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乙肝患者健康箴言—明明白白治乙肝
48554700000009

第9章 明白乙肝到底是咋回事(4)

(6)最新的研究结果表明:乙肝病毒本身具有多种基因分型(从A型到H型,一共8种类型),这些基因类型具有的毒力和破坏程度各不相同,因此患者由于病毒基因分型不同,预后也不相同,治疗效果也不相同。例如:感染的乙肝病毒为第4基因型,毒力大,危害严重,往往可以导致肝硬化和肝癌发生;第1和2型基因型相对较好,对于干扰素等治疗敏感,预后也好一些。

19.婴儿感染乙肝病毒的因素有哪些?

我国现有乙肝病毒携带者及乙肝病毒1亿多人,大多数来源于幼小时感染了乙肝病毒,感染源主要是母亲或父亲,有些是由于出生后接触到乙肝病毒并引起感染,如亲属、保姆、周围密切接触者为乙肝病毒携带者或乙肝病人。婴儿一旦感染乙肝病毒非常危险,如果出生时没有及时注射乙肝疫苗,几乎都会成为慢性病毒携带者。

(1)与怀孕妇女感染乙肝病毒的时间有关:妊娠早、中期患乙肝者,出生后婴儿的感染率仅为6.2%;孕妇在妊娠晚期至产后2个月内患乙肝,其婴儿感染率可达70%。

(2)与孕妇乙肝e抗原、乙肝e抗体有关:乙肝病毒无症状携带者母亲血清中乙肝e抗原阳性者所生婴儿90%以上要感染乙肝病毒,这些婴儿日后几乎都会成为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而乙肝病毒e抗体阳性母亲的婴儿仅有10%~20%发生感染。

(3)与母亲血清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阳性有关:血清中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与乙肝e抗原的指标相平行,乙肝孕妇e抗原阳性时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必定为阳性;而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阳性的孕妇所生的子女,即使接受了乙肝疫苗及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乙肝病毒e抗原也大多为阳性。

(4)与种族地区有关:抽样测定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者中的乙肝e抗原,发现美国人的乙肝表面抗原及乙肝e抗原双阳性率为4.7%;法国人为3.6%~6.6%;意大利人为5%;西班牙人为5.5%;台湾人为39%;香港人为54.1%;上海人为31.3%;印度人为56.1%;新加坡人为50%。其中亚洲黄种人的乙肝e抗原阳性期可持续长达二十余年。英国妈妈乙肝表面抗原阳性39例,所生婴儿无一例表面抗原转阳者;而中国妈妈14例所生子女1年内有9例(64.3%)表面抗原转阳,母婴传播的现象在中国相当普遍,而在欧美国家则较为罕见。提示乙肝的传播与种族遗传因素可能有关。

(5)孕妇血中乙肝表面抗原滴度越高,婴儿感染率也越高;孕妇血中滴度为1∶32的9例,其婴儿有2例(22.2%)转阳;孕妇血中1∶128的16例,其婴儿有8例(50%)转阳;孕妇血中1∶256的23例,其婴儿有15例(65%)转阳;孕妇血1∶512的9例中,其婴儿有8例(88.8%)表面抗原转阳。

(6)与婴儿首次感染乙肝病毒的年龄有关:凡在1月龄以内受感染的婴儿,日后78%可成为持续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而大于1岁的受感染者,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小于20%;成人感染后转成慢性者在5%左右。

(7)父亲对婴儿的传播:乙肝父婴传播的概率也相当高,凡父亲是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兼有乙肝e抗原阳性时,子女的感染率可达85.7%,成为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42.8%;但父亲乙肝e抗体阳性时,其子女感染率为25%,而未见成为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的婴儿。乙肝父婴传播的主要途径是父亲精子中带有的乙肝病毒可以影响到胚胎发育的整个过程,这一点被许多引产的父亲一方为乙肝的胎儿组织学检查所证实。

(8)与胎儿宫内感染因素有关:乙肝病毒指标阳性的孕妇,怀孕期间有可能通过胎盘或其他途径,将乙肝病毒传播给宫内的胎儿,现已发现乙肝孕妇宫内传播乙肝病毒概率较高,大约有10%~20%的乙肝孕妇存在这种现象。

新生儿出生后,及时注射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仍然是最有效的预防乙肝发生的措施。如果及时为新生儿接种疫苗,即使发生了以上的种种情况,保护其不被感染的成功率仍然高达95%以上。所以乙肝孕妇也不必过于紧张,如果你严格按照计划免疫程序去做,相信一定能够生出一个健康的宝宝。

20.为什么说乙肝病毒阴转了,未必是好事?

在不少乙肝患者,甚至于医务工作者的心目中,乙肝治疗的根本目的就是让病毒指标转阴,即所谓的“大三阳”、“小三阳”全部转阴,误以为只要病毒指标转阴了,乙肝才算是治好了。这一误解带来了许多问题:一些黑心江湖医生及药商借此原因,大做广告,言其药物可使病毒迅速转阴,诱使病患上钩,骗钱敛财;有的患者四处奔波,求医问药,欲寻转阴良方,左治右治,病毒指标都是纹丝不动,令人深感失望;有的患者几经努力,耗财费力,终于看到一、二项指标转阴,高兴了没几天,病毒指标又再次转阳,这可如何是好?

只好硬着头皮,展开新一轮的转阴治疗,年复一年,不知到底要用几个轮回才能看到病毒指标永久转阴;有的患者经过治疗,“大三阳”确实转为了“小三阳”,照理来说,病情因该好转,但是事实却相反,病情进一步恶化,怎么会这样?转阴治疗到底对不对?乙肝到底该如何治疗?治到什么时候才算是好?

乙肝的抗病毒治疗是治疗乙肝的根本目的,也就是要将潜伏或暴露在人体中的乙肝病毒彻底消灭、清除出去,衡量及检验这一目的是否达到的标准有两条:一是通过血液检测,反映病毒是否存在、是否处于复制期、是否有传染性等等;二是通过肝组织学检查,了解肝脏内部是否存在乙肝病毒、病毒是否处于复制阶段、肝脏受损的程度如何。前者血液检测只能片面反映肝脏内部的真实情况,血液检查有问题,可以间接证实、反映肝脏情况,但是,血液检查没有问题,千万不能认为肝脏内部也没有问题,肝脏内部仍有可能潜伏有许多复制状态的乙肝病毒,真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

由于目前绝大多数的患者只能通过血液检查推断病情如何,所以所得结论也只能是相对正确的。要想真正准确了解肝脏的实际情况,需反复进行肝穿刺,取活组织检查,这在理论上可行,但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却很难实施,一个患者偶然接受一次肝穿刺尚可,多次反复进行肝穿刺不可行。通过血液了解乙肝病毒的具体方法是进行乙肝病毒多项指标检查(如乙肝病毒“两对半”、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等等),所谓转阴治疗也就是指让这些病毒指标转阴。过去认为这些指标阴转了,病情自然也就好转了,现在看起来,这些认识是过时的、甚至是错误的,现在发现;人体血液中的乙肝病毒变化形式实际是极其复杂的,决不能用一元化解释。

乙肝病毒的特点包括:经典型与非经典型互见;相对稳定性与绝对活动性;顽强的生命力与高度的适应性等等。乙肝病毒指标的阴转的确存在着矛盾的双重含义,乙肝病毒“大三阳”转为“小三阳”,有的患者预示着病毒复制减弱,病情好转;有的患者则恰恰相反,表示病情的恶化和加重。那么,该如何判断、分析病毒指标阴转究竟是好还是不好呢?以下简要介绍。

(1)带来积极作用、好转性质的阴转:有的患者得到正确的药物治疗、有的患者未经特殊治疗,都可能出现乙肝病毒指标的阴转,最常见的是“大三阳”转为“小三阳”或是“小二阳”(即表面抗原和核心抗体阳性),有时甚至于转为e抗体和核心抗体阳性,这种情况多见于急性乙肝恢复后;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的自愈、自限;一部分患者经治疗后发生的积极反应。其特点是随着乙肝病毒指标的阴转,患者症状(食欲不振、疲乏、肝区不适、腹胀等)及体征明显好转、肝功能恢复正常并长期保持稳定,乙肝病毒主要复制指标(e抗原、HBVDNA)持续阴性。

(2)带来消极作用、恶化性质的阴转:有的患者反复用药治疗,有的患者未经特殊治疗,也会出现乙肝病毒指标的阴转,最常见的是“大三阳”转为“小三阳”或是“小二阳”(即表面抗原和核心抗体阳性),有时甚至于转为e抗体和核心抗体阳性,但是病毒指标虽然转阴了,病情却越来越严重,具体表现为:症状、体征不断加重,疲乏劳累、腹胀纳差、面色萎黄或黑黄、肝掌、蜘蛛痣明显等等;肝功损害加剧,转氨酶、黄疸反复升高,白蛋白下降明显,球蛋白日觉上升,凝血机制恶化;影像学检查提示病情向严重方面演变。如果遇到这种情况,说明上述病毒阴转带来了不良的后果,这些阴转大都是病毒变异造成的,病毒变异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变异的后果也是相当复杂的。病毒变异本身说明病毒是一种适应性极强的、生命力顽强的生物体,它并非那么容易就被消灭。乙肝病毒前C区基因变异是最常见的一种变异,变异后,使乙肝病毒e抗原不能产生,以致检查e抗原为阴性,但它并不代表病毒复制的减轻或消失,病毒复制依然在暗中进行,使病情迁延不愈,容易发生肝硬化,甚至于发生暴发性肝坏死。另外,乙肝病毒的S基因区也可发生变异,其编码的乙肝表面抗原不能产生或表达,患者可出现表面抗原检查阴性,这在过去看来,是乙肝根本治愈的标志,而实际不然,它不仅导致医生的误判,还是导致乙肝疫苗接种失败的原因。携带病毒时间越长,病毒越容易发生变异;用药治疗时间越长,用药种类越多,病毒越易发生变异。

21.乙肝与肝癌关系如何?

慢性乙肝病毒感染和肝癌有着密切的关系,从我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现有的肝癌患者情况分析,90%以上的肝癌患者抽血检查,发现乙肝病毒标记物(包括乙肝病毒表面抗原、e抗原、核心抗体、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等)为阳性,乙肝病毒现症感染者发生肝癌的相对危险度与非乙肝感染相比约等于103(95%可信限=57.2~204.8),肝癌通常发生于乙肝病毒携带者、慢性乙肝及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当中。肝癌往往具有家族聚集现象,家族聚集现象表现为一个家庭中同时具有多名乙肝病毒携带、慢性乙肝及肝硬化患者,他们之间具有血缘关系。绝大多数的肝癌患者是由慢性乙肝及乙肝肝硬化发展而来,所以也有慢性乙肝-肝硬化-肝癌发展“三步曲”之说。

乙肝病毒长期感染及复制容易引起肝癌的原因是:①乙肝病毒激活某些原癌基因(如H-ras等),同时使某些抑癌基因(P53等)灭活或突变,促进癌变发生。②乙肝病毒的X蛋白可以激活启动因子,促进已被乙肝病毒感染的肝细胞向癌变方向转化,这些乙肝病毒蛋白又称为癌变增强子。③乙肝病毒大量整合的肝细胞里面,机体免疫应答难以将已整合的肝细胞破坏,成堆的已被病毒整合的肝细胞易于受到一系列的刺激而发生癌变。

但是并非每一个乙肝患者都会发生肝癌,发生者必定为极少数,乙肝患者和乙肝肝硬化患者应积极治疗,并定期复查B超和甲胎蛋白,动态观察是否有癌变发生。

22.乙肝病人能够彻底治愈吗?

乙肝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乙肝基本都能自愈或被彻底治愈,慢性乙肝却很难彻底治愈。我国慢性乙肝病例总数已超过1亿,由于没有根治办法,病例数量还在缓慢增长。急性乙肝和慢性乙肝区别主要是根据感染病毒至发病的时间长短而定,感染时间半年之内发病,称为急性乙肝,超过半年发病为慢性乙肝。但是,相当一部分临床上诊断为“急性乙型肝炎”的病人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急性乙肝,而是慢性乙型肝炎或是慢性病毒携带者的急性发作。这种病人急性期过去又会变成慢性肝炎或慢性病毒携带者。鉴别真正的急性乙肝和慢性乙肝急性发作,可查乙肝病毒核心抗体免疫球蛋白M(抗-HBcIgM)及免疫球蛋白G(抗-HB-cIgG),单纯IgM阳性者为真正急性乙肝,两者均为阳性者为慢性乙肝的急性发作。

慢性乙肝是一个很复杂的疾病过程。少数急性乙肝患者未能彻底治愈,可以转变为慢性,但绝大多数慢性乙肝来自于先天和婴幼儿期感染,其特点是“潜移默化,暗渡陈仓”,疾病往往在“静默”中发展。有的患者干脆就不发病,“平安”度过一生。但不论是发病者,还是“潜伏”者,都有可能把乙肝病毒“遗传”给后代。

慢性乙肝按病情轻重,可以分为慢性病毒携带状态、轻度发病状态、中度发病状态、重度发病状态以及肝硬化状态,极少数患者最终达到肝癌状态。这一过程好比登山,山底下的人最多,能登上山顶的人很少。乙肝病例的绝大多数(大约75%~80%)为乙肝病毒携带者,少部分(20%~25%)为发病状态的乙肝病人。发病状态的病人也在不断变化中,有的向好的方向转变(转变为病毒携带者),有的向坏的方向转变(向重度及肝硬化方向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