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撒拉族的形成和人口分布
一、撒拉族的形成
撒拉族自称“撒拉尔”,其先民来源于中亚地区西突厥乌古斯部落的一支——撒鲁尔部。乌古斯既是部落名又是部落首领(汗)名。乌古斯汗生六子,第五子后为塔克汗;塔克汗生四子,长子名撒鲁尔。从乌古斯汗到撒鲁尔,三代人共繁衍了24个子孙,这24个子孙形成了24个部落,部落名都是以首领名字命名的。撒拉族的先民即是撒鲁尔人,是由始祖尕勒莽率领从撒鲁尔部落中分离出来的,撒鲁尔为尕勒莽的祖父。所以,撒拉族人追忆族源则自称为撒拉尔。
二、撒拉族的人口与分布
撒拉族生活在我国青藏高原边缘,主要聚居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以及与它毗邻的化隆回族自治县甘郸乡和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也有少数撒拉族散居在青海省西宁市与黄南、海北、海西、海南等州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宁县、乌鲁木齐市等地以及甘肃的夏河、兰州等地。其中循化县最集中,是撒拉族最大的聚居区,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撒拉族人口为130607人。
第二节撒拉族的服饰
撒拉族早期的服饰文化与生活仍较多地保留着中亚文化、伊斯兰文化和畜牧文化的特点。男子多穿交领长衫、大裆裤,腰扎布带或丝巾,头戴羊皮卷檐帽,脚穿短筒靴,妇女头披纱巾,身穿连衣裙。后来随着畜牧业经济向农业经济的转变,及受周围回族、汉族等民族的影响,服装的式样与原料也渐渐发生了变化,短装越来越多,棉布、绸缎的使用不断增加,但伊斯兰教的影响仍十分明显。
现在,撒拉族男子头戴白色或黑色软帽,身着白色衬衫,外套黑色坎肩,腰系红布或红绸腰带,下着黑色或蓝色长裤,脚穿布鞋或牛皮鞋。冬季,男子穿光板羊皮袄或羊毛褐衫,富有者则在外面挂上布或毛料面。
妇女上身穿彩色大襟衣,外套黑色或紫色坎肩,下穿长裤,脚穿绣花鞋,戴盖头,多梳双辫。盖头的颜色因年龄而异,少女和新嫁娘戴绿色的,中年妇女戴黑色的,老年妇女戴白色的。撒拉族妇女喜欢戴金、银戒指,玉石、铜或银手镯,银耳环等。
第三节撒拉族的饮食
撒拉族的饮食以自产的农作物为主,主食为小麦、青稞,辅以豌豆、荞麦、土豆及各类蔬菜。主食通常做成馒头、烙饼、炖锅馍、面条、面片、拉面、散饭、搅团等式样。撒拉族食用的蔬菜以咸菜为主,有酸白菜、花菜、咸韭菜等多种。每年秋冬之交,撒拉族人大都腌制咸菜,以备冬春食用。
撒拉族在肉食方面,与其他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一样,不仅不吃猪肉及马、骡、驴肉等,而且对其他民族宰的牛羊肉,也在禁食之列。他们吃肉须阿訇亲自宰,即使是阿訇宰的,但牛羊的血仍然禁食。撒拉族除喜食手抓羊肉外,最喜欢吃烀羊肉、发羊筋、涮羊肉、烤羊肉、牛羊杂碎、牛羊肉粉汤等。
逢年过节、婚丧吉庆或人来客至,撒拉族人都以油香、馓子、包子、手抓羊肉和油搅团招待。在喜庆的婚礼宴席上,还备有油炸鸡蛋糕、火锅及各种盆菜、碗菜。
撒拉族男女老少都爱喝茶,茶水分奶茶、茯茶、细茶、麦茶等几种。
冬春喝茯茶,取暖消寒;夏季一般喝细茶,能醒神消暑。麦茶是将麦子炒成半焦,取适量放入茶盏中,冲上沸水,浸泡片刻即成,味道香烈,能生津止渴。由于人人都爱喝茶,每个家庭都备有火壶、盖碗子等茶具。
火壶的加工制作颇为精致。壶高30耀45厘米,中为火筒,下大上小,溶水部分呈火锅型,下空用于通风落灰,壶顶有盖。生火煎茶,易于滚开,昼夜可煎。撒拉族敬客,大都用“三炮台”(即盖碗子),是以花茶、桂圆、冰糖,夏天加菊花为料,混合装入盖碗加盖,边饮边刮开水,十分讲究。
第四节撒拉族的建筑
撒拉族的建筑主要包括清真寺建筑和民居建筑。
一、清真寺
清真寺建筑分为中国传统飞檐歇山顶汉式建筑和阿拉伯伊斯兰圆顶穹隆式建筑。
撒拉族传统清真寺建筑一般由照壁、大门、唤礼楼、礼拜殿、南北配房及围墙组成,整个建筑古朴典雅,用料粗壮,做工精美,与周围简陋的民宅相比,反差很大,很容易造成鲜明的视觉冲击力,使人感到震慑与神圣。
撒拉族现代清真寺建筑一般为阿拉伯伊斯兰圆顶穹隆式建筑风格。尤为突出的是大殿。大殿全采用砖混结构,现代工艺材料和铝合金门窗。室内布置繁华吊灯,高档空调以及花地毯,使人觉得开朗舒适。大殿呈正方体,平顶的房上修建洋葱式的宝塔,宝塔基座的壁面上开二方连续的半圆拱门,塔面呈深绿色,塔顶安置铜制的一弯新月。宝塔两边各置唤礼楼,形呈六棱柱,最上端为绿或蓝色的葫芦形宝顶。
二、民居
撒拉族的民居建筑分为古民居和现代民居。撒拉族古民居,早期略带中亚风格,后来吸收了汉式建筑遗风,建筑布局为中国北方四合院式、土木结构的平顶房,庄廓墙是用封闭的黄土夯实成方形,墙体横切面呈底厚顶薄的梯形,仿藏族习俗,围墙四角顶放置白石头,紧贴围墙布建房屋,庄廓中间有庭院空间,整个庄廓建筑由堂屋(北房)、厨房、圈房和大门组成。
撒拉族现代民居大多是土木结构或砖木结构的平房,有的则是二层小洋楼。多以红砖、空心砖或瓷砖等砌饰庄廓围墙,大门以双扇格心铁门或雕刻精美的攒尖门等样式构成。厢房作为主体建筑,供家人长辈寝用,又是待客的主要场地,因此撒拉人把厢房修得豪华、壮丽。由于地理环境和气候的关系,厢房一般是坐北朝南,多为3~5间大房。受汉族现代民居影响,厢房正中一间的第三道横檩上裹一红布(或锻)条,红布条内放些麝香、粮食、硬币等,以示五谷丰登,家庭平安。缠红布条的麻线(穗子)从横檩往下吊垂30厘米左右。厢房用料精美,空间开阔,尤其是檐面上的木雕十分讲究,撒拉族称之为“花槽”。木雕一般有两三道,多的甚至达12道。雕饰精细,不论是连续的几何图形,还是植物图案,层层叠叠,千姿百态,颇为壮观。厢房内铺设地毯,布置电视、电话、电冰箱、真皮沙发等现代家具。墙面正中央挂一幅装裱十分考究的阿拉伯文中堂,内容多为赞主赞圣的言词,看起来似玉龙盘柱或龙飞凤舞,气势恢宏,玄妙绝伦。忌讳在墙上挂有生命的形象,尤其是人物像和动物图案。院中栽培葡萄、苹果等果树,种植牡丹、秋菊等观赏植物,使人觉得畅朗轻盈,精神愉快。另外,除厢房外修建的其他房屋,造型轻巧淡雅,装修灵巧,色彩明快,给人以幽静雅洁、深邃含蓄的美感。
第五节撒拉族的节日和娱乐活动
一、节日
(一)圣纪节
圣纪节是撒拉族人的传统节日,是为了纪念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节日这天,穆斯林沐浴后换上新装,男子戴黑色或白色平顶圆帽,妇女戴盖头,身着色彩艳丽的服饰,老年妇女多着蓝色服装前往清真寺礼拜,聆听阿訇讲述穆圣的功德。同时,各家各户制作传统的节日食物,相互走访,游玩娱乐,欢度节日。
(二)古尔邦节
古尔邦节又称“忠孝节”,意为宰牲,因此,又称“宰牲节”,是撒拉族人重要的节日。每逢节日,穆斯林群众穿戴一新,到附近的清真寺礼拜、欢聚,全家扶老携幼带上贺礼,相互祝贺节日,格外热闹。
(三)开斋节
开斋节又称“尔德节”,是撒拉族人的传统节日,十分隆重。届时,穆斯林沐浴后,身着民族服饰,前往清真寺欢聚,相互祝贺节日。同时,各家各户炸油香、馓子、油果、煮手抓羊肉,款待节日来客。
二、娱乐活动
(一)花儿会
花儿会是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和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等地撒拉族人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四月和六月举行,为期三五天不等。
届时,男子身穿短衣,腰系红布带和丝带,头戴白色或黑色圆顶帽;妇女身着色彩鲜艳的服饰,外套黑色坎肩,相互邀约,结伴而行。撒拉族与回族、东乡族、保安族、土族、藏族等民族杂居,因而,花儿会大都与这些民族一道举行。
撒拉族花儿因受藏族民歌的影响,普遍带有颤音,委婉动听。演唱者大都能触景生情,即兴编词。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和联唱,声音清亮,自由奔放。
(二)毛洛提节
毛洛提节又称“吃五谷”节,是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撒拉族人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六七月间择日举行。
每逢庄稼收割之时,为欢庆五谷丰收,撒拉族人都要准备油香、馓子、油搅团和手抓羊肉等食品,欢度节日。
届时,人们收拾得干干净净,穿戴整洁,前往清真寺礼拜,听阿訇诵经祈祷。礼拜完毕,用当年新收的青稞、小麦、荞麦、豌豆等混在一起煮五谷饭,供大家食用。席间,相互交谈,感谢“真主”保佑全年风调雨顺,无灾无难,庄稼获得丰收。
(三)牙土乐节
牙土乐节主要流行于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中,撒拉语音译,含有“纪念”、“敬献”之意。此节是纪念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之妻,每年伊斯兰历10月择吉日举行,为期一两天。
第六节撒拉族的人生礼仪
一、传统婚俗
撒拉族的婚俗分为说亲、行聘、婚礼三个阶段。“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这是撒拉族地区盛行的一句俗语。男方看中女方后,就请媒人说亲。媒人到达女方家中,说明来意,并将男方的两封茯茶、一对耳环送给女方。女方如同意则收下,并将茯茶分赠当家亲友,称为“订茶”。过后几天,媒人第二次去女方家,送给女方一条头巾或一件衣料,如女方收下,则表示婚事正式订立,称“定亲”。定亲后不长时间,男方正式给女方送聘礼,叫行聘,聘礼包括送给女方的聘金和送给新娘的衣服。女方则给女婿回送衣料和鞋袜。行聘后,男女两家商定婚期,举行婚礼。
婚期一般定在冬季,冬季是闲暇时光,新谷入仓房,男女双方都有了一定的财力、物力。结婚之日,新郎由一名近亲中已婚青年(伴郎)陪伴,前往女方家念(证婚词)念得由阿訇主持,“尼卡哈”。“尼卡哈”这是伊斯兰教规定的证婚形式。第二天,新娘出嫁,在梳妆时,要哭唱“撒赫稀”,倾吐自己对长辈养育之恩的感激及对娘家的留恋。然后在两名已婚妇女和亲友的护送下,骑马前往婆家。到达婆家后,新娘由自家长辈一人从马上由大门口抱进新房。婆家以宴席招待女方送亲眷属,并款待来客。此后,新娘的亲属代新娘向众人展示嫁妆,并向婆家近亲和阿舅送礼品,礼品一般有枕头、鞋等物。婆家则分送给新娘亲属衣料或现金,称新娘的一位长辈说“吾热赫苏斯”,“打发啦”。最后,(嘱托之言)嘱托亲家对年龄尚轻的新娘加以爱护,祝愿新郎新娘相亲相爱。新婚之夜,有条件的地方还要演出撒拉族传统剧“骆驼戏”,这是一出记载撒拉族族源的历史剧,演出至高潮时,观众也参与,十分热闹。婚礼至此结束。
二、丧葬习俗
撒拉族信奉伊斯兰教,因此其丧葬活动与伊斯兰教息息相关,即按教规习惯,进行速葬、简葬、土葬。当病人病重时,亲朋好友都要带着茶、糖等礼物来探望。如果平时做了对不起对方的事,病人和探望者要请双方相互原谅。病人临终前,请阿訇念“讨白”。人无常后,家人为其合上双目和嘴,理发须,并请宗教地位较高的人给亡人洗身体。然后把遗体放在尸床上,面朝西而仰躺。若亡者为女性,则由外家女人为其清洗、净身。洗毕后,用3丈3尺白布(女性用3丈6尺白布)包裹,将亡人放于专门放遗体的木匣内,上盖一线毯,由几十人抬到清真寺或荒地举行殡礼,亦称站礼。此时,大家要面对亡人张手祈祷。殡礼结束后,开始埋亡人,3位品行高的人下坟坑,把亡人放进偏洞,头朝北脸朝西,再用土坯封住偏洞口。随后,周围的年轻人迅速填土,最后堆成一个坟包。待埋葬完毕后,阿訇念经,家人将准备好的茶叶、青盐舍散给每个送葬者,以善施减消亡者罪孽。现在,舍散物多为现金。人无常以后,亡者生前所用之物,包括衣服、被褥、拜毡等都要施散给穷人,希望他们用亡人遗物多做好事,也希望亡人能从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