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沿黄城市带发展的金融理论与实践
48548000000016

第16章 沿黄城市带经济发展(4)

第二,以宁夏沿黄经济区为依托,促进与周边城市带(群)之间在基础设施、产业、服务等方面的协同发展与合作共赢。一是将宁夏沿黄经济区建设成为宜居地,为以“能源金三角”为主的周边地区提供良好的居住生活环境,集聚人口,做大生活服务业;二是将宁夏沿黄经济区打造成为能源资源深度开发和高效利用的研发基地,为西北地区能源资源的深度开发和高效利用提供技术支持,吸引公司总部进驻,成为总部经济的良好目的地;三是全面提升宁夏沿黄经济区的公共服务水平,尤其是提高教育、医疗、文化、旅游、休闲的服务质量和水平,做大休闲旅游产业,吸引大量国内外观光旅游者。

第三,以宁夏沿黄经济区为依托,促进我国内陆开放经济发展。一是充分利用中阿经贸合作论坛,拓展功能,争取举办中阿博览会和建设综合保税区,推进形成中阿自由贸易区。二是推进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标准化和国际互认,并以此将宁夏沿黄经济区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出口基地。三是利用宁夏穆斯林文化优势,打造国际合作平台,不断拓展能源、服务贸易,货物贸易,金融和文化旅游合作,促进中阿全方位投资合作。四是大力培养中阿经贸合作各类人才队伍,为我国向西开发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三)陕西省榆林市城市化发展规划

陕西省2010年城市化率达到46.5%,为加快城市化发展进程,规划到2015年达到57%。陕西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重点推进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打造国际化大都市;同时要推进榆林、汉中、渭南等城市规模扩张、设施完善和产业发展,增强集聚辐射功能,形成百万人口的省际区域性中心城市。榆林在国家层面的城市化战略中属于呼包鄂榆城市群,与陕西省西安市的经济联系相对不够紧密。未来如何推进呼包鄂榆城市群的发展,还需要在协调机制方面有所创新。

三、山西省城市群发展规划

山西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在山西形成“一核一圈三群”的城镇空间布局。“一核”即由太原市区、晋中市区、清徐县城、阳曲县城构成的太原都市区,是全省城镇体系的核心,经济转型发展的增长极。“一圈”即太原都市圈,是以太原都市区为核心,以太原盆地城镇密集区为主体,辐射阳泉、忻定原、离柳中城镇组群的都市圈,包括太原、晋中、吕梁、阳泉、忻州五市的30个县、市、区。“三群”即以大同、朔州为核心的晋北中部城镇群,以临汾、运城为核心的晋南中部城镇群,以长治、晋城为核心的晋东南中部城镇群。

为有效推进“一核一圈三群”城镇空间布局的形成,山西省同时提出,着力打造“一轴两纵三辐射,四网五横六枢纽”的现代综合交通网络构架,实现省会城市到各地级市高速公路3小时通达、相邻地级市2小时通达、地级市到下辖各县(市、区)1小时通达和省会城市到省内主要区域性中心城市航空1小时通达。

为了促进城市群内结构的层次化,山西省实施了“大县城”战略,计划建设10万以上人口规模的县城20个,5万~10万人口规模的县城40个。为了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提出建设1万个专业村、60个基地县。

四、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

2011年,《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国发[2011]32号)正式出台,意味着中原经济区及其相应的城市群发展正式得到中央政府的批准。中原经济区是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重点开发区域为基础、中原城市群为支撑,涵盖河南全省、延伸至周边地区的经济区域,地理位置重要,粮食优势突出,市场潜力巨大,文化底蕴深厚,在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中原经济区的战略定位为: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全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和重要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

在空间布局方面,按照“核心带动、轴带发展、节点提升、对接周边”的原则,形成放射状、网络化空间开发格局。“核心带动”,提升郑州交通枢纽、商务、物流、金融等服务功能,推进郑(州)汴(开封)一体化发展,建设郑(州)洛(阳)工业走廊,增强引领区域发展的核心带动能力。“轴带发展”,依托亚欧大陆桥通道,壮大沿陇海发展轴;依托京广通道,拓展纵向发展轴;依托东北-西南向、东南-西北向运输通道,培育新的发展轴,形成“米”字形重点开发地带。“节点提升”,逐步扩大轴带节点城市规模,完善城市功能,推进错位发展,提升辐射能力,形成大中小城市合理布局、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对接周边”,加强对外联系通道建设,促进与毗邻地区融合发展,密切与周边经济区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联动发展。

产业方面,在强化粮食基地建设的同时,重点是发展壮大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轻工、新型建材等优势主导产业,改造提升具有传统优势的化工、有色、钢铁、纺织产业,形成带动力强的主导产业群,积极培育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

为了切实实现上述战略定位,《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快中原城市群发展。

中原城市群发展的战略举措,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提升郑州作为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地位,发挥洛阳区域副中心城市作用,加强各城市间分工合作,推进交通一体、产业链接、服务共享、生态共建,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开放型城市群。

支持郑汴新区加快发展,建设内陆开发开放高地,打造“三化”协调发展先导区,形成中原经济区最具活力的发展区域。推进教育、医疗、信息资源共享,实现电信、金融同城,加快郑汴一体化进程。

加强郑州与洛阳、新乡、许昌、焦作等毗邻城市的高效联系,实现融合发展。推进城市群内多层次城际快速交通网络建设,促进城际功能对接、联动发展,建成沿陇海经济带的核心区域和全国重要的城镇密集区。同时强调,要增强城镇承载能力。

科学编制城镇规划,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基础设施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加强生态和历史文化保护,建设集约紧凑、生态宜居、富有特色的现代化城市。

支持中心城市优化布局,形成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周边县城和功能区为组团的空间格局。增强郑州综合服务功能,提升高端要素集聚、科技创新、文化引领能力,建设中部地区重要的区域性经济中心。拓宽多元化投融资渠道,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支持有条件的中心城市制定覆盖全行政区的城乡规划,建设内涵发展、紧凑布局的复合型功能区,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五、山东省的城市化发展规划

山东省的城市化发展战略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一)发展壮大中心城市

适度拓展济南、青岛两大中心城市规模,增强综合承载力和服务功能,更好地发挥集聚和辐射带动作用。合理扩大其他区域中心城市容量,加快要素集聚,增强城市承载能力。积极发展城市群,以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为基础,以资源整合为重点,加强城市间规划对接、产业合作和发展融合,推进资源共用、设施共建、环境共治、成果共享。

(二)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构建以城市群为主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科学布局,城乡互促共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推动城乡规划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

(三)大力发展县级市、县城和重点镇

量大面广的中小城镇是落实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县级市和县城要强化城镇规划龙头作用,加快产业集约、要素集聚、人口集中,积极稳妥地推进撤乡设镇、乡镇改街办,提高承载能力,向中等城市发展。改革城镇管理体制,实施扩权强镇,强化社会管理和服务功能,支持一批经济强镇、区域重镇和文化旅游名镇加快扩大规模,向小城市发展。

(四)规范有序建设农村社区和中心村

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城镇化、居住管理社区化、生活方式市民化,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坚持群众自愿、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依法推进,在切实保障农民权益的前提下,以城边村、园区周边村、经济强村为重点,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改造空心村,建设特色村,积极稳妥引导农民适当集中居住,实行城乡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布局,积极推进城市公用设施向乡镇和农村社区延伸。

此外,科学规划与发展黄河三角洲,也是山东省城市化规划及发展战略的重点内容。黄河三角洲包括东营市、滨州市,潍坊市的寒亭区、寿光市、昌邑市,德州市的乐陵市、庆云县,淄博市的高青县和烟台市的莱州市,共19个县(市、区),陆地面积2.65万平方公里。黄河三角洲区域内土地后备资源丰富,拥有800多万亩未利用土地,另有浅海面积近1500万亩。受黄河冲击影响,土地后备资源还在以每年1.5万亩的速度增加,具有吸引要素集聚、发展高效生态经济的独特优势。同时,该区域有已探明储量的矿产40多种,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

黄河三角洲的发展定位是:依托东营、滨州、潍坊港和烟台港莱州港区,加快建设东营、滨州、潍坊北部、莱州四大临港产业区,形成西起乐陵、东至莱州的环渤海南岸经济集聚带。从国家战略层面考虑,黄河三角洲地区今后将致力于发展高效生态经济,以生态优势融入山东半岛都市连绵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