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医学哲学
48553500000037

第37章 医学认识客体的一般问题(4)

(二)个体差异的心理学制约因子集

1.个体个性差异因子

每个人都有特定的性格。不同的性格,不但关系到本人的生活、工作、学习的质量,而且往往还与许多心身疾病的发病率有着密切的关系。某些特殊的个性特征,如A型性格(心血管、高血压易患个性)、C型性格(癌症易患个性)、循环性格、分裂性格、癔病性格、变态性格、偏执性格、爆发性格、胃肠性格、心血管型性格等等,对某些外界刺激过分敏感,易于积累,并通过植物神经功能强化或导向躯体反应,从而产生一定的躯体征状,如高血压、心脏病、结肠炎、溃疡病、哮喘病、偏头痛、荨麻疹、癌症、精神病等心身疾病。例如,有循环性格的人群,有时情绪特别高涨,有时却一落千丈。两种截然不同的情绪往往交替反复出现形成循环。这类人群易患情感性精神病。有癔病性格的人往往感情波动大,办事草草了事,说话不着边际。而平时的言行举动,常常装腔作势,好幻想,甚至将幻想当作现实,作出一些戏剧性的动作来,让人啼笑皆非,有此性格的人,若遇到强烈精神创伤和不良的刺激后,易患癔病。因此,必须引起重视,及早防治。分裂性格的人性格内向怪癖又不善交际,平时沉默寡言又胆小怕事。具体表现为:思维片面离奇,生活懒散随便,工作消极被动,遇事爱钻牛角尖。此类性格的人,在工作和学习中一旦受挫易患精神分裂症,故而应加强观察。有偏执性格的人固执而倔强,敏感而多疑,易躁又善发怒,在生活和工作中时时喜欢妒忌和责备他人。这种性格的人往往一意孤行,自以为是,易诱发多种心身疾病。

2.个体心理差异因子

心理活动的本质是个体对客观外界的反映。不同个体的不同生活经历和不同环境,使每个个体带有独特的心理特征。病人的心理特征能影响免疫系统的敏感性而导致疾病。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院着名精神及心理学教授亚瑟贝东指出,心理紧张、压力过大易使人免疫能力减弱,导致感冒等疾病,急剧的紧张哪怕只有几分钟,也会让人感冒,小的紧张可以积累成具有引发感冒的强大力量。个体心理防御能力方面的差异表现在,良好的心理防御机制可在短期内恢复心理平衡,否则将导致心理障碍和躯体表达性症状出现。但过度或过强的心理防御反应持续存在,其本身就表现为心理障碍。个体的情绪状态也是罹患疾病的中介。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研究人员通过对巴尔的摩约2000名患心脏病的男女进行访问发现,情绪抑郁沮丧使心脏病发作率高出正常3倍。不仅如此,临床上众多的心身疾病如高血压、溃疡病和精神障碍等等均受个体心理差异的影响;个体的心理应激能力是保持个体自身稳态的条件,与个体健康状况密切相关。

3.病人心理差异的一般机制

在相同的应激状态下,有些病人产生了严重后果,有些病人却没有问题;有的病人出现了抑郁症,有些病人突发中风,这些病人心理差异的一般机制,可以从变动性、强度差和生物学脆弱性等方面获得解释。

对应激源的应付能力是因人而异的。应激反应是由于应激源和应付能力之间的不平衡而产生的,所以,面对同等强度、同等性质、持续时间同等长度,有良好应付能力的人能很好地适应,不会发生严重的危害健康的应激反应;而缺乏应付资源的患者,即使是寻常的生活事件,也会成为严重的应激源。因此,病人心理差异的机制与病人的心理应付能力的强度差和变动性相关。那么,是什么制约着病人的强度差和变动性的差异呢?是病人的生物学脆弱性的差异。

所谓生物学脆弱性,是指患者的体质、容易发生功能改变的器官系统、遗传因素、营养状态、年龄的增加、健康状态等危险因子的总和。病人能否较快地修复由于心理应激所造成的心理创伤或者是否提高了患病的危险度,往往受到病人生物学脆弱性的制约。生物学脆弱性方面的差异,通常被认为是变动性的影响因子。

有文献报告,高血压家族史的学生作为实验组,没有高血压家族史的学生作为对照组,接受心理应激测试,两者心血关系的应激反应有显着差异。

病人的心理个体差异,使得每一个病人对于病情的体验,哪怕是很相似的疾病,都会有较大的差异,没有任何两个病人会对他们的疾病产生完全相同的体验。

(三)个体差异的社会制约因子集

1.个体地区差异因子

不同个体来自不同地区,带有不同地区的特点。胃癌的发病情况在不同地区、不同国家差异显着。日本、智利、芬兰、奥地利是胃癌高发国家,而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则较低。我国胃癌发病地区差异较大。有些病种只发生在世界上某些地区,如黄热病和登革热等。

2.个体职业差异因子

从事不同职业的个体因工作环境和工作性质的不同,在疾病的发生、发展等方面存在着显着差异。布氏杆菌病是一种分布于世界许多地区的人畜共患病。据统计,病人中以牧羊人、饲养员居多,占90.5%。

3.个体行为差异因子

行为差异因子包括个体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这些差异制约着个体疾病的性质和过程。美国学者对10种主要死因分析后指出,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因素占据首位,高达50%。例如,男性同性恋者是罹患菌痢、阿米巴病的高危人群,吸烟是肺癌、肺气肿、慢性支气管炎、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4.个体文化素质差异因子

不同文化层次的个体,其认知方式区别明显。个体的认知方式是影响个体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认知方式缺陷与许多心身疾病过程关系密切。知识分子的精神疾病、心理疾患、心身疾病的患病率比体力劳动者要高。

5.社会生活差异因子

每个个体都是社会人。社会事件作为应激源对不同个体差异很大。美国华盛顿大学霍尔姆教授认为,个体一定时间内所承受的生活事件应激积累超过一定的度,就会成为诱发疾病的扳机。有人统计,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参战国妇女闭经人数异常增高。社会经济水平制约者每个个体的生活水平、营养状态。个体食物中饱和脂肪酸(SFA)与血胆固醇(CH)升高有直接关系;而血浆CH升高能损害动脉,与冠心病有直接关系。

以上所述并没有穷尽原本无法穷尽的病人个体差异。而且个体差异的因子集及其各个差异因子并不是孤立存在、力度均衡地发生作用的。可以是差异因子集中的某一差异因子占据主导地位,发挥主导作用,决定个体差异的状态;也可以是在几个差异因子的耦合作用下,个体的生理平衡被打破,向病理过程转化。同时,差异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还会使个体差异呈现出多样性、复杂性和条件性。

三、病人个体差异和病患共同特征

病人的个体差异是相对于病人共同特征而言的。病人个体差异和病患共同特征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一)病患共同特征的概念

1.病患共同特征的物质基础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瑞士医学家巴拉赛尔苏士曾表达过同样的观点:所有的动物和植物,无论它们多么复杂,都是由少数重复出现的元素构成的;众多的病患无论它们多么不同,其中总是包含着许多共同之处。在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迅速发展的今天,人们能从更新的层次体会出先辈们超越时代论断的深刻内涵。

病患共同特征的物质基础是人体的物质同一性,即人体具有基本相同的生物结构和性能;人类生活在大致相似的生态环境之中;日益强化的社会交流和区域交流等等。

2.病患共同特征的基本表现

任何病患,都有结构和/或功能的损害、稳态的失衡等基本性质;任何疾病,都有其病因、病位、病理、病史、症状和体征、转化条件等基本要素。同类疾病的共同特征比较明显。例如,人们对同类疾病症状共同特征的概括就形成了该疾病典型症状的概念。即使是不同的疾病,其中亦有相同的因素或现象。例如,异病同因——疾病的种类数以万计,病因种类相对要少得多。同样的病因可以引发不同的疾病。异病同理——无论是感染,还是理化因素所致的炎症,都有变质、渗出、增生三种基本病理变化。虽然损伤的器官不同,基本过程各有侧重,但这一基本内容无异,而且由这种局部病变引起的全身反应如机体体温的调节性增高、各种白细胞反应性增多、网状内皮系统的细胞增生等也常常相类似。异病同位——同一器官受累,正常的生理功能被干扰破坏致病,尽管病因病理不同,其临床表现仍有可能相同或相似。异病同征——千百年来,人们在认识疾病的过程中,通过长期的观察和分析,发现在各种不同疾病所表现的特殊形态改变中,包含着一些带有共性的表现,并逐步掌握了它们的共同规律。例如,肝炎、肺炎、脑膜炎、阑尾炎、腹膜炎等疾病,虽然都有其本身的原因和特殊病变,但都属于炎性疾患,它们的病变过程都包含着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组织损伤、血液循环障碍,以及各种炎性渗出和组织细胞增生等共同性的改变,其本质都是病因对机体的损伤和机体对损伤的防御性反应的局部表现。对基本共同特征的认识,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病人个体差异和病患共同特征的辩证关系

病患共同特征和病人个体差异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病患共同特征反映了疾病的共性,概括地体现了疾病过程中共同的、本质的东西,而舍弃了个体差异中的具体特征;个体差异反映了疾病的个性,是个体矛盾特殊性的表现,从而形式多样、复杂多变。病患共同特征比个体差异深刻,个体差异比共同特征丰富。

病患的共同特征和病人个体差异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病患共同特征存在于个体差异之中,并通过个体差异表现出来,没有个体差异就没有病患共同特征;个体差异也不能脱离病患共同特征而存在,没有病患共同特征也就没有个体差异。

在一定条件下,病患共同特征和个体差异可以相互转化。

四、病人个体差异的医学哲学分析

(一)病人个体差异的绝对性

我们强调病人个体差异,是因为其在临床实践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我们称之为绝对性。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病人个体差异是临床实践的基本问题

个体内在的差异因子及其相互作用决定病人疾病的过程,决定临床医生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的操作,因此,我们应该把从个体实际情况出发,立足个体差异作为医学临床实践的主导原则。

2.病人个体差异是临床实践的核心问题

病人个体差异体现着个体疾病的特殊矛盾,重视并充分揭示个体差异才能认清疾病的本质,才能洞察幽微,不失毫厘,保证诊断的正确性。个体差异要求特殊矛盾要用特殊的方法去解决,寻求解决个体差异的有效途径,才能按图索骥,对症下药,确保治疗的高效性。因此,我们应该把对个体差异问题的认识深度和处理力度作为衡量临床医生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的主要标志。

3.病人个体差异是临床思维的重点问题

关于疾病共同特征的一般理论是从众多的个体差异中概括出来的。这些理论只有同实际相结合,解决一个又一个的个体差异问题才能显示出它的实际意义。

理论联系实际是医学认识活动的生命,因此,我们应该把从掌握一般理论、共同特征走向把握病人个体差异作为临床医生进行医学认识活动的重要方法。

4.病人个体差异是临床思维的难点问题

诊断、治疗、预防都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积累和常规性,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只代表过去的水平。个体差异这一领域包含着许多未知数,是医学科研的向导。

要有突破,要有创新,必须深入研究个体差异。因此,我们应该将对个体差异的艰苦探索,看成是医学工作者不断进取、走向未来的巨大动力。

(二)病人个体差异的实践性

病人个体差异的普遍存在,说明其在临床实践中有着重要意义,表现在诊断、治疗、预防各个方面。

1.诊断个体化

诊断是整个临床实践活动的起点和关键环节。个体差异因子的相互作用决定了每个个体的病因、病症、病情、病程都必然带有个体的特征。即使是同一疾病,不同的个体可能病因差异很大,病症可能迥然有别,病情可能截然不同,病程可能快慢悬殊。诊断个体化思想认为,在诊断过程的问诊、体检、辅检等环节中,细心收集和鉴别个体差异的临床表现,准确揭示并具体分析个体差异的内在联系,潜心探索个体差异的认识方法,是形成正确诊断、避免误诊的可靠保证。

在诊断过程中,可以通过医学特殊的认识方法揭示、分析个体差异。如临床用显微镜观察个体组织细胞的生理、病理状态;通过检测个体血清谷丙转氨酶确定肝细胞损坏情况;用CT成像展现个体体内形态结构的方法等等。这些方法能较为精确地反映个体的内在状态,对把握个体差异有较大的临床意义;但其局限性亦不容忽视。某些检查手段对个体差异不敏感,如临床生化检查中的许多“正常值”是一个有一定幅度的范围,不仅其上下限之间的差距对于不同个体而言意味着不同的临床意义,而且,这些通过统计学处理的数值实际上无法穷尽普遍存在的个体差异。这提示临床医生,在运用医学特殊认识方法揭示、分析个体差异的时候,一定要结合病人的个体差异因子状况进行分析,否则误诊难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