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诊是由拟诊发展而来的,它并未穷尽对病人健康状况和所患疾病的认识;它不是认识的终结,而只能是整个临床认识中的一环;确诊并不意味着疾病会凝固,故必须随疾病的变化而发展。首先,确诊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古往今来,医务工作者诊治了无数的病人,研究过无数的疾病。那些已为实践证明是正确的诊断结论和处置方法经受了历史的考验,结晶为医学科学的核心内容,它代表了医学科学向绝对真理发展的总趋势。然而,任何确诊认识又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特定的环境条件下作出的,这种主、客观的局限性,决定着那些具体的确诊认识具有相对真理的属性,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由于时间、空间和手段的限制,医生只能看到病人和疾患的“横断面”,最完善的确诊认识也难以百分之百地揭示与病人病理状况有关的全部内容。因此,作为一个医务工作者切忌将确诊绝对化。
即使一项大体正确的诊断,也不可能穷尽相关的病理状况和各层次特别是深层次的病变。医学发展到今天,人们对一些已知疾病已经摸索到一些诊断、治疗的规律(主要见于传染病和外科疾病)。但是将这些规律用到具体病人身上,则是一个相当复杂和困难的事情,以至经常出现解剖探察或尸检结果否定确诊认识的情况。
这就要求临床医生要谦虚谨慎、博采众长、精益求精。在确诊后仍要随时准备发现新情况、接受新考验,特别是及时掌握合并症、后遗症等情况,适时作出应有的科学预测,在动态中从总体上认识和把握疾病,使确诊得到补充修正和完善。
第四节 误诊的反思
误诊是医生对病人所患疾病判断的失误或延误,是临床认识中主客观相背离,是对疾病本质的歪曲反映。误诊必然导致误治,是临床医生应当力求减少或避免的。然而它的产生有哪些原因,能否减少和避免,这是临床认识方法中值得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误诊的基本原因
造成误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疾病本身的复杂性和多变性,诊断的技术设备和手段的完善与否,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不显着性,临床医生本身技术水平和经验多寡,都是影响诊断的重要原因。但是,不可否认,临床医生的思维方法,亦是造成误诊的一个重要因素。误诊的原因十分复杂。从横向来看,多种因素制约着主体的认识。就客体的疾病来讲,疾病既是自然过程,又是社会过程;既有生物学原因,又有社会和心理原因。病理机制更是复杂,且病人又有能动性,对医生的诊断既有帮助又造成干扰。就认识主体方面来讲,既有认识的方法问题,还有学识、经验、智力、技术问题;既有设备条件问题,又有道德情感、责任心和工作作风问题。医院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方面的问题也是造成误诊的因素之一。从纵向来看,认识是个运动的过程,过程的每个步骤和每个环节上的毛病与缺陷都能影响认识的结果。因此导致误诊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一)疾病的复杂性与误诊
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由于人体自身在结构和功能方面存在着错综复杂的联系,由于致病因子的多样性及其性质、特点和作用方式的千差万别,从而形成各种各样的复杂病征。据不完全统计,现代医学已经发现人类罹患的疾病多达10000种以上,其中仅遗传病就有近3000种。不仅不同种的疾病各有其不同的特征,而且,每种疾病本身又分出几种不同的类型。因此,医生在临床上遇到过去未曾接触过的病例是常有的事情,所以疾病的复杂性是导致临床医生误诊的最主要的客观原因,其中最易产生误诊的有以下几种。
1.临床表现的多型性
同一种疾病,由于致病因素的强弱及机体反应能力的高低,症状不一;或者在不同个体身上病变累及脏器的不同,因而临床表现的差别很大。例如急性病毒性肝炎有的表现为流感型,有的表现为胆系感染型;大叶性肺炎,因细菌作用程度与部位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症状,可因此误诊为急性胆囊炎、肠炎、阑尾炎穿孔等多种疾病。
2.临床表现的同型性
异病同症的情况在临床上是不少的,不同的疾病可以表现出类似的临床表现,有时很难区别其不同的内在本质,因而易导致误诊。例如,高血压型肾炎与并发肾小动脉硬化的高血压,均可有显着的血压升高、蛋白尿、管型尿、血尿、肾功能不全等临床征象。虽然疾病不同,但由于临床表现相似,很容易模糊医生的视线而造成误诊。
3.临床表现的非典型性
典型病例一般不会误诊,但遇到非典型病例由于医生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就有可能误诊。如胆石症缺乏胆绞痛、黄疸、发热等典型表现而易误诊为胃炎、溃疡病、肝炎等。与此相反,非典型体征也常常影响诊断思路而发生误诊。
4.几种疾病并存或合并症的干扰
由于人体各脏器之间在功能与结构上有着密切的联系,某一系统、器官的病变可以累及其他的系统或器官,造成病情的复杂化。当有合并症或几种疾病同时存在时,原发病的表现常常受到某些继发病的掩盖,本末颠倒产生混淆。例如,一甲状腺机能亢进病人,并发周期性麻痹,经常出现下肢无力活动困难,在长期诊断不明的情况下,转入上级医院,获得明确诊断。此病例长期诊断不明的原因,主要就是作为疾病本质的甲状腺机能亢进这个原发病,被继发病周期性麻痹所掩盖所致。
此外,由于疾病处在早期,症状较轻,主要矛盾未充分暴露出来,有特征意义的症状未充分表现出来;或者致病因素发生了某种变异,导致临床症状的变化;或者疾病表现出某种假象,歪曲了本质;或者病人出于某种不正常的心态,提供了不真实的病史或自觉症状,等等,都可模糊和转移临床医生的视线和思路,导致误诊。
(二)诊断中的特殊矛盾与误诊
临床诊断中,有一个不同于其他认识领域的矛盾,即要求决断的紧迫性和临床资料的不完备性。疾病矛盾的展开及暴露有一个过程,其内部矛盾不经过一定阶段,激化到一定程度,其性质往往不能充分显现出来,因而也就不能为人们所认识;同时,由于人类机体和疾病的复杂性、检测手段的不完备性、疾病发展过程的动态性和职业道德规范的限制等原因,迅速取得系统、完备而又十分可靠的临床资料是困难的。而科学的认识方法要求感性资料充分而可靠,强调科学抽象不能以零碎的和具有或然性的资料为依据,否则不仅难以得出正确的认识,还有可能作出错误的结论。要做到这一点在临床上是相当困难的,有时甚至是不可能的。临床要求决断紧迫,要求早期诊断,以便及时抢救或早期治疗。这是摆在临床医生面前的一个尖锐矛盾,这也是发生误诊的一个重要客观原因。
(三)思维方法的弊病与误诊
临床医生的思维方法,是造成误诊的一个重要的主观因素。据学者分析统计,误诊病例有70%以上主要是临床医生思维方法不当造成的。从思维方法的角度来看,造成临床误诊的主观原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
1.主观性思维
诊断是医生对疾病的认识过程。临床医生通过详细地询问病史和全面的体格检查充分地占有资料,是形成正确诊断的前提和保证。感性材料收集得不全面、不详细,医生就无法在此基础上形成正确的诊断。临床上往往有这种情况,有的医生仅凭病人的某一症状就先入为主地断定为某种疾病,既不作全面体检,也不详细询问病史或作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就想当然地下诊断和处方治疗,以至造成误诊。
还有一种关于医生的诊断性思维是先入为主,主要是指医生不从病人的客观实际出发,而是从自己头脑里固有的框框出发,从成见出发,对客观事实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甚至凭自己头脑里早已形成的先入之见,对客观事实进行随心所欲的取舍。
2.静止性思维
疾病都是一个发展变化的病理过程,因而,作为对于疾病认识的临床诊断也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要把握具体病例的矛盾特殊性和病程的演变规律,往往只有在疾病的运动中才能实现。有些疾病的特征病象并不表现在整个病程,只是在其发展的某一阶段才出现,或者在疾病发展的一定阶段才表现出来;有些疾病之间的相互区别,只有当疾病演进到一定程度时才能看得出来;有些疾病过程中出现的假象,只有反映疾病本质的主要征象出现时才能识别清楚。因此,临床医生应该在疾病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对疾病进行动态观察,随时注意病情的变化,不断地对照、检查、修正自己原来的诊断,以逐步取得对疾病本质的认识,最后确定诊断。但有的医生,面对复杂多变的病情却思维僵化,停滞不前。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当原有的诊断不符合病情的新发展时,有的医生不能随变化了的情况改变自己的看法,而是固守原有结论,抱住初诊不放,这样势必导致误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