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医院急诊医学科建设管理规范(第2版)
48554500000012

第12章 急诊抢救基本技能(3)

【胸腔闭式引流装置】

最简单而常用者为单瓶或双瓶胸腔闭式引流。引流管的末端连接一根长玻璃管,放入瓶内水面之下,使胸腔与大气隔绝,气体可从水面溢出,而空气因水面隔绝不会进入胸腔,故称为水封瓶。水封瓶内的玻管以插入水面3~4cm为宜。亦可在水封瓶与引流管之间另加一贮液瓶,连接成为双瓶式引流装置,但需注意校正水封瓶的玻璃管,不使胸腔负压将水封瓶内的液体吸入贮液瓶内。

现有已消毒好的一次性供胸腔闭式引流用的器材,其中包括插管器具、胸腔引流管和具有单项活瓣和排气口的塑料引流袋,使用十分方便。

十、心包腔穿刺术

【适应证】

1.各种原因所致的急性心包积血、积液或填塞。

2.急性化脓性心包炎、结核性或非特异性心包炎伴大量积液。

3.为明确心包积液性质而进行的诊断性穿刺。

4.向心包内注射药物进行治疗。

【操作方法】

1.穿刺途径

(1)经剑突下穿刺:该径路简捷,不会伤及其他重要脏器和血管。

(2)经胸骨左旁第五肋间穿刺:穿刺点在左侧第5肋间或第6肋间(根据膈位高低而定)的心浊音界左侧边缘稍内处,针自下向上向脊柱并稍向心脏方向缓慢刺入。正常情况下,该处心包无肺覆盖。但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病人例外。

(3)经由心尖搏动处穿刺:该径路发生气胸的可能性较大。

后两种方法也有损伤冠状动脉前降支的危险。

2.所需设备

(1)穿刺包:包括一根短斜面的16号或更粗的穿刺针,20ml或50ml的注射器,局麻用细注射针、注射器和不含肾上腺素的1%利多卡因。

(2)消毒手套、无菌巾,最好戴帽子、口罩和穿消毒隔离衣。

(3)心电图机和连接胸导联的消毒鳄鱼夹。

3.方法(以剑突下途径为例)(1)病人仰卧或上半身抬高20°~30°。

(2)剑突附近皮肤常规消毒并作局麻。

(3)病人剑突尖端左下方1cm处下确定为穿刺部位,局部皮肤用尖刀片作一小切口有利于大口径针头刺入。

(4)将大口径针头连上注射器,并通过鳄鱼夹与心电图机胸前导联相连,穿刺针头与腹部平面呈20°~30°向上、向后,指向左锁骨中点刺入,边进针边抽吸。当针头在皮下前进时,可感觉到紧张的心包阻力,进入心包腔时则可产生一个明确的阻力突然消失感。针头触及心外膜可伴有抓扒感。如有ST段抬高,说明针头已触及心室;如PR段抬高,说明触及心房;如ST及PR段均抬高,可能说明触及心包而心包腔内无积液。遇有上述征象皆需拔出针头。触及心外膜的其他征象包括房性及室性心律失常和房室传导异常。利用穿刺针作心电图监测可防止穿刺针进入没有积液的心包腔。亦可立即提醒术者针头已进入心肌,以便及时拔出针头以避免损伤心肌及(或)冠状动脉。

(5)从心包腔抽出的血性液均不凝固,且心电图监测无ST或PR段移动,无心律失常。鉴别抽出液为全血或血性液体,可将液体滴在纱布上:如为全血则均匀扩散呈深红色斑点;如为血性液体,则中心呈深红色斑点,向外周扩散呈浅红色晕圈。

(6)必要时可插一根导管进入心包腔,这样既可避免锐利的针头损伤心外膜或冠状动脉,也可持续引流心包腔。导管既可经心包穿刺针直接插入后拔出穿刺针,也可经穿刺针先插入一尖端可弯曲的导引钢丝,拔出针头后,再将导管套在导引钢丝上插入心包腔,利用导引钢丝较之经穿刺针可以插入粗得多的导管。

【注意事项】

1.心包腔穿刺应由有经验的医师进行。

2.除紧急情况外,术前尽量经超声波检查确诊。

3.术中应持续监测心电图。

4.同时做好相应的抢救准备工作。

5.术前可给予阿托品,以避免偶尔发生的迷走血管反射性低血压。

十一、腹腔穿刺术

【适应证】

1.腹部创伤疑有腹内脏器损伤者。

2.伤后昏迷、受伤史不明或临床不能明确有无腹内脏器伤诊断者。

3.临床体征与症状或化验检查不相符合者。

4.有休克表现,难以用腹部以外合并伤解释者。

5.弥漫性腹膜炎,诊断不明。

6.大量腹水(如肝硬化或肿瘤)需放腹水以缓解腹腔压力。

7.向腹腔内注入药物或其他用于治疗的制剂。

8.经各方检查,仍不能确诊者。

【禁忌证】

1.肠梗阻患者肠管高度扩张。

2.有多次腹部手术史,腹腔内广泛粘连。

【物品准备】

1.消毒物品,如碘伏棉球、镊子等。

2.穿刺针,一般选用9号或7号长穿刺针,以放腹水为目的的穿刺可选用14~16号粗穿刺针。

3.按需要选用不同规格的空针,如10ml、20ml和50ml等。

4.麻醉药及抢救用药。

【操作方法】

1.体位:多用平卧位,也可用侧卧位或半坐位等。

2.穿刺点:根据需要可选择不同的穿刺点。常用的穿刺点有双侧麦氏点、侧腰部、下腹中线等处。

3.穿刺:穿刺点皮肤常规消毒、局麻。穿刺针连接好空针垂直于腹壁刺入,进入腹腔后有阻力消失感。以空针负压抽吸,可变换针头方向和深度。抽出的腹水分入试管送检验科行腹水常规、生化、细菌学和细胞学检查。拔除穿刺针,穿刺处皮肤再次消毒。

【注意事项】

1.注意无菌操作,避免腹腔感染。

2.穿刺要避免伤及腹壁血管和肠管。

3.如放腹水,速度不宜过快,以免引起晕厥。

十二、腰椎穿刺术

【适应证】

1.脑和脊髓的炎症性及出血性病变的诊断。

2.区别阻塞性和非阻塞性脊髓病变。

3.气脑造影和脊髓腔造影。

4.颅内高压的早期诊断。

5.鞘内给药。

6.蛛网膜下隙出血时放出少量血性脑脊液以缓解症状。

【禁忌证】

1.后颅凹占位性病变。

2.有明显颅内高压征象、脑疝或疑有脑疝。

3.穿刺局部感染或脊柱严重病变。

【操作方法】

1.术前准备,包括无菌的腰椎穿刺针、乳胶手套、试管、测压表或玻璃测压管、消毒盘及局麻药物。

2.患者取侧卧位,使背面靠近床边并与床面垂直;低头、屈髋、抱膝,使腰椎尽量后突,以拉开椎间隙,以利进针。

3.确定穿刺点:双侧髂嵴最高点连线与后正中线的交会处为穿刺点,一般取第3、4腰椎棘突间隙,有时也可在上或下一腰椎间隙进行。

4.常规消毒皮肤后戴无菌手套和盖洞巾,用2%利多卡因自皮肤到椎间韧带作局部麻醉后,一手固定穿刺点,另一手持穿刺针,以垂直背部的方向缓慢刺入,成人进针深度约为4~6cm,儿童约2~4cm。当感觉有突破或落空感时即表示针头已穿过韧带与硬脑膜,此时可将针芯缓慢退出,即可见脑脊液流出。

5.穿刺成功后,一般先测定脑脊液压力,可直接接测压管。正常侧卧位脑脊液压力为7~18cmH2O。也可数滴数,正常为40~50滴/分钟。如怀疑有蛛网膜下隙阻塞,可作Queckenstedt试验,即在测定初压后,由助手先压迫一侧颈静脉,约10秒,然后再压迫另一侧,最后同时压迫两侧颈静脉,期间观察压力变化情况;如压迫后压力迅速升高1倍左右,解除压迫后迅速下降至原水平,称梗阻试验阴性,表示蛛网膜下隙通畅;如压迫后压力无变化,则表明蛛网膜下隙完全梗阻,为梗阻试验阳性;如压迫后压力缓慢上升,放松后又缓慢下降,则为不全梗阻。颅内压增高者不宜做此试验。

6.撤除测压管,收集脑脊液,分别送检,如需培养,则需无菌操作收集。如需鞘内给药时,应先放出等量的脑脊液,然后再等量置换性注入药液。

7.术毕,将针芯插入后一起拔出穿刺针,覆盖消毒纱布,用胶布固定。

8.术后去枕平卧4~6小时,以免引起术后低颅压头痛。

【注意事项】

1.严格掌握适应证及禁忌证。如疑有颅内压增高或有脑疝先兆者禁忌穿刺。

2.如操作过程中患者出现呼吸、脉搏、面色异常等情况时,应立即停止操作,并作相应处理。

十三、静脉通道的选择

(一)外周静脉通道的建立

1.上、下肢静脉穿刺步骤

(1)近端绑扎止血带。

(2)确定所穿刺静脉并以70%乙醇或碘伏行局部皮肤消毒。

如清醒患者置入大内径导管,应在穿刺部位作局麻。

(3)于穿刺点远端绷紧皮肤,固定静脉。

(4)针头斜面向上,距离静脉0.5~1.0cm处穿入皮肤,在静脉侧面或上面进入静脉。

(5)有回血后将导管顺穿刺针向前送入静脉,去除止血带。

(6)拔除穿刺针并连接输液装置。

(7)予碘伏油膏涂于穿刺部位并敷以无菌纱布,固定敷料。

2.颈外静脉穿刺步骤

(1)将患者置于平卧头低位,以充盈颈外静脉。将患者头转向对侧。

(2)清洁穿刺部位皮肤并予局麻,如前述。

(3)穿刺针沿静脉走向对准同侧肩膀。

(4)用一手指在锁骨上轻压以充盈静脉,于下颌角和锁骨中点连线中段行静脉穿刺。

(5)其余步骤与上述上、下肢静脉穿刺技术相同。

(二)深静脉通道的建立

1.股静脉通道

股静脉位于股鞘内,腹股沟韧带下方,股动脉的内侧。股静脉由下肢深、浅静脉(大隐静脉)汇合而成,向上穿过腹股沟韧带成为髂外静脉,并与髂内静脉汇合成为髂总静脉,两侧髂总静脉上行汇成下腔静脉。股静脉的体表定位:髂前上棘与耻骨联合的中点下方为股动脉,内侧即为股静脉,当触及股动脉搏动时,用一手指固定搏动的部位,股静脉即位于搏动的内侧。在心肺复苏过程中,在腹股沟部触及的搏动多为股静脉搏动,因此,在搏动内侧不能确认静脉时,可直接在搏动部位进行穿刺。

股静脉通道建立步骤:

(1)患者取平仰卧位,穿刺侧下肢略置于外翻、外展位,膝关节屈曲。

(2)如情况许可,剪短阴毛,穿刺部位消毒,铺无菌巾(单)。

(3)按上述方法进行股静脉体表定位。

(4)如患者清醒,穿刺部位应以1%利多卡因麻醉。

(5)穿刺针连接10ml注射器,在腹股沟韧带下方两横指,股动脉内侧,针头与皮肤呈45°,并平行于动脉走行方向穿刺,或直接垂直于额面进针,直至针头不能前行为止。

(6)在注射器抽吸状态下,缓慢后退穿刺针,见有静脉血进入注射器后停止。

(7)将穿刺针改为与额面平行,确认穿刺针位于静脉腔内后置入套管(针外套管装置),或撤除注射器,置入套管(针内导管装置),或经穿刺针置入金属导丝,去除穿刺针后经导丝置入导管(Seldinger技术)。

(8)妥善固定套管,穿刺部位用无菌纱布覆盖。

2.颈内和锁骨下静脉通道

颈内静脉起于颅骨基底部,在颈内动脉后侧进入颈动脉鞘,走行于颈内和颈总动脉的后外侧,并在其末段逐渐转到颈总动脉的前外侧。颈内静脉上半段位于胸锁乳突肌的内侧,中段位于胸锁乳突肌两肌下脚形成的三角后侧,下半段则位于胸锁乳突肌锁骨头的后侧,并在锁骨内侧的上方汇合于锁骨下静脉。

成人锁骨下静脉长约3~4cm,直径1~2cm。锁骨下静脉起始于第一肋骨外侧缘的腋静脉,横跨第一肋骨,并走行于前斜角肌的前面。前斜角肌厚约1~1.5cm,恰位于锁骨下动静脉之间。

锁骨下静脉继续走行于锁骨内1/3段的后侧,血管壁附着固定于锁骨和第一肋骨。

在前斜角肌内侧缘和胸锁关节的后面,锁骨下静脉与颈内静脉汇合,形成无名静脉(头臂静脉)。左侧的胸导管和右侧的淋巴管,在颈内静脉汇合处附近与锁骨下静脉连接。在右侧,无名静脉沿胸骨右外侧缘的内面下行,并在此与横过胸骨柄的左侧无名静脉汇合,形成上腔静脉。

(1)颈内和锁骨下静脉通道建立的原则

①选择至少6cm长的14号穿刺针和15~20cm长的16号套管,如应用Seldinger穿刺技术,还应准备18号导丝。

②在体表预测置入套管的深度,一般可通过测量拟穿刺部位到下列胸壁表面标记的距离,确定套管头部所处的位置:

胸锁关节——锁骨下静脉;

胸骨柄中央——无名静脉;

胸骨柄与胸骨连接处——上腔静脉;

胸骨柄与胸骨连接处下方5cm——右心房。

套管头部应置入上腔静脉,而不是右心房。如果套管头部位于右心房内,可诱发心律失常,并增加心肌穿孔的危险。

③患者取仰卧头低位(Trendelenburg位),头低位最少应保持15°,以减少发生空气栓塞的危险。患者头部转向穿刺对侧,但不应超过45°,以免发生套管错位。最好不要在肩部垫枕,因为这样可缩小锁骨与第一肋骨的间隙,增加锁骨下静脉穿刺的难度。

④穿刺部位消毒,铺无菌巾(单)。操作者戴口罩和无菌手套。

⑤患者处于清醒状态时,应用1%利多卡因局部麻醉穿刺部位皮肤及皮下组织。

⑥10ml注射器注入1ml液体或利多卡因,与穿刺针连接。针头斜面向上穿刺皮肤,然后略推入液体,冲掉穿刺针腔内的碎屑。

⑦在穿刺过程中,通过注射器的抽吸作用保持穿刺针始终处于负压状态。当见有回血后再推进数毫米,确认血流通畅后取下注射器,同时用一手指堵住穿刺针末端,以免空气进入血管内。迅速从注射器末端置入导丝或套管,并拔除穿刺针。

⑧缝扎固定套管,并将套管与输液装置连接,用消毒纱布覆盖穿刺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