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病人的心理活动
病人心理是病人在疾病过程的特定境遇中形成的,具有病人角色特征的病人意识活动。其表现多种多样,如依赖性增强,被动性加重,行为幼稚化,要求别人关心自己;主观感觉异常,对脏器活动的信息特别关注,常有不适之感;易激惹,情绪波动大,易发怒,易伤感;遇事易发火,事后又懊悔不已;焦虑、恐惧反应及抑郁情绪相当常见,经常处于痛苦的“思考”状态;病人惧怕病痛、惧怕疾病过程、惧怕诊疗失误、担忧失去健康、担忧失去正常生活的能力、担忧家人在各方面受牵累、惧怕伤残、惧怕死亡;害怕孤独,患病后特别思念亲人,希望有人陪伴身边;猜疑心加重,重病人常察言观色,捕捉只言片语推断自己的病情是否被隐瞒;自卑感加重,特别是慢性病人、伤残病人。
病人心理活动往往通过病人心理应激、病人心理期盼、病人的心理问题表现出来。
病人心理应激。病人心理应激是指病人在应激源的作用下出现的心理紧张状态及由此引起的生理方面、病理方面的改变。病人心理应激的应激源主要是疾病带来的躯体症状、生活方式的变化和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活事件。病人对疾病及其预后的认知和评估,在病人心理应激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面对病痛中的亲人,病人家属也有一个心理应激的产生到适应的过程。家属的心理应激的制约因素是与病人的亲密程度、病人所患疾病的性质及预后、家属本人的文化素质、人性取向、病人在家庭中的地位和家庭社会背景、经济条件等。
病人心理期盼。病人的心理期盼是一种特殊的心理需要,是在疾病条件下人的社会的客观需要在人脑中的反映,是病人对某种目标的渴求和欲望。它是病人意识倾向性的基础。病人的最基本的需要首先是击退病魔对生命安全的威胁;其次是解除疾病日常生活的侵扰,恢复机体健康。这种在正常人需要的基础上、患病的条件下的本能的需要,可以分解为8个方面的心理期盼:期盼接诊医生像自己友善的朋友,是有责任心、同情心、可以信赖的人,最重要的是能够有从病人的处境去考虑问题的心态而不是一个冷冰冰的机器人医生;期盼医生具有精湛的医学技能,和蔼耐心周全地诊察,尽早明确诊断;期盼较好的医疗条件;期盼检查和治疗时保证生命安全、避免痛苦;期盼能够获得疾病的性质、疾病的进程、疾病的预后等相关信息;期盼能够得到医护人员周到的关怀和照顾,获得医护人员重视;期盼早日康复;期盼自己的医疗支出公正明了。
病人的心理问题。病人的心理问题是病人适应疾病环境时所产生的心理现象。临床上病人复杂多变的心理问题,可归为六类。第一,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例如高热时的意识模糊、定向不全、思维不连贯、情绪恐惧等;甲状腺机能亢进时的易激惹、失眠、情绪的兴奋和抑郁等;伤寒时的多疑、淡漠、听幻觉和被害妄想等。第二,治疗所致的心理表现,例如利血平可导致忧郁状态,肾上腺皮质激素类可导致欣快状态,心脏手术后经常发生谵妄状态等。第三,导致机体病变的心理问题,例如损失感、威胁感和不安全感很容易使人致病,A型性格者患冠心病的比例特别高。第四,对疾病的心理反应,例如焦虑、忧郁、绝望等,并形成形形色色的心因性症状。第五,对治疗或治疗环境的心理反应,例如高大的建筑,复杂的仪器,静谧的病房,既可以使病人产生安全感,也能让病人感到陌生、恐怖或孤独。第六,精神疾患的心理失常,例如癔病患者的“病理性说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幻觉和妄想等等。
不同的病人有不同的心理问题。患躯体疾病的病人一般多为被动依赖,敏感自卑,主观猜疑,忧郁自怜,焦虑恐惧,灰心绝望,感知异常,易激惹,常有孤独感、惯性心理等等;患心理疾病病人的心理问题一般多为知觉障碍,情感障碍,思维障碍,语言障碍,意识障碍,记忆障碍,智能障碍,人格障碍等等。
4.病人(家属)的心态
这里的病人(家属)心态,特指与人性相关的心理活动。病人(家属)的良性心态具有以下特征:认同这样一个伦理前提:每一个有良知的医生都希望治好他的病人,但医生不是万能的。在遇到麻烦的时候,病人(家属)能控制负性情绪,不将其投射到医院和医生身上。他们认同这样的事实:在目前的社会条件下,医学无法远离世俗生活,医生无法不食人间烟火,从医作为一种职业无法抹除谋生手段的烙印。他们懂得医患双方是一个共同体:医学的每一个成功都是患者的福音,病魔的每一次得手都是医学的憾事;如果病人(家属)用戒心筑起壁垒,使医生心怀疑虑,被隔断的会是医生向顽症的冲击。他们明白偏激舆论给医生施加压力,使医生瞻前顾后,失去的将是患者的生命和健康。
在现实社会中,呈恶性心态的病人(家属)并不鲜见。他们将患病的痛苦一股脑投射到医生和医院身上,甚至将医生和医院作为释放他们对现实种种不满的渠道。医院管理中的失误、医务人员医德的失范、媒体炒作的失当、某些律师良知的失节,给他们的恶性心态火上浇油。实际上,他们中的一些人,从求医行为的一开始,就将医生和医院看作对手,抱定了“病看好是应该的,因为我花了钱;出了问题唯你是问”的恶性心态。恶性心态驱使的恶意扰医行为包括对医生施以恶意的心理压力、人格侮辱、伤害医生的身体、损坏医院财物、发表有悖于事实和科学的信息、利用法律和媒体敲诈医院甚至大出打手酿成血案。
病人(家属)的恶性心态的形成是复杂的社会、复杂的人性的折射,与病人(家属)的人性趋向、文化内涵、社会风气、舆论导向、法治法律的等多种因素的复杂交集相关。它是杀伤医患关系,损害医疗质量,妨碍医院运作,毁损病人健康的凶顽。医学对之不能等闲视之。当前应该做到的是,不可片面地理解“病人弱势群体”的提法,加强正面教育和正面引导,建立和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同时打击三种恶行:医务人员中严重的医德失范、病人(家属)恶意扰医行为和变相敲诈行为。全社会要强调这样一个信念,为医务人员创设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获益最大的是病人!
(三)病人是有特定行为特征的人
1.病人的行为
人的行为受到三个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制约。制约人的行为的第一个因素是人的内在需要。人类的各种行为受到本能活动的驱使,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受到人的心理生理的驱策,没有满足的内在需要,就是行为的内驱力。行为可以看成人寻求生理心理满足的努力,是反应内在心理和生理需要的外部表现。制约人的行为的第二个因素是外在环境。每一个个体都生活在一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文化背景环境中,必须对来自环境的各种刺激作出适当的应答。任何行为都是个体作出的针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的反应。这种反应不是一种机械消极的,而是积极主动的过程。制约人的行为的第三个因素是人的大脑。人的行为是脑的重要功能之一。人的一些本能的行为例如摄食、饮水、排泄、性行为等,往往受到脑的某些特定区域的支配和调节,与某些神经递质、神经内分泌激素水平有密切关系。而人的有目的有计划的行为的启动、实施和调节,都是以前额叶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为物质基础的。以上三个因素相互作用,构成人的行为的制约系统。因此,人的行为是脑的功能,是内在心理生理需要的外部表现,是对外在刺激的应答。
一般而言,病人行为是个体在疾病条件下的特殊行为,是病人的生理需要、心理需要的外部表现,是对疾病环境的适应性表现。
病人行为可分为就医行为、偏差行为、行为障碍等几种类型。其中偏差行为包括不就医行为、反复就医行为、拒医行为、贿医行为、扰医行为等等。病人的行为是复杂的,既有作为疾病反应的行为,又有反应疾病的行为。前者所指的病人行为不包括病人行为障碍,后者所指的病人行为就是病人的行为障碍。因此,病人行为的概念,以是否包括病人行为障碍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但无论怎样定义病人的行为,病人行为障碍、求医行为和遵医行为是其中最重要的。
2.病人行为障碍
导致病人行为障碍的因素有病患损伤脑的结构影响脑功能和病人心理因素。病人行为障碍一般分为三类。一是本能行为障碍如摄食行为障碍、性行为障碍、睡眠障碍等。二是社会行为障碍如人际交往障碍、社会适应不良等。三是与精神或躯体疾病相关的行为障碍如精神发育迟滞所至的行为障碍、人格障碍等等。
3.求医行为
求医行为是病人进入病人角色后作出应对的行为。病人求医行为的动因主要是医治生理或/和心理疾患。一般情况下病人采取自动求医的方式。
由于病人年龄或病情严重等原因,被动就医在病人家属的帮助下实现。在某些情况下如精神病人或传染病人可能出现强制就医的情况。制约病人求医行为的因素有:心理因素,是指病人由于心理压力如害怕失去自尊、害怕暴露隐私等;经济因素,虽然健康是无价的,但病人决定是否采取就医行为时,一般不得不考虑经济因素。全球程度不同地都有一部分经济条件不好的病人被迫放弃就医行为。不发达国家经济困难的病人这种情况尤为严重。其他如病人个体特征等因素也制约着病人的求医行为。有研究表明,接受教育的程度、性别、对生命健康的信念、症状的特点以及病人的医学知识等对就医行为均有影响。
4.遵医行为
遵医行为是指病人对医嘱的遵从行为如按时按量服药、接受必要的检查、改变某些生活方式等等。遵医行为不等于依从行为。依从行为是消极被动的,遵医行为是病人以合作的态度,主动自愿的行为。
病人遵医行为问题严重主要表现在遵医率低下。WHO 1993年的研究报告指出:病人总遵医率平均仅为50%。20%~50%的病人并不定期复诊;19%~74%的病人不听从医师的医疗计划;25%~60%的病人不按时按量服药;35%的病人有不遵医嘱错服药的行为;30%~40%不遵从预防性治疗措施。长期服药者6个月~3年内,50%不遵从医嘱。影响遵医率高低的相关因素比较复杂。遵医率较高的是针对症状的治疗和疾病急性期的治疗;慢性疾病病人的遵医率和儿童家长的遵医率比较低,医务人员的遵医率最低(0~88%)。
遵医率低下的原因常见的有;医生的意见不能为病人所接受,病人坚持对自己的疾病的看法;医嘱要求的难度较大(如改变生活习惯),病人难以做到;医嘱要求比较复杂(如同时用多种药物有不同的服法);医嘱的专业术语病人不理解;病人的遗忘、忽略、性格问题、文化水平和经济条件;医生的工作质量和病人对医生的看法等。针对以上原因,可以采取加强医患交流改善医患关系、排除降低遵医率的障碍、增强必要的教育和社会干预、提高病人遵医自觉性和主动性等方法来提高病人的遵医率。
三、公益性和趋利性博弈下的医患关系
医患关系是医务人员与患者及其家属在特定过程和特定场所发生的特殊的人际关系。医患关系具有多层面的复杂结构。有医疗技术层面的内容,有患者心理需求层面的内容,也有经济利益层面的内容。
医患关系对医疗效果有着无形的制约作用,直接影响医疗活动的展开与良性运转,医患关系的话题是全社会关注的民生问题,和谐的医患关系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诸如严重的医疗纠纷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医疗问题,已经演变为一个必须重视的社会问题。
(一)令人担忧的现状
1.令人担忧令人愁
中国新闻周刊报道:2009年6月21日,肾病患者杨某在福建省南平市第一医院泌尿外科接受手术后死亡。死者家属扣住两名医生,逼其向死者遗体下跪。随后,逾百民众冲入医院声援死者家属,并与医护人员发生激烈冲突。多名医护人员被打伤,受伤最重的医生身中六刀。次日凌晨,在当地政府授意下,医院与死者家属签订书面协议,医院补助患方人民币21万元,其中医院支付5万元,医院协调所在地太平镇政府支付16万元,并同意退还患方所缴纳的全部医疗费用6000元及减免所欠医疗费用。双方同意责任自行承担,不予追究刑事责任。
事件并未就此平息,息事宁人的处理方式却引发了更多医护人员强烈的愤怒。6月23日上午,南平市多家医院的数百名医护人员聚集在南平市政府门口,强烈抗议“医闹”行为,要求有关部门严惩伤人者。
这只是近年来严重医患纠纷中的一例。
2004年6~7月份中华医院管理协会对全国270家各级医院进行了相关的调查,据调查统计的数据:全国三级甲等医院每年发生医疗纠纷中要求赔偿有100例左右,到法院诉讼的有20~30例左右,在北京一年可能达到40多例左右。二级医院每年发生20例左右,到法院诉讼的有3例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