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金融支持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的成效
金融支持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取得突出成效,中原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2011年,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需求结构持续改善、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节能减排成效明显、发展方式向好转变的良好局面。全年地区生产总值约2.7万亿元,同比增长11.6%。
三大需求协调增长,外部需求恢复明显。2011年,河南省以产业集聚区发展、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三项重点工作带全局,加快推进城乡建设,着力优化投资结构,积极实施“转型升级双千工程”,推动全省投资运行出现积极变化。经济薄弱环节投资力度加大,第三产业投资增速远高于一、二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势迅猛,高耗能行业投资得到抑制,六大高耗能行业投资增速持续低于全部工业投资增速。
三大产业稳定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11年,河南省三大产业比重为12.9∶58.3∶28.8,其中,第一产业占比下降1.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0.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0.7个百分点,河南省制造业大省的地位继续增强。
加快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构建中原产业集聚区。近年来,河南省加快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河南省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政策措施,在用电、行政收费、异地投资分享税收、投融资等方面给予优惠,并安排5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对产业集聚区承接产业转移项目的奖励;对全省原有的312个工业园区进行规范整合,确定了180个省级产业集聚区,承接发达地区链式和集群式产业转移,明确安阳汤阴县食品类产业集聚区、内黄县陶瓷产业园区等9个产业集聚区作为省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试点,10个产业集聚区作为创新型产业集聚区试点。2011年,亿元及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在建项目5693个,完成投资7796.33亿元,比上年增长96.4%。一批重大项目建成投产,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河南段、郑州富士康航空港区项目、连霍高速河南段改扩建工程、郑州城市轨道交通一号线一期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内黄陶瓷、周口鞋业、洛宁玩具、民权制冷、临颍休闲食品、新野和扶沟服装纺织等一批特色产业集聚区初步形成,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产业集聚区已成为河南省构建现代产业、现代城镇与自主创新“三大体系”的载体,是中原经济区建设和实现“中原崛起”的重要依托,对优化产业结构、解决资金瓶颈和转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等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金融支持关中-天水和西咸经济区发展状况
加大政策支持。为指导金融业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重大机遇,促进经济区早日发展成为带动西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增长极,陕西省金融办出台了《金融支持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的意见》和《关中-天水经济区融资规划和金融业发展规划》,分别从建立金融协调机制、建设区域金融中心、健全金融组织体系、发展多层次区域资本市场等几个方面提出意见,并制定了一系列鼓励措施。这些政策与措施的出台,将会有力提升关中-天水经济区的金融开放程度,引领经济区内金融业的发展。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2010年,经济区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8273.4亿元,增长19.5%,比年初增加1330.4亿元;经济区GDP实现6638.6亿元(不包括天水),增长20.9%,高于陕西省GDP增速6.4个百分点,占陕西省GDP的66.2%。在陕金融机构以银团贷款等方式大力推动项目贷款,重点支持了郑西客运专线、宝平高速、咸阳机场改造、地震病险水库治理、“引汉济渭”等重大工程项目,实现了经济区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率先突破。2010年经济区基础设施建设贷款余额为3503.2亿元,增长21.3%,高于各项贷款增速2.1个百分点。
创新金融服务。在陕金融机构努力提高创新金融服务意识,不断增强创新金融服务能力,推出了“陕重汽保兑仓模式”、“陕鼓节能环保金融服务模式”、“西重所信贷模式”和“联保贷、组合贷”等创新产品,重点支持经济区制造业发展;按照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特点和发展趋势,综合试点了“种子资金模式”、“金融租赁模式”、“供应链融资模式”和“项目收益权质押担保模式”等创新产品,积极支持经济区现代服务业发展。2010年末,经济区制造业、科研技术服务贷款余额分别为768.8亿元和18.3亿元,分别新增57.4亿元和5.9亿元。
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在各金融机构的支持下,西安金融商务区已初具区域性金融中心雏形,已有陕西国际金融中心、中国银行全球客服中心、永安保险总部、西部信托金融时代广场、西部石油交易中心、陕西大宗煤炭交易电子平台、陕西环境权交易所等30余家大型金融、商务机构入驻。
加强财政政策协调配合。构建完善财政、金融、担保联动机制,分散金融风险,加大对经济区中小企业等薄弱环节及弱势群体的支持力度。初步建立经济区担保机构风险的财政补助机制,对担保机构按照平均担保额总额的1%~1.5%予以补助,对实际发生的代偿损失,按照年末担保责任的余额在5%以内且担保机构提取的风险准备金不足以弥补的,实行限率补偿;搭建政府支持中小企业融资平台,从陕西省中小企业发展资金中拿出1亿元,专项用于支持经济区县域工业园区建立小额贷款公司。
深化银行业改革,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以深化内部改革为核心,健全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机制,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升。中小金融机构改革步伐加快,市场主体不断丰富,齐商银行、昆仑银行先后进驻西安设立分支机构;长安银行设立6个县域支行;西安市商业银行正式更名为西安银行,并完成了首家异地分行——榆林分行的设立。陕西省107家农村信用社全面完成统一法人社改制工作,其中组建农村商业银行1家,农村合作银行8家,县(市)统一法人社98家。104家农村信用社兑付专项票据资金27.8亿元,占全省认购专项票据农信社个数和金额的97.2%、81.7%。
发展债务融资。2011年陕西省新增上市公司和融资额实现新突破,上市公司重组步伐加快,新增上市公司数量和融资额较快增长。上市公司再融资能力不断提升,直接融资占比大幅提高。2011年,陕西省证券累计交易同比下降42.6%,证券公司利润同比下降63.9%。西部证券上市发行通过审核,开源证券、中邮证券获得自营、财务顾问和证券资产管理业务资格,开源证券参股长安期货,增资扩股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2011年,陕西资本市场融资仅有8.7亿元,创“十一五”以来最低。但上市后备资源充足,隆基硅、陕煤股份、西部证券通过新股发行审核;西安民生、西安饮食定向增发获批。资产重组步伐加快,西飞国际资产重组方案获批;曲江文旅借壳ST长信,文化产业与资本市场有效对接;兴化股份成为全省第一家启动整体上市的省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
发展保险业务,服务经济社会取得显着成效。2010年,陕西省保险业发展水平全面提升,业务结构深度推进,保障能力得以充分发挥。全年新增6家省级分公司,新增分支机构64家。保险专业中介机构较快增长,保险代理和经纪机构成主体。全省保险业资产总额748.4亿元,同比增长21.1%,服务经济社会和抵御风险实力进一步提高。全年保费收入增长15.7%,较上年下降12.9个百分点,累计赔付支出额同比增长28.8%,较上年提高14.8个百分点,保险保障功能进一步发挥。
(四)金融支持宁夏沿黄经济区发展状况
贷款适度增长,结构持续优化。2011年,宁夏银行业金融机构年末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861亿元,同比增长19.3%,排全国第12位,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3个百分点。新增人民币贷款462亿元,同比少增19亿元。贷款结构继续优化。短期贷款新增242亿元,占全部新增贷款的52.4%,比上年同期提高38个百分点。新增中长期贷款193亿元,其中73%为固定资产贷款,支持了在建和续建项目的顺利实施。累计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0.2亿元,同比增长41%。涉农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0.1%,全年新增155亿元,全年累计发放支农再贷款236亿元,同比增加91亿元。
直接融资取得新进展,融资结构有所改善。2011年,证券市场继续震荡下行,宁夏证券交易大幅萎缩,交易量同比下降24%。证券机构完善网点布局,积极开展业务创新。全年新增2家证券期货营业机构,投资者开设证券账户同比增加13.3%。上市公司积极深化公司治理,完善信息披露制度。2011年,上市公司净利润同比下降16%。股票融资取得新进展,5家上市公司再融资27.3亿元,创历史新高。
保险业发展势头强劲,保障功能日趋增强。保险服务领域不断拓宽,防范风险能力不断提升。2011年,宁夏保险业总资产和保费收入同比分别增长21.1%和14.5%,财险和人身险保费收入均实现较快增长。经营主体发展到15家,新设分支机构数、从业人员数稳步增长,初步形成覆盖城乡的保险服务网络。2011年,宁夏农村小额人身保险试点工作深入推动,年末成功覆盖所有乡镇。建立宁夏农业灾害鉴定委员会,协助开展农业风险评估、保险金额核定和损失鉴定等工作。承保品种更趋多元化,农业保费收入同比增加31.5%。
出口信用保险加速发展,农业保险持续增长。2011年,宁夏投保出口信用保险的企业数量和所获得的风险保障金额较快增加,在财政资金的大力引导下,农户及产业化龙头企业投保积极性显着提高,宁夏承保农作物面积同比较快增长,农业保险品种基本涵盖了全区优质特色农业。
(五)金融支持甘肃发展内陆开放经济
金融机构改革加快推进,多项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2011年,甘肃省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有序推进,经营管理体制不断完善,业务创新加快推进,公司治理、经营效率和风险管理水平逐步提升,多元化业务发展格局逐步形成。甘肃省中小金融机构改革步伐加快,兰州银行定西、武威分行分别设立,白银市城市信用社更名为白银市商业银行,平凉市商业银行新设两家县域分支机构。甘肃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产权制度改革逐步推进,股权结构进一步规范,为商业化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进一步深化,金融支持“三农”发展的力量进一步增强。
贷款增长均衡适度,中长期贷款拉动作用明显。2011年,甘肃省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增加1035亿元,同比增长23.4%。贷款投向重点突出,制造业、农业、电力、交通、采矿五大行业贷款占全部行业贷款增量较高。“三农”、中小企业贷款快速增长,年末涉农贷款余额2067.3亿元,占全省贷款余额的36.0%,同比增长25.5%。中小企业贷款余额1779.8亿元,占全省企业贷款余额的50.4%,同比增长28.2%。
直接融资取得新进展,融资结构有所改善。2011年,受股票市场行情震荡下行影响,甘肃省证券交易规模持续萎缩,机构经营业绩整体下滑。全省证券经营机构累计实现证券交易额同比下降21.3%,营业收入同比下降25.1%,净利润同比下降51.7%。但上市公司资本市场融资取得积极进展,2011年蓝科高新和佛慈制药成功上市,甘肃上市公司达到24家,全年全省上市公司通过股票市场筹资75亿元。同时,后备上市资源丰富,目前,金川科技等6家公司已经处于上市辅导期。
2011年,甘肃省有1家法人期货公司,6家期货营业部,全年期货市场成交额3158.3亿元,同比增长26.5%。期货经营机构实现净利润846万元,同比增长40.1%。法人期货公司顺利完成增资扩股,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保险业服务经济社会建设作用日益增强,保险市场体系不断健全。2011年,全省保险业总资产共计339.9亿元,同比增长19.9%。保险市场主体新增2家,保险兼业代理机构新增652个,保险营销员新增3000人。全省保险业服务网络不断延伸,市场体系日趋健全,为有效发挥保险保障作用奠定了基础。
全年累计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140.9亿元,同比增长8.7%,较2010年下降10.2个百分点。保险业保障范围进一步扩大,薄弱环节得到加强,服务民生和风险保障作用日益增强。具有保障性质的普通寿险和分红险占比高达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