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西南民族大学学科建设探索
48538500000021

第21章 学科专业建设探索(21)

一、充分认识学科建设在学校建设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学科是高等学校的基础,是学校组织教学和科研的基本单元,是高校发挥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的基本平台。学科建设的状况从根本上反映和体现学校的办学水平、办学特色、学术地位和核心竞争力,学科发展的状况对于高校的发展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的影响。抓住了学科建设,就抓住了学校建设和发展的根本,就能够起到提纲挈领、统筹全局的作用。抓好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就能创造出高水平、高质量的科研与学术成果,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从而促进学校整体发展。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学科建设是关系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首要问题,是学校的根本性建设,是不断增强办学实力,提高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是全面提升综合竞争力的关键。因此,必须从学校建设和发展大局出发,统筹谋划学科布局,合理配置学科资源,正确把握重点学科建设方向,建立科学规范的学科建设运行机制,切实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学科建设取得实效,为把学校建设成有特色、现代化的一流民族大学奠定良好的学科基础。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突出特色,优化学科布局

学校的学科建设应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创新,带动专业建设、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向高水平提升,促进学校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加强学科建设首先应给学校的学科发展定位。目前,科学知识迅猛发展,学科发展呈现出新的趋势,各门学科,各层次分支学科不断交叉,加速综合,使科学朝着一个领域内不断地深入和多个领域综合交叉的整体化方向发展。高等学校要进入学科发展的前沿,解决社会的重大复杂问题,培养复合型、创新型的高素质专门人才,传统单一封闭的学科格局已成为桎梏,学科调整势在必行。

学校学科建设的思路应坚持“统筹规划、优化结构、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加大投入、重在建设”的指导思想,遵循“重点发展特色类、加快发展应用类、适度发展基础类”的学科发展思路,立足学校自身实际,改造传统学科、培育新兴学科,促进学科交叉、组建学科群,整合学科资源。在经费投入、建设条件、人才引进等方面提供有力保障;鼓励发展前景广阔、又有可能实现重大突破的学科进行探索性建设并实施专项支持;兼顾一般学科常规性建设并给予必要支持;加强研究机构建设,使其成为学科发展的重要平台;加大人才培养、引进、分流力度,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的作用,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根据学校培养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加强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相互促进;以深化岗位聘任和分配制度改革为动力,以制度建设为保障,建立由学校统筹协调、以学院、系部(校属研究机构)为主体的学科建设分级管理体制,完善学科建设的组织构架和运行机制,做到目标明确、责任清晰、措施科学、组织有力、保障到位、确保实效,从而形成广大教职工共同参与学科建设的新局面。

三、科学配置学科资源,完善学科建设运行机制

(一)学科资源建设与配置

学科资源建设与配置是学校按照普通本科办学要求进行学科建设首先面临的最重要的基础工作任务。

1.学科整合

积极调整优化全校的学科及专业结构,充分利用学校目前所具备的学科基础和发展优势,抓住历史机遇,继续努力建设增列若干社会迫切需求、学校发展必需的新的学科及专业,并且不断整合学校特色和优势学科群,学科建设取得长足进展,形成文理渗透、协同共进的学科结构。随着专业设置的不断增加,按照一级学科或有特色、有优势的二级学科的归属继续进行调整,继续优化学科结构,提升学科水平,拓宽学科面,形成新的特色,以此来实现学科资源的最大优化,充分发挥学科对专业的基础支撑和保障作用。

2.学科带头人培育与遴选

凡健全的学科都有其相应的学科带头人。学科带头人的学术地位、社会影响力及其创新能力、组织能力的发挥,直接关系到学科的发展。精心培育学科带头人是学校学科建设的首要任务,必须列入学校以及各学院系部建设的重要议事日程。学科带头人的培育方案由各学院(系、部)提出,学校给予大力支持。对于已经具备条件的学科带头人,学校将适时组织遴选,把真正有实力且有发展前途的学科带头人置于相应学科的关键岗位,按照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切实发挥学科带头人的领军作用。

3.学术带头人培养与学术梯队构建

学术带头人是学校中在某一研究方向处于领先地位且能指导一个团队协作攻关的教学科研人员。学术梯队是在某一研究方向形成的学历学位、职称、年龄、学缘等方面结构合理的科学研究团队。学术带头人的培养使用和学术梯队构建是学科资源建设与配置的基础。学校通过积极的政策导向加快学术带头人的培养,通过合适的岗位设置使学术带头人人尽其才,通过师资队伍结构优化不断满足学术梯队构建需要。

4.研究方向定位

学科研究方向是学科建设的基本要素,研究方向的定位至关重要。每个二级学科一般应确定三个以上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确定研究方向时,根据现有研究基础,要从国家和西部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并根据现有研究基础,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人强我特”,同时保持研究方向的相对稳定性,使学术团队与研究方向相对应,研究成果与研究方向相一致。

5.完善研究机构建设

研究机构是承担理论或科技创新的重要组织形式,是为人才培养提供智力支持的重要源地,是学科发展的重要资源。根据学校学科建设发展需要有计划地建立校属专职研究机构,不断完善各学院(系、部)所属的专门研究机构。研究机构的设立以二级学科或有特色、有优势、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研究方向为范围,必须具有明确的研究目标和预期成果,根据科学研究规范,积极开展工作,避免一哄而上、徒有虚名。

6.科研成果积累与运用

科研成果是学科实力的重要标志,也是学科发展的丰富资源。按照集约式、体系化、连续性的要求,不断积累科研成果是实施学科建设的必由之路。学校和各学院(系、部)(校属研究机构)要分别建立健全科研成果档案,及时梳理并科学分析支撑学科发展的科研成果,针对科研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协调和指导,使优良的科研成果成为相应学科的坚实基础。为了增强学科发展的互动性,学校鼓励在学科内或跨学科进行交流,在申报重点学科或学位点时,相应学科的科研成果可采取捆绑式使用以便资源共享。

7.学术传统养成

良好的学术传统是带动学科发展的软实力。加强这种软实力建设已成为不断增强学术竞争力的主要内容。在“和合偕习”的指导下坚持“和而不同”的原则,尊重不同学派的学术风格,包容并蓄,博采众长,厚积薄发。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人文情怀与科学精神并举,养成良好的学术传统。必须杜绝急功近利、粗制滥造、追名逐利等一切有违学术道德的现象。

(二)完善学科建设运行机制

科学合理的学科建设运行机制是学科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根据学校实际重点建设和完善三大机制。

1.制度保障机制

按照不同层次学科建设的内容和要求,制定学科建设实施细则、重点学科建设管理办法、学科梯队组建与管理办法、学科建设考核细则、学科条件建设和建设经费管理规定等,逐步实现学科建设的规范化、制度化。

2.分级和责任目标管理机制

学校的学科建设实行学校、各学院(系、部)(校属研究机构)、教研室(各学院系部属研究机构)三级管理体制。

学校负责制定全校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学科建设的政策与管理制度,对学科建设进行考核、评估。在学科建设经费、高层次人才引进、人员编制、图书与设备购置、实验室与基地建设、后勤保障等方面提供支持。

各学院(系、部)(校属研究机构)全面负责本单位学科建设与管理工作,制订本单位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按规定合理使用学科建设经费,精心组建学科梯队,科学调配学科资源,广泛开展学术交流,建立健全学科建设档案,对学科建设质量进行监控。

教研室(各学院系部属研究机构)具体负责研究方向的确定,组织学术团队进行课题攻关。

以各学院(系、部)(校属研究机构)自我管理为基础,实行岗位责任制和目标管理制。以五年为一个学科建设周期,每个周期开始层层签订《学科建设任务书》,明确各自承担的岗位责任和计划目标。

3.动态评估与竞争激励机制

建立一套符合学校实际的包括工作基础、科研规模、科研成果、学术交流情况、学科发展方向、学术梯队建设、人才培养等项目的学科建设评估指标体系。采取年度考核与建设周期评估相结合的办法,定期公布考核评估结果。对建设成绩突出、创新能力强、贡献大的学科进行表彰鼓励,追加经费,以培养优势。未列入重点建设层次的学科,通过自我建设,成效显著,在定期学科评估中排位前两名的纳入重点学科建设层次;已列入重点建设层次的学科,在定期学科评估中排在末尾的,取消重点建设资格。实行优胜劣汰的学科建设动态管理,健全学科建设的竞争激励机制。

四、全面落实各项政策措施,促进学科建设各环节协调发展

科学得力的政策措施是学科建设成功的保障,重点抓好七项工作。

(一)加大学科建设资金投入

设立学科建设专项基金,大幅度提高学科建设经费占学院总支出的比重,改善学科建设的软硬件环境。学科建设基金主要用于人才引进、教师培训、科学研究、实验室建设、学术交流、图书资料建设等。积极创造条件,逐步满足学科建设的用房需要。各学院(系、部)(校属研究机构)作为学科建设的主体和直接管理单位,要不断提高学科发展的自我造血功能。

(二)加快打造一支学科带头人队伍

学科建设的根本基础是学科梯队,关键是要有一批学科带头人。根据学科建设的需要,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的针对性、预见性,加速造就一支有较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队伍;通过采取差别待遇等政策,大力引进优先发展学科、重点建设学科和扶植发展学科的高层次人才;采取灵活多样形式,吸引国内有一定知名度的专家教授来学校兼职工作,聘请在名校已经退休且身体健康的知名专家教授担任合适的名誉职务;努力改善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的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充分发挥他们在学科建设中的核心作用。

(三)加强研究机构建设

研究机构是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通过大力加强重点研究机构的建设以促进学科建设水平的提高。逐步完善学校与各学院(系、部)两级研究机构建制,突破学科分割限制,适时组建校级研究机构,实现人才力量和学科资源的重组整合;建立权责利相结合的所长负责制,构建以目标管理为核心、激励约束机制健全的研究机构管理新体制。

(四)努力提高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的层次和质量

支持、鼓励教师积极承担重大科研项目,完善科研奖励制度政策,进一步拉开科研奖励档次,鼓励出原创性、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五)加强实验室建设

根据学科建设需要和发展要求,通过论证,统一规划,集中财力,建设好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加强实验室的管理制度建设,加大开放性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六)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

认真研究、借鉴吸收国内外高校学科建设的成功经验,努力提高学科建设水平。学校设立学术交流资助基金,鼓励和支持各学院(系、部)(校属研究机构)举办高层次的全国性、国际性学术会议,邀请国内外的著名学者来学校讲学;支持学校中青年骨干到国内名校研究进修,创造条件适当开展国际合作研究、合作办学,吸引国外专家、学者参与学校的学科建设工作。通过加强与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提高学校的学术地位和知名度。

(七)加强学风建设

学风建设直接关系到学校学科建设成败,要在全校范围内强化求真务实、追求真理的良好学风;要建立良好的学术评价机制,坚决制止和惩治学术失范行为。

五、加强领导,明确职责,务求学科建设取得实效

学科建设是一项全方位的系统工程,必须加强领导,明确职责,取得实效。

1.定期研究学科建设重大问题。根据学校定位和发展目标以及学科发展规律对学科设置、建设、调整、人才队伍建设、经费投入、条件建设、合作交流等事项及时做出决定。制定积极政策,支持引导学术创新,不断提升科学研究水平。

2.设立学科建设办公室。密切与上级主管部门的联系,按要求报送相应材料;组织专家审查论证学科建设项目的立项并及时进行鉴定;按规定对学科建设状况进行年度考核和周期评估;组织起草学科建设的有关规章制度;督促检查有关政策、措施的落实,完成党委行政交办的具体事项及其他日常工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