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说:“皇上有四个想招而招不来的人,这四人已经很老了,但都是德高望重之人。如果能把这四个人请出来辅佐太子,并且让皇上见到他们,这对太子很有利。”
吕后采纳了张良的计策,让吕泽带着太子的书信,将四人请入宫来,厚礼相待。
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刘邦平定英布回到长安,患了重病,换太子的念头更甚。一天,刘邦在宫中举行酒宴。
太子亲自为四个白发老者酌酒。刘邦问他们姓名,四人上前各报自己的姓名,原来是东园公、角里先生、绮里季和夏黄公。
刘邦惊讶地说:“我访求你们好几年,你们躲着不肯出山,现在为何跟随我儿呢?”四人齐说:“太子仁孝,爱护贤士,天下有识之士都拥戴太子,所以我们也来为太子效命。”刘邦见太子有四人辅佐,便以为太子“翅膀已硬,难以动摇”,从此,打消了更换太子的念头。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军纪明逢敌无所不克汉文帝时,匈奴6万余骑犯边,文帝命三路人马星夜出发拒敌,并令河内太守周亚夫驻兵细柳,令刘礼、徐厉分驻坝上、棘门、以防不测。
过了几天,文帝放心不下,亲自去几个大营视察。先到坝上,再到棘门,文帝都是直接进入营中,并不预先通报。刘、徐二将直到有人报知皇帝前来,才慌慌张张地出迎。文帝也不加怪罪,只是随便吩咐几句,就出来了。
接着,文帝的御驾前往周亚夫的细柳营。远远望去,营门外甲士排列齐整,或持刀,或持戟,或张弓挟箭,好像真要开战似的。见此状,文帝已心中叫好。到营门前,先驱者传报说是御驾亲临,门口的卫兵却不为所动,不让入营,并上前挡驾:“这里只听将军命令,不听天子诏令!”
先驱还报文帝,文帝亲自指挥车队到营门口,又被卫兵挡住,不让进去。文帝无奈,便出示符节,交给随从,让他入营通报。周亚夫接见来使后,传令开营门。那卫兵一边把门打开,一边嘱咐御手,说将军有令,御驾在军中不得快驰。文帝一听,只好让车队慢慢行走。到了营门里面,只见周亚夫从容出迎,他穿着甲胄,佩着剑,对文帝作了个长揖,边行礼边说:“甲胄在身,不便跪拜,臣按军礼施行,请陛下勿怪罪!”
文帝对周亚夫从严治军的认真劲所感动,他把身子微微前倾,手扶车栏,向周亚夫致敬,并让人宣谕:“皇帝敬劳将军!”
周亚夫带着全营军士,肃立两旁,鞠躬称谢。
文帝又亲自叮嘱了一些要事,然后出营。
周亚夫仍不相送。文帝退出军营后,又按规定关闭营门。
一切都和过去一样。
文帝的御驾走在道上,回头相顾,不禁感叹系之:“这才算是真正的将军!坝上、棘门二将和这里相比,真如同儿戏。
假如敌人真来袭击,还不被对方擒拿?像周亚夫那样严谨,才真正叫无空子可钻呢。”
一忍再忍智匈奴深藏不露灭东胡
西汉初年,北方的匈奴首领冒顿杀父自立,以力自威,这大大地威慑了它的邻国东胡。为了限制匈奴的发展,东胡国不断挑衅,企图找借口灭掉匈奴。
匈奴人以剽悍善骑着称。国中有一匹千里马,毛油黑发亮如软缎,浑身无一根杂毛。它能日行千里,为匈奴国立下过汗马功劳,被视为国宝。东胡国便派使者向匈奴国索要这匹宝马。
匈奴群臣都认为东胡太无理取闹了,一致反对。
足智多谋的冒顿一眼看穿了东胡的用意,但并没有流露出来。他知道,舍不得孩子打不着狼,决定忍痛割爱来满足东胡的要求。他告诉臣下:“东胡之所以要我们的宝马,是因为与我们是友好国家。我们哪能因为区区一匹千里马而伤害与边邻的关系呢?这样太不合算了。”这样,就把宝马拱手送给了东胡。
东胡国王一看冒顿如此胆小怕事,就更加狂妄。他听说冒顿的妻子很漂亮,就动了邪念,派人去匈奴说要纳冒顿之妻为妃。
冒顿的妻子年轻貌美,端庄贤惠,深得民心。匈奴群臣一听东胡国王如此羞辱他们尊敬的王后,都气得摩拳擦掌,欲与东胡决一死战。冒顿更是气得钢牙紧咬:连妻子都保护不了,还算个男人?况且还是个国王!然而他转念一想,小不忍则乱大谋,社稷毕竟重于一切啊!
于是,他强打笑脸劝告群臣:“天下女子多的是,而东胡却只有一个啊!岂能因为区区一个女人伤害与邻国的友谊?”
这样,他又把爱妻送给了东胡国王。
东胡国王轻而易举地得到千里马与美女,就认为冒顿真的惧怕他,更加骄淫起来。他整日寻欢作乐,不理朝政,国力越来越虚弱不堪。然而他却毫无自知之明,又第三次派人到匈奴去索要两国交界处的方圆1000里的土地。
冒顿召集群臣商议,大臣们不明他的态度,都沉默在那里。有人耐不住这可怕的寂静,联想到以往两次的事,试探地说:“友谊可能重于一切,送给他们好了。”冒顿一听,怒发冲冠,拍案而起:“土地乃社稷之根本,岂可割予他人!东胡国王霸我王后,索我土地,实在是欺人太甚!士可忍,孰不可忍?!现在天赐良机,我们要灭掉东胡,以雪国耻!”他亲自披挂上阵,众人同仇敌忾,一举消灭了毫无防备的东胡。
骑兵追杀三名匈奴兵,杀死二人、活捉一人后正准备回营,却被几千匈奴兵发现。李广的手下见敌人人多势众,都想赶快逃跑。李广却制止大家,说:“我们人这么少,离大军十几里,如果逃跑,匈奴兵肯定会追上来,我们难免一死。若是我们留下不走,匈奴兵必定会认为我们是引诱他们上当的,他们就不敢贸然来打我们了。”李广命令士兵骑马走到离匈奴阵地二里处停下来,然后,下马解鞍,原地休息。匈奴兵见汉军都躺在地上休息,以为必有汉军埋伏。过了一会儿,一名匈奴将领想过来察看个究竟,被李广射死。匈奴兵摸不清汉军方面葫芦里究竟装的什么药,不敢进攻。双方一直僵持到半夜,匈奴兵怕遭汉军偷袭,赶紧撤退。第二天早上,李广率领百骑从容地回到了大本营。
东方朔计救乳娘
西汉时,汉武帝登基后嫌其乳娘好管闲事,决定赶她出宫。
乳娘在皇宫住了几十年,舍不得离开这里,乳娘跑到汉武帝的近臣东方朔跟前求情,希望他能帮自己在汉武帝面前说句话。东方朔答应帮忙,满有信心地说:“当你向皇上辞行的时候,只要回头看皇上两次,我就有办法了。”
在乳娘辞行的那天,乳娘满面泪水,频频回头看汉武帝,东方朔乘机大声说:“乳娘,你快走吧!皇上现在已不用你喂奶了,你还担心什么呢?”汉武帝听了此话,心中十分难过,想到自己是吃乳娘的乳水长大的,她又没有犯什么大错,为何非要赶她出宫呢?于是,汉武帝收回成命,继续留乳娘在宫里。
小皇帝智辨忠奸
汉昭帝(公元前94年-公元前74年)即位时年仅八岁。
汉武帝遗诏,由霍光、桑弘羊辅政。大将军霍光勤勤恳恳,日理万机,不负先帝重托,但亦引起一些王公大臣的不满和忌恨,左将军上官桀和燕王刘旦等更时刻想方设法陷害霍光。
一次,上官桀和刘旦勾结,以燕王刘旦的名义上书昭帝:
霍光独断专行,擅自调动、增加大将军府的校尉,恐怕要谋反。
第二天上朝前,霍光听说了这件事,就在画室中停留,不入金殿。昭帝见霍光没有上朝,便大声问道:“大将军在哪里?”上官桀乘机说:“因为燕王告发了他的罪行,不敢上朝了。”昭帝下诏让霍光入朝。霍光无奈,入殿叩见昭帝,并摘去头上戴的乌纱帽。昭帝说:“大将军快把帽子戴上,我知道这封奏书内容有假,你没有罪!”霍光大惊,问:“陛下是怎么知道的?”昭帝说:“将军调选校尉还不到十天,远在燕地的燕王怎么会知道呢?再说大将军要做不本份的事,也用不着调动校尉呀!”
当时昭帝才十四岁,满朝大臣都很惊奇,而那个上书人闻讯赶紧逃出京城。
黄太守巧断生母
西汉宣帝时,颍川郡(今河南禹县一带)有一家富户,兄弟俩各自娶媳妇后仍住在一所大宅院里。有一年,嫂嫂和弟媳同时怀孕,产期到了,嫂子因伤胎流产,弟媳则顺利地生了一个胖小子。嫂子很嫉妒,偷偷地把男孩抱到自己屋里,这件事做得神不知鬼不觉,连佣人都不知,只有嫂子和弟媳两人心里明白。弟媳眼看自己的亲生骨肉被人夺走,当然不干,便跑到郡府告状。两个妇人的官司打了三年,因为找不到证人,官府一直没有判决。
黄霸(?-公元前51年)就任颍川太守后,一天,看到了此案的卷宗,心生一计。第二天,黄霸派人把两个妇人叫到官府来,又让人把男孩抱到离两个妇人十步远的坪院中间。然后,黄霸对两个妇人说:“你们谁先抢到孩子,这孩子就归谁。”
两人一听便急忙上前,嫂子抱着男孩的腰,弟媳抱着男孩的双腿。嫂子狠命地拉扯孩子,弟媳使劲抱着孩子的双腿不放。男孩被扯痛了,大哭起来。弟媳听到孩子一哭,心就软了,也跟着哭起来,而嫂子却更使劲了,终于将男孩抢了过去。
黄霸在一边看得很清楚,心想,只有疼爱孩子的人才是孩子的母亲。当即判定:“这孩子是弟媳的。”嫂子在责问下,只得低头认罪。
黄霸用心理学来判定孩子究竟是谁的,为后人称道。后来,他官至丞相,为政外宽内明,政绩颇佳。
刘秀烧信笼人心
王莽新朝更始二年(公元24年),一个本以卜相为业的名叫王郎的人,冒称汉成帝的儿子刘子舆,因而被西汉宗室刘林和大豪李育等立为汉帝,建都邯郸(今属河北)。不久,汉朝的皇族刘秀(即后来建立东汉王朝的汉光武帝)率军攻破邯郸,杀掉了王郎。在接收王郎政权的文书档案时,查获了几千封刘秀属下私通王郎、毁谤刘秀的书信。刘秀看也不看,召集众将当场把这些书信烧掉了,并对大家说:“让那些三心二意的人放心吧。”
刘秀宽宏大度,联合贵族势力,争取了众多的力量,终于战胜了一批割据势力,统一全国,恢复了汉室。
刘秀倒鞋脱身
西汉末年,王郎派兵包围守卫蓟县的刘秀。刘秀不敌,领兵突围向南逃跑,王郎紧迫不放。刘秀怕骑马逃跑目标太大,便命令士兵把战马赶到树林里隐藏起来,然后,又让士兵们把鞋后跟调向前,鞋尖向后绑在脚上。这样,走过的脚印,分明是向西走,变成向东走了。待王郎追来,看到地上的脚印,便率兵向东追去。刘秀率领部队就这样脱身了。后来,刘秀打败王郎,在洛阳称帝,建立东汉王朝。
廉范增炬假添兵
东汉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北方匈奴进攻东汉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一带)。云中太守廉范率众抵抗,汉兵人少,寡不敌众,廉范的手下提议向友邻求援。廉范不同意,要大家坚守,并说应该靠智谋和勇气来战胜敌人。
廉范想出了一条增炬“添”兵的妙计。为了迷惑敌人,廉范设计了一种十字形火炬,让每个士兵拿一个十字形火炬,用手握住一头,其余三头都点着火。然后叫士兵们分散站开。这样,远远地看去,一个人便成了三个人。
匈奴人在远处看到廉范军营有这么多的火光,以为是援兵到了,不敢进攻,天一亮,便要撤退。廉范乘机发动追击,匈奴士卒争相逃命。从此,匈奴再也不敢进犯云中了。
虞诩增灶示强
东汉安帝元初二年(公元115年),虞诩被调任为武都(今甘肃成县西)太守。在虞诩赴任途中,羌族获知消息,首领率数千人在陈仓(今陕西宝鸡东)、崤谷(今宝鸡西南大散岭上)堵截虞诩。虞诩所带兵士数量有限,恐不敌羌兵,所以就停止前进。此时,虞诩故意宣传已上书朝廷救援,待援兵到后再前进。羌兵听到后,即分兵到附近各处掳掠。虞诩利用敌人分散兵力的机会,抄近道日夜急行军,并令官兵每人各做两灶,第二天增加一倍,第三天再加一倍。羌兵见虞诩军营增灶,以为援兵到来,不敢进迫。
虞诩手下官兵见此心中不解,有人问:“孙膑减灶用以诱杀庞涓,而大人增灶,是什么道理?”虞诩回答说:“羌人见我们的灶每天都增加,必然以为救兵已经到来,他们就不敢来追迫。当年孙膑减灶是故意示弱,而我增灶则是故意显示自己强大。情势不同,运用的策略就有所不同。”
孙权以臣事魏蜀军难御联军
吴王孙权是个忍耐性极强的人,在局势对自己不利的情形之下,他忍辱蛰伏的耐力,可以说颇为到家。另一方面,擅于以适才适所的手法驱使部属的他,经常成功导以谋略获得胜利。
如此的英迈资质,犹越王勾践,是一般人所难以望企及的。
勾践乃春秋时代末期的越王。于公元前494年时,曾经败于吴王夫差手下,经过十余年的蛰伏后,终于灭了吴国。这就是“卧薪尝胆”的故事。
魏黄初二年时,孙权企图与魏联手,以阻挡蜀军的进军,于是派遣使节至魏。魏文帝曹丕接受其所请,除下诏派令孙权为吴王外,更命令孙吴将南方特产的珍品朝贡,以为臣属之礼。
吴国群臣为如此无礼之举哗然,孙权却以淡然的态度说:“往昔汉之刘邦在羽毛未丰时,尚且接受强敌项羽的赦令,受封为汉王。在如此非常时期,我们不是应该忍辱屈就,以等待时机到临吗?”
蜀之刘备当时正在动员大军,准备一举歼灭吴国,以为义弟关羽报一箭之仇。在这紧要关头,再难以忍受的事也得忍受——这是孙权做的决定。
不计较过去的倾轧,也不拘泥于做为领导面子问题,能忍处且忍——孙权由于有如此的韧性,所以,不仅使只为地方政权之一的小国成为三大鼎立的强国之一,更以帝王身份维持了较他国更为长久的安定政权。
这是有“守成之名君”之称的孙权的真面目。历史家陈寿乃以“有勾践之奇英”评认孙权如此的长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