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医院感染管理
48554100000010

第10章 重点部位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第一节 医院内肺炎预防与控制措施

1.医院内肺炎的预防措施有哪些?

答:医院内肺炎是我国最常见的医院感染类型,主要预防措施有:

(1)对存在医院内肺炎高危因素的患者,建议使用含0.2%的氯己定(洗必泰)漱口或口腔冲洗,每2~6h一次。

(2)如无禁忌证,应将患者床头抬高30° 。

(3)鼓励手术后(尤其胸部和上腹部手术)患者早期下床活动。

(4)指导患者正确咳嗽,必要时予以翻身、拍背,利于痰液引流。

(5)积极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达正常水平。

(6)不应常规采用选择性消化道脱污染来预防医院内肺炎。

2.呼吸机相关肺炎的预防措施有哪些?

答:呼吸机相关肺炎的预防,除执行医院内肺炎的预防措施外,还包括:

(1)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或切开适应证,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应优先考虑无创通气。

(2)如要插管,尽量使用经口气管插管。

(3)建议保持气管插管气囊压力在25~ 30cmH2O,无明显漏气。

(4)吸痰时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吸痰前后,医务人员应严格执行手卫生。

(5)呼吸机螺纹管及湿化器应每周更换1~ 2次,有明显分泌物污染时应及时更换;螺纹管冷凝水应及时倾倒,不可使冷凝水逆流入患者气道;湿化水应使用无菌水,每天更换。

(6)每日评估是否停用镇静剂,评估是否撤机和拔管,减少插管天数。

第二节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1.患者手术前应采取哪些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措施?

答:手术前应采取的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措施包括:

(1)尽量缩短患者术前住院时间。

(2)择期手术患者应当尽可能待手术部位以外感染治愈后再行手术。

(3)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

(4)正确准备手术部位皮肤,彻底清除手术切口部位和周围皮肤的污染。术前备皮应当在手术当日进行,确需去除手术部位毛发时,应当使用不损伤皮肤的方法。

(5)手术部位皮肤消毒范围应当符合手术要求,如需延长切口、做新切口或放置引流时,应当扩大消毒范围。

(6)如需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应在手术患者皮肤切开前30min至2h内或麻醉诱导期给予合理种类和合理剂量的抗菌药物。需要做肠道准备的患者,还需术前一天分次、足剂量给予非吸收性口服抗菌药物。

(6)有明显皮肤感染或者患呼吸道感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参加手术。

(7)手术人员要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进行外科手消毒。

(8)提高患者术前的抵抗力,纠正水、电解质失衡、贫血、低蛋白血症等。

2.手术中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措施有哪些?

答:手术中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措施包括:

(1)保证手术室门关闭,尽量保持手术室正压通气,环境表面清洁,最大限度减少人员数量和人员流动。

(2)保证使用的手术器械、器具及物品等达到灭菌水平。

(3)手术中医务人员要严格遵循无菌技术原则和手卫生规范。

(4)若手术时间超过3h,或者手术时间长于所用抗菌药物半衰期的,或者手术中失血量大于1500ml 的,手术中应当对患者追加合理剂量的抗菌药物。

(5)手术人员接触组织要尽量轻柔,有效止血,最大限度地减少组织损伤;彻底去除手术部位的坏死组织,避免形成死腔。

(6)术中保持患者体温正常,防止低体温。需要局部降温的特殊手术除外。

(7)冲洗手术部位时,应当使用温度为37 ℃ 的无菌生理盐水等液体。

(8)需要引流的手术应当首选密闭负压引流,选择远离手术切口、位置合适的部位进行置管,确保引流充分。

3.手术后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措施有哪些?

答:手术后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措施包括:

(1)医务人员接触患者手术部位或者更换切口敷料前后应当进行手卫生。

(2)为患者更换切口敷料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及换药流程。

(3)术后保持引流通畅,根据病情尽早为患者拔除引流管。

(4)外科医师、护士要定时观察患者手术部位切口情况,出现分泌物时应当进行微生物培养,结合微生物报告及患者手术情况,对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及时诊断、治疗和监测。

第三节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1.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时,应采取哪些预防感染的措施?

答: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时,应采取的预防措施包括: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巾);置管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2)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3)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4)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5)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皮肤。消毒后皮肤穿刺点应当避免再次接触。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作。

(6)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进行置管操作。

2.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后的感染预防措施有哪些?

答: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后应采取的预防感染措施包括:

(1)尽量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

(2)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纱布为每2天1次,无菌透明敷料为每周1~ 2次,如果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3)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前,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

(4)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用75%乙醇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5)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保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

(6)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的24h 内或者停止输液后,应当及时更换输液管路。外周及中心静脉置管后,应使用生理盐水或肝素盐水进行常规冲管,预防导管内血栓形成。

(7)严格保证输注液体的无菌。

(8)紧急状态下的置管,若不能保证有效的无菌操作,应当在48h内尽快拔除导管,更换穿刺部位后重新进行置管,并作相应处理。

(9)怀疑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感染,或者患者出现导管故障时,应当及时拔除导管。

(10)医务人员应当每天对保留导管的必要性进行评估,不需要时应当尽早拔除导管。

(11)导管不宜常规更换,特别是不应当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中心静脉导管和动脉导管。

第四节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1.为预防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导尿管置管前应注意哪些方面?

答:为预防感染,导尿管置管前应注意:

(1)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管的适应证,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

(2)根据年龄、性别及尿道情况选择合适的导尿管,最大限度降低尿道损伤和尿路感染。

(3)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如导尿包过期、外包装破损、潮湿,不应使用。

(4)对留置导尿管患者,应采用密闭式引流装置。

(5)告知患者留置导尿管的目的、配合要点和置管后的注意事项。

2.为预防感染,导尿管置管时应注意什么?

答:导尿管置管时,预防感染的措施有:

(1)医务人员要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后,戴无菌手套实施导尿术。

(2)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技术原则留置导尿管,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尿道黏膜。

(3)正确铺无菌巾,避免污染尿道口,保持最大的无菌屏障。

(4)充分消毒尿道口及其周围皮肤黏膜,防止污染。

(5)导尿管插入深度适宜,插入后,向水囊注入10~15ml无菌水,轻拉尿管以确认尿管固定稳妥,不会脱出。

(6)置管过程中,指导患者放松,协调配合,避免污染,如尿管被污染应当重新更换尿管。

3.导尿管置管后,应如何预防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

答:导尿管置管后,预防感染的措施有:

(1)妥善固定尿管,避免打折、弯曲,保证集尿袋高度低于患者膀胱水平,避免接触地面,防止逆行感染。

(2)保持尿液引流装置密闭、通畅和完整,活动或搬运时夹闭引流管,防止尿液逆流。

(3)应当使用个人专用的收集容器及时清空集尿袋中尿液。清空集尿袋中尿液时,要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避免集尿袋的出口触碰到收集容器。

(4)不应常规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溶液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以预防尿路感染。

(5)应保持尿道口清洁,对于大便失禁的患者清洁后还应当进行消毒。留置导尿管期间,应当每日清洁或冲洗尿道口。

(6)患者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应当把导管浸入水中。

(7)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不宜频繁更换导尿管。若导尿管阻塞或不慎脱出时,以及留置导尿装置的无菌性和密闭性被破坏时,应当立即更换导尿管。

(8)患者出现尿路感染时,应当及时更换导尿管,并留取尿液进行微生物病原学检测。

(9)每天评估留置导尿管的必要性,不需要时尽早拔除导尿管,尽可能缩短留置导尿管时间。

(10)医护人员在维护导尿管时,要严格执行手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