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杨东中医男科论
48550400000004

第4章 中医男科学概论(1)

第一节中医男科学源流史略

中医男科学是研究男性生殖系统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及预防康复等为主要内容的一门中医综合性学科。中医男科学同中医其他学科一样,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现存最早记载男科疾病的文献是成书于春秋战国时代的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其中就有“癃”的病名、症状和治疗的描述,还记载了治疗“癃”病所选的石韦、葵种、茜荚(皂荚)等药物。此一时期,尚有诸子百家,其中专门研究性生活养生的“房中家”也颇为壮观,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竹简的《养生方》《合阴阳方》《十问》《天下至道谈》《素女经》《洞玄子》等书中的房中术理论和技巧的系统论述,即可见一斑。实为中医男科养生学之开山鼻祖,对今天的男性养生保健仍有积极的临床指导意义。

问世于战国后、前汉时代的《黄帝内经》首先提出了以“肾”为核心的中医男科脏腑辨证观,是中医男科学最早的基础理论。如《素问·六节藏象论》有:“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即意谓先天之精藏于肾。又《灵枢·决气》所谓:“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

则进一步阐明了肾藏之精是生殖之精。

不唯如此,《黄帝内经》对中医男科疾病的病因病机也论述为:其一,外感邪气致病,气血运行不畅,伤于寒则易生“睾肿”“阴缩”(《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等病;其二,七情所伤致病,劳心太过,易生“宗筋弛纵,发为筋痿,及为白淫”(《素问·痿论》);其三,房劳伤肾致病,易生“宗筋弛纵”(《素问·痿论》)。此外,《黄帝内经》还论述了多种男科疾病的病证,如阳痿、早泄、阳强、不射精、不育症、白浊、癃闭等,对后世影响极大。

对男科疾病的治疗,《黄帝内经》也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治疗方法,如《灵枢·癫狂》的:“内闭不得溲,刺足少阴、太阳与骶上,以长针。”及《素问·至真要大论》:“太阳之胜,治以甘热,佐以辛酸,以咸泻之。”在男科养生方面,《黄帝内经》主张“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反对“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

成书于《黄帝内经》之后的《难经》,创立了中医“命门”学说。认为:“肾两者,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命门者,诸神精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难经·三十六难》)即“命门”为主男女生殖机能的器官,后世从“命门”角度论治男子病症的“命门”学说理论即导源于此。如精冷、精少、阴寒、阳痿、早泄等病症每以命门火衰立论,治以温补为大法。

东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篇中所论的:“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龙骨牡蛎汤主之。”为中医辨证论治男科失精疾病之准绳,以及所创的真武汤、肾气丸等经典方药,一直是后世医家临证男科之圭臬。

晋代皇甫谧之《针灸甲乙经》,不仅详细论述了多种男科疾病的症状和辨证选穴,而且记载了严谨的针刺方法和禁忌。如茎中痛、窍中热、阴痿、阴暴痛等症的针灸特色治疗和禁忌。开针灸治疗男科疾病之先河,对后世影响深远。

南北朝时期的南齐褚澄所着的《褚氏遗书》对晚婚、优生、节欲、节育的论述至为系统而详尽。如《褚氏遗书·精血》有:“精未通,而御女以通其精,则五体有不满之处,异日有难状之疾。”及《褚氏遗书·问子》有:“合男女必当其年,男虽十六而精通,必三十而娶;女虽十四而天癸至,必二十而嫁。皆欲阴阳气完实而交合,则交而孕,孕而育,育而为子,坚壮强寿。今未笄之女,天癸始至,已近男色,阴气早泄,未完而伤,未实而动,是以交而不孕,孕而不育,育而子脆不寿。”

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一书,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中医病理学专着。该书对男科疾病的病理论述亦至为详尽,如《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下·虚劳精血出候》所谓:“此劳伤肾气故也。肾藏精,精者,血之所成也。虚劳则生七伤六极,气血俱损,肾家偏虚,不能藏精,故精血俱出也。”首次阐述了“血精”的病因病机;又如《诸病源候论·虚劳诸候上·虚劳无子候》的:“丈夫无子者,其精清如水,冷如冰铁,皆为无子之候;又,泄精精不射出,但聚于阴头,亦无子。”则明确指出了男子不育的病因;又如《诸病源候论·诸淋候》也将淋证分为“石淋”“气淋”“膏淋”“劳淋”“热淋”“血淋”“寒淋”,这些分类方法至今仍指导着临床实践。

唐初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的男科养生理论对后世男科学的养生和保健实践极具指导意义,如提出了最佳的房事时间和房事禁忌,以为“以生气时夜半后乃施泻……必寿而贤明高爵也”,“交会者,当避丙丁日(火日、夏日),及弦(初七、初八和二十三、二十四)、望(阴历十五)、晦(阴历月终)、朔(阴历初一)。大风、大雨、大雾、大寒、大暑、雷电、霹雳,天地晦暝,日月薄蚀,虹霓地动”等(《备急千金要方·种子》)。还有:“以葱叶除尖头,内(纳)阴茎孔中,深三寸,微用口吹之,胞胀,津液大通便愈”(《备急千金要方·膀胱腑》)的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导尿术的记载。

金元时期,中医学术争鸣氛围浓郁,涌现出具有鲜明学术流派的“金元四大家”,各家论述男科,异彩纷呈。如“寒凉派”代表刘完素主张“六气皆从火化”,治以寒凉,其《河间六书》视淋证:“小便涩痛,乃热客膀胱,郁热不能渗泄故也。”治以“大金花丸,一名既济解毒丸,治中外诸热,溺血淋”;“脾土派”代表李东垣以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故善用升发脾胃阳气之法治疗阳痿、失精、不育等症;“滋阴派”代表朱丹溪力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常以保阴养精论治阴虚火旺之梦遗、赤白浊等症;“攻下派”代表张子和强调:“贵流不贵滞”,尤擅长以下法治疗男科疾病而称名。

明清时期,医家蜂起,男科理论与临床承前启后,蔚为大观。其中,张介宾的《景岳全书·阳痿》指出:“男子阳痿不起,多由命门火衰,精气虚冷,或以七情劳倦,损伤生阳之气,多致此证;亦有湿热炽盛,以致宗筋弛缓,而为痿弱者,譬以暑热之极,则诸物绵萎。经云:壮火食气,亦此谓也。然有火无火,脉证可别,但火衰者十居七八,而火盛者仅有之耳。”首次对“阳痿”病机的论述颇为详尽,所创的右归丸、赞育丹等“补肾壮阳”之经典名方向为后世所推崇,影响深远,以至于至今仍把它作为阳痿的主要治法,其创制的方剂,也应用至今。

还有武之望的《济阴纲目》更对遗精、赤白浊、淋、悬痈、种子、前阴等许多男科疾病均有详尽的描述。尤其是《傅青主男科》,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以“男科”命名的中医男科学专着,无疑对中医男科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不断完善作出了极大的历史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中医男科学得到了空前发展,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政府大力扶持中医药事业,中医男科学随之逐渐发展壮大,全国各地男科门诊、专科医院林立,人才辈出,专科诊疗服务的规模和质量不断扩大和提高,科研硕果累累,形势喜人。相信中医男科学的明天会更加灿烂,任重而道远。

第二节中医男科生理观

一、男性生长发育的生理观

中医认为:精室位居下焦,相当于女子胞,为男子奇恒之腑。精室的主要生理功能是生精、藏精、排精。

(一)生精

《素问·上古天真论》云:“丈夫……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指出精液的产生是肾气充盛的必然结果,而二八则为男子的育龄,天癸是男子藏之于肾、依赖肾气充养、随一定的增龄(二八)而化生的具有促进和激发精室生发出生殖之精的一种特殊物质。

所以,《中西汇通医经精义》则进一步指出:“男子名为精室,乃血气交会化精成胎之所,最为紧要。”而《医学衷中参西录》则更加明确地指出精室就是“生精之处”“化精之所”。

精室所以能够化生生殖之精,除要依赖肾气的充盛外,还与冲、任、督、带等奇经八脉关系密切。如《医学衷中参西录·女科方·温冲汤》云:“人之血海,其名曰冲,在血室之两旁,与血室相通。……有任脉为之担任,督脉为之督摄,带脉为之约束,阴维、阳维、阴跷、阳跷为之拥护,共为奇经八脉。此八脉与血室,男女皆有。在男子则冲与血室为化精之所,在女子则冲与血室为受胎之处。”

《素问·上古天真论》有:“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身年虽寿,能生子也。”由此可见,七八以后为男子生精明显衰退、精液减少的自然生理年限,倘若禀赋优强,七八后肾气依然充盛有余,精室生精能力犹在,仍具有生育能力。反之先天禀赋不足,肾气亏虚,天癸之源匮乏,或后天伤精,精亏太过,冲任日虚,精室不荣,则衰老立现,丧失生殖之力而发病。

(二)藏精

《素问·六节藏象论》云:“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论述了肾为藏精之脏。而《难经·三十九难》谓:“命门者,精神之所舍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则提出了精藏于命门的理论,而命门为右肾,可见《难经》进一步发展了《黄帝内经》的观点。《中西汇通医经精义·男女天癸》:“精室乃藏精之所也”。更加明确了精藏于精室,这说明精室是源于《黄帝内经》《难经》之肾源说的,即中医所谓的肾单元是肾系,精室隶属于肾系的。

《黄庭内景经·常念章》云:“急守精室勿妄泄,闭而宝之可长活”。

又云:“长生至慎房中急,何为死作令神泣;忽之祸乡三灵殁,但当吸气炼子精;寸田尺宅可治生,若当决海百渎倾;叶去树枯失青春,气亡液漏非己形;专闭御景乃长宁,保我泥丸三奇灵。”(《黄庭内景经·琼室章》)强调了精室之精不可妄泄,易泄则伤人元气,所以提倡保精养生。

故《千金方·房中补益》所谓的:“能百接而不施泻者,长生矣。”及“数交而一泻,精气随长,不能使人虚也。若不数交,交而即泻,则不得益。泻之精气自然生长,但迟微,不如数交不泻之速也。”就是中医典型的御精保神理论的精髓。

故中医认为,精室之精应藏泄适度,方为养生之道。倘若心肾不交,或肾气虚损,致精关不固,精液妄泄,则见遗精、早泄等病症。

(三)排精

《玄女经》云:“天地之间,动须阴阳,阳得阴而化,阴得阳而通,一阴一阳,相须而行。故男感坚强,女动辟张,二气交精,流液相通。”指出了排精是男子正常性活动的体现,也是完整性生活程序的标志。

《医学源流论·肾藏精论》有:“盖精因火动而离其位,则必有头眩目赤,身痒腰疼,遗泄偏坠等症,甚者或发痈疽,此强制之害也。故精之为物,欲动则生,不动则不生,能自然不动则有益,强制则有害,过用则衰竭。任其自然而无所勉强,则保精之法也。”明确论述了精液不可妄泄、亦不可不泄、贵在流通的原则。诚如《景岳全书·杂证谟·遗精》所言的:“有壮年气盛,久节房欲而遗者,此满而遗者也”。即指通过房事或遗精,使得精液能够适度地排出体外,从而维持男子正常的生殖功能。

反之则可见精室淤阻之精浊、精癃等病症。

二、精液的生理观

《灵枢·决气》云:“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又《灵枢·本神》谓:“故生之来谓之精”。论述了男女媾合之精即精液是生殖发育的根本,精液禀受于先天,滋养于后天。

《素问·经脉别论》云:“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显然,强调了精液的生成与后天的培育、年龄等关系密切。

(一)精液的生理现象

中医认为:健康男子,一般在16岁左右,开始出现排精现象,开始具有生育能力,这是青春发育期性成熟的主要标志;40岁以后生精能力逐渐减弱,55岁以后生精过程才有明显的衰退,并逐渐丧失生育能力。但由于个体禀赋之差异,仍有部分体质较好、精力充沛的男子即使到了八九十岁仍具有一定的生精能力和生育能力。

现代医学认为:正常精液为灰白色,久未排精者呈淡黄色。刚排出时呈稠厚的胶冻状,30min后完全液化。正常成年男子一次排精量2-6ml,精子计数逸20伊106/ml,在正常体温内活动能力维持24-72h,受精能力仅有一天。凡成年未婚男子,或婚后夫妻分居者,一月遗精一二次,属于生理现象,一般不会出现明显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