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患者少吃糖
患了高血压最好限糖。如果长期摄入高糖食物,高浓度下的血糖就会经肝脏转化为脂类物质,引起血脂水平的相应升高,造成血管壁损害及硬化程度加重。一方面会使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发生率增高;另一方面会因动脉硬化程度加重,小动脉口径变窄,增大外周阻力而使血压升高。
此外,长期摄入高糖食物,还会影响胶原纤维的降解,促使心肌肥厚程度加重,成为高血压合并心肌肥厚的危险因素。
吃糖过多会伤“心”
英国最近一项统计调查发现,动脉硬化及心脏病与过量吃糖有关。一个人在膳食中如果每天吃糖超过110克,发生心肌梗死的机会要比每天吃糖不足60克的人高5倍以上。
据统计,美国人每天每人平均吃糖约140克,这种过量吃糖的习惯也是美国人心脏病发病率高的一个因素。糖类除作为人体热量的来源外,还有对人体有害的一面,过量吃糖较之过量吃淀粉更有助于产生动脉硬化,这是美国学者做出的研究报告。
英国科学家对高血脂患者做了研究,发现摄取食糖可增高患者的血脂,而淀粉则有降低患者血脂的倾向,他们又发现摄取食糖的作用对血脂低者不明显。
果糖与葡萄糖在代谢方面有很大区别。由于淀粉只产生葡萄糖,而糖类则产生果糖和葡萄酒糖,故淀粉与糖类的营养价值不同。另据科学家发现,血脂高的人肝组织吸收果糖的效率比血脂低的人要高5倍,有高血脂的人,其脂肪组织糖的效率要比低血脂的人高7~8倍。这些生化特性提示我们,蔗糖内含有果糖,可对某些高血脂患者的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吃糖过量易骨折
世界卫生组织曾调查了23个国家人口的死亡原因,得出结论:嗜糖之害,甚于吸烟,长期食用含糖量高的食物会使人的寿命明显缩短,还容易发生骨折。
这是因为精制后的白糖纯度非常高,能达到99%以上,这就意味着其中几乎不含其他营养物质,只有大量热能。
吃甜食多了,人会因摄入热能太多而产生饱腹感,影响对其他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食品的摄入。
久而久之,会导致营养缺乏、发育障碍、肥胖等疾病。另一方面,白糖在体内的代谢需要消耗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因此,经常吃糖会造成维生素缺乏、缺钙、缺钾等营养问题。日、美两国营养学家发现,爱吃甜食的孩子骨折率较高。完全拒绝吃糖是一件困难的事,但每天最好不超过40克。
戒糖可使人年轻
好莱坞着名的皮肤科专家呼吁爱美女士“戒糖回春”,因为糖分有损皮肤的胶原蛋白及弹性蛋白纤维,令人外表衰老。
专家指出,糖是皮肤健康的头号大敌。糖分会使皮肤的胶原蛋白及弹性蛋白含量急速下降,加速皮肤衰老。只要减少吸收糖分,就能有效改善肤色、质感及光泽。除糖分外,高温煎炸的含糖、蛋白质及脂肪食物也会对皮肤造成伤害。
中老年女性过量食甜三危害
增加患胆结石的危险科研人员发现,50岁以上的妇女,摄入大量的糖会促进胰岛素分泌,容易促使胆结石形成,发生腹痛。
易促发乳腺癌研究揭示,女性的乳房是一个能大量吸收胰岛素的器官,假如长期摄入高糖食物,会使血液中的胰岛素含量经常处于高水平状态。于是,被乳房大量吸收的胰岛素,又对乳腺癌细胞的生长繁殖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诱发胃炎和胃溃疡中老年女性过量食用甜食,会刺激胃液分泌,日久损害胃黏膜。同时,糖属于酸性食物,摄入过多,会促使人体细胞衰老和降低人体免疫力。此外,过多的糖还会消耗体内的钙与维生素B1,造成骨骼脱钙和神经功能失调,导致中老年人骨质疏松及骨折。
蜂蜜可治糖尿病溃疡
美国科学家发现,蜂蜜可有效治疗糖尿病引起的溃疡,使一些溃疡严重的患者免于截肢之苦。
威斯康星大学医药与公共健康学院教授介绍,将蜂蜜涂抹在糖尿病引发的溃疡处,不仅可杀死细菌,而且能有效防止细菌再生。
吃蜂蜜三注意
蜂蜜营养丰富,富含糖类、维生素C及钾、镁、铁等矿物质,其味甘、性平,能补脾益胃,补虚润燥,滋阴润肺。每天1杯蜂蜜水,可润肠通便,清除体内毒素,增强人体免疫力。食用蜂蜜应注意以下三点:
1.蜂蜜最好用温开水冲服,不能用刚开的水,以免其营养成分被破坏。
2.蜂蜜尽量不与性凉的食品如西瓜、丝瓜等同时食用,以免引起腹泻。
3.蜂蜜宜在饭前1~2小时或饭后2小时后食用。胃酸过多或消化性溃疡患者,在饭前约2小时饮用蜂蜜水,不仅能抑制胃酸分泌,还能使胃酸水平降低,有利于溃疡的愈合。
每天吃一小口黑巧克力可降血压
德国研究人员研究证实,如果每天吃少量,比如吃热量值为30卡路里(约为6.3克)的黑巧克力,不仅能取得降血压效果,而且不会导致体重增加或出现其他副作用。研究人员说,虽然吃黑巧克力带来的血压降低并不惊人,但在临床中的效果却不可忽视。医学研究结果表明,收缩压降低3毫米汞柱,可使患卒中死亡的危险降低8%,使冠心病死亡危险降低5%。而且,每天吃一小口黑巧克力对高血压患者来说简单易行,不用对饮食习惯进行彻底改变。
睡前最好别吃巧克力
美国国家睡眠基金会提醒,睡前不宜食用巧克力及可乐。因为巧克力和可乐中含有咖啡因,会使人头脑清醒,这些食物在体内平均停留时间为3~5个小时,有的甚至更长。
吃盐多易患胃溃疡
最新研究显示,食用过多的盐可能引发胃溃疡。先前已有研究表明盐增加心脏病发作危险的罪魁祸首。
调查显示,有1/8的英国人出现胃溃疡症状,并伴轻微的灼热感及吐血等。其中约有1/5由幽门螺旋杆菌引起,幽门螺旋杆菌通过诱使胃产生过多的酸而引发溃疡。而美国卫生科学统一服务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吃盐过量,会引起细菌的基因突变,使其变得更强大。
科学吃味精
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进入人体后可分解为谷氨酸,此种物质对智力发育很有好处。在烹制菜肴时放入味精有提味增香的作用。怎样正确使用味精,其中很有学问。
避免高温 味精在70~90℃时易于溶解,此温度也是味精鲜味最浓的时候,当温度超过100℃时,味精中的谷氨酸钠会焦化,严重影响味精的鲜味。炒菜时不要过早放味精,应在出锅前放味精,此时温度最适宜,能充分发挥味精的鲜味,又不致温度过高破坏鲜味。此外,每道菜放味精以不超过1克为宜。因为其中含有钠元素,过多食用,易致血压升高。
不要在碱性溶液中使用味精 因为在碱性溶液中,味精中的谷氨酸钠会生成谷氨酸二钠,此种物质气味难闻,味精也失去了本身具有的调味作用。
不要在荤菜中使用味精 鸡、肉、鱼、虾中本身的蛋白质含量丰富,有浓郁的自然香味,如果加入味精,会破坏其原有的鲜味。
味精过量可能伤视力
日本科学家研究发现,吃了高含量味精食物的小鼠,6个月后视力出现减退,视网膜也变薄了,严重的出现了失明。吃了中等味精含量食物的小鼠,视网膜也受到了损害。专家们说,人们吃味精肯定不会一次吃那么大的量,但如果经常食用,几十年后同样可能产生视网膜变薄、视力逐渐丧失的后果。
四类人慎食味精
老年人 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老年人消化功能下降,新陈代谢过程减慢,食用味精过多,会出现头痛、上腹胀气等症状。
1岁以下的婴儿 1岁以下的婴儿,其器官发育不完善,过量的“谷氨酸钠”
进入人体内后,与婴儿血液中的锌发生特异结合,生成不能被机体消化、利用的“谷氨酸锌”,对婴儿的身体发育不利。
哺乳期的母亲 最好也不吃味精,以免影响乳儿。
高血压患者 摄入味精过多,会使血压升高。所以,高血压病人最好少吃或不吃味精。
吃咖喱防大脑老化
根据一项对亚洲老人的调查发现,经常吃咖喱有助于预防大脑老化。
咖喱中含有姜黄,而姜黄的主要成分姜黄色素具有抗氧化和抗发炎的功效。科学家们已经发现,长期使用抗炎药物能减少患老年痴呆症的危险。研究人员发现,那些“有时”或“经常和很经常”吃咖喱的人,在简易精神状态测试中的得分,比“从未和很少”吃咖喱的人要高得多。
吃点孜然可祛胃寒
孜然是除了胡椒以外的第二大调味品,不仅历史悠久,还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中医认为,孜然气味甘甜、辛温无毒,具有温中暖脾、开胃下气、消食化积、醒脑通脉、祛寒除湿等功效。因此,患有胃寒的人,平时可以在炒菜或烤肉的时候放点孜然,以祛除胃中的寒气。据《唐本草》记载,将孜然炒熟后研磨成粉,就着醋服下去,还有治疗心绞痛和失眠的作用。此外,由于孜然有防腐杀菌的功效,炒菜时放点不容易变质。
孜然生吃、熟吃均可。一般来说,香气浓郁的熟孜然适合用食物蘸着吃,而炒菜、煎烤时宜用生孜然,以避免重复高温导致香味消失。在吃法上,别以为只有烤肉才能放孜然,其实,炒土豆丝、青椒、豆腐等素菜时,都可以放一点。
食物的错误搭配
香蕉酸奶(香蕉+酸奶)。酸牛奶能降低胆固醇,与香蕉同食则对健康无益。
红枣带鱼粥(红枣+鱼+葱)。红枣性平,能滋补脾胃,益气养血,与鱼、葱同食则会导致消化不良。
五香茶叶蛋(茶叶+鸡蛋)。浓茶中含有较多的单宁酸,单宁酸能使鸡蛋中的蛋白质变成不易消化的凝固物质,影响人体对蛋白质的吸收利用。
黄豆炖猪蹄(猪蹄+黄豆)。黄豆中的醛糖酸残基可与猪蹄中的矿物合成螯合物,从而干扰或降低人体对这些元素的吸收。
青椒牛肝(牛肝+含维生素C的食物)。因为蔬果中的维生素C有很强的还原性,很容易被牛肝中的铜离子氧化,从而失去生理活性。
白萝卜木耳汤(白萝卜+木耳)。萝卜性平微寒,具有清热解毒、健胃消食、化痰止咳、顺气利便、生津止渴、补中安脏等功效。若将萝卜与木耳同食可能会发生皮炎。
田螺酿肉(猪肉+田螺)。猪肉酸冷寒腻,田螺大寒,二物同属凉性,易伤肠胃,因此不宜同食。
西红柿烩平鱼(西红柿+鱼肉)。西红柿中的维生素C会对鱼肉中铜元素的释放产生抑制作用。
黑糯米鸡(糯米+鸡)。糯米的主要功能是温补脾胃,所以一些脾胃亏虚、常常腹泻的人吃了能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但与鸡肉同食会引起身体不适。
冬瓜鲫鱼汤(鲫鱼+冬瓜)。鲫鱼性温味甘,和胃补虚,消肿去毒,利水通乳,但若与冬瓜同食会使身体脱水。
红黄沙拉(黄瓜+西红柿)。西红柿含大量维生素C,有增强机体抵抗力、防治坏血病、抗感染等作用。而黄瓜中含有维生素C分解酶,同食可使其中的维生素C遭到破坏。
这些食物别带皮吃
土豆皮 土豆皮中含有配糖生物碱,其在体内积累到一定数量后就会引起中毒。由于其引起的中毒属慢性中毒,症状不明显,因而往往被忽视。
柿子皮 柿子没有成熟的时候,鞣酸主要存在于柿肉中,而成熟后鞣酸则集中于柿皮中,它与蛋白质起化合作用生成沉淀物——柿石,会引起多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