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养生贵在养心:常给情绪排排毒
48551000000025

第25章 心理疗法排毒情(5)

癌症病人出现许多异常心理反应,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重要的是要及时而恰当地予以消除,尤其是在接受手术、化疗或放疗时,更应配合医生搞好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树立信心

癌症病人常常有一种复杂的矛盾心理,既留恋可贵的生命,又不堪忍受疾病的折磨。许多病人把癌症看成是“不治之症”,错误地以为自己死期已临近,精神几乎崩溃,感到生不如死,对治疗心灰意冷,丧失求生的欲望。这样往往是癌症还未威胁到病人的生命,病人就“扼杀”了自己。其实,他们还能调动体内的防御力量同癌症作斗争。因此,应树立战胜癌症的坚强信心,有了积极的期望,就可能出人意外地恢复过来。正如人们通常所讲的那样,“期望恢复的将得到恢复,期望死亡的会得到死亡”。可见,信心对于癌症病人是何等重要。

2.松弛身心

解除癌症病人的异常心理反应,药物常起到良好的作用。病人自得了癌症后,被各种检查和化疗搞得精疲力竭,夜间不能入睡,稍一合眼又被噩梦惊醒。这样下去,既不利于体力恢复,又不利于树立战胜癌症的信心。此时,应适量服抗焦虑药或抗忧郁剂,以消除失眠、焦虑和忧郁,这对建立积极的期望是很有帮助的。

除了药物之外,使身心松弛的方法还有很多,如打太极拳、练气功、读书、写字、看电视、听音乐等。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去短途旅行,游山玩水,也不失为理想的办法。至于具体什么办法最好,要依病人的兴趣和爱好而定,不必死板地照搬别人的方法。

3.疏泄抑郁

如果说紧张需要松弛,那么抑郁必须疏泄,因为久郁成疾的心理负荷比紧张焦虑更为深沉。在心理治疗中,疏泄郁积的情感是解除大量心理负荷的一种办法。生活中常有人说,受了气或委屈,只要大哭一场,心里便痛快许多,实际上哭本身就是一种有效的疏泄方式。对于癌症病人来说,医生、亲朋好友、病友等是最适当的倾诉对象。一般来说,疏泄应分两种情况区别对待:一种是以同情和谅解的态度聆听病人倾吐心中的苦闷、忧愁、怨恨、委屈和不幸,而不提任何意见,对个人隐私,要严加保密;另一种是听了病人的倾吐后,给以解说、劝慰,或给以积极的评价和指导。这不仅能使病人的心灵获得满足,还可能使其免疫功能活跃起来,与癌症积极斗争。

4.多边交流

要提倡个体和集体相结合,实行多边交流。个别心理治疗,可以纠正对癌症的不正确认识,传授向癌症做斗争的方法,给以鼓励和支持。集体心理治疗时,医务人员可以向许多病人宣讲癌症知识,把治疗癌症的措施交给病人;可以请一些抗癌明星讲述自己的经历和体会,有助于调整病人心态,坚定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病人之间,特别是与自己病情相似的病友相互之间谈切身体会,交流与癌症作斗争的经验,互相启发,彼此帮助。共同的命运,共同的处境,使这些“癌友”在一起,拥有更多的信任,更多的依赖,知心的话、开心的话、鼓励的话、劝导的话,在他们之间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慢性疼痛的心理疗法

关于疼痛,大家的理解可能就是身体的某个部位因为创伤或者疾病的缘故而产生的一种感觉体验,而一般认为持续超过6个月的疼痛才是慢性疼痛。比如,人们因为把胳膊肘给摔伤了,就会感到磕伤的地方疼得厉害,如果流血的话会更疼;还有,如果得了伤风感冒的话,我们就会感到头部疼痛欲裂。这些疼痛都是和身体损伤或者疾病有一定的对应关系的,看似跟心理毫不相干,所以,我们并不认为疼痛是心理方面的缘故,但事实并非如此。虽然很多疼痛与身体各组织的创伤或疾病有关系,但疼痛与创伤的程度并不成正比,有时即便没有任何组织创伤的个体也可能有疼痛的感觉。因此,认为疼痛完全由身体的创伤或疾病决定的说法是不科学的。

大量的事实表明,疼痛也会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因此,如果我们想要控制患者严重的疼痛感觉,除了要以病人对疼痛的诉说,作为发现躯体疾病或创伤的线索以外,为了全面找出疼痛的症结所在,我们还需要针对疼痛患者心理方面的问题,找出其心理方面的疾病,并让其以此为依据来接受一些心理方面的治疗,以此来缓解疼痛。一般来说,与心理疾病有关的疼痛包括以下几个情况。

1.紧张性疼痛

人处于心理冲突或长期的精神压力状态时,如果不能很好地排解这些压力,除了可出现紧张、烦恼、失眠等症状外,也可表现为慢性疼痛,如头痛、背痛、牙痛或腰痛。

2.暗示性疼痛

心理暗示也可导致疼痛的产生。有的人去医院接受身体检查后,听到医生说哪个部位可能有少许异常波动,但也属于正常范围之内。可是,从此之后,这个人就会时常感觉那个部位有疼痛、憋闷等不适感。

3.抑郁性疼痛

非器质性的慢性疼痛中,大多是抑郁情绪所致。得病之后,病人就长期处于一种缺少愉快感的情绪当中,这就使得躯体将顽固性疼痛持续下去。

以下是针对慢性疼痛患者提供的几个方面的心理治疗建议。

1.稳定情绪

当身体某个部位有创伤或者发生病变时,我们大多数都会慌了手脚。胳膊上流血或者高烧到39℃都会使人的心理产生紧张,结果,本来并不严重的擦伤或感冒,却因为想象得过于严重,以至于产生了紧张情绪,疼痛的感觉就不知不觉就加重了。所以,要想消除疼痛的感觉,就要做到稳定情绪。当创伤造成以后,一定不能惊慌,不要将其看得过于严重,直接找医生或者吃一些家里的常备药,这样冷静地对待,自然就不会让疼痛从心理方面得到加重了。

2.积极的心理暗示

当疼痛发作时,如果我们顾影自怜,觉得自己怎么这么倒霉,怎么偏偏是我,身边也没人照顾自己,越想这些,我们就会越觉得自己可怜,疼痛的感觉就会加剧,这时,如果我们能给自己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告诉自己“我很坚强的,这点小伤算不了什么的”、“等会就不疼了,等血凝固了就没事了”。这样的心理暗示会起到一种安慰剂的作用,能够有效地缓解严重的疼痛感觉。

3.转移自己的注意力

当疼痛袭来时,我们的全部心思都会用到对疼痛的感知和恐惧上去,其他的事情都不会再顾及了,这样只会让疼痛感,因为心理的过于紧张和集中而变得更加强烈,疼痛被大大地夸张了,这时候的疼痛实际上不仅是一种病理症状,也是一种心理现象。所以,要想缓解因为心理方面的因素而引起的疼痛,就要学会在疼痛发作时及时地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比如生病后看看电视,听听音乐,折一些手工作品等。只要不紧盯着自己的疼痛和疾病,疼痛感就不会那么强烈了。

月经失调的心理治疗

心理因素对月经的影响很大,因此对于月经失调的预防既要注意饮食起居,讲究生理卫生,也要情志调和,讲究心理卫生,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情绪对月经有重要的影响。情绪紧张而不稳定的妇女比情绪稳定的妇女痛经多,暗示性高的妇女、怕痛的妇女痛经的比例也比较大。心情抑郁或沮丧常常使月经量减少或闭经,而情绪紧张可使月经量增多,月经提前。强烈的情绪刺激或持续的不良刺激,通过大脑皮层活动引起丘脑与垂体活动的变化,使雌激素增高,黄体酮减少,导致月经失调。

心理因素特别是情绪对月经有重要的影响。心理因素能促使少女初潮提前。由于社会发展,性方面的心理刺激增多,使少女的初潮普遍提前。美国、日本、英国等学者对少女初潮进行了调查。例如,1974年与1953年比较,少女的月经初潮提前了2年左右,约有80%的妇女的月经初潮从14岁提前到11~12岁。

心理因素导致痛经。痛经是月经功能不正常的症状,表现为月经来前小腹、腰部和骶骨压迫感的隐痛或酸痛。心理因素与痛经关系密切。情绪紧张而不稳定的妇女比情绪稳定的妇女痛经多。暗示性高的妇女痛经的比例亦大。怕痛妇女的痛经比例也比较大。

现代心理学与现代医学研究认为,不同的情绪状态对月经的影响是不同的。心情抑郁或沮丧常常使月经量减少甚至闭经,而异常紧张的情绪很容易导致月经量增多,月经提前。强烈的情绪刺激或持续的不良情绪刺激通过大脑皮层及下丘脑、垂体前叶、卵巢系统对月经发生影响。

一般以下几种情况可造成月经不调。

1.情绪紧张

国外学者研究表明,接受研究的女性在临考试之前,大约有一半人的月经不正常,大多数人的月经周期延长,少数人月经缩短,甚至有人出现停经,而在考试当天,情绪处于最紧张的状态,超过1/3的人来了月经。情绪紧张还会引起痛经,情绪紧张而不稳的妇女比情绪稳定的妇女痛经多。

2.情绪波动

生活环境的改变会引起妇女剧烈的情绪波动,而情绪波动对月经有重要的影响,可能延长或缩短两次月经的间隔,甚至造成月经暂停。例如,北方人刚到南方,或农村妇女刚到城市,就可能几个月不来月经,这不算病,等生活习惯了,月经又会照旧来。

3.心情抑郁或沮丧

妇女在发生重要的生活事件或某种原因引起心情抑郁或沮丧也会影响其月经。如青年女性失恋、离婚、丈夫或孩子发生意外死亡等,常常会使月经量减少甚至闭经。

4.暗示作用

暗示作用能左右月经周期。例如,某个女职工每当来月经时,就在日历牌上做个标记,她的月经准时而正常。一旦工作繁忙,忘了看日历,月经到期也就不来,甚至过了1个月也不来月经。但是只要一发现此事,不管月经是过了几天或十几天,第二天就会来月经,这就是受了自我暗示的影响。暗示也会引起痛经,越是怕痛,越是会出现痛经。痛经者中暗示性高的妇女占有很大的比例。

对于主要由心理因素引起的月经失调,对其治疗主要是以心理治疗为主。

要正确对待月经这一正常的生理现象,在月经期间要尽量心情开朗、思想乐观,避免不必要的刺激,以免引起剧烈的情绪波动。同时,保持愉快的心情,也是避免痛经等月经症状的措施。

要注意劳逸结合和生活有规律,增强体质,克服“偏食”等不良习惯,更不要用“饥饿减肥”的方法来折腾自己。对经期的症状泰然处之,有助于减轻和消除症状。

适当缓解精神压力。可从事一些全身运动,如游泳、跑步,每周进行1~2次,每次30分钟。

多食用一些具有减压作用的食物,如香蕉、卷心菜、土豆、虾、玉米、西红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