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曾说:“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这段话揭示了心理、情绪对人体的奇特效应,亦提示人们要重视心理健康。身心健康才是真健康。人到老年,只要能始终保持心情愉快,积极而又乐观,就能心身皆健,延缓衰老。
丘吉尔曾两任英国首相,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以65岁高龄临危受命,成为英国战时首相兼三军最高统帅,肩负领导整个英国与德国法西斯进行殊死斗争的重任,成为反法西斯阵营的三巨头之一。他是战争中的传奇英雄,是安邦治国的政治家,是辩才无敌的演说家,是优秀的作家,他还是现代政治家中少见的享有91岁高龄的长寿者。
在那个战火纷飞、环境恶劣的混乱年代里,一位常年殚精竭虑、日理万机的政治家,能够成为一位寿星,或许是丘吉尔天生拥有钢筋铁骨般的体魄?其实不然。读过丘吉尔的传记,会发现他并无任何长寿的基础。他先天不足,是个早产儿,出生时体重仅仅2.5千克,体质羸弱。与同龄孩子相比,他不仅不聪明,还有些笨拙,2岁多还吐字不清,发音不准,还有点儿口吃,3岁时,连叫“妈妈”和“爸爸”都很吃力。
丘吉尔晚年的健康状况也欠佳,他在67岁时因胸部不适被诊断为动脉硬化和轻度不典型性心绞痛;从75岁到逝世,16年里他发生过5次中风。他嗜烟酒,性格暴躁,每天只睡5~6个小时。他也没有长寿的遗传基因,上溯7代家史中没有发现一个活过90岁的人。他的父亲46岁去世,母亲也只活了67岁。
风暴没有把树刮倒,反而让根扎得更深。那么,丘吉尔是怎样弥补了先天不足的缺陷,又是怎样熬过那些摧残健康的战争岁月,成为一棵长久傲立于风雪中的参天大树的呢?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意志坚强,百折不挠。丘吉尔是一个意志坚如钢铁、百折不挠的非凡人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他是第一个慧眼识破希特勒灭亡欧洲阴谋的人。坚强的意志,不仅帮他完成了政治伟业,也是他的健身之本。正因为意志坚强,才使他心理终日处于良好的平衡状态,能够承受巨大的刺激。
兴趣广泛,劳逸结合。丘吉尔一向把娱乐看成是“一种最好的休息方法”。他说:“兴趣的选择和培养是一个很长的过程。为了在一旦需要的时候,这些能使痉挛的神经恢复的果实可以信手拈来,种子就必须仔细地加以挑选,必须撒在良好的土壤上,必须小心周到地加以照料。一个人要享有真正幸福与平安的人生,至少应该有两个以上的嗜好。”在德军对伦敦狂轰滥炸时,他竟坐在防空洞里编织毛衣,这是他独特的松弛术。
诙谐幽默,豁达乐观。丘吉尔性格豪爽,活泼而幽默,享有快乐首相的美名。他胸襟坦荡、豁达大度、待人宽厚,能够谅解他人,真正是一位肚里能撑船的“宰相”。幽默与乐观伴随丘吉尔度过了紧张而忙碌的一生,撑过了无数艰辛的岁月,使他长期处于最佳心理状态。他说:“如果纠缠于过去与现在,我们将失去未来。在我的字典里找不到‘忧愁’这个词。”甚至在生命垂危时,有人问他怕不怕死,他还风趣地说:“当酒吧关门的时候,我就要走了,再见,朋友!”
这位人生内涵极为丰富的传奇式人物,留给后人的远不止是他那个性鲜明的胜利者化身的“V”形手势。英国着名心脏遗传学教授汉弗莱斯说:“丘吉尔是典型的长寿者。”
一、知老不知老
生理上人都要从幼年走向老年,但在精神上人们从来都赞颂不服老的追求。曹操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王勃赋“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历来受人敬慕。“革命人永远是年轻”是我们的美好理想。但要不服老,先要知老,知老之消极性,然后克服它,这是我们应取的态度。
宋人周必大《二老堂诗话》有“老人十拗”一则,诙谐地讲述了老年人一些特殊的生理、心理现象,与青壮年人相比,看似反常,故称之为“拗”:不记近事记远事;不能近视能远视;哭无泪,笑有泪;夜不睡,日睡;不肖坐,多好行;不肖食软,要食硬;儿子不惜惜孙子;大事不问碎事絮;少饮酒,多饮茶;暖不出,寒即出。
与周必大的生活环境迥然不同的现代西方人也对人变老做过有趣的描述:在餐厅点菜时,首先注意的是菜单而忽视了身边漂亮的服务员小姐;宁可等待拥挤的电梯,也不想从楼梯走上去;觉得坐在海滨沙滩上观赏远比下海游泳更惬意;参加令人愉快的聚会,因为不愿意打乱自己的生活规律总是提前离去。中国古人和现代西方人从生理、心理和行为的角度告诉我们怎样是“老”。
(一)老年人的心理特点
进入老年期,人的神经、精神、心理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有:
1.神经系统衰退
人到老年,神经细胞数量减少,细胞内有脂褐素沉着,大脑功能下降。老年时脑的重量减轻,脑回萎缩,脑室增大,硬软脑膜均逐渐增厚纤维化。老年人脑血管硬化也较常见。记忆力开始减退,表现在好忘事,主要是对近事易忘,而对过去遥远的事情,如幼年的遭遇和青年的经历往往记忆犹新。感觉和知觉有所下降。视觉是人的主要感觉通道,外界信息有80%是通过视觉得来的。美国根据法律判定的盲人有150万,而65岁以上者就有99万。听觉也随年龄的增长而衰退。这就给老年人带来语言交流的困难,随之带来心理上的不愉快。除此之外,老年人的其他感觉,如嗅觉、味觉、痛觉也都有所减退,这些减退都会引起老年人一系列的心理变化。
2.智力变化
人的智力差异很大,到了老年衰退情况也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如果健康状况良好,家庭和社会关系良好,智力可以到老都不衰减,尤其是喜欢动脑的人。如果身体健康状况不好,尤其是患脑动脉硬化者,智力会下降。从性别角度看,男性因有较多的实践和工作挑战,其智力往往比女性维持得久一些。
3.思维方面
随着记忆力的减退,老年人的思维会受到一定影响。老年阶段的创造性思维明显下降。但情况也不完全是这样,有的老年人始终保持思维活跃,这与生理素质有关,与生活水平和生活态度也有密切关系。思维能力和其他能力一样,服从“用进废退”的原则。如果老年人乐于学习和思考,不断接受新事物,那他的思维能力就会始终维持良好状态。
4.老年人的“黄昏”心理
(1)社会疏远感:处于老年初期或即将进入老年期的人,陡然离开自己多年来所从事的工作岗位,不免有一种惆怅感。由于社会对他们的依赖性显着降低,他们的社会交往也大为减少,于是在他们的思想上出现了社会疏远感。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的社会疏远感会愈来愈强烈,有的老年人深居简出,性格朝内向型转化,主动疏远社会。这对老年人的健康长寿是极其不利的。
(2)情绪不稳定:老年人离开社会工作岗位后,大多数时间呆在家里,处于闲居、半闲居状态,行动空间缩小,会产生空虚感。这时,老年人看不到或看不清自身的社会价值。一遇到不如意的事或挫折,便会联想起过去的经历,用自己风华正茂的年轻时代与现在对比,觉得自己“不值钱”,不被人所重视,甚至怀疑被人看不起,因而情绪起伏不定,容易生气或抑郁沉闷。同时,许多老年人对自己的健康状况异常敏感,情绪也随着健康状况时好时坏。一旦患病常怀疑自己得了不治之症,整天忧心忡忡。情绪与健康长寿的关系十分密切,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悲伤、发怒、颓丧、紧张和过分激动等,都会导致机体各种生理功能障碍,影响健康长寿。老年人由于神经细胞老化及各种器官储备功能减退,一旦心理和精神上受到创伤,很容易造成机体内环境失调,容易患病或使原来的疾病恶化。
(3)孤独感:老年人由于脱离了工作岗位,社会需要感降低,加之老年人有喜静不喜动的特点,以及生理功能障碍,使他们自动减少了同社会的接触。大多数老年人的子女均已成年,有的婚后另立家庭;有的在别处工作,不常相聚;有的即使居住在一起,也因子女忙于自己的工作;有的由于“代沟”形成志趣差异;有的老年人和子女生活和活动的圈子不同,平时彼此间接触得不多;更由于自然死亡,某些老年人失去配偶,形单影孤。这些都使老年人产生孤独感。
(4)生活热情减弱:一方面老年人神经功能衰退,接受新鲜事物和适应新环境的能力降低,感情变得平淡,不容易激动,对外界事物也较难引起强烈的兴趣。另一方面,老年人由于生活经验丰富,比青少年见多识广,因此能激发起强烈情感的事相对较少。老年人生活热情减弱,不仅表现在对人及对外界事物上,还表现在对待生活上。有的老年人不修边幅,缺乏对美的追求;有的老年人对在公共场所健身感到不好意思,甚至认为伸伸胳膊踢踢腿有伤大雅……这些情况在我国小城镇尤甚,这同社会心理影响和传统习惯束缚有关。
(5)濒临死亡感:死亡是生命不可抗拒的结果,人类也不例外。但人们对死亡总是怀有一种恐惧心理。进入老年期后,由于距离死亡的路程愈来愈短,加之健康不佳,因此,老年人产生了一种濒临死亡的感觉;特别在听到同龄人去世的消息时,往往会联想到自身,悲哀之情油然而生。有的老年人患病或身体不适时,会疑心患了什么绝症,胡思乱想,以为死期接近。接近死亡感会使老年人焦虑不安,对身心健康造成损害,直接影响健康。
既然人到老年,生理和心理都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那么,应该正视这些变化,并用积极的态度去适应这些变化。
(二)老年人心理健康标准
良好的心理素质有益于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对老年人来说,怎样的心理状态才算是健康呢?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10条心理健康的标准。
1.充分的安全感
安全感需要多层次的环境条件,如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工作环境、家庭环境等等,其中家庭环境对安全感的影响最为重要。家是躲避风浪的港湾,有了家才会有安全感。
2.充分地了解自己
就是指能够客观分析自己的能力,并作出恰如其分的判断。能否对自己的能力作出客观正确的判断,对自身的情绪有很大的影响。如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勉强去做超过自己能力的事情,常常得不到预期结果,而使自己的精神遭受失败的打击;过低地估计自己的能力,自我评价过低,缺乏自信心,常常会产生抑郁情绪。
3.生活目标切合实际
老子曰“乐莫大于无忧,富莫大于知足”,要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家庭条件及相应的社会环境来制定生活目标。生活目标的制定既要符合实际,还要留有余地,不要超出自己及家庭经济能力所能承受的范围。
4.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
这样一方面可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另一方面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包括三个方面,即与自然、社会和人的接触。老年人退休在家,空闲时间多,常常产生抑郁或焦虑情绪。如今的老年活动中心、老年文化活动站以及老年大学为老年人与外界环境接触提供了条件。
5.保持个性的完整与和谐
个性中的能力、兴趣、性格与气质等各个心理特征必须和谐而统一,生活中才能体验出幸福感和满足感。例如一个人的能力很强,但对其所从事的工作没有兴趣,也不适合他的性格,所以他未必能够体验到成功感和满足感。相反,如果他对自己的工作感兴趣,但能力很差,力不从心,也会感到烦恼。
6.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
在现代社会中,为了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就必须不断学习。比如,不学习电脑就体会不到上网的乐趣;不学习健康新观念就会使生活仍停留在吃饱穿暖的水平上。学习可以锻炼老年人的记忆和思维能力,对预防脑功能减退和老年痴呆有益。
7.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的形成包括认知、情感、行为三个方面的心理因素。情感方面的联系是人际关系的主要特征。在人际关系中,有正性积极的关系,也有负性消极的关系,而人际关系的协调与否,对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响。
8.能适度地表达与控制自己的情绪
对不愉快的情绪必须给予释放或称为宣泄,但不能发泄过分,否则,既影响自己的生活,又加剧了人际矛盾。另外,客观事物不是决定情绪的主要因素,情绪是通过人们对事物的评价而产生的,不同的评价引起不同的情绪反应。有一位老太太,大儿子是晒盐的,小儿子是卖伞的。老太太总是发愁,阴天她为大儿子担心,晴天为小儿子担心。一位心理医生对老太太说:“您真有福气,晴天您的大儿子赚钱,雨天您的小儿子赚钱。”老太太一想很有道理,便高兴起来。
9.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与兴趣
一个人的才能与兴趣爱好应该对自己有利,对家庭有利,对社会有利,否则只顾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兴趣,损害了他人或团体的利益,就会引起人际纠纷,增添不必要的烦恼。
10.基本需要应得到满足
在不违背社会道德规范的情况下,个人的基本需要应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当个人的需求能够得到满足时,人就会产生愉快感和幸福感。但人的需求往往是无止境的,在法律与道德的规范下,满足个人适当的需求为最佳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