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延年益寿金钥匙
48547800000002

第2章 明理篇(1)

一、人的寿命有多长

古人云:“人生七十古来稀。”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生活条件的改善,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的寿命也在逐渐增长。然而,现代人的寿命究竟有多长?

衡量人类寿命主要有两个指标,一是平均寿命或预期寿命,它代表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的平均存活年龄;二是最大寿命或寿限,即在不受外因干扰的情况下,人可能存活的最大年龄。

(一)人类的平均寿命

首先大家要了解的是,什么是平均期望寿命?人口学中平均期望寿命是反映人寿命长短的统计指标之一,指人活到某一年龄后还能继续生存的平均年数。出生时的平均期望寿命常简称为平均寿命。平均寿命是对某一时期出生婴儿寿命的预测,假如1999年上海人的平均期望寿命是76岁,就预测1999年上海出生的婴儿平均寿命可望达到76岁,而不是1999年上海死亡的人平均年龄为76岁。平均期望寿命是根据寿命表推算出来的,它只是“期望”,而并非既成事实。

公元前1万年的结绳时代,人类的平均寿命只有15岁;2000年前约为20岁;18世纪增加到30岁;19世纪末人类平均寿命停留在40岁左右;20世纪后期部分国家或地区人口的平均寿命已经达到70~80岁。1980~1985年世界人口平均寿命为59.2岁(男57.9岁,女60.5岁)。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平均寿命相差15.4岁,20世纪50年代平均寿命增长最快,年递增0.5岁,20世纪70年代递增0.3岁。发达国家的平均寿命在20世纪50年代就达到65岁,1965年前后达到70岁。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寿命20世纪50年代为40岁。20世纪50年代年增0.7岁。20世纪60年代年增0.5岁,后降到0.3~0.4岁。

我国新中国成立前的人口平均寿命大约为33岁,1963年为67岁,1981年为67.88岁,1990年为68.92岁。虽然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还未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但是50年来的增长趋势是很突出的,体现了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在逐步提高,卫生条件在日益改善。

公元前人类平均寿命每2000年增长1岁,其后,到18世纪前,平均寿命每200年增长l岁,19世纪以来则为每10年增长1岁,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一些发达国家每2~3年就增长1岁。20世纪以来人类平均寿命几乎增长了一倍。这反映出社会生产、文化、科技水平以及卫生保健的发展对平均寿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人类寿命大幅度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控制了以感染和寄生虫病为主的传染病,尤其在妇幼保健方面取得了显着成绩。当前人类死亡原因已转向中老年人的心血管病、脑血管病、癌症和呼吸系统疾病。今后延长寿命的途径之一将是消除威胁中老年人的致死性疾病。消除几种主要疾病后,有可能延长寿命15年。这一目标并非不能达到,但确也不易达到。

2007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发表《2007年世界卫生报告》,报告中提到,圣马力诺男性最长命,平均可活到80岁;澳大利亚、冰岛、日本、瑞典及瑞士男性的平均寿命亦达79岁;加拿大、摩纳哥及新加坡等国男性平均寿命为78岁;英国、法国、德国男性平均寿命亦有77岁;美国及古巴等国男性平均寿命则为75岁;中国男性平均寿命为71岁。女性以日本最长命,平均寿命为86岁;摩纳哥妇女紧随其后,她们平均活至85岁;西班牙、澳大利亚、法国、意大利及瑞士等国的女性平均活至84岁;英国及美国妇女寿命分别为81岁及80岁;中国女性则为74岁。平均寿命最短的要数非洲塞拉利昂的男性及非洲斯威士兰的女性,平均寿命为37岁。

女性平均寿命高于男性,在不同时期比男性高5岁甚至更多些。为什么女性寿命比男性长?原因非常复杂。除了自然条件、环境因素、风俗习惯和吸烟饮酒等生活方式外,还有遗传学上的原因。我们知道,人体细胞中有46条、23对染色体,其中22对染色体男女都是一样的,叫常染色体;不同的那对叫性染色体。女性的性染色体由两条相同的X染色体组成,而男性的性染色体则由一条X染色体和一条形态不同而又较小的Y染色体组成。女性有两个相同的性染色体使其受益不少。女性具有双倍于男性的生理免疫物质,一条X染色体受损伤,另一条X染色体可以来补偿。所以女性的免疫系统衰退比较迟,防御疾病的能力较男性强。而在男性的性染色体中,Y染色体除了确定性别外,很少有其他作用,因此不能提供类似的保护,这样男性的抵抗力就远不及女性了。

另外,雌性激素对延长寿命有作用。男性的性激素称睾酮,女性的性激素称雌激素或孕酮。性激素在胚胎时就已产生,在性成熟期分泌增加,它们能维持身体的健康和协调,促进发育成长。特别是雌性激素,还在防治某些慢性疾病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例如,心血管病是目前世界上死亡率最高的疾病,而男性的患病率大大超过女性。

在性格方面,男性比女性更容易被激怒,性格暴躁得多。而每当人在发怒或高度紧张时,体内的肾上腺素会大量分泌。肾上腺素刺激血管收缩,引起血管狭窄,使胆固醇沉积的机会增加,患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机会也相应增多。

近期还发现,女性体内保护心血管的前列腺素和高密度脂蛋白要比男性多,对健康十分有利。

(二)人类究竟可以享有多长的寿命

人到底能活到多少岁?最高的寿限是多少?这是大家都关心的问题。我国古代养生家认为人能活过百岁,养生家嵇康提出了上寿为120岁的观点。在我国古籍《神仙传》中记载有个叫彭祖的人活了746岁,号称800岁,这只是传说,并不可信。到目前为止,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记载的一位日本男寿星最长寿命为120岁7个月零22天,另一位法国女性118岁仍健在,是世界上最长寿的女性。

从人口统计资料可以推算出人类的最大寿限。据美国1985年的死亡率资料,以0.1%人口活存的临界年龄为准,最大寿限为108岁。科学家也做了许多生物学方面的观察研究,提出了一些推断人类寿命的方法。

如果不是由于疾病与意外事故,哺乳动物的寿命都有一定规律,只有少数例外。例如:猫的生长发育期是1.5年,可活8~10年;狗的生长发育期为2年,可活10~15年;马的生长发育期为4年,可活20~30年等,法国生物学家布丰观察研究了寿命与生长期的密切关系,发现凡生长期长的动物,寿命也长,据此提出了“寿命系数”学说,并将寿命系数定为5~7。其计算公式:

哺乳动物的寿命=生长期(年)×寿命系数

人的生长期为25年左右,则:

25年×5≤人的寿命≤25年×7年

根据“寿命系数”学说,人的寿命应在125岁以上,可达175岁。

美国科学家提出了根据胚胎成纤维细胞分裂与增殖的规律推算人寿命的方法。胚胎成纤维细胞经历50±10次的分裂后便进入衰老期,停止分裂,这个分裂数代表了细胞的寿命。小鼠细胞分裂14~18次,寿命约为3.5年。海龟细胞分裂72~114次,寿命约为175年。人细胞分裂40~60次,寿命约为110年。

还有科学家的研究结果认为人的寿命是性成熟期的8~10倍。人的性成熟期为14年左右,则:

14年×8≤人的寿命≤14年×10

调查研究显示,人类的正常寿命应当在120岁以上,甚至更长。遗传因素决定人和动物的最大寿限,但目前尚不能完全揭示遗传控制寿命的奥秘,人们推断,衰老过程是极其复杂的,不可能由少数基因或基因组来控制,而是在长期生物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复杂的遗传模式。

怎样才能享有应有的寿命?世界各国都在深入开展老年学研究,不断总结和探讨这个人人关心的课题。虽然暂时还没有找到答案,但是已有的研究成果正在逐步揭开健康长寿的奥秘。

(三)人为什么不能长生不老

按照科学家们的推算,人类寿命的极限应该在100岁以上,注重养生延年的古代先祖们也有“尽享天年,度百年乃去”的说法,为什么即便在现代,绝大多数人仍未能尽享天年?由于对感染性疾病的有效控制,自20世纪以来人类平均寿命有了大幅度提高,婴幼儿、青少年的死亡率大幅度下降,大多数人可以顺利地活到中老年。但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则成为主要的致死性疾病。各种迹象表明,这些慢性疾病发生的年龄在逐渐提前,日益年轻化,甚至出现了在生长发育的青少年患有动脉硬化半块等慢性病的病例。在这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被攻克之前,长生不老还只能是我们的美好愿望。

造成现代人早衰原因主要有以下十种情况:

1.嗜烟嗜酒

科学研究证明,吸烟者面部皮肤皱纹比不吸烟者平均早出现1.5~3年,妇女吸烟更甚,长期吸烟者患肺癌、心血管病的比例比不吸烟者也高得多。长期酗酒则会导致慢性酒精中毒,引起消化性溃疡、肝硬化、肝癌等疾病,对身体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促使人迅速衰老。

2.长期纵欲

中医学认为,肾藏精,是人的生命之本,肾精受损会影响寿命,引起早衰。在性生活上长期放纵,不分昼夜地寻欢作乐,不但易染上性病、艾滋病,还会因肾精亏损、阳气虚弱而衰老,严重者会虚损致命。

3.情绪不佳

任何不良情绪,如失望、消沉、沮丧、嫉妒、焦虑、忧愁、悲痛、烦恼、愤懑等,若持续时间较长或反复出现,便会损害身体健康而引起早衰。

4.慢性疾病

肾炎、肝炎、胃病、糖尿病、神经官能症等疾病久治不愈或反复发作,极易引起衰老。

5.饮食不当

长期饮食无规律,饥一顿,饱一餐,饱饥失衡,长期饱食或过多食辛辣食品及多种维生素摄入不足等,都会影响人体的生理代谢,从而加速身体衰老的进程。

6.缺乏运动

长期坚持适当的运动,如打太极拳、做健身操、游泳、跑步、清晨呼吸、打球、散步等,或经常坚持适度的劳动,均可使全身各系统、各器官得到适宜的锻炼,增强机体功能,浑身充满生机和活力,有效地抗御衰老。反之,长期缺乏运动和劳动,就会使身体各器官过早萎缩、退化和衰老。

7.肥胖

肥胖是疾病的温床,也是早衰的伴侣。肥胖的人往往更不爱活动,周身得不到锻炼,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加速衰老。

8.孤独寡居

夫妻恩爱可长寿。鳏夫、寡妇独自一人,往往自卑自怜,心理承受着苦闷,不免引起悲伤或产生厌世心理,过早产生心理和生理上的衰老。

9.有病不治

有些人有病不治,以为等一等便能自愈,结果使病情加重,想治已晚了。有的人随便吃药,自身的抵抗力被大大减弱,一旦有病,则容易加重病情,难以医治。还有的是因医疗条件不好,能治的病未能治愈。由于种种原因使身体某些器官长期处于病态,也会加速衰老进程。

10.环境污染

据调查,长寿者多生活在山林。现代城市由于环境污染,大气中粉尘、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有害气体被人吸入肺部后,使人的器官严重受害。另外,水及粮食、蔬菜等受到较严重污染,也对人体造成很大危害,最终都对寿命产生不良影响,造成现代人的早衰。

日本学者中川提出“寿命三角形”学说(如图1-1所示),把人的寿命长短,比作一个等腰三角形,底边代表遗传因素,两条腰分别代表生活方式和心理因素,其面积越大寿命越长,面积越小寿命越短。尽管长寿具有一定的遗传因素,但社会因素、生活方式习惯、环境因素等对人类的健康越来越产生重大作用,人的衰老过程,实际上已是非正常的自然衰老过程,与衰老相关的各种因素,对衰老的发生过程,无时无刻不起着干扰和影响作用。正因为如此,我们大多数人未能生存到人类正常的自然寿限。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每个人的健康与寿命60%取决于自己,取决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包括生活习惯、饮食及心理状态等。等腰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高”,既然先天因素不由我们做主,那么,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在其健康长寿方面就占有了决定性的作用。一个人即使无遗传方面的优势,即“寿命三角形”的底边不够长,但只要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重视合理饮食,加强体育锻炼、保持乐观的情绪和心理平衡,有意识地促进“寿命三角形”的两条腰的延长,其三角形面积仍然可观,健康长寿的大门仍然为您敞开。

二、揭开衰老的奥秘

衰老是生命的必经过程。通常情况下,机体衰老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称为生理性衰老或自然衰老。生理性衰老具有普遍性、内源性、退行性和渐进性等特点。普遍性指任何生物体都会衰老,无一例外。古代多少人追求长生不老,结果都是白费工夫。内源性指衰老由自身的内在因素所决定,不管外部环境如何,衰老都会出现与发展。退行性指衰老变化都表现为机体功能和活力的减退。渐进性是说衰老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衰老一旦发生就不可逆转,只会以不同速度逐渐发展。衰老的进程有很大的个体差异性,有的人年未半百就衰老得很明显,有的人年过花甲却无老态。即使是同一个体,不同器官和组织的衰老情况也不一致,有的骨骼系统的衰老明显,有的血管的衰老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