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0.什么是抗生素?
答:抗生素是由微生物产生的对某种微生物选择性杀伤的物质。
281.什么是抗菌药物?
答:抗菌药物是指具有杀菌或抑菌活性的药物。
282.什么是抗微生物药物?
答:抗微生物药物,除抗菌药外还包括抗病毒、原虫、寄生虫的药物。
283.什么是多重耐药(MDR)?
答:多重耐药是指一种细菌对原为敏感的2种或2种以上类别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也有人认为是对3种或3种以上不同种类的抗菌药物耐药)。临床常见的如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单环类等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的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单环类耐药的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大肠埃希菌等都属于多重耐药菌株。
284.什么是泛耐药(PDR)?
答:泛耐药是指细菌对现有(或可获得的)常用抗菌药物全部耐药(不同的学者观点可能不尽一致)。如铜绿假单胞菌和不动杆菌对β-内酰胺类、氟喹诺酮类和亚胺培南等常用抗菌药物(多粘菌素除外)全部耐药时,则称为“泛耐药”菌株。
285.什么是细菌的天然耐药?
答:天然耐药是细菌染色体基因决定的、代代相传的耐药性。
286.什么是获得性耐药?
答:获得性耐药是细菌接触抗菌药物后由于遗传基因的变化改变了代谢途径,改变某些结构而产生的耐药性。
287.什么是抗菌谱?
答: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范围。
288.什么是细菌耐药?
答:自然界的微生物不被其他微生物产生的抗生物质侵入和杀灭,不断加强自身耐受能力,调整所有基因程序,建立更坚固的防御,表现为抗生现象,对细菌来说就是耐药。
289.什么是抗菌活性?
答: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菌的能力。
290.什么是抗菌药物的序贯疗法?
答:序贯疗法是指对较严重的感染性疾病,治疗初期采用敏感的抗菌药物静脉内给药,当患者病情改善后,改用对该病原菌敏感的同类或其他种类抗菌药物口服给药。其适应证为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骨髓炎、盆腔炎、皮肤和软组织感染;不适用于局部难以达到抗菌药物有效浓度的疾病,如化脓性脑膜炎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未作眼内手术的眼内容炎、感染性心内膜炎、败血症等。序贯疗法的药物必须具备口服给药生物利用度好、病变组织内药物浓度高的特点,同时应优先选择抗菌药物附加损害少的药物。可选药物有: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克林霉素类、大环内酯类(阿齐霉素)、夫西地酸、唑类抗真菌药(氟康唑)等。
291.什么是MIC?
答:最小抑菌浓度,可抑制某种微生物出现明显增长的最低药物浓度。
292.什么是MBC?
答:MBC即最小杀菌浓度,是指能使活细菌数量减少到起始数量的0.1%的药物最低浓度,该指标亦作为描述药物抗菌活性的主要定量指标。
293.什么是PAE?
答:抗生素后效应,细菌与抗菌药物短暂接触后,当抗菌药物浓度下降到低于MIC或消失之后,细菌生长仍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
294.什么是t1/2?
答:半衰期,指药物自体内消除半量所需时间。
295.PK代表什么?
答:药物代谢动力学(药代动力学),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即药物的体内过程,包括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
296.PD代表什么?
答:药效学(药效动力学)药物对机体的作用。
297.1985年WHO对合理用药的定义是什么?
答:(1)患者所用药物适合其临床需要;(2)所用剂量及疗程符合患者个体情况;(3)所耗经费对患者和社会均属最低。
298.目前临床常用的抗菌药物主要分为哪几类?
答:(1)青霉素类;(2)头孢菌素类;(3)碳青霉烯类;(4)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类;(5)氨基糖苷类;(6)四环素类;(7)氯霉素类;(8)糖肽类;(9)林可霉素类;(10)多粘菌素类;(11)磺胺类;(12)氟喹诺酮类;(13)硝基咪唑类;(14)硝基呋喃类;(15)抗真菌药;(16)抗结核药。
299.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1)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2)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3)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4)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订。
300.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的目的有哪些?
答:(1)利用药物的协同抗菌作用以提高疗效;(2)延迟或减少耐药菌的出现;(3)扩大抗菌范围(对混合感染和不能做细菌学诊断的病例);(4)减少个别药物的剂量从而减少毒副反应。
301.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分为哪三级?分级原则是什么?
答:(1)非限制使用:经临床长期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2)限制使用:与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相比较,这类药物在疗效、安全性、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药品价格等某方面存在局限性,不宜作为非限制药物使用;(3)特殊使用:不良反应明显,不宜随意使用或临床需要倍加保护以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而导致严重后果的抗菌药物;新上市的抗菌药物;其疗效或安全性任何一方面的临床资料尚较少,或并不优于现用药物者;药品价格昂贵。
302.抗菌药物分级管理中医生的处方权是如何规定的?
答:(1)临床医师可根据诊断和患者病情开具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处方;(2)患者需要应用限制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时,应经具有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签名;(3)患者病情需要应用特殊使用抗菌药物时,处方需经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医师签名。
303.紧急情况下临床医师可怎样使用抗菌药物?
答:紧急情况下临床医师可以越级使用高于权限的抗菌药物,但仅限于1天用量。
304.药物对机体的作用主要是什么?
答:主要是对生理功能的兴奋或抑制。
305.指导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最主要实验室依据是什么?
答:药物敏感实验。
306.抗菌药物给药的方法、原则是什么?
答: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静脉。
307.抗菌药物的药效学与其他药物有何不同?
答:抗菌药物的药效学是针对病原体的,抗菌药物通过干扰病原体的代谢杀灭细菌或抑制其生长繁殖。
308.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中,抗菌药物临床应用预警机制有哪四类?
答:(1)对细菌耐药率超过30%的抗菌药物,应将预警信息及时通报有关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2)对细菌耐药率超过40%的抗菌药物,应该慎重经验用药;(3)对细菌耐药率超过50%的抗菌药物,应该参照药敏试验结果用药;(4)对细菌耐药率超过75%的抗菌药物,应该暂停该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根据细菌耐药监测结果,再决定是否恢复临床应用。
309.《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中决定将哪些抗菌药物作为“特殊使用”的抗菌药物进行管理?
答:(1)第四代头孢菌素:头孢吡肟、头孢匹罗、头孢噻利;(2)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亚安培南/西司他丁、美洛培南、帕尼培南/倍他米隆、比阿培南、朵利培南;(3)甘酰胺类抗菌药物:替加环素;(4)糖肽类与恶唑酮类抗菌药物:万古霉素、去甲基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多粘菌素、利奈唑烷;(5)抗真菌药物:卡泊芬净、米卡芬净、伊曲康唑(口服剂、注射剂)、伏利康唑(口服剂、注射剂)、两性霉素B含脂制剂。
310.《关于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通知》中主要有哪几项内容?
答:(1)重视和加强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管理;(2)建立和完善对多重耐药菌的监测;(3)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4)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5)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6)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管。
311.《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共分哪几个部分?
答:(1)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2)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3)各类抗菌药物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4)各类细菌性感染的治疗原则及病原治疗。
312.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基本原则中内、儿科预防用药的原则是什么?
答:(1)用于预防一种或两种特定病原菌入侵体内引起的感染,可能有效;如目的在于防止任何细菌入侵,则往往无效;(2)预防在一段时间内发生的感染可能有效;长期预防用药,常不能达到目的;(3)患者原发疾病可以治愈或缓解者,预防用药可能有效。原发疾病不能治愈或缓解者(如免疫缺陷者),预防用药应尽量不用或少用。对免疫缺陷患者,宜严密观察其病情,一旦出现感染征兆时,在送检有关标本作培养同时,首先给予经验治疗。通常不宜常规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普通感冒、麻疹、水痘等病毒性疾病,昏迷、休克、中毒、心力衰竭、肿瘤、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患者。
313.新生儿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1)应避免应用毒性大的抗菌药物,包括主要经肾排泄的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等,以及主要经肝代谢的氯霉素;(2)避免应用或禁用可能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抗菌药物;(3)禁用可影响新生儿生长发育的四环素类、喹诺酮类;(4)避免应用可导致脑性核黄疸及溶血性贫血的磺胺类药和呋喃类药;(5)主要经肾排出的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β内酰胺类药物需减量应用。
314.小儿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基本原则是什么?为什么?
答:(1)应尽量避免应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因为该类药物有明显耳、肾毒性;(2)仅在有明确指征时方可选用万古霉素和去甲万古霉素,因为该类药物也有一定耳、肾毒性;(3)四环素类抗生素不可用于8岁以下小儿,因为该类药物可导致牙齿黄染及牙釉质发育不良;(4)喹诺酮类抗菌药避免用于18岁以下未成年人,因为该类药物对骨骼发育可能产生不良影响。
315.外科手术预防用药的目的是什么?
答:预防手术部位的感染,即发生在切口、手术深部器官或腔隙的感染。
316.外科手术预防用药选择药物品种的依据是什么?
答:(1)根据手术部位正常菌群成分;(2)该部位感染病原菌的耐药状况。
317.外科手术预防用药应选择杀菌剂还是抑菌剂?
答:杀菌剂。
318.外科手术预防用药应在何时、何地、以何种方法给药?
答:手术开始之前0.5-2小时(即麻醉诱导期)、手术室、静脉快速滴入。
319.《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中哪些外科手术预防用药可只选第Ⅰ代头孢菌素?
答:(1)头颈外科手术;(2)血管外科手术;(3)乳房手术;(4)腹外疝手术。
320.什么情况下可选用万古霉素作为外科手术预防用药?
答:MRSA发生率高的医疗机构如果进行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可选用万古霉素预防感染。
321.剖腹产手术预防用药应在什么时期最好?
答:钳夹或断脐后即刻使用。避免新生儿接受抗生素,同时保证术中、术后短时间血液与组织中药物浓度达到有效水平。
322.什么样的胆道手术可选用头孢哌酮/舒巴坦?
答:有反复感染史者。
323.我院《抗菌药物临床使用指导方案(2009版)》中规定: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订,在制订治疗方案时给药次数有何规定?
答:为保证药物在体内能最大地发挥药效,杀灭感染灶病原菌,应根据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相结合的原则给药。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其他β内酰胺类、红霉素、克林霉素等消除半衰期短者,应一日多次给药。氟喹诺酮类、氨基糖甙类等可一日给药一次(重症感染者例外)。
324.哪些情况下必须使用注射剂?
答:(1)吞咽困难;(2)存在明显的吸收障碍(如:呕吐、严重腹泻、胃肠道病变等)或潜在的吸收障碍;(3)口服明显降低生物利用度的药物;(4)没有合适的的口服剂型的药物;(5)需要很高的组织药物浓度而口服给药不易达到高浓度的情况;(6)疾病严重,病情进展迅速,需要给与紧急治疗的情况;(7)患者对口服治疗依从性差。
325.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是什么?
答:与细菌细胞璧上的青霉素结合蛋白结合,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起杀菌作用。
326.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的作用机制是什么?
答:作用于细菌体内的核糖体,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
327.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的作用机制是什么?
答:作用于细菌DNA旋转酶(细菌拓扑异构酶Ⅱ)的活性,阻碍细菌DNA的复制。
328.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的作用机制是什么?
答:与细菌核糖体50s亚基结合,阻断转肽作用和mRNA位移而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从而起抗菌作用。
329.磺胺类抗菌药的作用机制是什么?
答:在结构上类似对氨基苯甲酸(PABA),可与PABA竞争二氢叶酸合成酶,从而阻止PABA作为原料合成细菌所需的四氢叶酸,抑制此菌蛋白质的合成而起抗菌作用。
330.糖肽类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是什么?
答:主要是以高亲和力结合到细菌细胞壁前体肽聚末端的丙酰胺丙氨酸,阻断构成细菌细胞壁的高分子肽聚糖合成,导致细胞壁缺损而杀灭细菌,也可改变细菌细胞膜通透性,并选择性地抑制RNA的合成。
331.抗结核药哪些属于一线药?
答:异烟肼、利福平、链霉素、吡嗪酰胺、乙胺丁醇。
332.抗结核药哪些属于二线药?
答:卡那霉素、卷曲霉素、乙硫异烟胺、丙硫异烟胺、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环丝氨酸、PAS(对氨基水杨酸)。
333.抗结核药哪些属于三线药?
答:罗红霉素、阿奇霉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
334.哪些抗菌药属于繁殖期杀菌剂?
答: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万古霉素、杆菌肽、氟喹诺酮类。
335.哪些抗菌药属于静止期杀菌剂?
答: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
336.哪些抗菌药属于速效抑菌剂?
答:四环素类、氯霉素类、大环内酯类。
337.哪些抗菌药属于慢效抑菌剂?
答:磺胺类。
338.繁殖期杀菌剂与静止期杀菌剂联合应用的效果是什么?
答:协同(增强)。
339.繁殖期杀菌剂和抑菌剂联合应用会产生什么效果?
答:先用繁殖期杀菌剂后用抑菌剂,无关或相加作用;先用抑菌剂后用繁殖期杀菌剂,拮抗作用。
340.头颈外科手术、血管外科手术、乳房手术、腹外疝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应选择哪类药物?
答:第一代头孢菌素。
341.举例说明何谓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
答:抗菌药物的抗菌活性随药物浓度增加而增加。如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
342.治疗MRSA感染的患者时应首选哪种抗生素?
答:万古霉素。
343.头孢曲松属于哪类抗菌药?应一天几次给药?为什么?
答:时间依赖性,应一天1次给药,因为其半衰期为7~8小时,是β-内酰胺类最长的。
344.应用植入物或假体的手术、骨科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应选择哪类药物?
答:第一、二代头孢菌素。
345.常用抗菌药物中半衰期最短的是哪种抗生素?
答:青霉素G,只有0.5小时。
346.头孢菌素类的抗菌活性4代>3代>2代>1代对吗?
答:不对。
347.氟喹诺酮类的抗菌活性4代>3代>2代>1代对吗?
答:对。
348.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答:(1)无指征的预防用药;(2)无指征的治疗用药;(3)品种选择不当;(4)给药剂量不适当;(5)给药次数不适当;(6)疗程不合理;(7)无指征联合用药。
349.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建议有哪些?
答:(1)病毒性感染一般不使用抗生素;(2)对发热原因不明,且无可疑细菌感染症象者,不宜使用抗生素。病情严重或感染不能排除者,可酌情选用抗感染药物;(3)正确掌握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感染药物的适应症和疗程;(4)力争在使用抗感染药物前留取临床标本;(5)严格控制抗感染药物的皮肤、粘膜局部用药;(6)强调综合治疗,提高机体免疫力,不过分依赖抗感染药物。
350.抗菌药物疗程因感染不同而异,一般宜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多少小时?
答:72~96小时。
351.万古霉素临床应用的指征有哪些?
答:(1)耐药革兰阳性菌所致的严重感染,特别是MRSA、MRCNS(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肠球菌属、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所致感染;(2)对青霉素过敏者的严重革兰阳性菌感染;(3)粒细胞缺乏症高度怀疑革兰阳性菌感染的患者;(4)MRSA发生率高的医院或病房的外科预防用药;(5)去甲万古霉素或万古霉素口服可用于经甲硝唑治疗无效的艰难梭菌所致的假膜性肠炎患者。
352.肾功能减退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1)尽量避免使用肾毒性抗菌药物,确有应用指征时,必须调整给药方案;(2)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病原菌种类及药敏试验结果等选用无肾毒性或肾毒性低的抗菌药物;(3)根据患者肾功能减退程度以及抗菌药物在人体内排出途径调整给药剂量及方法。
353.肝功能减退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1)主要由肝脏清除的药物,肝功能减退时清除明显减少,但并无明显毒性反应发生,肝病时仍可正常应用,必要时减量给药,红霉素等大环内酯类(不包括酯化物)、林可霉素、克林霉素属此类;(2)药物主要经肝脏或有相当量经肝脏清除或代谢,肝功能减退时清除减少,并可导致毒性反应的发生,应避免使用此类药物,氯霉素、利福平、红霉素酯化物等属此类;(3)药物经肝、肾两途径清除,肝功能减退者药物清除减少,血药浓度升高,同时有肾功能减退的患者血药浓度升高尤为明显,但药物本身的毒性不大。严重肝病患者,尤其肝、肾功能同时减退的患者在使用此类药物时需减量应用。经肾、肝两途径排出的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均属此种情况;(4)药物主要由肾排泄,肝功能减退者不需调整剂量。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属此类。
354.老年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1)老年患者,尤其是高龄患者接受主要自肾排出的抗菌药物时,应按轻度肾功能减退情况减量给药,可用正常治疗量的2/3~1/2。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其他β-内酰胺类的大多数品种即属此类情况;(2)老年患者宜选用毒性低并具杀菌作用的抗菌药物,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β-内酰胺类为常用药物,毒性大的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等药物应尽可能避免应用。
355.妊娠期和哺乳期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1)避免应用对胎儿有致畸或明显毒性作用者,如四环素类、喹诺酮类等;(2)避免应用对母体和胎儿均有毒性作用者,如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等;(3)可选用药毒性低,对胎儿及母体均无明显影响,也无致畸作用的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β-内酰胺类和磷霉素等;(4)妊娠期禁用奎宁、乙硫异烟胺、利巴韦林(5)哺乳期患者避免选用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磺胺药等(6)哺乳期患者应用任何抗菌药物时,均宜暂停哺乳。
356.妊娠妇女分离到B群链球菌时应采用什么治疗?
答:推荐使用青霉素和氨苄西林,若对青霉素严重过敏者应根据药敏实验选用克林霉素或红霉素。
357.产ESBLs肠杆菌科菌株感染可选用哪些抗菌药物治疗?
答:(1)碳青酶烯类抗生素;(2)β-内酰胺类/酶抑制剂;(3)头霉素类抗生素;(4)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358.医院获得性深部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答:(1)免疫抑制剂的应用;(2)肿瘤化疗;(3)胃肠外营养;(4)血液或腹膜透析;(5)低出生体重儿;(6)免疫缺陷病;(7)广谱抗菌药物长时间应用而导致二重感染等。
359.医院获得性MRSA(HA-MRSA)指什么?
答:指在接触医疗护理机构的人员之间传播和循环的MRSA菌株。这些感染出现在医院和护理机构(医院发病)或出院后的社区内(社区发病),主要通过接触传播。
360.社区获得性MRSA(CA-MRSA)治疗药物原则有哪些?
答:(1)根据当地CA-MRSA耐药统计情况,选用敏感的克林霉素或复方新诺明;(2)选用万古霉素用于治疗急性蜂窝组织炎、败血症;(3)选用组织穿透力高,在骨、皮肤水疱和肌肉等处渗透性更好的新制剂,如利奈唑胺、达托霉素、替加环素等,这些药物经临床证实有较好的疗效。
361.选择预防抗真菌药物应注意什么?
答:(1)氟康唑可预防大部分非光滑、非克柔的念珠菌感染;(2)伊曲康唑的抗菌谱广,可以扩展到曲霉菌和非白色念珠菌。
362.什么是抗菌药物的附加损害?
答:是指抗菌药物治疗引起的微生态学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非目标病原微生物优势生长,如真菌、艰难梭菌优势生长而导致二重感染,并且选择出耐药菌株,以及促进耐药菌的定植或感染,增加感染菌株的致病力。不同抗菌药物的附加损害是有差别的,如第三代头孢菌素容易诱导产生MRSA、ESBLs、VRE等,第三代头孢菌素、氟喹诺酮类、广谱青霉素应用可能产生二重感染:深部真菌医院感染;而有些抗菌药物诱导耐药则不明显,如国内外多项研究表明,呋喃唑酮诱导产生细菌耐药率低,甚至有研究表明,使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不会诱导增加ESBLs、MRSA、艰难梭菌感染。
363.静脉使用抗菌药物,究竟一天一次好,还是分次给药好?
答:抗菌药物分时间依赖型和浓度依赖型药物。时间依赖型药物的杀菌作用,取决于血药浓度高于MIC的时间,此时间越长疗效越佳。一天剂量分次给药,可明显延长血药浓度高于MIC的时间,从而获得较佳的疗效。如β-内酰胺类等应该一天多次给药(头孢曲松半衰期特别长,可以每天1次)。浓度依赖型药物的杀菌作用,取决于药物浓度而不是用药次数,以2MBC(最低杀菌浓度,可以理解为通常使用效量的2倍)一天只需给药1次,有助于迅速达到有效血药浓度,缩短达峰时间,既可以提高疗效,又可以减少不良反应。如氨其糖苷类、喹诺酮类。
364.为什么对重症感染患者提倡使用降阶梯治疗?
答:对重症感染患者,初始时应选择经验性抗菌药,以覆盖目标病原菌为目的,采用广谱、联合、优化、威猛的抗菌药物治疗方法,待病原微生物诊断明确后,及时转向第二阶段,即选择针对致病菌的窄谱抗菌药物,以提高重症感染患者的生存率。这一抗感染治疗方法称为降阶梯治疗。广谱、联合、优化、威猛的抗菌药物治疗的目标是:其一,覆盖可能的病原菌;其二,联合用药关闭耐药浓度窗口,防止细菌二次突变的可能性,以避免耐药菌株形成。通过循序渐进的经验治疗、目标治疗来降低病死率、致残率,减少耐药菌的产生。
365.抗感染药物应用管理的要求有哪些?
答:(1)医院应建立健全抗感染药物应用的管理制度;(2)医院应对抗感染药物的应用率进行统计,力争控制在50%以下;(3)参与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工作的抗感染药物专家或有抗感染药物应用经验的医师,负责全院抗感染药物应用的指导、咨询工作;(4)检验科和药剂科须分别承担定期公布主要致病菌及其药敏试验结果和定期向临床医务人员提供抗感染药物信息的职责;(5)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严格掌握适应症,合理选用药物;(6)有条件的医院应开展抗感染药临床应用的监测等。(血药、MRSA、VRSA、V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