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眼保健知识荟萃
48548500000032

第32章 眼病诊疗知识(19)

(3)屈光不正:正常新生儿由于眼轴短,晶状体调节功能尚不完全,故多呈远视状态。而晚期视网膜病变者常有近视,约占41%;屈光参差者占35%;弱视占22%。

(4)角膜异常:由于发育不全等因素,早产儿的角膜也常有异常表现,如小角膜、角膜曲度不规则、圆锥状角膜、角膜带状变性、角膜白斑等。

(5)前房浅:早产儿前房浅在视网膜病变中占23%,这种异常使开角型青光眼和瞳孔闭锁性青光眼的危险性增加。

(6)白内障:早产儿白内障的发病率比正常新生儿明显增高。

也是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一个严重并发症,病因尚不清楚。

(7)视网膜出血:由于早产儿的造血系统和肝脏功能不全,维生素K储存量少,凝血因子Ⅱ、Ⅲ、Ⅳ、Ⅴ少,凝血机制差,从而使视网膜出血的概率增加。

(8)视网膜毛细血管网发育异常:早产儿视网膜毛细血管网发育异常,包括血管充血、扩张、纡曲、动静脉相通等,晚期可有纤维血管性组织进入玻璃体腔内,严重者可发生视网膜神经感觉层脱离而致失明。

(9)视网膜脱离:鉴于早产儿视网膜常有异常,包括色素扩散、玻璃体视网膜界面异常、变薄、视网膜皱褶、膜形成,格子状变性等,有时视网膜和视盘受牵拉,故增加了视网膜脱离的机会。

(10)黄斑异常:黄斑异常包括黄斑变形,黄斑中心凹缺如等,前者由黄斑受牵拉所致。

(11)眼球痨:眼球痨即眼球萎缩、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中,有6%发生此病。

(12)眼球震颤:眼球震颤也是早产儿眼部神经肌肉及中枢发育不完全的表现之一。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患儿伴眼球震颤者占24%。

(13)视神经萎缩:此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18%,其所致的视力损害是不可逆的。

根据早产儿的生理特点,除进行特殊护理外,给氧浓度不宜超过40%,如果浓度过大或给氧时间过长,则易发生氧中毒,眼部易引起晶状体后纤维组织增生,日后严重影响视力。

眼部要保持清洁,洗澡时勿让肥皂水进入眼内,眼睛有分泌物时,应用棉签蘸生理盐水轻轻拭除,切忌用粗糙的毛巾或卫生纸擦拭,以免损伤眼睛。由于早产儿的眼睛同其他器官不一样,发育尚不成熟,眼部抵抗力较低,易患结膜、角膜感染病变,故出生后,应注意保持眼部清洁,常规滴眼药水:每日2~3次,每次1~2滴,发现久不睁眼,角膜无光泽时,说明有营养不良,主要为维生素A缺乏所致,应及时喂些鱼肝油(主含维生素A),常用其滴剂或乳剂加入奶中喂养。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发病率较高,有人统计为1.9%。引起视网膜病变的危险因素有:孕期不足、给氧不当、通风装置的使用不当、新生儿窒息、碳酸过多症、败血症、癫发作、脑室内出血、开放性动脉导管、输血、某些药物的应用等。所以应正确掌握给氧方法,注意补充维生素E,避免输血和使用某些有害药物。对早产儿应常规检查眼底,可及早发现视网膜出血等情况、及时治疗,使出血吸收,可避免失明。

137.新生儿结膜炎

新生儿出生后,眼睛红肿、有眼屎,称新生儿结膜炎,多由阴道分泌物感染,也可通过母亲或护理人员的手和用具感染。常见的致病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杆菌和淋球菌等。潜伏期10余小时到3天不等。主要表现为结膜充血、水肿、伴有脓性分泌物,多数为双眼同时受累。本病传染较快。故应及早采取防治措施,如对生后的新生儿,常规用抗生素眼药水滴眼,护理时要严格消毒,隔离患儿,防止交叉感染。有条件者,发病早期应作分泌物或结膜刮片培养,根据药物敏感试验,选择有效抗生素,如铜绿假单胞杆菌感染时,用庆大霉素眼药水滴眼。

138.小儿泪囊炎

小儿泪囊炎,是由于先天性泪道发育障碍引起。胎儿时期,鼻泪管下端有一薄膜,此膜于出生前消失,如出生后此膜仍存在,或者鼻泪管在鼻腔的出口,被上皮细胞残屑阻塞,极少数可能是鼻部畸形或骨性鼻泪管狭窄,造成泪液潴留在泪囊里引起泪囊炎。多为单侧发病,压迫泪囊部有黏液或脓性分泌物自泪小点溢出,可压迫按摩泪囊,用拇指沿泪囊向鼻腔方向加压,使泪囊中的分泌物排出,每日数次,并局部点抗生素眼液,同时轻轻按摩泪囊区,促使药液进入泪囊。此法有使先天残膜被泪囊内液体冲破的可能。也可冲洗泪道,用生理盐水冲洗,利用注入水的压力将残膜冲破。

139.瞬目与眨目症

瞬目,又称眨目,俗称眨巴眼,这是一种保护性的神经反射。

大家知道,人的眼睑内有一圈受面神经支配的肌肉,叫“眼轮匝肌”,该处肌肉的收缩就会引起眼睑的闭合。上睑内还有一块受动眼神经支配的肌肉,叫“提上眼睑肌”,它的收缩引起眼睑张大,这些肌肉的收缩很有规则,轻快而有节律,即瞬目运动。正常人1分钟瞬目十余次,每次仅需0.3秒左右。瞬目能把泪水均匀地涂布在角结膜的表面,以保持湿润而不干燥。

有的学者认为这种瞬目,还可以使视网膜和眼肌得到暂时的休息。如果支配肌肉的神经受到刺激,或过度劳累,受惊,睡眠不足,屈光不正,肠胃不健全或患蛔虫病,以及患沙眼、慢性结膜炎、角膜异物,或有神经系统疾病时,都会引起这些肌肉,反射性的不规则收缩,即称为病理性瞬目运动。平时瞬目过一会就好了,有的孩子频繁瞬目,中医叫眨目症,多由风热所致,服一至两周祛风清热的中药,常可收到良效。有人认为本病是小儿多动症在眼部的表现。不能认为是习惯而加以指责,应请眼科医师检查,进行治疗。

140.婴幼儿倒睫

倒睫毛的孩子,在睁眼或闭眼时,睫毛摩擦角膜,经常感到眼部不适,日久天长,容易使眼珠生翳而影响视力。

由于婴幼儿比较肥胖,又加上孩子鼻根部脂肪等发育还不够饱满;有的常因眦部皮肤皱褶(内眦赘皮)或睑板发育不全,可造成先天性眼睑内翻,有时因为慢性结膜炎或泡性结膜炎的刺激,也可引起眼轮匝肌痉挛性收缩,造成“痉挛性内翻”。婴幼儿的倒睫主要发生在下睑内侧。

轻的下睑内翻,一般可随年龄的增长而减轻,以至消失,所以一般不要急于手术矫治。也不要随便用镊子拔睫毛,这是有危险的,因为这并不能破坏毛囊,拔掉后还会重长,有时还可能因细菌感染造成毛囊炎或疖肿。

141.儿童低视力

据调查统计,儿童低视力最主要原因,是先天性遗传性眼病,一部分为儿童时期,因眼病、外伤等原因,未能治愈所致。在病因方面首位的是先天性白内障,占26.3%;依次是先天性小角膜、小眼球伴有组织缺损、先天性眼球震颤。少数是高度近视、视神经萎缩、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等。后天性疾病中有屈光不正,角膜病、视神经病变、白内障、视网膜病变、青光眼、眼外伤等。有很大一部分低视力儿童,没有眼的器质性病变,只是视功能发育不良,称之为“弱视”。

虽然儿童低视力的发病率很低,不如老年低视力的发病率高,但是儿童视力损害对儿童本人、家庭和社会的影响是严重的。一方面由于儿童在今后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所经受的痛苦和不便,比老年人长,另一方面,由于他们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低视力会对儿童的身心全面发育带来严重影响。特别是有一部分低视力眼病,如能早期发现是可以治疗的。如弱视在幼年期进行治疗,视力有可能提高到正常水平。所以重视儿童低视力的防治尤为重要。

对于弱视和可治的儿童低视力,发现得越早,治疗越早,越及时,其疗效也越好,它对于儿童的健康成长有积极意义。

新生儿或婴幼儿的低视力,早期很难发现。小儿出生后最早发现其眼睛不好的往往是母亲,随着小儿长大,正常的眼睛应能跟随人、物等景观运动。如果完全没有视力,则小儿眼睛呈凝视状态。若还有残余视力,小儿眼睛表现为有时能追随目标,有时又不能,这类情况往往在出生3~4个月时,被细心的母亲发现。低视力儿童往往有眼球震颤,并可出现代偿头位。另外,家长如发现小儿眼球过小或过大,瞳孔发白、畏光、流泪等表现,应及早就医,使之得到早期诊断和治疗。

低视力是一个视力残疾的概念,有其严格的标准;视力(包括配戴眼镜后矫正视力)在0.3以下,如只有一眼为低视力,另一眼视力在0.3以上,这只是单眼低视力。只有当双眼视力都在0.3以下时才属于低视力残疾。低视力一般都是某些眼部的器质性疾病所致。从理论上讲,广义的“低视力”是指在眼病过程中,因为眼部疾患造成各种各样的视功能损害,但不是最后结果。通过配镜等方法,还能提高些视力。狭义的“低视力”是指病人患有眼部疾病,经各种治疗方法,虽然病情静止、稳定,但视力低下不能配戴眼镜矫正的。

低视力的病人经眼科医生检查治疗后,其中最好的一眼视力虽在0.05或以上,但仍低于0.3者,即应诊断为低视力残疾。有些引起低视力的疾病是可以治疗的,由于未重视,导致延误诊断,或丧失了治疗的时机。有些家长不愿让其子女配戴矫正眼镜而延误了儿童视力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