿这些复制品来作比较,是否值得可信还需要考虑。

尤其是《阿甲克斯》尽管在形式上与菲狄亚斯创作技法相似,但在艺术风格上却不尽相同。在人们熟知的菲狄亚斯的作品中,大多追求外观上的华丽、飘逸,而《阿甲克斯》却是古朴、典雅。

《阿甲克斯》究竟是偶遇不测风暴,还是突遭海盗袭击迄今无法断定。那么,是否还有其它艺术珍品遭此厄运呢?

武夷山“船棺”是怎样安放的?

在福建省的武夷山,有一些高达几十米的悬崖峭壁,悬崖上的天然洞穴里安放着10多具形状像巨大的独木舟一样的棺材。这些船棺令人感到神秘莫测,被视为人间一大奇观。

不久前,文物考古部门的专家从白云崖上用当代最先进的起重设备,从悬崖上取下了一具船棺。它长近5米,重达500多千克。科学家用C14测定,船棺为距今3400多年前的遗物。棺材里安葬着古代闽(mǐn)越族人的祖先。

那么,这么巨大、笨重的船形棺材是如何被放进连猿猴都难以攀登上的悬崖洞穴里的呢人们对此进行了种种猜测,可是,无论哪一种推测都有明显的漏洞。例如,有人认为:古人是从山上沿着岩壁先凿小洞,然后架插木板作为栈(zhàn)道,再由人把棺材抬上去的。可是,悬崖十分光滑,而且石头很硬,古人是根本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

那么,这些船棺究竟是怎么被放上去的呢我们现在还无法得出科学的结论。

土耳其金字塔是怎样建造的?

2000年前,在土耳其东部有一个叫做“库玛坎内”的小国。随着历史的流逝,小国早已不复存在,但是至今还留下了不少堪称是古代阿纳托利亚瑰宝的古迹。在海拔2100米的奈姆尔特山上还耸立着一个世界上屈指可数的金字塔和神像。

奈姆尔特山顶上的金字塔高50米、直径100米,是用拳头大小的鹅卵(luǎn)石堆积起来的。这是公元前63年统治“库玛坎内”王国的安提阿卡斯一世为自己建造的永久安息之地。从塔的外观上来看,它与埃及金字塔不一样,这是一种三角形锥体。但是从其建筑的宏伟规模来说并不比埃及金字塔逊色,所以人们把它称之为“土耳其的金字塔”。

金字塔旁的神像高达8~10米,其身躯是由若干块大理石雕凿而成,仅石像头部就有三四米高,用整块大理石雕凿,每块重达数吨。在当时的生产条件下,如何把这些石料从其他地方运上陡峭的山顶,令科学家迷惑不已。

谁是经石峪石刻的作者?

泰山是我国的名山,号称东岳。在泰山的经石峪中的一块大石坪(pínɡ)上,刻着《金刚经》经文,被人们称为经石峪大字。

经石峪石刻的书法十分独特。不但字迹清晰(xī)工整,笔力浑厚苍劲,就是从艺术水平上说,也是我国书法历史上罕见的,是少见的书法珍品。遗憾的是,到现在还没有人知道是谁创作了经石峪大字。

清代学者考证后,指出经石峪大字石刻是北齐时的作品。但不同的学者对作者的认定全然不同。不少着名学者对经石峪的作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可是,所有的观点理由都不充足,说服力不够强。明朝学者王世贞则认为经石峪石刻的作者是唐代人。这种说法也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至今为止,经石峪大字的作者是谁,仍然是个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