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延年益寿金钥匙
48547800000019

第19章 养老篇(1)

老年期是人生历程中的一个必经阶段,老年人辛苦一生,历经风雨,为家庭、为社会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而今,尽管老年人退出了职业岗位,但他们中的多数人仍利用长期积累的经验,参与各种力所能及的社会活动,用余热发光发亮,继续为社会作奉献。因此,老年人理应得到很好的照顾和赡养。敬老、爱老、养老不仅是子女的责任,也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随着我国老龄化高峰的到来,老年人的生活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养老问题自古产生,由来已久。孔子提出“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安老”是孔子的重要思想。孟子发挥了孔子的“安老”思想,从人性的角度论证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提倡“天下有善养老,则仁人以为己归矣”,把养老与“有善”、“仁人”联系起来,并推崇“养老敬贤”、“敬老慈幼”。管仲在治国实践中提出国君出巡要行“九惠之教”,即行九项惠政,其中养老措施有两项,即“老老”和“养疾”。所谓“老老”,就是“凡国都皆有掌老,年七十以上,一子无征,三月有馈肉。八十以上,二子无征,月有馈肉。九十以上,尽家无征,日有酒肉。死,上共棺椁。劝子弟精膳食,问所欲,求所嗜,此之谓老老。”这项措施规定,老人70岁以上,一个儿子不服役,每三个月政府馈送一次肉食;80岁以上,两个儿子不服役,每月都有馈肉;90岁以上的老人,全家不服役,每天都要有馈肉。老人死了,政府供给棺椁。平时劝导老人的家人为老人精心供食。所谓“养疾”,就是“凡国都皆有掌病,士人有病者,掌病以上令问之,九十以上,一日一问;八十以上,二日一问;七十以上,三日一问;众庶五日一问;疾甚者以告,上身问之,掌病行于国中,以问病为事,此之谓问病。”即国家设掌病官员,对老人及一般庶民中的患病者给以问候,对于病危者,国君还要亲往探问。我国古代思想家提出的安老、养老、敬老思想,形成了中华民族养老敬老的“孝”文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养老的内涵丰富了,养老的要求提高了。养老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老年人闲居休养,二是指国家、社会和家庭为老年人提供生活保障和赡养人履行赡养老年人的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五条第一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发展为公民享受这些权利所需要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同时,《宪法》第四十九条第一款规定:“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1996年我国颁布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国家和社会应当采取措施,健全对老年人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改善保障老年人生活、健康以及参与社会发展的条件,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这“五老”体现了我国当代养老保障的内涵。当代老年人的晚年不仅需要丰裕的物质生活,而且需要充实的精神生活;不仅需要闲暇和休养,而且需要力所能及的工作和活动。

中国社会正处于市场化转型期,在银发浪潮的背景下,养老制度“关乎国运,惠及子孙”。目前,养老制度已经成为市场经济建设和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的热门话题,一场席卷全国的养老浪潮即将来临。老年人自己也要为迎接这场银发浪潮做必要的物质和精神准备。

一、养老,您指望谁

2007年春节,碰见一位多年不见的同学,这位同学结婚已十年,至今没要孩子,今后也不打算要孩子,为的是图个轻松自在。同学相叙,自然无拘无束,有人问他:“你光顾了潇洒,难道没考虑过养老问题?”他听后先是诧异,转而满不在乎:“没想到你们观念如此陈旧,都什么年代了,还靠孩子养老?等我老了,自己掏钱住养老院,不就行了吗?”

明天养老指望谁?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说它沉重,一是因为今天的中国人“未富先老”,在不太富裕的条件下迎来了老龄化社会;二是因为老龄人口众多;三是因为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的冲击,中国维持了几千年的家庭养老的旧观念受到了猛烈的冲击。几亿老年人如何养老,这又是一个世纪性的难题,正在考验着中国人。

养老靠政府包揽,已不可能。也许有人心存幻想:等我老了,政府总不能不管,我们是社会主义,政府不管,还是社会主义吗?的确,无论哪一个政府,如果对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老年人不管不问,这样的政府就不是负责任的政府。但是,再高明的政府,都不可能把公民的基本生活、福利生活统包起来。政府包揽无非是掏钱,对中国这样一个泱泱大国来说,所需要的钱是一个“无底洞”。西方“福利国家”、“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政策的失败,已经宣告了这种统包、统揽的破产。作为政府,只能利用强制手段,在全社会推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逐渐为老人们提供一个基本的生活保障线。

靠单位包办,也不现实。过去,“单位”如同一个万能“保姆”,生老病死,衣食住行,无所不管。一旦人老了,单位自然要包下来。曾有位老职工打趣地说:“单位比儿子孝顺多了。向儿子要钱,总是不那么痛快给,可退休之后,单位不但按时给钱,而且一分不少。”但是现在,这种情况要变成老皇历了。企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入,要求把其从包括养老在内的社会职能中解放出来,甩掉包袱,轻装前进。养老完全依靠单位的旧制度,必将成为过去。

靠子女赡养,难处颇多。几千年来,“养儿防老”是中国人的传统,四世同堂、其乐融融的大家庭,一直是一代代中国老人心驰神往的境界。今天的中国,由于社会保障大厦的“根基”刚刚开始“打桩”,要完备、齐全还需要相当长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家庭养老就起到了社会稳定器的作用。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家庭都是老年人最后的大本营。然而,伴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中国家庭结构也将发生重大变化。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政策,在社会中形成庞大的独生子女群体和少子女家庭。独生子女成婚后,将形成大量的“四二一”家庭,即一对夫妇供养四位老人和一个孩子。这对独生子女们来说,将是一个非常沉重、几乎难以承受的负担。那时,竞争成为社会的主旋律,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由于时间、精力所限,他们会越来越感到赡养、照料老人的担子不堪重负。如果遇上老人长期有病卧床不起,更会令其心力交瘁。不久前某市曾发生这样一件事:在一住宅区内,一位高龄老妪的子女都出国了,家里只剩下老人自己单独留守着空荡荡的三居室。邻居们发现老人好几天没有出房门了,便去敲她的门,可是没人回答,邻居们怕发生意外,便破门而入,这时发现,老人躺在地上已去世好几天。后经医院检查,老人是患突发性心肌梗死,未能得到及时的抢救,否则老人生还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这件十分不幸的事提醒人们:如果子女靠不住时,出现老人照料上的真空,就会招致灾难。

社会化养老,可以借助。家庭人力资源的不足,迫使家庭向其他方面寻求补充,应运而生的养老社会服务,就是对家庭照料职能的转移与替代。沈阳市有位74岁的退休女中学教师,五个子女都挺孝顺,可因为工作忙,难以脱身细心照料老人。为了不牵涉儿女们的精力,她不顾儿女们的反对,花钱住进了老年公寓。在那里,她每天看看报纸电视,织织毛衣,打打牌,扭扭秧歌,由于有医生和护士照顾,自己有心脏病也不必担心发作时抢救不及时了。几年下来,老人越活越精神,后来吸引了众多的同龄人一同住进养老院。除了养老院、老年公寓外,许多城市近年来还兴起了社区“为老服务”业,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洗衣、做饭、购物、医疗等服务项目。可以预料的是,将来的老年人,在依靠子女寻求精神安慰的同时,在生活照料方面可能会更多地求助于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家庭养老和社会服务相互结合、互为补充,可以为老年人提供较为充分的保障。

自强自助,天高地阔。目前,世界许多国家都提出了“自助而助”的口号,所谓“自助而助”,是指老年人要相信和依靠自己,自己动手和相互协作,树立自己处理自己问题的风尚。自力更生、自给自足、自食其力,这是中国人的优良传统。老年人应树立积极有为、博大有力的精神,根据自身特点和专长组织起来,参与社会生产劳动。

这样做的好处,一是可以在经济上获得一定补偿,以为促养,提高经济收入水平,二是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充分体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三是可以以为带乐,在自我参与中获得心灵慰藉,满足社会交往和友谊的心理需要。

养老是人类一道永恒的方程式,每一个时期的人们都必须做出回答。在迈向市场经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今天,每一个现实和未来的老年人都应对自己的养老方式做出自己崭新的选择。

二、以多元化的养老模式迎接银发浪潮

养老的标准是保证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取决于良好的医疗保障,有效的护理制度。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取决于家庭亲人之间的和谐幸福,老人没有精神负担,对家庭放心,社会尊老爱老,老人没有后顾之忧。

养老可分为自我储蓄养老、家庭养老、社会福利机构养老和社会保险养老四种类型。我国大多数劳动者收入低微,储蓄很少,就是有些储蓄,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也很难保证养老,大多只起一些辅助作用。家庭养老是我国最主要、最基本的养老形式,除“三无”老年人外,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老年人养老主要依靠家庭。但随着家庭结构趋向小型化,家庭照料老年人的功能将被削弱。社会福利机构养老,主要是指为“三无”老年人建的福利院、敬老院等,福利院由城市政府负责,敬老院由乡政府组织,经费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提留的公益金解决。由于经费少,难以解决日益增多的老年人的需求。社会保险养老,是国家制定法律法规,依法实施的一种养老形式。社会保险养老在西方发达国家最先建立,目前世界上130多个国家依据国际准则和本国实际,建立了各具特色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一)家庭养老——主流养老模式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养老是我国传统的养老形式。家庭养老是指老年人主要生活和居住在家庭中,由赡养人和扶养人承担着赡养和扶养义务。这种形式是与我国的经济水平、文化传统、政治基础相适应的,中华民族历来奉行尊老、养老的美德,这种优良传统与华夏文化已融为一体,成为文化传统的主要内容之一。1982年联合国大会批准《维也纳养老问题国际行动计划》时,秘书长瓦尔德海姆就提出:“以中国为代表的家庭养老的亚洲方式,是全世界解决老年问题的榜样。”尽管发达国家都建有一定数量、条件良好的养老机构,但是居家养老仍然是绝大多数老年人首选的生活方式,即主流方式。

然而,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工作竞争更加激烈的今天,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年轻人可用于照顾老人的时间和精力愈来愈少。同时,在传统观念更新的冲击下,年轻人照料老人的意识正在逐渐淡化,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正经受着时代的考验。

为了解决老年人居家养老的困难,国际组织和学术界极力主张大力发展社区助老福利服务事业,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1982年《维也纳养老问题国际行动计划》强调:“社会福利服务应以社区为基础,向老年人提供预防性、补救性和发展方面的服务。”实践证明,将社区福利服务引入居家养老模式是一种非常适合中国现阶段国情的居家养老模式的新补充和新发展。

我国近年来社区服务中的老年人服务项目,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老年人包户服务:这是我国基层社区开展得最早、最广泛的为老年人服务的活动,也是发展得比较完善的服务。在这项服务中,被包户的老年人除社会救济孤老外,还包括退休孤老和身边无子女及生活有困难的老人。包户服务的做法一般是,由街道办事处或民政助理员负责对全街包户工作的组织和检查,由居委会同参加服务的单位和个人签订包户协议,确定服务人员、服务项目、服务时间、服务目标,如粮店送粮、煤店送煤、菜场送菜、理发店上门理发、医院定期巡回检查和打针送药、学生上门清扫环境、老人原所在单位定期送退休金、年节探望、慰问等。与此同时,居委会还组织邻里包户,服务者给老人送药送水、代购物品,帮助安排生活和处理家务。

(2)集体兴办敬老院:这类敬老院一般规模较小,地点设在本社区。敬老院属社区中的公益事业,可以得到社区内的单位和居民的资助。院里的生活设施比较齐备。敬老院中有专人做护理工作。平时和逢年过节,街道居委会的干部到敬老院慰问,为过生日的老人祝寿,春秋时节带老人旅游。敬老院与附近医院挂钩,医生定期上门检查,及时为老人治病,解决了老有所医的问题。目前,我国的敬老院将有偿性服务与福利性服务结合起来,对社会救济孤老实行优先收养和义务服务,对其他老人实行自费收养。很多敬老院实行了管理服务的岗位目标责任制,建立了有老人参加的民主管理小组,以加强监督,提高服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