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馓子
这道油炸面食据传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宋代文豪苏东坡诗赞:“纤手搓来玉色匀,碧油炸出嫩黄深。”该诗把馓子的色相味概括无余。
回族的馓子股细条匀,焦酥香脆,做工考究。一般要在面粉里加入红糖、蜂蜜、鸡蛋、香油,然后反复揉压,搓成粗条放在盆中“醒”一会儿。
当油锅热时,左手四指并拢,缠上面条一根,轻轻抻长,套上筷子下锅。
回族的馓子看上去黄鲜鲜,闻起来香喷喷,吃起来脆甜甜,堪称佳肴。
(三)盖碗茶
“金茶银茶甘露茶,比不上回族人的盖碗茶。”盖碗茶是回族茶文化的一大特色。盖碗茶的花样甚多,随季节不同而变化。夏季以花茶为主,冬季以清茶为主,需要保健时可饮用“八宝茶”。八宝茶配料有茶叶、白糖、红糖、红枣、核桃仁、桂圆肉、芝麻、葡萄干、枸杞等,开水冲泡,茶味浓酽甘甜,饮用时将茶碗盖与碗轻轻错位,清香四溢,回味无穷。
回族喝盖碗茶有一定的讲究,喝时不能取下茶碗上面的盖子,也不能用嘴吹漂在上面的茶叶,而是用碗盖刮几下,一刮甜,二刮香,三刮茶卤变清汤。如果客人当着主人面揭开茶碗盖,捞出茶中的红枣放入口中时,主人就明白了,这是客人已经喝好了茶,并要告辞的意思。
回族饮茶十分重视其保健功效,如八宝茶、三香茶、白四品(青茶、白糖、柿饼、红枣)、红四品(砖茶、红糖、红枣、果干)等。实践证明,回族的八宝盖碗茶注重科学配方,是很好的养生饮品之一。回族饮茶习俗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喜欢喝糖茶。
除盖碗茶外,回族由于大分散、小聚居在全国各地,因此形成了不同的饮茶习惯。如北方部分回族喜欢喝罐罐茶,云南等地回族喜欢饮烤茶,而在湖南的回族则习惯喝擂茶(用芝麻、黄豆、茶叶、绿豆等混合制成),青海等地的回族喝奶茶,西北部分地区的回族则饮麦茶。
二、正宗宴席
“九碗三行”是回族的正宗宴席,一般在举办婚丧嫁娶的活动中,用这种宴席招待众多的客人及亲戚。“九碗三行”是指菜上九碗,每碗大小相同,排列成每边三碗的正方形,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成三行,故曰“九碗三行”。这种宴席不仅摆法有讲究,上菜也有名堂。通常先上四个角的肉菜,称之为“角肉”,然后上四边的菜,其中对面的两碗,名称要对应,称为“门子”。“门子”菜就是菜名一样,而花样和原料可以有所不同,比如东面是“丸子”,那么西边的菜也必须是“丸子”,但一边可以用牛肉,另一边则用羊肉,还可以放鸡蛋、木耳等以示区别。最后上中间那碗菜,一般放凉菜,讲究的中间放火锅。
“九碗三行”的菜都不用油炸,而用蒸、煮、拌、烹制作,原料有牛羊肉及白菜、豆腐、粉条、木耳、黄花、鸡蛋、葱花、辣子和其他蔬菜。这种宴席的主食是花卷、酥馍、米饭等,客人入席后,先倒茶,上干果碟子,有葵花、花生、水果糖、枣子、核桃、苹果、馓子、小麻花、油果等。稍后,立即上“九碗三行”的菜。由于这种宴席的菜都不过油,且选料精细,像手抓羊肉、清炖羊肉、清蒸羊肉、羊肉焖肚饭等,都具有回族地方特色,吃来爽口而不腻人,自有一番风味。
三、清真菜
清真菜风格独具,鲜嫩清香,久食不厌,不仅为广大穆斯林所珍爱,非穆斯林也喜吃乐尝。清真菜与伊斯兰教的关系十分密切。伊斯兰教把家畜和其他动物分为可食和禁食两类。反刍的、食草的兽类,吃谷子的禽类都能吃,比如牛、羊、驼、兔、鸡、鹅、鸭、鸠等。相反,食肉的、不反刍的凶猛兽类,食肉、性情凶猛的禽类都不能吃,比如驴、骡、狗、虎、豹、狼、鹰、鹞、猪等。
烹饪是文化的一种表现。《中国菜谱》清真风味分册的编写者认为,全国各地各种各样的清真菜粗略的统计也有两千多种,《中国菜谱》清真风味分册中共收集、整理了500多种,各地的清真菜又都具有各地的地方风味。
北京的清真菜讲究爆、烤、涮。1903年,以摆粥摊起家的回族商贩丁德山,自1914年起创办了以涮羊肉为主的东来顺羊肉馆。羊肉馆的羊肉主要是羊后腿等部位的精肉,一斤肉可切成60片薄薄的肉片。佐料有芝麻酱、韭菜花、卤虾油、酱豆腐、辣椒油、酱油、葱花、香菜等。这些佐料分别盛在小碗里,各人按照自己的口味随意调配。肉片在火锅的滚水里一烫,捞出来在自己随意配置好的佐料中蘸一蘸,入口鲜嫩不膻,美味无比。
上海有一道慈禧钦定的“它似蜜”清真菜。传说慈禧太后垂帘听政时期,有一次,御膳房的厨师用精羊肉、甜面酱、白糖做了道清真菜,这道菜色泽红润、质地软嫩。慈禧吃了,询问厨师这叫什么菜。这道菜刚试制出来,还没有来得及定名,厨师答不出名字来,灵机一动,随口反问:慈禧高兴地说:从“这个菜口味可好?”“此菜甜而入味,它似蜜。”此,成了这道菜的名称。
“它似蜜”云南清真菜风格独特,特别是名闻遐迩的山珍“鸡琮”,用清油加工的蘑菇,甜美滑润兼备,鲜香脆嫩少有。
宁夏滩羊肉鲜嫩肥美,不膻不腥。像葱爆羊肉,制作快速,调料不多,清香四溢。宁夏厨师选用适龄的滩羊、绵羯羊,按部位做成精致的全羊大菜,深得群众青睐,久负盛名。更有新开创的“清真药膳”,把美味的清真菜和医药疗养结合起来,使饮食者既强身健体,疗疾去病,又品尝了美味佳肴。另外,当地的“红宝”——枸杞与牛、羊、鸡肉同烹,艳丽醇香,甜美可口,并有健身壮骨、意气明目之功效。
此外,西安的羊肉泡馍、兰州的牛肉拉面、青海的红扒牛蹄、新疆的馕坑肉都是具有独特清真风味的食品。
第四节回族的建筑
一、清真寺
清真寺是回族穆斯林主要的宗教活动场所,阿拉伯语称清真寺为麦斯吉德,意为礼拜的地方。在我国唐宋元明清时代,又称礼拜堂,民间百姓则称之为回回堂、回教堂、回回寺。清真寺在形式上是穆斯林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实质上它也是穆斯林经济生活、政治思想和文化活动的集中体现。平时,它是传播伊斯兰教教义和宗教思想的讲坛,是伊斯兰教信仰者穆斯林的社区中心,更是他们的精神家园。
从外形上来看,清真寺的建筑艺术和特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许多清真寺都具有中国宫殿式古典建筑特征:对称、协调、朴实大方、肃穆、庄严、有主体、有陪衬、自成系统。也有不少清真寺建筑为纯粹阿拉伯式,或者带有浓厚的阿拉伯建筑艺术色彩。
我国的清真寺寺院干净卫生,清新宁静,古朴典雅。寺院墙壁上绘有各种花卉图案,殿门多是古体字《古兰经》经文浮雕、阿拉伯文匾额,图案绘画装饰肃穆庄严、别致壮观。清真寺的礼拜大殿均为坐西朝东的方位。整个寺一般都由大殿、望月楼、宣礼塔、经堂等组成。教育讲堂是整个清真寺的重要建筑,分前、中、后堂。
中国著名的清真寺不少,其中广州怀圣寺、泉州清净寺、杭州真教寺、扬州仙鹤寺被称为中国“四大古寺”。北京的牛街礼拜寺、东寺清真寺、法明寺、普寿寺在历史上被称为“四大官寺”。西安化觉巷清真寺规模宏大,采用中国传统的建筑结构,造型别致,庄严浑朴,在全国清真寺建筑群中首屈一指。济宁西大寺的礼拜大殿,其规模之大,仅次于北京故宫中的太和殿,即使在佛寺、道观中也罕见。宁夏同心清真大寺,其整体建筑将伊斯兰文化艺术与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巧妙地融为一体,典雅别致,朴素大方。始建于明代建文四年(1402年)的沧州清真北大寺,新疆喀什的艾提尕尔清真寺,也都是全国伊斯兰教名寺。
二、民居
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回族在每一个地方居住都是相对集中的,这就形成大分散、小集中的居住格局。各地的回族聚居区围绕清真寺而居,形成教坊。
回族大多数聚居于当地清真寺附近,自成院落,其民居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注重清洁卫生和环境美化,是回族民居的共同特点,每个回族家庭一般都备有浴室和吊罐(吊桶),可随时洗浴做大、小净。许多回族家庭都因地制宜,喜欢在自己的庭院内栽种鸡冠花、牡丹花、石榴、夹竹桃等花草树木。
旧时西北回族民间住房谓之“亮格尔”,原意为避暑处,形制平房,粉桓四周,上置天窗,以纳日影。马月波寨子是宁夏吴忠市附近的回族民族遗存,约建于抗日战争时期。寨子南正中一条路,条石垫基,砖石铺面,有拱式大门,院内分前院、里院,共有房屋100余间。这里民居的砖雕与木刻装饰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具有浓郁的回族特色,是现存的不可多得的回族民居代表。
甘肃、青海、宁夏的回族家庭多居平房,坐北朝南,一门二窗。除平房外,各种式样的窑洞也很普遍。窑洞内一般都有土炕。贵州回族家庭门前爱筑院,俗称“院窝”。回族分散居住在全国各地,受当地民族居住条件的影响很大。农村回族居室禁止人畜混杂,大都做到鸡羊有圈,草成垛。
宁夏、甘肃农村的回族住宅多在院内挖掘自备水井,井口加盖严封,保护水资源清洁,不使污物尘埃落入。在回族住宅里,特别是没有自来水的住宅里,汤瓶、吊罐是居家必备的洗浴用具。有的人家在家里还设置大净小净处——冲洗沐浴的地方。
第五节回族的节日和娱乐活动
一、节日
回族主要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这些节日和纪念日都是以伊斯兰历计算的。伊斯兰历,以月亮盈亏为准,全年12个月,平年354天,闰年355天,30年中共有1个闰年,不置闰月,与公历每年相差11天,平均32.6年比公历多出1年。故回族上述的三大节日一般每3年提前1个月。
回族在节日期间,一般以清真寺为中心,四面八方的回族穆斯林老小汇集在一起共同庆贺节日,相互交流感情,畅叙情怀,加深友谊。一些平日有误会、矛盾的亲朋好友,节日期间通过长者牵线搭桥,相互致“色俩目”问候,并表示道歉。
近几年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穆斯林兄弟还相互交流经济信息等。
(一)开斋节
回族的斋月是伊斯兰历9月(莱麦丹月)。回族为什么要封斋呢?
据《古兰经》载,伊斯兰先知穆罕默德40岁那年(伊斯兰历9月),安拉开始把《古兰经》的启示给他。因此,回族视斋月为最尊贵、最吉庆、最快乐的月份。为了表示纪念,就在每年伊斯兰历9月封斋1个月。斋月的起止日期主要以新月出现的日期而定。
斋月里,回族的生活安排得很丰盛。一般都备有牛肉、羊肉、白米、白面、油茶、白糖、茶叶、水果等有营养的食品。
封斋的人,在东方发白前要吃饱饭。东方发晓后,至太阳落山前,要禁止行房事,断绝一切饮食。封斋的目的就是让人们体验饥饿和干渴的痛苦,让有钱的人真心救济穷人。通过封斋,回族穆斯林逐步养成坚忍、刚强、廉洁的美德。
当人们封了1个月斋,快到开斋时,斋戒的男子大多数都要到清真寺等候。听见清真寺里开斋的梆子声后,就在寺里吃“开斋饭”了。开斋时,若是夏天,有条件的先吃水果,没有条件的喝一碗清水或盖碗茶,而后再吃饭。若在冬天,有的人讲究吃几个枣子后再吃饭。相传穆罕默德开斋时爱吃红枣,所以回族现在也有这种习惯。斋戒期满,就是回族一年一度最隆重的节日之一——开斋节。
开斋节要过三天,第一天从拂晓开始就热闹起来。家家户户都要早早起来,打扫院子巷道,给人以清洁、舒适、愉快的感觉。男女老少都换上自己喜爱的衣服。回族群众聚会和活动的场所——节日里也都打扫得干干净净。
节日中,家家户户炸馓子、油香等富有民族风味的传统食品。同时,还宰鸡、羊,做凉粉、烩菜等,互送亲友邻居,互相拜节问候。
新疆地区的回族穆斯林,在节前要扫尘,粉刷房屋。男人要理发,男女都要沐浴、换新衣。全家吃“粉汤”。这种习俗,在全国各地都大体相同。有许多回族穆斯林青年在开斋节举行婚礼,使节日更加热闹,展示出绚丽迷人的色彩。
(二)古尔邦节
“古尔邦”,阿拉伯语音译,意为“牺牲”“献身”,故亦称“宰牲节”“忠孝节”,是伊斯兰教三大节日之一,一般在开斋节过后70天举行。
回族为什么要宰牲过古尔邦节呢?人类的古代先知——易卜拉欣夜间受到安拉的启示命他宰杀爱子伊斯玛仪献祭,考验他的信仰。易卜拉欣把刀磨得闪闪发光,非常锋利。“儿子啊,而后对他的儿子说:爸爸真的不忍心下手啊!你走吧。”但是,“万物非他的儿子伊斯玛仪说:主,唯有真主!爸爸,我们是真主的仆人,来到这个世界只为拜万能至大的主。”当伊斯玛仪侧卧后,易卜拉欣把刀架在儿子的喉头上,他伤心痛哭,泪如溪流。这时,安拉派天仙吉卜热依勒背来一只黑头羯羊作为祭献,代替了伊斯玛仪。这就是“古尔邦”的来历。其中那种对主的忠诚,以及孝敬父母的毅然决然,是后人要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