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西北少数民族风俗风情
48538200000022

第22章 东乡族民俗风情(1)

第一节东乡族的形成和人口分布

一、东乡族的形成

东乡族是我国甘肃地区颇具特色的一个少数民族,其历史悠久,融合发展了多方文化,形成了今天的东乡族。

东乡族是14世纪后半叶由聚居在东乡的许多不同民族成分融合而成的。构成其族源的主要是信仰伊斯兰教的色目人和蒙古人。13世纪以来,河州一带就是包括色目人和蒙古人在内的蒙古军驻守、屯田之地。13世纪末,镇抚陕西、甘肃、宁夏等地的元朝安西王阿难答皈依伊斯兰教,其属下蒙古人大部相从。信仰伊斯兰教的色目人也相聚在西北地区。14世纪初,元成宗死,安西王阿难答与皇后伯要贞氏等策谋政变,事泄密被杀,但其属下势力仍很强大。其子曾联合伊斯兰教群众反叛,被元朝政府镇压,阿难答属下纷纷逃避。当时交通不便、偏僻闭塞的东乡,就成为阿难答属下信仰伊斯兰教的色目人、蒙古人退避的地区之一。他们在这里与当地汉族、藏族等长期共同生活,互相婚嫁,逐渐融合成为东乡族。

对东乡族的族源,还有一些不同的说法。主要有三:一说成吉思汗于1226年征西夏时,兵临河州、临洮一带,将部分蒙古军留驻此地,这些人以后进入东乡,形成东乡族;一说成吉思汗西征时,从中亚、波斯掳来大批工匠,其中一部分被安置于东乡,以后形成东乡族;还有一说认为东乡族源于吐谷浑。但关于东乡族族源和形成问题,大部分学者持第一种看法。

二、东乡族的人口与分布

主要分布在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境内,少数散居在甘肃兰州市和广河、和政、会宁、玉门等县级市及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宁夏、青海也有少量定居。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东乡族人口为621500人。

第二节东乡族的服饰

受伊斯兰教教规的约束,东乡族女子的头饰按年龄及婚姻状况严格区分。过去,女孩子七八岁以前都带圆形的“折子帽”,帽顶为绿色或蓝色,帽檐有皱折花边,并用流苏和各色珠子作为装饰。从8岁开始,女孩儿就必须戴盖头。少女时期的盖头十分讲究,用质地柔软、细腻的绿纱精制而成,婚后则改戴黑色盖头一直到中年,到老年时戴白色盖头。

女子无论老少,都梳双辫。现在少女的帽子是在“折子帽”的基础上稍加改变而成,帽顶圆形,帽檐是用绿色丝绸做的大圆边,饰有花朵和丝穗,年轻妇女喜欢戴白色软帽,只有中老年女子还保持着戴盖头的习惯。

东乡族传统服饰中,妇女穿大襟上衣外套坎肩,男子多穿宽大的长袍,束宽腰带,腰带上挂小刀、荷包、鼻烟壶和眼镜盒等物,头戴或白或黑平顶软帽,老年人喜穿长袍和“仲白”,一般用灰色或黑色布缝制对襟长袍。

东乡族妇女多穿绣花衣服,式样为圆领、大襟、宽袖。下穿套裤,裤筒后面开小衩,裤筒、裤脚有镶或绣花边,穿用时,用飘带扎住裤脚。喜庆节日则身穿绣花裙,足蹬绣花鞋。妇女在家戴绣着花纹的便帽,外出时戴丝绸盖头。盖头的颜色因人的身份不同而有区别,少女和新婚者戴绿色,结婚一年后及中年妇女戴黑色,老年妇女戴白色。戴盖头时,只露面孔,全部头发都须遮住。妇女的首饰以银耳环、银手镯、玛瑙珠子为主。

第三节东乡族的饮食

东乡族的日常饮食多为小麦、青稞、玉米、豆子、谷子、荞麦、胡麻和沙甜肥大的“东乡土豆”。东乡土豆水少面饱,沙而甜,含淀粉量高,东乡人常用土豆做点心、醋、粉条等多种食品,深受人民喜爱。副食是鲜嫩醇香的“栈羊”、牛、鸡、蛋、蔬菜和瓜果。他们一日三餐,饭菜合一、多原料合烹是其饮食的显著特色。如青稞炒面,拌胡麻煮的稠汤;嫩麦穗煮熟磨成长“麦索”,拌炒菜、油辣子、蒜泥合食;青稞、豆子混合磨粉,用酸浆水和匀做成面疙瘩;面粉搅成糊,加土豆丁和酸浆水制成的“散饭”;稠面浆加韭菜、胡萝卜、咸菜、葱花、辣椒、蒜泥、酸浆水做的“搅团”;牛羊头蹄汤加各种粮食煮成的“罗波弱粥”。

东乡族饭食中也有单料单做的,如青稞发酵后蒸熟的“锅塌”,硬面团放在琼锅中焐熟的“琼锅馍”,发芽小麦磨浆夹在两层薄饼中烙熟的“芽尝”,小米面用滚开水搅成糊状在炕洞焐熟的“米面窝窝”。由于许多粮食食前都要粉碎,所以东乡族中每户都有一副小石磨,相当精巧。在日常饮食中,东乡人特别偏爱土豆制品,几乎餐餐不离。有时在炕火灰中焐,有时放在火上烤,有时加羊肉丝炒,有时煮烂用青稞面、酸菜、蒜泥拌吃,真是百吃不厌。

东乡族一日三餐,都是盘腿坐在炕上围着炕桌吃。东乡族人吃饭时先让老人动口品尝,妇女一般另席就餐。凡有客人到家,一定要让客人在炕上的首位坐下(座位以炕内靠墙的为首位),然后端上盖碗茶、面饼、麦索、辣子炒土豆等款待客人。

东乡族的陪客习俗也很有特色,男客人由男主人招待。一般男主人在炕边给客人添茶取饭,自己不坐也不吃,妇女一般避而不见;女客人由女主人招待,女主人可以陪同客人坐下一起吃。在招待来客时,他们要侍立一旁,一再劝客人吃饱、喝好,这叫“伺客”。东乡族伺客吃鸡时有一种独特的习俗——礼让鸡尖。“鸡尖”是指鸡的尾巴骨。一只鸡炖熟后要剁成13块,即鸡尖(鸡尾)、胯子(两块)、大腿(两块)、勺勺肉(两块)、叉子骨(三块)、翅膀(两块)、鸡头等十三块,长辈吃大块,小辈吃小块,鸡尖最为贵重,一般都献给客人。得到主人所敬“鸡尖”的那位客人,不能立即吃掉“鸡尖”,而是要在大家吃到最后时,再夹起“鸡尖”,礼让给自己认为有威望的人或同辈人。一般席间客人互相礼让“鸡尖”是客套,谁也不能随便接受。要是哪一位客人吃了“鸡尖”,象征他代表大家吃了席上的鸡,说明他是主客,今天的鸡是专为他的光临而宰的,主客应感到十分荣幸、自豪。

东乡族的肉制品也是自成章法。如吃羊,全羊下锅清煮;内脏(当地称为“发子”)切碎盛于碗中,调进姜、花椒、葱花、细盐,用笼蒸熟。进餐时,先上“发子”,后上全羊,故有“先来的发子后来的肉香”之说。待到上全羊时,要将各个部位(如脖子、肋条、前后腿、尾等)依次入席,使餐桌上样样俱全。煮过羊的汤,则加精肉少许和各种调料,最后端上,意在求“全”。

东乡族的筵席别具一格。每逢节庆,都要摆“古隆伊杰宴”,意为“吃面食”。主要食品有炸油香、麻贴(油花小馒头)、酥馓(大麻花)、仲卜拉(3千克左右的白面蒸馍)、拉拾哈(刀切面)、锟锅子(果糖蛋奶馅料的发酵饼)、荞麦煎饼、芽尝、米面窝窝等。客人来后全部上炕,主人负责招待而不陪吃。开席前由德高望重的老人致颂词,大家静心恭听,此为“告毕”;然后众人边吃边议,山南海北地聊天,此为“论”。客人的食兴与谈兴愈高,主人愈高兴,说明饭菜精美,客人满意,待客热情。

东乡族在农闲时,往往十几个合得来的人有“打平伙”的习惯,即除一人做东不出钱外,其他人摊份子买只羊到东家连做带吃。以后各家轮流做东。若是东家拿出自养的羊,过后折成钱粮由众人分摊。东家做饭时,要另行准备油香、馒头、盖碗茶(八宝茶、紫阳茶、细毛尖茶均可),并将羊肉煮熟分割成胸、背、肋、前腿、后腿、尾巴六大块,配搭成堆,每人一份。羊杂碎和脖子肉切碎煮汤后,也是每人一大碗,大伙吃不完的食物还可以带回家。东家除一份肉、一碗汤外,还独得羊皮。进餐时,大家高高兴兴边吃边“论”,不论多长时间,东家都要招待到底。

东乡族喜欢喝绿茶。一般群众每餐都离不开茶,多数用盖碗泡茶,也有人用小茶壶泡茶。茶叶短缺时,人们还采些当地的一种干草当茶叶。东乡人把平时喝茶称作“刮碗子”,其中的含义除了喝茶外,还有聊天的意思。东乡族的饮食禁忌与信仰伊斯兰教的其他民族基本相同,突出之处在于注重礼仪。例如来客,主人要率领全家成员出门迎候;敬茶端食均需双手呈送;老人坐炕必居上方,老人未食,晚辈不可动筷;媳妇送菜必须躬身进出;晚辈不能当着老人的面抽烟,更不能在自家的老人面前喝酒。

“麦索”是东乡族的风味食品,将还没有完全成熟的青稞或大麦,摘下来蒸熟,用小石磨碾制成筷子头大小的柱状体,拌上大蒜、辣椒面吃,独具地方特色,是东乡人用以待客的珍贵食品。有时也用油香、手抓羊肉、鸡肉等待客。

“罗波弱粥”是一种特制的美味可口的肉粥,其做法是在肉汤里放入小麦、青稞、蚕豆、扁豆、玉米和肉丝,煮成糊状即成,美味可口,若再泡上油香,就是东乡族的上等佳肴。

第四节东乡族的建筑

一、庄窠

东乡族把居住的家院叫庄窠,庄窠多半依山而筑,屋外有一丈多高的土墙围住,内有空地,有的四面盖屋,有的三面盖屋,有的朝南朝西向阳面盖横折的两面房,也有的只盖一排房,多为土木结构的两面房。房屋的建筑除了门、窗以及梁檩椽用木制以外,其余都用泥土砌成。

东乡族人盖房打庄窠,一般没有择地看风水的讲究,但受汉族影响,立木时,用红布包梁。盖房打庄窠,除了请少量木匠以外,打墙、泥水活都由邻里和亲戚朋友帮工,先打庄窠墙,而后盖房,上梁时,家庭主妇拿出红布和金银首饰之类,包在大梁上,用几束散麻扎住。之后,不解不取,任其久远。家里的上房一般坐北朝南,三间,里经八九尺,一明两暗,上房的屋内设备比其他各屋好一些,是长辈的住房,一般由爷爷奶奶住。家境富裕者,如若长辈谢世了,一般把长辈的上房空着,打扫干净接待贵客,除了长辈住的上房之外,家中其他人住的叫“乔也格”。乔也格比上房简陋,以两间居多,家中人口多的则将乔也格隔成单间,砌有泥炕。东乡属大西北山区,一年四季都烧暖炕,炕洞在屋外,燃料主要是牛羊粪,也有利用扫来的野坡草屑和枯树叶作添炕燃料的。厨房设在上房与乔也格相连的角落里,与住房分开。厨房除了做饭用之外,一般还作为洗大净的澡堂。牛羊圈和厕所多盖在门道的窝角里,有的则放在低矮的拦羊墙围成的小石园里,远离日常起居的卧室。厕所设在屋后,三堵墙围成一个露天的坑,便后盖上土,有的另砌一个小屋作厕所。

二、清真寺

东乡族的宗教建筑大体有两种:即清真寺(东乡语中称“麦赤”)和拱北。清真寺一般建在人口密度极大的市镇或村庄,或是在村民宅舍的中间地带。在聚居处修建清真寺,既有利于穆斯林就近进行宗教活动,也有利于经常观瞻,激发宗教感情。清真寺建筑的布局一般是“三堂合一”,即礼拜堂(大殿)在中间,水堂和经堂在两边。其中礼拜堂的奠基较高,需拾级而上。正对大门,还建有直插云霄的宣礼塔,用来召唤人们做礼拜。大殿的外观建筑有两种:一种是圆拱顶,圆拱顶中高耸起一个小尖顶,上面配有一弯新月,高大堂皇的中央穹顶和月牙,表现出天宇的肃穆气氛,圆拱顶给人以庄严感,而小尖顶的月牙又给人以向上升腾的动势。另一种是中国传统的宫殿式建筑。大殿内部简洁、朴实,没有雕塑、绘画,为了方便于向西礼拜,大殿一律坐西朝东。

148

三、拱北

拱北是为门宦老人家修建的陵墓,也是各门宦传教的道堂。张门门宦的拱北埋葬着十几代老人家,墓庐都是砖砌的长方形“拱子”,2尺来宽,4尺来长。下方上圆,墓背上有的还盖有苦卑,拱北内气氛肃穆、神秘。还有一些拱北建在高山深谷中,大多是亭子形,附带几栋平房。这些地方被认为是上人“卧里”们显留“克拉麦提”的地方。

(圣迹)

第五节东乡族的节日和娱乐活动

一、节日

东乡族有四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阿舒拉节。这些节日都源于伊斯兰教,已演变成民族节日。

(一)开斋节

又称尔德节,东乡语叫“阿也”。伊斯兰历每年10月1日举行,节期三天。

节前,人们要粉刷房屋,打扫庭院及街巷、厕所,理发洗澡,并把清真寺装饰一新。同时赶制节日服装,准备节日食品。节日清晨,成年男子沐浴净身,身着新衣或洁净服装,聚集在清真寺会礼。会礼结束,或由阿訇率领集体游坟,或各家各户上墓地念经祈祷,悼念亡人。之后,人们前往各亲友及邻里家互道“色俩目”问安,互赠油香、馓子、油馃等,表示拜节祝贺。一般中年妇女在家待客,年轻夫妇、未婚女婿要在节日的第一、第二天带上礼品前去给岳父母拜节。许多青年还在节日期间举行婚礼。这一天,穆斯林要交付一定数额的开斋捐,用于施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