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西北望
48538400000032

第32章 耿法

原名朱根发,1948年2月出生,河南教育报刊社编审,河南省杂文学会理事,郑州市杂文学会副会长。著有杂文随笔集《飘逝的灯火》等。

曾希圣请客

以前常说“革命不是请客吃饭”,现在请客吃饭(主要是公款吃喝)似乎已成革命事业的一部分了。关于请客吃饭的故事很多,近日读到的一则“曾希圣请客”的故事却比较别致,颇令人深思。

1960年2月,邓小平、彭真、刘澜涛、杨尚昆四位中央领导到安徽视察工作。曾希圣时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省委一些领导向他提出,中央四位领导人一起来安徽,这是难得的聚会,应当破例请他们吃一顿饭,但曾希圣坚决不同意,说:“毛主席和周总理来了,我们也没有请客嘛。”后来,几位省委书记不约而同来他家,都主张要请一次客。曾希圣想了想,说:“好吧,请!但是我们自己拿钱。”他把食堂的小孟师傅叫来,自己先交五元钱,要小孟到几位书记家里,每家收五元钱,总共收了三十五元钱,又叮嘱小孟:“就用这三十五元钱,做一顿可口的便饭,不准用公家一分钱。”“开宴”时,曾希圣对邓小平等人说明了这顿饭的来由,小平高兴地说:“老曾,你这个办法好。请了我们客,又不花公家的钱,真像当年在延安一样。”

这个故事现在听起来简直是天方夜谭,匪夷所思,但当年却是千真万确的一件真事。曾希圣在安徽有大过,亦有大功。大过是他在“大跃进”中积极推行极左路线,导致安徽出现大规模“饿、病、逃、荒、死”的严重局面,他自己曾说:“我对人民犯了罪。”大功是他面对饥荒的现实,开始头脑清醒转变态度。1961年4月,他提出在农村实行“按劳动力分包耕地,按实产粮食记工分”的联产责任制——实质上就是“包产到户”,群众称赞“责任田”为“救命田”,成为日后安徽农村经济改革的先驱,然而曾希圣自己却因此而遭到批判和迫害。相对于曾希圣的功与过来说,上述请客吃饭实在是小事一桩,但小事往往能体现一个人的真性情,群众正是从这样的小事上看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正直品质和严于律己的作风。如今公款吃喝风越刮越凶,每年公款吃喝的费用已达天文数字,尽管中央和各省市三令五申为之下发了几十个红头文件,但几十个红头文件管不住一张嘴,公款吃喝风推波助澜,根本禁不住。关于公款吃喝风盛行给党的形象造成重大危害的道理讲了不知多少遍了,其实,这根本不是一个深奥复杂的理论问题,而是极为简单明了的官员利益问题和实践问题,倘若各级领导干部都像曾希圣一样以身作则,从自己做起,公款吃喝顽症就一定能治愈。因为,公款吃喝就是和掌握公共财权的各级党政官员利益有关的一件事,请来请去、吃来吃去的绝大多数人群就是各级官员自身。官员如要请客吃饭就得像曾希圣那样做,不得搞任何例外,即使对中央领导也如此,其他人还有什么好说的,犯规者一律严惩不贷,公款吃喝歪风何愁刹不住?否则,只在文字上绕来绕去,即使再发几个红头文件也是枉然。各级官员如果带头阳奉阴违,再好的规定、制度也是白搭。一步行动胜过一打纲领,请客吃饭小事关系到执政党自身建设的头等重要大事,必须重在行动。

公款吃喝一事是如此,社会上其他不少顽症如公款旅游、公车消费等何尝不是如此呢?“曾希圣请客”的故事之所以在群众中交口相传,生命力旺盛的原因就在于故事本身包含的质朴道理啊。

从复旦新旧校歌说起

1925年,由现代著名白话诗人刘大白作词,丰子恺谱曲,创作了复旦大学校歌,此为复旦老校歌,歌词为:

复旦复旦旦复旦,巍巍学府文章焕,学术独立思想自由,政罗教网无羁绊,无羁绊前程远,向前,向前,向前进展。复旦复旦旦复旦,日月光华同灿烂。

复旦复旦旦复旦,师生一德精神贯,巩固学校维护国家,先忧后乐交相勉,交相勉前程远,向前,向前,向前进展。复旦复旦旦复旦,日月光华同灿烂。

复旦复旦旦复旦,沪滨屹立东南冠,作育国士恢廓学风,震欧铄美声名满,声名满前程远,向前,向前,向前进展。复旦复旦旦复旦,日月光华同灿烂。

1988年,复旦大学组织力量创作了新校歌,写了新词,谱了新曲,以替代老校歌。新校歌歌词如下:

你是复旦人,我是复旦人,我们共同拥有新的理想,民族的崛起,人民的富强,未来的历史重任,在我们肩上。

刻苦严谨,求实创新,努力前程,为国栋梁,文明健康,团结奋发,复旦复旦,日月辉煌。

然而,新校歌并不受广大师生喜爱,根本流传不开。2004年11月,正值复旦百年校庆之际,经广大师生强烈呼吁,复旦大学校务委员会顺应民心,作出决议:停用新校歌,重新恢复使用1925年由刘大白作词、丰子恺谱曲的老校歌。消息传出,全校师生欢欣鼓舞,好评如潮。

为什么一首老校歌具有如此旺盛顽强、历久弥新的生命力,而新校歌却如此苍白脆弱速朽呢?何况不只是复旦校歌如此,这几乎已是一种普遍现象,许多大学也曾经废弃老校歌,改创新校歌,但鲜有成功的例子,最后,还是老校歌战胜新校歌,为莘莘学子所欣喜传唱。这一现象的背后隐藏的究竟是什么问题?已有一些有识之士从新老校歌歌词中反映出的高下不同的文字风格、个性特色、人文底蕴、历史传统、学术境界诸方面进行剖析,探求原因,使人很受启发。但窃以为这些还多是属于技术、枝节和皮毛方面的问题,最重要、最根本的原因则是新校歌迷失了现代大学精神,因而不管怎样努力修饰也无济于事。以复旦校歌来说,老校歌中唱得是何等响亮啊:“学术独立思想自由,政罗教网无羁绊!”这就是最重要的现代大学精神的体现,复旦老校歌能有这样鲜明自觉的意识,怎么不魅力四射呢?由于受历史局限,在中国最早期的一些大学校歌中,有的尚带有较浓重的儒家文化色彩。但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许多校歌开始张扬民主、科学精神,极力倡导思想和学术自由,这意味着对传统价值的反叛和对现代价值的接受,体现出和世界先进大学一致的现代大学精神。复旦老校歌便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作。而新校歌恰恰丢弃了这一精华,用一些空洞而苍白的套话来替换,如果去掉歌词中的学校名称,改换成其他任何一所大学(或中学),这些套话几乎都适用,说是其他学校的校歌也完全可以,如此套话连篇,陈词滥调盛行,怎么可能有生命力呢?

关于现代大学精神,已有许多专家进行了理论探讨,有的说得相当深奥复杂。其实,说有多少深奥复杂也并不见得。1917年1月4日,蔡元培先生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到校发表的第一场演讲即为中国的现代大学精神定下了通俗易懂的基调:“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学生进入大学不应仍抱科举时代思想,以大学为取得官吏资格之机关。应当以研究学问为天责,不应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必须抱定为求学而来之正大宗旨,才能步入正规。”旨在做学问、求真理,这就是现代大学和以往科举制、官本位的本质区别。为使上述宗旨不沦为空谈,他又创立了与之相应的“兼容并包”与“学术自由”的大学学术制度和风气。蔡先生的这一理念至今没有过时,仍是大学精神的重要内核。简言之,“五四”倡导的民主、科学精神即是现代大学的灵魂。创造精神、人文精神、独立精神、学术自由精神、追求真理精神都是现代大学精神的具体体现。与之相反的则是奴隶思想、专制思想、依附思想、犬儒思想、功利思想、官本位思想。“五四”倡导的民主、科学精神未过时,则“五四”精神激励下诞生的一批激越飞扬的大学校歌的生命力也就依然蓬勃。“未进其校,先闻其声”,一所大学的校歌应当体现它的办学宗旨、理念和思想,否则不配称之为校歌。可惜的是,大学在经历“文革”极左的摧残之后,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并未真正到位,以后又陷入新的误区。现今一些大学离当年蔡元培先生倡导的精神越来越远,官僚气、衙门气、商人气、铜臭气、市侩气却越来越浓,大学越来越像政府的一个附属机构。因此,一些新校歌的失败、速朽和老校歌的重新传唱则是必然的了。

如此说来,复旦新旧校歌的命运,反映的不只是一首校歌歌词的高下优劣差异,更是反映了现代大学精神从创建到迷失到再重新觉醒、肯定的历史曲折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