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组建产业发展基金,降低新能源发展的技术风险。在缺乏资金支持前提下,技术进步速度将难以满足新能源的发展需求,由此引发的技术风险成为机构投资大规模资金介入的主要顾虑。在一些CDM项目实施前期,处于防范风险考虑,银行往往难以做到大规模资金投入。为扭转这一局面,切实降低新能源项目发展的技术风险,商业银行应与信托、保险、证券等机构合作,组建新能源产业发展基金,加大对新能源项目先期资金支持力度,降低项目前期融资成本,满足技术进步的融资需求。
四是盘活存量项目资产,提供后续资金支持。资产证券化作为一项重要的金融创新在金融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商业银行应积极积累资产证券化方面的经验,借助资产证券化技术对现有的存量CDM项目打包组建资产池,在金融市场上发行资产支持证券,盘活现有的项目资产,提供新能源企业的现金流,为继续发展新能源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同时,商业银行可以探索以核准减排量(CERs)收益权为质押,为具有良好CDM项目开发潜质的企业提供信贷支持。
五是开展低碳项目咨询服务。商业银行应积极参与CDM项目一、二级市场,注重与项目发起人、国外投资者、金融监管机构和政府部门建立业务关系,凭借自身积累的信息优势为企业CDM项目提供咨询服务。
四、沿黄城市带低碳金融发展的现实路径
(一)沿黄城市带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性
沿黄城市带海拔较高,地形复杂,干旱少雨,生态环境相对较为脆弱。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中部崛起战略实施以来,沿黄城市带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着提升,但资源过度开发与浪费现象严重,经济结构倚能偏重,产业结构不尽合理,高能耗、高碳化导致环境恶化。必须高度重视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承载力的矛盾,着力发展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低碳经济,积极促进经济结构低碳化转型。
一是注重发展低碳经济与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战略目标的一致性。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战略在促进沿黄城市带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强调要改善生态环境,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低碳经济本质上是通过技术创新不断提高能源资源使用效率,积极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互协调,不断提升沿黄城市带经济增长质量与效益。
二是以重化工为主导的经济结构要求率先发展低碳经济。沿黄城市带资源禀赋优势明显,西部大开发以来,“西气东输”、“西电东送”、“西煤东运”等重大建设工程使沿黄城市带的中上游地区成为东部以及全国经济发展的主要能源生产和输送基地。对资源禀赋的过度依赖造成了沿黄城市带的中上游地区以“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为特征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资源过度开采和高碳排放严重威胁到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经济发展自身。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沿黄城市带的中上游地区应高度重视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积极将低碳经济纳入地区发展战略总体规划。
三是低碳经济有助于促成沿黄城市带经济“内涵式”发展。长期以来,资源类产品定价过低造成高耗能企业获得较高利润,助长了沿黄城市带的中上游地区“两高一资”型产业粗放式发展。发展低碳经济将有效促进西部能源资源“绿色开发”,激发沿黄城市带的中上游地区的企业积极创新技术,提高能源资源使用效率,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由“先污染、后治理”的粗放型方式向绿色可持续模式转变。
(二)沿黄城市带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作用
实现新能源禀赋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沿黄城市带的中上游地区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储量丰富,同时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相对密集。发展低碳经济不仅可以倒逼这一地区提高化石能源经济效率,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还将倒逼这一地区充分利用其可再生能源禀赋,加大新能源开发利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走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近年来,沿黄城市带的中上游地区各省区在风能、太阳能、水电、生物质能等新能源领域加大投资开发力度,积极改变目前经济发展对化石能源过度依赖的局面。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模式的改变,沿黄城市带的中上游地区有望成为我国新能源发展的战略高地。
促进“碳汇库”建设和生态环境改善。沿黄城市带的中上游地区地广人稀,荒漠面积较大,在“退耕还林”、“黄沙治理”等方面前景广阔。统计资料显示,西部地区森林和人造林面积共计约9863.78公顷,绝对额高于中东部森林和人造林面积总和,但西部森林覆盖率明显低于中东部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因此,保护和改善西部生态环境,必须提高森林覆盖率。发展低碳经济可以倒逼西部地区加强“碳汇库”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向生态型和环境友好型转变。
(三)构建西部特色的多层次低碳金融体系
培育和发展碳交易市场,建立银企对接合作平台。西部地区发展低碳金融,首先要加强西部碳市场基础建设,建立较为完善的市场交易机制和平台。其次要建立碳金融市场交易规则,通过建立较为完善的市场交易制度,逐步提高市场的规范化程度,扩大市场参与主体,推动碳交易市场健康发展。三是要借助碳交易平台建设进一步加强银企合作信息对接机制,强化金融对低碳经济项目的支持力度、广度和深度。
以碳减排量为基础,大力开发低碳金融工具。低碳金融工具是碳交易中不可或缺的有机载体,西部银行业金融机构创新低碳金融工具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围绕碳排放权相关交易,行碳金融工具开发,例如:设计碳排放权抵押贷款等融资产品。二是围绕提高资源利用能效和可再生能源建设项目,行融资工具开发,针对这类项目的碳减排额设计相关融资产品,例如:折算项目碳减排额的相应现金流,运用资产证券化等工具融资。三是围绕林业碳汇项目设计信用指标,开发碳汇交易工具,例如:设计开发碳汇林抵押贷款。
创新碳服务机制,拓宽碳服务领域。低碳金融对商业银行的服务模式和服务机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西部银行业发展低碳金融业务应积极进行业务拓展和服务创新。一是积极转变经营模式,实现由“高碳银行”向“低碳银行”转变。二是建立低碳信贷标准体系,加大对节能减排项目的金融支持力度。三是尝试开展CDM项目融资服务和咨询业务。四是创设和推广与碳金融相关的理财服务。五是积极创新和拓展碳基金托管等中介服务。
借力资本市场,扩大低碳企业直接融资规模。目前,国内A股市场中具有低碳经济概念的上市公司占比很小,同时节能减排企业债务融资门槛较高。扩大低碳企业直接融资规模,首先应将耗能和碳排放标准作为公司上市的强制性指标,形成对上市公司节能减排的硬约束,突出低碳企业的比较优势。其次要鼓励和扶持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企业积极参与低碳经济,利用二级市场融资和风险投资等拓宽其筹资渠道,逐渐形成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合理资本市场引导机制。最后要允许符合发债条件的节能减排企业发行企业债、中期票据和短期融资券,提高低碳企业的债务融资能力。
创新保险资金运用,加强保险业支持低碳经济发展力度。我国新修订的保险法规定:保险资金可用于“买卖债券、股票、证券投资基金份额等有价证券以及投资不动产”,这为保险资金涉足CDM项目等低碳领域提供了法律依据。同时,保险资金与CDM项目的投资期限较为匹配,非常适合CDM项目的融资条件。保险资金介入低碳经济项目,可以实现保险投资赢利和低碳经济发展的双赢。
建立金融监测指标体系,促进碳金融与低碳经济有效融合。西部地区应尝试设立经济发展、金融支持和碳排放三类监测指标,通过合成综合指数的方式构建金融支持低碳经济的检测指标。首先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确定各个指标权重,最后合成各层级的综合指数。通过构建金融监测指标体系,西部省区能准确掌握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程度,分析制约碳金融和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为促进金融和低碳经济良性互动发展提供准确的定量数据支持。
第五节 金融支持宁夏沿黄经济区低碳经济发展
宁夏煤炭资源约占资源总储量的90%,含煤面积1.7万平方公里,占宁夏总面积的1/4以上。现已探明储量303.34亿吨,居全国第五位,预测储量2027亿吨,尤其是宁东地区,探明地质储量约270多亿吨,占宁夏煤炭总储量的88%,远景预测储量约1390亿吨,是国家规划建设的13个大型煤炭基地之一。实证研究表明工业节能减排和能源使用效率提高,是宁夏沿黄经济区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实现绿色增长的关键。因此,金融支持沿黄经济区低碳经济发展应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多渠道、全方位重点支持高耗能行业节能减排、提高能效和低碳化转型。
一、宁夏沿黄经济区高耗能行业生存发展现状
高耗能行业是西部资源优势地区的传统主导产业,包括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以及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六大行业。
2010年,宁夏六大高耗能行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计444家,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45.54%。资产总额1844.65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总额的56.01%,其中流动资产569亿元,占比51.58%。实现工业总产值1144.8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59.49%。高耗能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89.99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52.63%。全年主营业务收入1140.44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60.66%。实现利润49.95亿元,占比为36.2%,高耗能行业净利润在总营业收入占比平均为4.38%,其中,占比最高的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为11.57%,最低的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仅为0.37%。
能耗方面,六大高耗能行业能源消费量倒“V”型走势,消费总量在工业总能耗中占比高位徘徊。“十一五”期间,宁夏的高耗能行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分别为2443.5、2667.6、2777.6、2913.1和2413.05万吨标准煤,在工业总能耗占比分别为86.3%、84.7%、82.9%、82.3%和84.12%。其中,2010年原煤消费4408.79万吨,占工业原煤消费总量的60.61%。原油消费175.77万吨,石油加工、炼焦行业是目前宁夏最大的原油消费行业,其消费量约占全自治区工业原油消费的99.99%。同时,石油加工、炼焦行业还是目前宁夏唯一的液化石油气消费行业,2010年总计消费18.3万吨。2003年以来宁夏各高耗能行业具体综合能源消费量。高耗能行业能耗占比突出造成宁夏能源消耗强度居高不下,位居全国前列,经济增长高碳特征明显,节能减排形势不容乐观。
“十一五”期间,宁夏为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的总体能耗下降20%的节能减排任务,一方面积极争取中央节能减排扶持资金,用活用好中央节能减排政策;另一方面出台节能减排十条铁律,节能减排三十条措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等措施,取消了高耗能电价优惠政策,落实新能源电价补贴政策。2011年火电、电解铝、铁合金、电石等行业主要能源单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阶段性关停140家高耗能企业,严控能源消费总量。积极推进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全面加强行业污染治理。全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13%,二氧化硫(SO2)和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分别减少1.02%和2.56%。高耗能行业工业废水排放企业459家,废水治理设施208套,工业废水排放平均达标率84.82%。工业废气治理设施1055套,工业废气排放总量16021.7亿标立方米,其中燃料燃烧过程中排放量为13217.6亿标立方米,生产工艺过程中排放量为2804亿标立方米。2003年以来宁夏高耗能行业历年工业废水排放量与达标量、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去除量的变动趋势,可以看出宁夏工业废水和二氧化硫排放在2007年到达峰值后开始逐步回落,各项节能减排政策效果明显。
在金融支持方面,近年来,金融机构对宁夏高耗能行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呈逐年上升趋势,但高耗能行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在金融机构中长期贷款总额占比在33%左右上下波动。“十一五”期间,随着中央和地方加大节能减排力度,金融机构通过提高授信门槛、实施差别化利率等方式,信贷调控高耗能行业低碳化升级改造,宁夏高耗能行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占比在2008年到达峰值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开始大幅回落,国际金融危机后随着外需回暖,高耗能行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占比逐渐回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