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杨东中医男科论
48550400000021

第21章 中医男科常见病辨证论治(3)

现代医学认为,心血管疾病是男性老人的常见病。由于性兴奋时体内儿茶酚胺分泌增加,呼吸和心跳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可能使冠心病患者诱发心肌梗塞而死亡。故养生学家认为,凡心血管疾病患者,应待病情稳定,自觉症状好转,经医生同意方可行房,并采用女上位的交合方式,不可恣意行房。慢性肾炎、肝炎患者在病情稳定期可以适度行房,但应节欲保精为妥。若房事过频,肾炎患者会出现蛋白尿,肝炎患者会出现肝功能衰退。肺结核患者应在病情基本好转、痰中无结核病菌时方可恢复房事,但应严格掌握力度和频度,以免影响全身对疾病的抵抗力而使旧病复发。不仅大病、重病须禁绝房事,而且慢性病、外伤,甚至小病亦应谨慎行房,严格控制行房次数,以养机体精血,补充脏腑之虚损,有利于身体的康复。

第五节补肾壮阳方法和药食进补原则

一、补肾壮阳方法

补肾壮阳是祖国养生益寿的重要方法之一。补肾壮阳又称温补肾阳。肾阳又称元阳、真阳、命门之火。中医认为,一个人的精神状态的好坏,体质是否强健,能否健康长寿,其关键在于命门,所以称为“立命之门”;此外,命门对男女的生殖、生长、发育不但有主宰作用,而且对其他脏腑的功能有促进作用。人体各脏腑器官所以能够维持本身的职能,无不借命门之火以温养。正如张景岳所谓的“命门为精血之海,为元气之根,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命门对机体的作用如此重大由此可见一斑。

命门既然对人体健康长寿十分重要,那么当它虚弱、衰退、病变时,可以用温补命门(温肾壮阳法)的方法治疗。温肾壮阳的药性多属甘、辛、咸、温、热之品,主要运用于机体阳气虚衰有关的病证,包括心阳虚、脾阳虚、肾阳虚等证。由于先天之本为肾,是元阳元阴之腑,对人体的脏腑有温煦生化的作用,所以补阳药实际也主要是指温补肾阳的药物。温心阳、温脾阳的药物,归属于温补药。临床上脾阳不振的病证,往往亦同时见到肾阳不足,因此以脾肾阳虚统称。心阳虚以心悸、头昏、胸闷、肢冷等为特征,用药以附子、肉桂、桂枝等为主;如兼有心肾阳虚者,在出现上述症状的同时兼见腰膝酸软、手足不温、小便频数或清长,药物除选用附子、肉桂、桂枝等外,还应配伍温补肾阳的药物如鹿角、巴戟天等。脾阳虚以大便溏薄、食后作胀、腹部冷痛为特征,用药以人参、白术、干姜等为主,如兼有脾肾阳虚者,在上述脾阳虚的同时兼见五更泄泻、手足不温、完谷不化、腰腿酸软等症,用药除选用人参、白术、干姜外,还可配伍补骨脂、巴戟天、肉豆蔻、吴茱萸、五味子、大枣等同用。肾阳虚衰可见神疲乏力、手足不温、腰膝酸软、小便频数且清长,男子阳痿、早泄、遗精、不育,舌质淡、尺脉沉细等症,用药以葫芦巴、巴戟天、肉苁蓉、淫羊霍、紫石英等为主,甚则可用血肉有情之品如鹿角、鹿茸、海马、海狗肾等,根据辨证还可配伍其他有关药物同用。由于阳虚易生寒,所以常与温性药附子、肉桂同用;阳虚兼见气短乏力、倦怠等气虚症状,应与党参、黄芪等补气药同用。又因阴阳互补,在用温补肾阳药物的同时,还应与滋阴药配合应用,以期阳有所附,阳生阴长,并靠其寒润之性,以缓和补阳药的温燥之偏。

一般而言,补阳药多温燥,助火,凡阴伤血耗,阴虚火旺,阳事易举,梦遗失精等证者,不宜应用。据药理学的研究表明,某些补肾壮阳的食物或中药,对人体显示着十分有益的作用,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可以延长人的寿命,具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增强机体免疫力。许多滋补药如灵芝、党参、黄芪、白术等,能增强吞噬细胞的能力,促进机体产生干扰素(抗病毒感染的重要免疫因素)。

2.改善细胞的代谢和营养。许多补益药有改善细胞的代谢和营养功能,如黄芪可延长细胞的寿命;人参能促进核酸合成和红细胞、粒性白细胞的分裂。

3.提高性功能。如鹿角、鹿茸、海马、海狗肾等,含有荷尔蒙激素,有兴奋、强壮人体性器官的作用。

4.能促进肝脏糖元和蛋白质的合成代谢,减轻某些毒物对肝脏的损害,加强机体的解毒功能,如灵芝、当归、黄芪、五味子等。

5.加强人体抗病强身能力。历代相传有补身强体的药如人参、何首乌、黄精等含有大量的蛋白质、维生素、糖类、生物碱、微量元素等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对于促进人体健康、增强机体抵抗力,具有良好的作用。

6.抗衰延年的作用。一些中药养生方经临床实践及实验室研究证实,可以加强神经系统功能及改善生理性衰老,此外,还可增进记忆,提高灵敏性,改善睡眠,使精力旺盛,还可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减少老年性疾病(如高血压病、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中风、肿瘤、慢性支气管炎等)的发生,并有促进老年人蛋白的生物合成,提高机体代谢功能,活跃生命力的作用。

二、药食进补原则

中医认为,补肾壮阳时应该有的放矢,辨证施补,对症下药,补之适当,养之得法,方能立见功效。千万不要滥用滥服补品补药,否则会适得其反,如人参能大补元气,益血生津,为“补五脏的君药”,但它不是万能补药,如果阴虚火旺之人服之,则会加重头晕、心悸、失眠等症;鹿茸主要是温补肾阳,强壮筋骨,补错了会造成鼻孔流血、烦躁不安等不良反应。所以合理的食药物进补应该遵守以下几条原则。

1.辨证施补。食物药物有寒、热、温、凉之分;味有甘、咸、酸、辛、苦之异;人体有虚实、寒热、气血盈亏、阴阳偏盛之差异。虚证又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之不同;补法又有补血、补气、补阴、补阳之别。一般来说,温热性食物药物属于阳性,适用于阳虚内寒的人施补;寒凉性食物药物属于阴性,适合于阴虚内热,或阴虚火旺的人施补;平性食物药物介于寒凉和温热性质之间,适合于一般体质或阴虚、阳虚的人。如果是阳虚阴盛之体,误用滋阴食物药物,则更加有损于其阳;如果是阴虚之体,若误用壮阳食物药物,反而更伤于其阴。因此,一定要根据每个人体质的差异,正确地选择合适的食物药物进行辨证施补。这样才能达到补而不偏,恰到好处,事半功倍的疗效。

2.食补与药补。食补,就是运用食物来滋补和调养,达到补虚强身、防病延年的目的,为人们所喜用。一般来说只要对症施补,功效较为理想。然而,食物毕竟治疗作用略逊,单靠食补见效就慢了。药补,一般当身体气血、阴阳、脏腑出现明显虚证、或久病体弱、或年老体弱,根据辨证施补,运用药物是能达到调养气血,补益脏腑,平衡阴阳,祛病强身,抗衰延年等作用。药补的针对性要比食补强,疗效要比食补快。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食物中含有人体所必需的各种营养物质,能起到滋补五脏、强壮身体、防治疾病、延年益寿的作用。而药补,凡药皆有毒,只是大小不同,补药仍是药,有的人服了补药会出现头晕、心悸、呕吐、腹泻等不良副作用。因而,进补养生还是多选择食物为宜。

3.顾及脾胃。进行食物药物滋补时一定要顾及自己的脾胃,考虑自己的消化功能是否能吸收。因为脾胃为后天生化之源,如果脾胃不能运化,不能消化吸收进补的食物药物,则任何的补品都不能起到滋补的作用。这也是一个进补的重要关键所在。如对于消化功能差、食欲不振的人,进补时,须加入健脾胃、助消化的药物。就是消化功能正常的人在进补时也要顾及脾胃的功能,如服补阴药时,须忌黄柏、黄连等苦寒之药,过于苦寒亦要败胃,影响脾胃的消化吸收;服补血药时,要兼加些砂仁、蔻仁等芳香醒胃之品,以防过于滋腻碍胃,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

4.择时进补。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的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等气候变化随时都在影响人体,人体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的季节变化息息相关。四时不同,人体的新陈代谢水平也不同,因此食物药物进补要根据四季阴阳盛衰消长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方式。一般说来,春夏温热,宜选择偏于清凉性质的补品;秋冬凉寒,宜选择偏于温热性质的补品;秋季又多燥,还宜选择偏于甘凉滋补的补品。食物药物进补一般多用于慢性病或急性病的缓解阶段,因而要根据某些疾病的发病特点,确定相应的时期进行调养。例如哮喘、老慢支、关节炎等疾病,一般多在秋冬季节发作加重,夏季缓解。依据中医“冬病夏治”的原则,对此类疾病应在夏季缓解时,予以进补扶正祛邪,对防止旧病复发和消除病根有积极的作用。祖国医学认为,隆冬时至,阳消阴长,是进补的最好时机,药力可随季节及体质变化发挥其功效,是年老体衰、体虚多病者进补调养的最好时期。

5.补而勿过。人有男女之别,年龄有大小之分,胃口有大小,消化吸收有好坏,身体有强弱,病有轻重缓急。一般的慢性病或大病初愈时,宜用平补,药力不可过猛,缓缓图之,慢慢养生,坚持长期进补,积至一定时日则见功效,千万不可急于求成。人到中年后,机体的脏腑功能渐趋虚衰,且正气易伤,难恢复。故食物药物进补,宜缓补平调,忌讳大补多补,否则,物极必反。又如有的体虚年老之人,大量服用人参精、蜂王浆、鹿茸精等补品而导致高脂血症、肥胖症、糖尿病以致内分泌紊乱等,这些都是进补贪多求快所引起的后果。因此,食物药物进补要遵循补而勿过的原则,缓补、慢补、少补、平补、长补,才能起到健身强体,抗衰延年的效果。

总之,补肾壮阳的食物药物是针对阳虚患者的,不能概而统之地盲目滥用,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调补养生时,应根据具体情况因势利导,对阴阳气血的差异进行具体分析,同时,由于人体气与血之间存在着互为滋生的关系,而阴与阳之间也保持着彼此依存消长的态势,因而补益时应因症增减,采取不同的养生治疗手段。只有服用合适的食物药物,方可收到预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