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认识主体,是具有一定医学知识、业务能力和职业人格的运用一定物质手段和精神手段,从事医学认识和实践的个体与群体。医学认识主体的三维结构是指其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人格结构。在医学认识主体认知活动中,知识结构是基础,能力结构是关键,人格结构是向导。三者相互关联,形成稳定的三维结构。完善的三维结构,是成为高水平的医学认识主体的必要条件。医学认识主体的认知偏差,往往可以在其三维结构中找到根源。
第一节 医学认识主体的知识结构
一、医学认识主体知识结构的概念和类型
(一)医学认识主体知识结构的概念
1.医学认识主体知识结构的定义
医学认识主体的知识结构是指存在于临床认识主体意识之中,以医学专业知识为主的多学科多层次的知识相互联系构成的知识系统。作为知识结构的知识系统,不是众多知识的堆集,其显着的特征是知识与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整体功能和耦合效应。临床医生的知识结构的基本框架主要形成于其接受规范医学教育的阶段,发展于临床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完善于终身学习的过程中。
2.医学认识主体的知识结构的功能
医学认识主体的知识结构有两个重要功能:其一是运用结构中医学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处理医学实践中专业问题的认识功能;其二是在实践中不断学习、促使知识结构自身不断完善的建构功能,因此,临床医生的知识结构很大程度上决定他们目前工作的质量与水平,也决定他们今后发展的趋向和层次。
(二)医学认识主体知识结构的类型
医学认识主体的知识结构是否合理,取决于这种结构属于什么类型。医学认识主体知识结构的类型是其存在的具体形式,是医学认识主体所掌握的知识的数量、种类和层次三因素的有机统一体。依据这三因素的不同结合状况,医学认识主体的知识结构可分为基本型、发展型和理想型三种。
基本型知识结构所包含的知识种类和层次都不饱满。知识主要分布在一般常识(a)、基础知识(b)和专业基础知识(c)上。知识层次不完整,高层次的知识处于空白状态。具有这种知识结构的医学认识主体在实际工作中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对医学领域的新知识和新技能可能有兴趣却难以吸收掌握。由于基本型知识结构在专业知识和研究方向上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因此,很难在专业问题上进行深入的研究。
虽然在实践中经验不断积累,对各方面的认识不断增加,但由于缺乏足够高度和力度的知识结构的支撑,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容易产生片面性或停滞于事物的浅层。
发展型知识结构的知识种类和层次比基本型合理。具有这种知识结构的医学认识主体所掌握的知识种类不算多,但其功能指向集中。几种知识结构之间的关系密切,专业知识在深度和层次分布上比较合适。这种知识结构可以适应其主体成为某一方面某一问题的专家的需要。但是,由于发展型知识结构中的知识种类少,相关或相近学科知识、人文医学知识严重缺乏,在其主体更加深入地研究专业问题时,必然受到自身知识结构的限制,表现为知识面狭窄,思维灵活性差。对自己从事多年的医学专业知识同化能力很强,反应快;但对相关学科的知识或长期不接触的其他医学专业知识同化能力差,反应慢。发展型知识结构是目前医学认识主体知识结构的主要类型。这种知识结构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在今后的某些层次和方面也有存在的必要。然而,正如1993年世界医学高峰会议所指出的,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重新设计21世纪的医生”。
理想型知识结构是21世纪的临床认识主体知识结构的新类型。这种结构中的知识容量大,种类多,不仅包含了基本型和发展型所具有的基础知识和医学知识,还包含了适应医学模式转变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文社会医学知识和其他相关学科知识。这种结构为其主体在将来的发展中具有两个以上的知识种类达到较高层次打好了基础。在这种知识结构中,医学知识与其他相关的各门知识形成多维结构交叉并存的状态,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使其功能的发挥产生“放大效应”、“整体效应”和“耦合效应”,使其主体对事物的认识既具有深刻性又具有全面性。具有这样知识结构的主体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凭借其知识结构中多学科交叉的优势,采取多角度、多方位的方式审视医学实践中的问题,可以解决以前单一学科所解决不了的新问题和复杂问题。而且,理想型知识结构是一种开放性的知识结构,具有对本学科的新知识、对相关学科新知识同化能力强的优点,是一种开拓性人才必备的知识结构类型。
二、医学认识主体应具备的知识
现代医学构成的复杂化对医学主体的知识结构中的知识储备提出了新的要求。医学认识主体应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现代化的技术知识和坚实的医学人文社科知识。
(一)基础知识
医学是研究人体健康与非健康规律的科学,而人既是自然科学生命有机体,又是社会关系的载体,因此,医学基础知识既涉及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还涉及到人文学科。科学技术越发展,医学涉及的基础知识越来越广。所以许多经济发达国家的医学生在迈进医学院门槛之前需要首先到综合院校学习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这是非常必要的。
(二)专业知识
医学专业知识是医学认识主体与其他认识主体的本质区别,是医生之所以是医生的根本力量之所在。医学认识主体要想在专业领域有所发展,就必须站立在学科发展的前沿,对于自己的相关专业知识有独到见解,对学科发展有正确把握。
就专业知识而言,是“专”与“博”相统一的问题。单一的某门知识对一个医学认识主体来讲是绝对不够的,必须是多门知识融会贯通。在知识大爆炸的当今社会,学会合理地组织和使用知识对于医学认识主体至关重要,应能认识到哪些应该充分掌握,哪些应该达到精深,哪些应该泛览,哪些只须知其一二。
(三)人文医学知识
爱因斯坦曾把自然科学理论体系比喻成房子和桥梁,把哲学思维和逻辑推论比喻成“脚手架”。这个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哲学和逻辑学知识对于科技人才的重要性。特别是现代社会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等逐步纳入哲学方法的范畴,这些方法对研究人体的整体与局部、高层次与低层次之间的关系,沟通人的生理与心理、人与环境的联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医学认识主体的知识结构是一个多系统、多层次的综合体系。从理论性到技术性,再到实践性形成了各自独立而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网络。
这就要求现代医学认识主体既要有扎实、宽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研究方向,又要有与专业相关的学科知识。这样,才能跳出本专业的狭窄范围,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整体联系中去考察和把握本专业的发展方向。把别的学科的新知识、新成果与新方法引进自己的学科和专业中来,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第二节 医学认识主体的能力结构
一、医学认识主体能力结构的基本框架
(一)能力和医学认识主体的能力
1.能力
能力,通常是指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包括完成一定活动的具体方式,以及顺利完成一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能力是在人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经过教育和培养,并在实践活动中吸取人们的智慧和经验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医学认识主体的能力
医学认识主体的能力是指医学认识主体完成医学实践的任务所需要的本领,包括医学认识能力和医学技术能力以及相关活动的本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强调21世纪医生能力的培养时提出了“三张通行证”主张。认为未来的医生应掌握这三张通行证:一张是学术性的,一张是职业性的,第三张是证明一个人的事业心和开拓能力的。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再次强调了“从技能到能力”的转变。
(二)医学认识主体的能力层次
医学认识主体的能力结构可以分为基础层次能力、适用层次能力和发展层次能力。
1.基础层次能力
医学认识主体的基础层次能力是在其接受系统的医学教育时形成,在医学实践中进一步得到增强和发展的基本能力,是医学认识主体胜任其工作的基本条件。
基础层次能力主要包括:感觉能力、思考能力、颖悟能力、反省能力、想像能力、记忆能力、注意能力、文字和书面表达能力、审美能力等等。
2.适用层次能力
医学认识主体的适用层次能力是其在医学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医学认识主体胜任其工作的必要条件。适用层次能力主要包括:分析能力、判断能力、预见能力、沟通能力、自制能力、协作能力、社交能力、适应能力、应变能力、洞察能力、鉴别能力等等。
3.发展层次能力
医学认识主体的发展层次能力是其适应现代社会和医学发展的需要所具备的能力。如专业技能与人文思想相结合的能力、循证医学的能力、终生学习的能力等等。
医学认识主体的不同层次的能力之间既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又相互耦合,具有放大效应。
二、医学认识主体的几种主要能力
(一)观察能力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主动的认识活动。科学研究始于直接的感觉经验,而观察则是获取这种感觉经验的惟一手段。因此,观察是一切科学研究的基础。对医学认识主体来说,敏锐的观察能力是一种必备的素质。一方面,大量的医学实验需要有意识地、细致地观察到已呈现的经验事实,并对观察到的现象、取得的资料、具有的意义加以考虑,才能得出预期结果。如弗莱明发现青霉素就是细致观察的典型例子。另一方面,在临床诊治中,医学的诊治水平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医生的观察能力。正确的诊断源于医生对疾病的严密认真的观察。中国古代医学总结了“望、闻、问、切”四大诊术。现代临床诊断,虽然各种仪器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但直接观察病人生理和心理的外在表现,仍是确诊的主要手段之一。
(二)记忆能力
记忆是对经验过的事物能够记住,并能在以后再现(或回忆)或在它重新呈现时能再认识的过程。衡量人的记忆力主要有四个指标:记忆的敏捷性、记忆的持久性、记忆的正确性、记忆的备用性。记忆力在医学认识主体的认识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例如,临床认识主体要面对临床中繁多的复杂的具体情况,疾病之间的鉴别,千变万化的治疗方法,千百种药物的药性和适应症等复杂和大量的信息,没有良好的记忆力是很难胜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