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杨东中医男科论
48550400000007

第7章 中医男科学概论(4)

(2)肝血不足。乃由脾肾亏虚、血之化源不足,或失血过多,或久病耗伤肝血等所致肝血不足证。临床可见:精神不振,面色少华,眩晕耳鸣,爪甲不荣,夜寐不佳,失眠多梦,视物模糊,肌肉润动,手足震颤,性功能减退,性欲下降,舌淡,苔白,脉弦细等。

(3)肝阴亏虚。每由肝郁化火伤阴或其他肝病伤阴、肾病及肝等原因所致的肝阴亏虚证。临床可见:头晕眼花,两目干涩,视力减退,性欲亢进,颧红,或胁肋灼痛,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等。

(4)寒凝肝脉。均由感受寒邪,伤及肝经,气血不畅所致的寒邪凝滞肝脉证。临床可见:少腹牵引睾丸坠胀冷痛,阴茎、阴囊、睾丸等部位疼痛牵引腹股沟、腰骶等部位疼痛不适,时伴胁肋胀痛、胸胁满闷不舒等,舌淡,苔白,脉弦等。

(5)肝经湿热。皆因感受湿热或过食酒酪肥甘,酿湿生热;或脾胃失运,湿浊内生,郁而化热所致的湿热蕴聚肝经证。临床可见:胁肋胀痛,或阴部潮湿、瘙痒,阴器肿胀疼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

3.脾病辨证

脾主运化,统血,为气血之源,后天之本。故脾虚失运,气血生化乏源,则肾精化源无力,每致多种男性疾患的发生。

(1)脾气虚。每因饮食失调,吐泻太过,或脾胃久虚,生化无源等所致的脾气虚证。临床可见:食少纳呆,食后脘腹胀满,大便溏薄,少气懒言,四肢倦怠,消瘦,面色萎黄无华,舌淡,苔白,脉缓弱等。

(2)脾阳虚。多由脾胃气虚日久,或过用寒凉药物所致的脾阳虚证。临床可见:纳减腹胀,脘腹疼痛而喜按喜温,口淡不渴,四肢不温,大便稀溏,或肢体浮肿,小便不利,或白浊,或淋病,舌质白嫩,苔白滑,脉沉细或迟弱等。

(3)脾阴虚。多因禀赋不足,或久病伤脾,或热伤脾阴所致的脾津亏损证。临床可见:饮食不思,便秘难解,尿频而短,面黄肌瘦,精少,阳事不兴,舌红少津,苔薄,脉细数或浮涩等。

(4)湿热蕴脾。多因感受湿热之邪,或饮食不节所致的湿热蕴脾证。临床可见:脘腹痞闷,呕恶厌食,大便溏泄,小便短赤,或湿热留伏阴中,血淋、血尿,或痰湿郁结精室,导致子痰、子痈、囊肿等,舌苔黄腻,脉濡数等。

4.膀胱病辨证

(1)膀胱湿热。多因外感湿热邪气,侵及膀胱,或饮食不节,致湿热内生而下注膀胱等所致的湿热蕴结膀胱证。临床可见:尿频、尿急、尿痛,小便灼热,短赤黄少,小腹胀闷,甚或尿有砂石,或伴有寒热腰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

(2)膀胱蓄水。多因受寒、劳累、房事过度、过食辛辣刺激等所致的水蓄膀胱、气化失司证。临床可见:小腹膨大,胀急作痛,小便不利等。

5.精室病辨证

(1)湿热阻滞精室。由于饮食不节,湿热内生,或外感湿热之邪,注于精室等所致的湿热蕴结精室证。临床可见:会阴部灼热胀痛,遗精,或精中夹脓液,阴部瘙痒、糜烂,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

(2)痰湿阻滞精室。多由饮食不节,嗜食肥甘,痰湿内生,或素体阳虚,水泛为痰所致的痰湿阻滞精室证。临床可见:精稀,阳痿,性欲低下,肥胖乏力,舌淡,苔白腻,脉滑或濡缓等。

(3)淤阻精室。每由房劳过度,房事不洁,湿热内侵,气血淤滞,或过食辛辣,淤结精室所致的淤血阻滞精室证。临床可见:会阴部固定刺痛、拒按,或有肿块,或精少,或阳痿,或射精刺痛,或为血精,舌紫暗或有斑点,脉弦涩等。

(4)淤浊阻滞精室。多由湿热下注精室,淤血内阻,久则脾虚不摄,肾虚不化,败浊留滞所致的淤血痰浊阻滞精室证。临床可见:会阴部肿胀、刺痛、拒按,小便不畅甚至尿闭,或便后有脓血、白浊脂液经前阴流出等。

6.兼病辨证

(1)肝肾阴虚。每由房事不节,肾精损耗,累及肝阴所致;或情志太过,肝阳上亢,久而伤阴累及肾阴,或久病温热,以致肝肾阴虚、虚阳内扰之证。临床可见:头目晕眩,耳鸣健忘,失眠多梦,腰膝酸软,胁痛,五心烦热,颧红盗汗,口干咽燥,梦遗,甚或阳强,性欲亢进,舌红少苔,脉细数等。

(2)脾肾阳虚。由于脾肾久病伤阳,或久泄脾虚累及于肾,以致脾肾阳虚所致的脾肾阳虚、虚寒内生之证。临床可见:形寒肢冷,面色白,腰膝冷痛,大便溏薄,小便清长或不利,或兼面浮肢肿,早泄、滑精、阳痿,舌质淡胖,舌苔白滑,脉弱或沉迟无力等。

(3)心肾不交。由于久病虚劳伤阴,情志不遂,郁结化火伤阴,外感温热伤阴,或房事不节耗伤肾阴而出现肾阴亏于下,心火亢于上所致的心肾水火失济之证。临床可见:心烦不寐,失眠多梦,头晕耳鸣,健忘,腰膝酸软,时发梦遗,性欲偏亢,伴五心烦热,口咽干燥,舌红少津,少苔,脉细数等。

(4)肺脾气虚。由于久咳伤肺,以致肺虚及脾,或因长期饮食不节,劳倦伤脾,痰湿内生,累及于肺,而导致肺脾两虚之证。临床可见:食欲下降,腹胀便溏,久咳不止,气短而喘,痰多稀白,精神不振,声低懒言,早泄、滑精,性欲下降,勃起无力,甚至阳痿不起,舌淡,苔白滑,脉细弱等。

(5)肺肾阴虚。由于久病咳喘,肺阴受损,肺病及肾,或久病阴虚,房劳太过,肾虚及肺等所致的肺肾阴虚、虚热内扰之证。临床可见:久咳声嘶,痰少而黏,或痰中带血,形体消瘦,腰膝酸软,或伴颧红骨蒸,潮热盗汗。时发梦遗,早泄,性欲偏亢,舌红,少苔,脉细数等。

(6)心脾两虚。由于久病失调,思虑劳倦,或饮食不节,伤及脾气,以致心血耗伤,脾气亏虚而导致心脾两虚之证。临床可见:早泄、遗滑,性欲低下,勃起无力,甚至阳痿不举,伴心悸易惊,失眠多梦,健忘眩晕,面色少华,食欲不振,神倦乏力,舌质淡嫩,脉细弱等。

(二)气血辨证

中医认为气血相依,精血同源。精和气血在生理上密切相关,在病理上也相互影响。

1.气病辨证

(1)气虚。男科病以气虚证多见。男性气虚证多指脾、肺、肾不足而言,常由久病,或年老体弱,或饮食失调,或房事不节等因素所致,各脏腑的气虚证各有其特点,其临床表现与脏腑辨证内容相同。

(2)气滞。常由情志不舒,饮食失调,闪挫外伤引起的脏腑气机阻滞,运行不畅等气滞证。临床可见:闷胀、疼痛为主,如气滞胸肋,则胸肋胀痛,舌淡苔滑,脉沉等。

2.血病辨证

(1)血虚。常由失血过多,或脾胃虚弱,生化不足,以及七情过度,暗耗阴血等所致。临床可见:面色苍白或萎黄,唇色淡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精少,滑泄,舌质淡,脉细无力等。

(2)血淤。常因跌打损伤,各种出血之后,以及寒邪或热邪所致的气滞、气虚而运血无力,血运受阻,淤血阻滞之证。临床可见:外阴疼痛、肿块,或有出血、有淤斑等。

3.气血同病辨证

(1)气血两虚。由于先天不足,体弱失养,或久病失于调护,致脾胃虚弱,化源不足所致。临床可见:性欲下降,早泄,遗滑,勃起无力,甚至阳痿;精弱,精少,甚至不育;精浊,尿浊;伴少气懒言,面色少华,乏力自汗,舌淡,苔白,脉细无力等。

(2)气滞血淤。多由外伤导致局部气血淤滞,或其他原因所致气血失畅所致的局部气郁血淤之证。临床可见:多表现为局部的疼痛症状,如阴茎、睾丸、附睾、精索、输精管、阴囊、会阴、腹股沟、下腹、腰骶部等部位的疼痛,疼痛性质多为局部的胀痛、刺痛,多呈阵发性或一过性疼痛。

(3)气虚血淤证。多由久病、重病之后体弱气虚导致血运无力而出现的淤血之证。临床可见:多表现为局部淤血症状,如睾丸、阴囊、腹股沟、会阴等部位的疼痛,伴体虚气弱,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动辄汗出,舌质淡,脉细弱等。

第五节中医男科论治观

中医对男科疾病的论治,强调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注重以中药内服方法,根据病情需要,有时也配合外用药物、手术、针灸、推拿按摩、理疗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一、调补脏腑

(一)补肾

补肾法是男科疾病常用的一种治法。

1.温肾壮阳

【适应症】主要适用于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所致的阳痿、早泄、遗精、天宦、精冷、不射精、精癃等,常伴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沉弱。

【常用药物】肉桂、附子、鹿茸、巴戟天、补骨脂、仙茅、仙灵脾等。

【代表方剂】金匮肾气丸、右归饮、五子衍宗丸、二仙汤等。

【方药理论】《景岳全书·新方八阵·补略》云“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强调阳得阴助,阴得阳化的阴阳互根理论在方药中的运用原则。如补阳时,常配以熟地、山茱萸、当归、枸杞等滋阴养血药物为辅,补阳中兼补阴,使病症可愈。其次,可适当选用鹿角胶、海狗肾、紫河车、羊睾丸等血肉有情之品,以增助阳添精之功。

另外,选药忌用苦寒、辛散,宜用甘温之品,以补阳配阴,消除阴寒。

2.滋阴补肾

【适应症】适用于肾阴不足而致遗精、早泄、阳强、精浊、不射精等,常伴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等。

【常用药物】何首乌、熟地、枸杞、山茱萸、女贞子、沙参、麦冬、龟板、阿胶等。

【代表方剂】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左归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