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医学哲学
48553500000025

第25章 医学的本体(12)

六、整体与局部

(一)人体整体与局部的概念

人的生命体是整体与局部的统一。人的生命体不论是整体还是部分,都必然包括机体在空间上的延伸和时间上的持续。人的整体是指由人生命体内诸多在一定空间、时间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有机结合而成的动态统一体、过程集合体,即人从生到死纵横双向的历史全过程。人体的局部则是指生命有机体在空间不同层次上的要素、部分,以及在时间上生命发展全过程中的各个时期、阶段。

(二)整体与局部的辩证关系

1.整体与局部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整体在结构上离不开局部,由局部组成,整体的性质、功能需通过各局部功能的协作才能实现。在空间结构方面,人生命的有机整体由人体生物分子、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等若干不同层次的局部所构成;同时,人处于社会之中,具有心理、意识和精神属性。所以,人生命有机整体与局部的联系不仅体现在生物学方面,而且还体现在生物、心理和社会三方面属性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所构成的整体之中。在时间结构方面,人体生命运动过程必然经历的婴幼儿期、青少年期、中年期、老年期等各个不同的生理阶段,都是完成人整个生命过程、构成生命过程集合体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如果离开构成人体各个部分和生命发展各个阶段的局部,人生命的有机整体既不能存在,更谈不上发展。

在性质和功能方面,人体生命活动在空间、时间上显现出的整体机能,是许多局部器官协调活动的结果。例如,通过消化器官对食物营养的摄入、吸收;肺脏的气体交换;血液循环系统对营养物质和氧气的全身运送以及代谢物经肾脏的过滤、排出;免疫系统对外界致病因子的抵御;感觉器官将接受信息向大脑的传送;运动系统对大脑指令的接收和执行等等一系列的协同作用,共同完成人体新陈代谢的整体功能。

局部离不开整体,其性质、功能在整体中才能显现。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指出:“不应当把动物的四肢和各种器官只看作动物的各个部分,因为四肢和各种器官只有在它们的统一体中才是四肢和各种器官,它们绝不是和它们的统一体毫无关系的。四肢和各种器官只是在解剖学家的手下才变成单纯的部分,但这个解剖学家这时所处理的已不是活的躯体,而是尸体。”他还说:“割下来的手就失去了它的独立的存在,就不像原来长在身体上时那样,它的灵活性、运动、形状、颜色等等都改变了,而且它就腐烂起来了,丧失它的整个存在了。只有作为有机体的一部分,手才能获得它的地位。”因此,离开生命的有机整体,身体各个器官、系统的局部功能将不复存在,只是仅有其形而已。

2.整体与局部之间的相互作用

生命有机整体与各个局部之间的联系,是通过神经、体液及经络调节系统协调统一起来,并形成整体对局部、局部对整体动态的相互作用。

(1)整体对局部的决定作用。整体居于矛盾的主导地位,整体高于局部,对局部起着统帅、决定的作用。一方面,由各个相互联系的局部所构成的整体,在功能上不是各个局部功能机械相加的结果,而是具有了更高、更新的属性和功能,即系统论所讲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另一方面,机体整体功能的状况和改变,决定、制约着其局部的变化。一般说来,身体健壮、机体整体状况良好者,各局部器官、组织、系统的功能也比较健全,即使某一局部暂时出现病变,也会在其免疫系统的作用下,迅速得到控制,较快地痊愈。相反,身体柔弱、体质较差者,其机体各部分的机能也相对较弱,在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下,易引发疾病,并在患病后愈合较慢,甚至可能出现病情的恶化。同时,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机体整体的病变可以进一步引起各个局部性的损害。例如,风湿病是一种全身性的变态反应性疾病,随着病情的发展,可以侵犯到关节、心脏等组织器官,造成各个部分的病变。

(2)局部对整体的影响制约作用。机体局部性质状态的改变,会影响制约整体的功能。例如,在生理状态下,人从事体力劳动时,不仅运动系统肌肉群和骨骼的相互配合产生收缩和舒张,同时还使呼吸、心跳加深、加快,汗腺分泌增加,消化系统活动相对减弱,以利于血液向运动系统聚集等一系列的连锁反应,真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在病理状态下,机体局部的病变可以影响整体的功能,引起全身性的反应和损害。例如,一个基因的缺陷,可能导致人体整个结构和功能的异常;某一局部恶性肿瘤发展的最终结果,会导致全身性的恶性消耗,形成恶液质的严重反应,直至危及生命。

3.整体与局部之间相互渗透

疾病产生发展过程中,涉及因素极为复杂,常常是整体与局部两方面的因素同时存在、相互渗透。有些疾病特发于局部,但它可能是全身系统性疾病在局部的表现或信号;有些症状可能是局部因素所致,也可能是系统疾病整体因素引发,还可能是整体、局部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例如,临床常见的口腔黏膜疾病可涉及疾病理化刺激、局部感染、局部创伤等局部因素;也与感染性疾病、营养缺乏症、代谢障碍、内分泌紊乱、血液病、免疫性疾病等整体因素有关,等等。

4.整体与局部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人体在空间、时间结构中整体与局部之间的区分具有相对性,二者在联系中常常可以相互转化。例如,空间结构上的人体生物分子、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等若干不同层次自身都是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但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内,它们又转化为构成整体的局部;反之亦然。另外,在疾病演变过程中,局部病变与整体病变之间在动态联系中也可以相互转化。例如,一个局部的外伤如果因破伤风感染发展蔓延,可转化为全身性的败血症危及生命,如此等等。

(三)整体与局部辩证关系的临床意义

医护人员在观察、收集病人病情资料,制定、实施医疗护理计划和措施时,应注意疾病演变中整体与局部的联系和区别,学会全面地看问题,对提高医疗质量至关重要。

(1)着眼于整体与部分的相互联系,不仅要关注人的生理躯体方面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更要注重人的生理与心理、社会等方面的联系,充分估计心理、社会因素对人躯体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诊疗和护理工作质量。同时,在关注整体与局部的联系时,应立足整体,着眼于病人整体机能的改善和疾病防治,才能加速局部疾病的好转,避免全身性疾病对局部脏器的损害,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如果人体的某一部分出了毛病,那么,只有很好地了解整个复杂机体的人,才能医好它,在更复杂的情况下,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正确地理解病因。”当然,在提高病人整体机能的同时,也不可忽略局部对整体的影响,尽快根除局部病灶,阻断疾病向整个机体的扩散和蔓延。

(2)着眼于整体与局部的相互区别,应提供既针对局部性问题,又针对整体性问题的医疗护理措施,将全身治疗与局部治疗结合起来。全身治疗,如静脉输液,纠正电解质紊乱,加强营养等,以改善机体整体功能,增强抗病能力的治疗措施;局部治疗则是指如局部清创、肿瘤切除等针对局部器官、症状所采取的治疗措施。同时,着眼于局部性的医疗护理措施,还应注意病人疾病演变及年龄阶段的差异,不仅着眼于病人目前的疾病康复,还应提供保持健康、避免疾病发生或加重方面的指导;对老年期病人应侧重于日常生活方面的照顾和护理,对青壮年期病人则应注重于促进病人的自理能力等。

七、时间与空间

(一)生命运动的时空概念

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顺序性,具有沿着过去、现在、未来一个方向延伸的一维特性;作为人生命活动的时间是指生命有机体存在的寿命,包括其从产生到发展、衰老、灭亡的历史持续过程。空间是运动物质的广延性、伸张性,即物体的位置、规模和体积,具有向长、宽、高三个方向伸展的三维特性;而人生命活动的空间则指,在生命活动的历史过程中,机体内在要素结构上的排列顺序,机体形态、大小等方面的广延、伸张性。时间与空间是科学家、哲学家永恒探讨的课题之一。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揭示了时空的相对性、可变性及与物质运动的不可分割性。

任何事物包括人在内的生物有机体的生命活动,都离不开一定的时间和空间。

否则,宇宙虚无缥缈,生命物质与无生命物质都不会产生、存在,更谈不上发展和灭亡,生存与死亡的概念也失去了意义。

(二)时间与空间在生命运动中的表现

1.人体生命活动的时空性

中医学和西医学从不同角度研究了人体生命活动的时空属性。

中医学从人和环境的宏观整体出发,在与其他自然现象相联系、类比中阐释人生命活动的时空性,并将人与时空视为浑然一体、和谐统一的系统。生命活动的时间特性主要表现为生命活动受四时气候、昼夜晨昏、月象圆缺等时间因素的影响,在脏腑、经络及情志活动方面所表现出的四时节律、昼夜节律、月节律、双月节律、年节律、运气节律等等,人的生理活动在整体水平上随时间周期而呈节律性的变化。

生命活动的空间特性则表现为脏腑、经络、情志的生理、心理活动特点与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相似、相通性。例如,脏腑的空间特性主要表现在五脏与五方的地势、气候、物候等特征的相似,脏腑气机与天地阴阳的联系上。“圣人面南而立”(《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则左为东、右为西;自然界之阳气升于左、降于右,故肝主升发应于左东,肺主肃降应于右西;心属火应于南,肾属水应于北;火为阳故主表,水为阴故主里。五脏的空间特性是天人相应的反映而并非解剖学的概念。

对人生命的空间特性,中医学关注的是结构在空间中所具有的层次特点,即探求人体空间结构由外而内、逐层深入,最终形成人体五大结构及功能的系统层次性。如对经络系统的认识,《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中论述了六经在人体分布的层次为:太阳→阳明→少阳→厥阴→少阴→太阴。

西医学将注意力更多地投向人体的三维空间结构之内,把人体分成各个组织器官,从细胞、分子水平及具体规律入手阐述生命活动的时空性。其研究涉及生命活动时间特性的如神经系统中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在昼夜间交替活动;血浆中cAMP与cGMP的含量随昼夜变化而改变;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中的皮质激素分泌,呈现出昼夜节律性的变化;人体情绪、体力、智力具有近似月的节律;人体器官活动的生物钟现象等。在空间特性上,西医学深入到分子、基因的层次,揭示了生命体基因程序的极其复杂的空间构造,基因程序在生命体的各个不同时间,根据生命体的需要,进行空间形态上的变化,从而实现其不同的物质功能;构成生命体的液晶相材料,如类脂液晶呈双层细胞膜,两层膜液晶类脂分子呈相对反向位排列,每层细胞膜各自朝相反方向,在一定强度、性质的环境磁场的作用下,显现出高度序列化和规则的运动性,正是在这些由液晶相物质构成的空间结构中,生命的新陈代谢过程才得以展开。

2.疾病演变和分布的时空性

疾病演变的时空性也十分突出。其时空特性主要通过一般疾病遵循的从隐到显、从轻到重、由功能而器质空间形态的发展过程表现出来;临床医学正是在时间的周期性、延续性和节律性中,去观察机体时空特征的变化,从中把握疾病演变的规律性。另外,医学研究证明,疾病的分布具有一定的时空规律。如中暑、日射病、冻伤及各种传染病、地方病的出现,与季节气候、空间地理环境状况的影响有着明显的关系。乙脑多发于夏秋季节,麻疹、流脑、猩红热、非典型性肺炎等,多发于冬春季节。涉及发病的空间环境的疾病,如分布于全国13个省、226个县(市)的剥蚀山区(山地、丘陵)的克山病,由北向西南呈带状分布的大骨节病等地方病,以及我国卫生部1957年确定的矽肺、热射病、电光性眼炎、高山病、航空病等14种职业病等。

3.药物疗效及机体对药物反应的时空性

第一,药物对机体疗效及药理作用的时空性。所有药物,都有时间上的有效期及避光、防潮、防虫、低温等空间环境上的保存要求。否则,会降低药物的疗效甚至失效,对机体的药理作用也会发生变化。就中生药而言,其有效成分的含量、疗效与采收、贮藏的特定季节时间中的各种空间环境因素关系密切。生药因采收、贮藏时间、空间环境的不同,通过影响药物成分,可对机体产生药理的改变。如5~9月采收的乌头、附子的冷浸液,可引起蟾蜍的心脏传导阻滞、搏动停止;而11月~翌年2月时采收,则不仅无此抑制作用,反而还有强心效果。臭椿叶6月前采收,有较强的降压作用,而8月采收,则此作用几乎丧失。雷公藤对人体的毒副作用随季节环境变化,春季为1O.91%,夏季为3O.35%,秋季为17.45%,冬季为1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