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阳痿的药膳疗法
48549700000003

第3章 概述

一、什么是药膳

药膳不仅是中国中医药文化遗产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饮食文化中的一颗明珠。

药膳是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通过药物和食物的配伍、组合,借助中国传统的烹调方法,将中药、食物和调料三者巧妙搭配,精制成色、香、味俱全的既有药物功效、又有食物的美味和营养,既能充饥、又能防病治病,保健益寿的特殊膳食。

药膳食物,不是一般的营养食物,是现代医学所称的功能性食物,是膳食保健的一种高端食品,是中药和食物两者科学配合,药借食味,食助药性,发挥协同作用,变苦口的药物为美味的佳肴。所以说药膳是充分发挥中药功效的美味佳肴,是特别能满足人们“厌于药、喜于食”的一种佳品;而且取材广泛、易于普及,是可以在家庭中自制的一种中药与食物的膳食,深受大众百姓喜爱的特殊膳食,亦是中华民族传统的膳食方法与中国医药科学的巧妙结合,用于治疗和辅助治疗的好方法。

二、药膳的发展简史

药膳起源于哪个年代?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学术界公认的中医学理论专著《黄帝内经》简称《内经》,约成书于战国时代(公元前475—前221年),距今已有2000多年了。《内经》这部包括《灵枢》和《素问》两部共分18卷、162篇的巨著,记载了13首药方:外用方3首、内服方10首,其中药膳方6首。最典型的药膳方是治疗血枯病(血虚证)的墨鱼骨丸,方中只有草药茜草一味,其余墨鱼、麻雀卵、鲍鱼均为动物性食物,既味鲜美又效果好。

秦汉时期我国出了第一部药物专著《神农本草经》。书中十分注意收载能补益强身、防病抗衰的食物,如薏苡仁、枸杞子、大枣、茯苓、鸡、蜜、藕等,它为药膳食疗用药提供了丰富资料。

《神农本草经》载药物共365种,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对药物的出产地、别名、形态、药性和治疗功效,都有详细介绍。比如人参,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人参是制作药膳的常用药物,如“人参炖鸡”“人参炒鸡片”“人参汤圆”“人参茶”“人参酒”等,既有营养价值又能疗疾,是延年益寿的好药膳。

两晋南北朝时期(265—589年)有关食物防治疾病的知识更加丰富。如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所记载的许多的简、便、验方中,属于食疗性质的就不少,对药膳做出一定贡献。南朝陶弘景著《本草经集注》,充分注意了食物的特殊性。在分类上,他把果、菜、米等类食物与草药等并列。如该书“诸病通用药”中列举食物也不少见。如在“大腹水肿”项下就列举了海藻、昆布、小豆、大豆、苦瓜、鲤鱼等;在“消渴”项下列举了白茅根、冬瓜、牛乳、马乳、小麦等。这对药膳疗法作出重大贡献。

唐代(618—907年)药膳治疗用于保健有了很大的发展。如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首先将“食疗”立为专篇,指出“安身之本、必资于食;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气血。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强调在一般情况下,应把食疗放在首位。这对药膳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宋代(960—1279年)以食疗和药膳防病治病就很多了。如官方修订的大型方书《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均专门设有“食治”门,所载的食疗方均在百首以上。此期陈直的《养老奉亲书》则专门记载老年疾病的食物疗法,对食疗和药膳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元代(1206—1368年)的食疗和药膳有了新的发展。除吴瑞的《日用本草》、贾铭的《饮食须知》外,尤以朝廷饮膳太医忽思慧的《饮膳正要》最有价值。该书十分注意日常食物的合理调配和适当添加药物,做成药膳,以达到健身强体,防病治病的目的;对于药膳饮食的烹调制作也有详细的记载,比较适用。

明代(1368—1644年)由于中药学和药膳食疗的发展,载入“本草”中的食物也大为增加,如《本草纲目》所载的谷、草、果、鱼、禽等食物就有500种之多。各种食物的应用多数附有验方。有关食疗著作的种类也较多,如卢和的《食物本草》、吴禄的《食品集》、高濂的《饮馔服食笺》等均有食疗、药膳的一定代表性。

清代(1616—1911年)食疗、药膳已得到医家的普遍重视,著作亦多。如沈李龙的《食物本草会纂》、王士雄的《随息居饮食谱》、章穆的《调疾饮食辨》、袁枚的《随园食单》等,都很有价值。

近代,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人民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百姓逐渐丰衣足食,更加重视身体的健康和养生保建,以延年益寿。药膳既是美味佳肴,又能对身体起保健防病治病和延寿的作用,引起大众普遍重视和关注。食疗引用的药膳方剂在民间是可就地取材方便的食物。例如用豆豉、牛乳、羊乳、鲤鱼煮熟食之,可治疗脚气病,现代科学研究证明,上述食品都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族,是治疗脚气病的最佳食物。此外,用萝卜汁、梨汁煮猪肺止咳,用红糖生姜汤治风寒感冒,用玉竹煮猪心治心脏病,用当归鸡汤补气血等,都是食疗常用的药膳良方。可见药膳佳肴是食疗的武器,对战胜疾病、防病治病、保养身体健康、延年益寿来说是一个既方便、又好用的东西。

三、药膳治疗原理

药膳的治疗原理是根据中药药味的功能与食物营养的结合而发挥作用,对防病治病、身体保健起到特殊的效果,具体从以下两方面阐释药膳的治疗原理。

1.以中医理论为基础,辨证施膳药膳以中医饮食营养理论为基础,结合人的个体差异、四季气候及地理环境等不同因素进行辨证施膳。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药食两用原料有79种,可供药膳配用的中药材约有500种。可以根据每个人的体质情况和患者不同病证进行辨证施膳。这是药膳食疗的精髓,也是与现代营养学的不同之处。参照中医学“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则热之,热则寒之”“气味相调”“性味相胜”等原则,配制不同的药膳进行辅助治疗,使中药与食物相互补充,提高疗效。例如咳嗽,风热咳嗽者用贝母梨汁,阴虚发热咳嗽用百合杏红粥,风寒咳嗽用葱白粥。药膳是医药与食物结合的最好形式,它将中药与食物有机结合起来,从而达到祛病强身的目的,而不是随意的凑合。因此在使用药膳时应在辨证论治的原理下,选用对证的食物和中药才能发挥药膳的作用。

2.药食同味,归经入脏发挥作用中药与食物同样具有五味,即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五味不同,归经入脏也不同,对人体发挥的作用就不一样。酸味入肝,能收涩、止汗、止泻;苦味入心,能燥湿、滋阴、清热;甘味入脾,能补益和中、缓急止痛;辛味入肺,能发散行气活血;咸味入肾,能软坚散结。

酸味,中医认为,酸入肝,具有固涩收敛、止泻止汗的作用。酸味食物具有助消化功能和保护肝脏的作用,常吃不仅可以助消化、杀灭胃肠道的病菌,还有防感冒、降血压、软化血管的作用。以酸味为主的食物有番茄、山楂、五味子、橙子、乌梅等。

苦味,中医认为,苦入心,具有清热、燥湿、滋阴的功效。苦味有祛水湿和保护心肾的作用。所以古有良药苦口之说。中医认为“苦味入心、苦生心”。以苦味为主的食物和中药有大黄、黄连、苦瓜等。

甘味,中医认为,甘入脾,具有调和中气、缓解痉挛的作用。因此甘味食物和中药,可以养气血、补充热量、解除疲劳、调胃解毒。以甘味为主的食物和中药有饴糖、大枣、蜂蜜、甘草等。

辛味,中医认为,辛入肺,有发汗解毒、活血理气之功效。以辛为主的食物和中药有葱、蒜、姜、辣椒、胡椒等。

咸味,为五味之冠,百吃不厌,并且有软坚散结的作用。中医认为咸入肾,有调节人体细胞和血液渗透性,保持正常代谢的功效。咸味的食物与中药有盐、海带、鸽肉等。

五味虽好但不可偏食,否则有损身体健康。

如:嗜酸伤脑。嗜酸食物易使人产生疲劳,长期食用还会影响大脑神经系统的功能。

嗜苦伤脾。过食苦味会引起食欲缺乏,呕吐、腹泻、消化不良。

嗜甘伤心。甜食含热量高,会引起热量过剩,容易使人患肥胖病,还易生痰,痰阻心脉引起动脉硬化,发生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

嗜辛上火。嗜食辛辣会使人伤津,引起大便秘结,口舌生疮等现象;而且还会导致急慢性胃病、胃溃疡和痔的发生。

嗜咸伤肾。喜食咸可引起高血压和肾脏疾病。

四、药膳使用原则

使用药膳一定要遵循以下原则,不能乱用、滥用。

1.因人施膳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气候、环境、精神、生活、劳累和食物等的影响会使机体失衡,产生各种疾病。因此,不同年龄选用药膳不同。如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理上有“脾不足、肝有余”

“阴不足、阳有余”的特点;病理上易出现热症、阳症,且小儿脾胃不足,过食生冷、油腻之品极易损伤脾胃,引起消化不良。因此对小儿施用药膳时,要根据这些生理、病理特点,以补脾、清肝、养阴来培补后天之本。应少温补,并且小儿时期具有“脏气清灵、随拨随应”的特点,药膳用药选择性平、缓和者为好。女性生理上有经、带、胎、产、乳等特点,因此药膳应依据女性的生理特点而选用。青年人药膳以五畜为益,选助阳、生津中药。中年人以补气补血、调理脏腑功能为主,选用补肾、健脾、疏肝理气的药膳。老年人以五谷为益,宜选清淡、熟软、易消化、易吸收、健脾开胃、补肾填精、活血通脉、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药粥、药汤等。

2.因证施膳在因证施膳的原则下选用对证的药膳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如血虚的病人多选用补血中药和食物,如当归、大枣、花生等。

气虚的病人多选用补气中药和食物,如人参、黄芪、鸡等。只有因证施膳,才能起到药膳的保健和治疗作用。

3.保健施膳保健施膳是指身体无病或无大病的人,平时食用具有保健作用的药膳,可以预防疾病,即中医讲的“治未病”。人不生病,寿命自然就会延长。当然,有的药膳具有抗衰老作用,常食用也能延长寿命。这类药膳称为保健药膳。主要不是用在病时,而是用于平时或病后调养的,即古人称之为“食疗”。

五、药膳应用注意事项

药膳的使用一定注意中药的禁忌,食物与食物如何搭配,中药与食物如何搭配,一定要科学选用,不能随心所欲。为了大众百姓都能掌握药膳的应用,收到满意效果,特提出药膳使用的注意事项。

1.注意科学组方在每道药膳的菜、汤、粥、酒的中药与食物的搭配、组方中,一定要依据中医药学的组方原则,选好君臣佐使。必须严格地选择好药、正宗食物、地道产品,绝对不能使用差药和过期食物,做到选料精良是保证药膳质量的第一道关。如枸杞子以宁夏产为佳,当归以秦归为上,切忌霉烂变质、以次充好。配料组方时,严格遵循方中所规定的剂量,不能随意增减,以免影响主、次原料的功效。对成方的使用,也不要拘泥过死,可以在医师或膳食厨师指导下根据年龄、季节、性别差异,适度调整剂量或药食的结构。

2.注意药食宜忌中药与食物都有它自己的味,适合搭配的味道。

正像《黄帝内经》中提出“五味入于口也各户所走,各有所病”。并提出“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苦走胃,多食之令人变呕”。这就告诫人们,任何食物“少则宜多则忌”,因此药膳食疗的宜忌:第一注意适量,千万不能嗜好过偏;第二《金匮要略》中,在果实菜谷禁忌中也指出,“木耳,赤色及仰生者勿食。菌,仰卷及赤色不可食”等。孙思邈在食疗中也提出十大要点,其中就有“禁忌”,他提出“不知食宜者不足以生存”。在中药中要注意五味的宜忌,如“心病忌咸,肝病忌辛,脾病忌酸,肺病忌苦,肾病忌甘”。尤其要记住中药之间的互相禁忌的“十八反”与“十九畏”的原则。

3.注意精心制作药膳食疗方的制作是最后一道工序,必须按照科学的和“绿色食品”的要求做到按方核量、认真选料、依法炮制、严格把关,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药膳的预期效果。无论药膳餐饮或家庭药膳,在制作时都要严格按照操作程序,该炒则炒,该爆则爆,该用鲜品就用鲜品,该用文火就用文火,该用武火就用武火。调味时,必须按要求到位,做好色、香、味、形的调剂。同时要绝对杜绝有毒食物的出现。

4.慎防走入误区药膳食疗逐渐被大众百姓认可,已走进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并逐渐热了起来。因为现在生活越来越富裕,温饱解决了,人们开始转向提高生活质量,寻求健康长寿。药膳食疗成为热门。所以,务必提醒人们认识到,吃任何好的东西都不是越多越好,而是适合每个人的具体要求,适可而止。古人有句名言“食饱伤人”,何况药膳呢,千万不能盲目地走入误区。

六、药膳烹调技术要点

药膳就是中药、食物与烹调技术三者相结合的产物,要求药膳师在制作药膳的过程中,既要懂得中药的加工炮制,又要掌握烹调技术,做到以下三点。

1.选好料药膳主要由中药、食物、汤、调料四种组成,每一种成分的质量都会影响药膳的食用效果。因此,要对这四种原料严格把关。

(1)中药:药膳中的中药必须是药食同源类的中药,又必须是有补益性的中药。要严格把好选料质量关,伪劣及霉变的药材绝对不能使用。煎煮前必须将药材洗净,充分浸透。一般在容器内先放药物,后加冷水浸泡1小时左右,使药物的中心也能浸透,有利于有效成分的析出,然后备用。

(2)食物:五谷类、干果类应挑出杂质,用水淘净,但淘洗次数不宜过多,也不要用手搓,以免使水溶性维生素和矿物质流失。洗净后,应尽快加水煮熟,一般加注热水为好。

蔬菜和水果类应选鲜品,先洗后切,根据需要切成块或丝或丁,应随用随切,以免营养成分被氧化破坏。烹调时间宜短,一般在炒锅将热的时候放入,以减少维生素的损失。

乳、肉、蛋类应选新鲜的,变质的不能选用。洗涤时,要仔细除膻,否则会影响药膳的鲜美味道。

(3)汤:汤的主要溶剂是水,所以水的多少对汤的制作尤为重要,量要适中,一次加足,冷水下锅,中途不宜加水。水的质量也很重要,要用新鲜无污染的水。根据药膳的需要,备好所需的老汤。如鸡汤、排骨汤、鲜鱼汤等。

(4)调味品:调味能使无味的原料变得鲜美,为药膳添彩。调味品的种类繁多,可根据个人的爱好调成咸味、酸味、甜味、辣味、香味等。调味的方法一般分三种:一种是基本调味,即原料下锅加热前放入调味料,使原料有一种基本味,还有消除腥味的作用;第二种是正式调味,即在加热过程中放入调味品,以达到自己喜欢的口味;第三种是辅助性调味,即在加热后对前两种调味未达到满意要求时,再次调味。

放入调味品的时间一定要适当,不宜过早或过晚。盐不能先放入汤中,因为盐有渗透作用,最易渗透到原料的内部去,使原料内部水分排出,蛋白质凝固,从而影响水溶性蛋白质的外溢。葱、姜、蒜、料酒不能多放,否则会影响汤汁的原味。

2.配好料在多种食物和中药一起配料制作过程中,既要注意食物和中药的相互协调与制约作用,取长补短;又要根据不同情况注意各种食物和中药的禁忌;否则就会影响进补效果,甚至出现不良作用。

配料的方法一般分为两种:一是作用相同的或相近的食物、中药相配,产生协同作用,借以提高进补效果。如大枣、龙眼肉、赤小豆、花生相配,煮熟后服用,治疗贫血和血小板减少的作用比单味服用要强。

另外还有用一种食物制约另一种食物的相配方法。如吃河蟹时放点生姜,就可以减轻河蟹的寒性作用,使脾胃虚寒的人不易出现腹痛、腹泻的现象。

3.掌握好火候制作药膳时通常是先用旺火后用慢火。先用旺火是为了快速提高水温,原料中的营养成分在水温逐渐提高时,大量渗出到汤中。然后改用慢火,目的是使原料的营养成分完全渗出。蛋白质在慢火中逐渐水解,溶于水中。如果继续使用旺火,则蛋白质内部凝固,不易溢出,就会影响到药膳的补益效果。

七、药膳分类方法

(一)按药膳形状分类,一般可分为以下10种

1.菜肴类此类药膳以蔬菜、肉类、蛋、鱼、虾、鸡、鸭等为原料,配一定比例的中药制成的菜肴。按其制作方法可分为烩菜、卤菜、汤菜、炖菜、炒菜、炸菜等。

2.主食类此类药膳是以米和面为原料,加入一定量的补益中药制成的馒头、包子、汤圆、米饭等各种食品。

3.粥食类此类药膳是以米、面等为原料,加入一定的补益中药煮成的半流质食品。

4.精汁类此类药膳是将中药或食品原料用一定的方法提取后制成的、有效成分较高的液体。

5.汤羹类此类药膳是以肉、蛋、奶、海味等原料为主,加入一定中药煎煮而成的较黏稠的系列汤液。

6.饮料类此类药膳是将中药原料和食物浸泡、压榨、煎煮或蒸馏而制成的一种食用的液体。

7.糖果类此类药膳是将中药加入已熬成的糖料,经混合后制成的固体食品。

8.蜜饯类此类药膳是以植物的茎、鲜果实或果皮为原料,经中药煎煮后,再加入适量的蜂蜜或白糖而制成。

9.膏类此类药膳是以中药、水果或某些食物经煎煮、熬制取汁,再加以浓缩,并用蜂蜜或糖类调配而成的黏稠的液体。

10.酒类此类药膳是将中药、食物加以白酒、黄酒、米酒,经一定时间浸泡而成的液体。

(二)按药膳的功能分类,一般可分为两类

1.补虚祛病类此类药膳是针对病人的病情需要而制成的一种起到治疗或辅助治疗作用的药膳,尤其对慢性病是最适宜的。常用治疗疾病的药膳,按其功能一般可分为如下12种。

(1)解表药膳:是用辛散的中药与食物组成的药膳。具有发汗、解肌、透邪的作用。适用于感冒和外感疾病的初期。如生姜红糖汤、葱白生姜汤、香菜葱白汤等。

(2)泻下药膳:是用泻下的中药和食物组成的药膳。具有通便消积、逐水活血的作用。适用于热结便秘、宿食停积、水饮留聚及瘀血等症。如土豆蜂蜜汁、芝麻杏仁糊、蜂蜜香油汤等。

(3)清热药膳:是采用寒凉中药与食物组成的药膳。具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的作用,适用于热性病症。如银花露、七鲜汤等。

(4)驱寒药膳:是采用辛温或辛热性中药与食物组成的药膳。具有通阳散寒的作用。适用于各种寒性病症。如附子羊肉汤、当归羊肉汤。

(5)祛湿药膳:是用燥湿或温通的中药与食物组成的药膳。具有祛湿化浊、温阳化水的作用。适用于风湿和湿热所致的各种病症。如豆蔻馒头、苡米肘子、三蛇酒等。

(6)消导化积药膳:是用芳香化湿中药与食物组成的药膳。具有开胃健脾、消积化滞的作用。适用于消化不良、脾胃虚弱病症。如山楂干、酸梅汤等。

(7)补益药膳:是用甘温或甘凉的中药与食物组成的药膳。具有滋补强壮的作用。适用于虚弱证和防病健身。如田七蒸鸡、八宝鸡汤等。

(8)理气药膳:是用辛温通达的中药与食物组成的药膳。具有行气理气、止痛的作用。适用于胃腹气胀所致的各种病症。如陈皮鸡、佛手酒等。

(9)理血药膳:是用辛温入血分的中药与食物组成的药膳。具有养血活血的作用。适用于月经不调、血瘀等症。如当归全鸡、妇科保健汤等。

(10)祛痰止咳的药膳:是用辛温苦降、甘润的中药与食物组成的药膳。具有止咳祛痰、润肺平喘的作用。适用于痰喘咳嗽的病症。如贝母雪梨、二仁萝卜汤等。

(11)息风药膳:是用甘柔潜镇的中药与食物组成的药膳。具有息风镇静、潜阳的作用。适用于肝阳上亢、肝风内动所致的眩晕。如菊花汤、天麻鱼头等。

(12)安神药膳:是用甘凉的中药与食物组成的药膳。具有养心安神的作用。适用于心血不足、心阳亏虚的心悸、失眠等症。如枣仁粥等。

2.保健延年类此类药膳当属于药性平和、增进健康与抗衰老作用的药膳。它主要通过提高机体免疫能力和整体调节的作用,起到保健延年、抗衰老的功效。此类药膳主要适用于体弱者与老年人食用。如人参汤圆、归芪鸡、枸杞酒等。

(三)按药膳的制作方法分类,一般制作方法可分为以下12种

1.炖法药膳的炖制法,是将原料食物与中药同时下锅,加水适量,置于武火上烧沸,撇去浮沫,再用文火炖至酥烂的烹制方法。如雪花鸡汤、十全大补汤等。

2.焖法药膳的焖制法,一般是先用油加工成半成品后,再加入姜、葱、花椒、盐等调味品和少量的汤,盖紧锅盖,然后文火焖至酥烂。如银耳黄焖鸡等。

3.煨法药膳的煨制法,指用文火长时间烹制的方法。一种是用文火慢慢地将原材料煨烂。另一种是沿用民间的单煨法,将所要烹制的药膳用阔菜叶或湿纸包裹好,埋在刚烧过的柴草火炭中,利用余热将原材料煨熟。如子午乌鱼等。

4.蒸法药膳的蒸制法,是利用水蒸气加热烹制药膳菜肴的方法。

其特点是温度高、加热及时、汤汁纯厚、利于保持形态的整齐。本法不仅用于烹调,而且还可以用于加工和菜的保温消毒等。

5.煮法药膳的煮制法,是将原材料放入汤汁和清水中,先用武火煮沸,再用文火煮熟。特点是口味鲜美。具体操作方法,是将中药与食物经初加工后,放置在器皿中,加入调料,注入适当汤汁或水,用武火煮沸后,再用文火煮到酥烂。如石斛煮花生等。

6.熬法药膳的熬制法,是将初加工的原料放置在锅中,加入水和调料,用武火烧沸,再用文火烧至汁稠、味浓、酥烂。如银耳羹。

7.炒法药膳的炒制法,是先把锅烧热,再下油,一般先用武火,锅先用油滑并依次下料,用勺或铲翻拌。动作要快,断生就好。适用于炒的原料多为刀工处理后的丁、丝、条、片等。

8.卤法药膳的卤制法,是将初加工的原料先按规定量与中药混合后,再放入卤汁中,用中火逐渐加热烹制,使其渗透卤汁,直至成为熟食品。特点是原味郁香。卤汁的配制:沸水10千克,酱油25千克,料酒250克,冰糖500克,精盐250克,大茴香30克,草果30克,桂皮30克,甘草30克,花椒15克,丁香15克。将药料用纱布袋装好,扎紧口,放入沸水中,加酱油、料酒、精盐、冰糖、姜、葱等调料。用温水煮沸,等到透出香味、颜色成酱油色时,即可用来卤制食品。如丁香鸡、陈皮鸡的卤制。

9.炸法药膳的炸制法,是用武火将原料在多油的锅里烹调的方法。一般用油量比原料多几倍。要求用武火,油热,放原料入锅后有爆炸声,要掌握火候适宜,防止过热烧焦。炸的特点是味香、酥脆嫩。药膳炸法分为:清炸、干炸、软炸、酥炸、纸包炸等。

10.烧法药膳的烧制法,一般是先将原料经过煸、煎、炸以及进行调味调色,然后再加汤或清水,用武火滚,文火焖,烧至汁稠浓即可。

其特点是汁少而黏稠,味鲜、软嫩。

11.粥法药膳粥的制法,是将中药食物原料清洗干净,加入适量的汤或清水,先用武火煮沸,再用文火熬至浓稠即成。特点是味道清香。

如山药粥。

12.药酒药酒的制法,是以酒为溶剂,中药为溶质,采用一定的方法制作的饮料。它主要是使药性借用酒的力量遍布身体各个部位。多用于治疗风湿、痹病、气滞血瘀。药酒都采取浸泡法。如泡人参酒、枸杞酒等。

八、阳痿药膳调理的范围

阳痿是由于男子阴茎勃起障碍,临行房时阴茎不能勃起,或者勃起不坚,或者坚而不久,以致不能完成正常性交的一种疾病。

中医理论把阳痿称为“阴痿”“宗筋弛纵”“筋痿”等。阳痿的病位主要在肾、肝、脾,与其他脏腑也有密切的关系。阴茎勃起是一系列脏腑经络及气血津液相互协调作用的结果。就脏腑来说,肾为先天之本,主生殖而司二便;肝藏血,主筋,其经脉绕阴器,前阴为宗筋之所聚,肝血在肝气的作用下对宗筋的快速充盈是阴茎勃起的物质基础: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对天癸及宗筋都有润养支持作用;心藏神主君火、肺主气,都对宗筋的勃起有支持作用,这就说明阳痿的发生是与脏腑功能的好与差有着密切的联系。该病既是一种常见病,又是一种在各年龄段的多发病,经常是好一段,又差一段,需要长时间吃药,不断的调理治疗,不是一次性治好,就能终身不复发的病。因为阳痿与每个人在各年龄段体质的强与弱,身体的好与差有直接关系,所以,你要想保持青春,就必须经常注意调理脏腑平衡,保持机体功能,随时补充营养,才能使你青春常在,幸福生活过百年。

药膳是治疗阳痿的一种好方法。为什么呢?因为药膳既有调理和治疗脏腑功能的中药,又有补养脏腑营养的食物,“药借食力,食助药威”,充分发挥药膳滋润脏腑,调理脏腑功能的作用,所以说药膳是治疗阳痿的一种好方法,值得推行应用。药膳在治疗阳痿中有以下三个优势。

(一)安全无毒,适合久服

药膳是由药食同源中的中药味食物,加上适当的调料精制而成的,既安全又无不良反应,既能治病,又可食用。它主要作用是通过调节脏腑功能,提高机体免疫能力,从而达到强身健体和防病治病的作用。

(二)对证施药膳,可口有效

药膳虽是我中华儿女几千年长期实践积累和总结出的有效方药,但在治疗疾病过程中,必须选择对证的药膳。它不仅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而且更重要的是通过增加营养,调理脏腑,改善人的生理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特别是对阳痿的药膳治疗疗效既好又安全可靠。

按中医理论,阳痿的病因病机,可分以下十个证型。

1.肾阳亏损,命门火衰型。

2.肾精不足,阴虚火旺型。

3.情志不遂,肝气郁结型。

4.思虑过度,伤及心脾型。

5.卒受惊恐,伤及肾气型。

6.瘀血阻滞,血行不畅型。

7.湿热下注,伤及宗筋型。

8.痰湿过盛,阻滞宗筋型。

9.寒邪凝滞,伤及肝脉型。

10.脾肺两虚,宗气不足型。

以上证型不能用统一药膳治疗,必须分清证型,按型施药膳,治疗效果才会好。

(三)药膳味美,营养丰富

药膳选料以食物为主,选用的中药材也是药性平和、药食同源的中药,经过炒、蒸、炖、焖、煨、煮等烹调方法,加上适当的调料精制成各式各样的美味佳肴,或糕点、小吃、饮品等美味食品,使中药没有过多的异味,满足人们的“厌与药,喜与食”,所以受到大众百姓的欢迎,还有针对性治疗疾病的效果。上述十种证型的阳痿,都是药膳治疗的范畴。但药膳不是什么病都能治好的万能药,每个药膳都有它治疗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