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本案患者头痛发生于经前,结合经色深、有块,知其为血分瘀热。肝为血海,为女子之先天,血热肝心旺,故知其肝阳上亢,心烦易怒、夜寐梦多诸症不免矣。妇女此种头痛者甚多,治疗当从调经入手,泻其血分瘀热,用凉血化瘀方法。故方中并未有一味专治头痛的药,只是泄肝热、凉血热、活瘀滞。随着血热渐除,月经复常,头痛自然而愈。三诊时患者血热已解,肝热亦平,即改用养血育阴为主,阴充血足,肝体得养,则癸事如常,而无头痛之患矣。
医案出处:《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
验案2
曾某,男,53岁。
初诊:病左偏头痛,痛时如裂,痛止如常,反复发作,年久不愈,脉细。
证属血虚生风,肝火上炎。法当滋阴养血,清热息风。
何首乌18g,当归12g,白芍10g,川芎5g,天麻10g,荷叶3g,钩藤12g,牡丹皮10g,石决明24g,大青叶24g。5剂。二诊:服药后,头痛已止。续与善后以资巩固。
生地黄12g,当归12g,白芍10g,川芎3g,天麻10g,石决明30g,钩藤12g,石菖蒲3g,荷叶1张。服8剂后,多年的头痛痊愈而未复发。
按:本例偏头痛,经久不愈,营血已虚,血虚生风,又兼肝火上炎,风火相煽,故头痛欲裂,虚实夹杂,采用滋阴养血补其虚,清热息风增其实,虚实兼治,使多年头痛而获愈。
医案出处:《湖南省老中医医案选——廖仲颐》
验案3
沈某,女,成年。1973年11月10日初诊。
肝血不足,客邪乘之,症见头痛常作,睡眠不佳,寐易惊醒,属正虚邪扰之象。血压11.7/6.65kPa,白细胞4×109/L,血小板110×109/L,月经正常,白带较多。先解肝经之邪为治。
赤芍、白芍各6g,川芎2.4g,白蒺藜9g,蔓荆子4.5g,钩藤6g,生牡蛎12g,木通2.4g,薄荷1.5g,夏枯草6g,菊花4.5g。5剂。
11月17日二诊:药后带下见瘥,自诉头胀痛以左额为主,甚时则泛呕,脉濡缓。治以平肝养血为主,温通脉络为辅。
炒白芍9g,当归9g,蔓荆子9g,沙苑子9g,川芎1.5g,生牡蛎12g,吴茱萸2.4g,地龙6g,甘草4.5g,制附子4.5g,干姜1.5g。5剂。
12月12日三诊:头胀痛已显著减轻,血压恢复正常(13.3/9.31kPa),白细胞也有提高,唯行经时尚有头痛。再以原意参温养法。
炒白芍9g,沙苑子9g,当归12g,吴茱萸3g,制附子6g,川芎3g,蔓荆子9g,生牡蛎12g,地龙6g,阿胶12g(烊化,冲服),干姜3g,紫河车12g(研粉,吞服)。5剂。
按:本案初起用平潜之法,取效不著,患者自诉头胀以左额为甚,剧时伴泛呕,根据症情及脉象分析,乃是肝血不足,寒邪入侵所致。治以归、芍养肝血,吴茱萸、制附子、干姜暖肝降浊,牡蛎镇潜于下,蔓荆子疏散于上,地龙、川芎通络以止痛,使寒散逆降,症情自瘥。三诊患者来告知,服药后头痛减轻,血压上升,续以原方加阿胶、紫河车等补益精血,滋育肝肾。
医案出处:《何任医案选》
十、阳虚寒盛
验案1
李某,女,50岁。
初诊:患头痛30年,旋止旋发,每发三五日至半个月不等。常以厚巾裹头,痛则恶风自汗,甚则肢冷身寒而状若真头痛。近因伤风诱发旧疾。脉象浮虚而芤,额上肤色白,舌质淡红无华,痛在前额、眉棱、鱼尾等处,痛时喜按喜温,向火则可少止。
辨证属虚寒之证。法当温阳补虚,益气养血。方用当归四逆汤合补血汤加减。黄芪15g,当归10g,川芎10g,桂枝10g,白芍10g,吴茱萸6g,制附子6g,北细辛3g,辛夷6g,甘草6g。水煎,分温再服。二诊:前方仅进2剂,疼痛大减。原方再服4剂。三诊:头痛全消,精神渐振。嘱守方继服,以防再发。按:急证多实,久病多虚。患者头痛多年,初因外感,屡投发散之药,致使卫阳不固,外邪易于侵袭。故用桂枝配白芍、黄芪和营卫而固表;桂枝合细辛、川芎温经络而止痛;当归补血,吴茱萸暖肝,附子温肾;少佐辛夷辛温散风。使阳气旺,阴血和,宿疾获愈。
医案出处:《湖南省老中医医案选——陈松筠》
验案2
武某,男,34岁。1972年6月30日诊。头痛数载,每10~15天发作一二次。痛作则面浮、腰酸,苔薄,脉沉小。治用温阳法。生麻黄3g,制附子3g,细辛1.5g,茯苓9g。4剂。患者仅诊1次,未再复诊。1973年3月来信,述服药后头痛宿恙显见好转,面肿退。唯开春以来,头痛又作二三次,因在外地,要求转方。又与原方4剂。
医案出处:《上海市老中医经验选编——刘鹤一》
验案3
阎某,男,50岁。
头痛隐隐切切,时或增剧。痛作则连及右半脑角;羞明,难以睁目;汗出,恶风,骨节酸痛,胸中闷窒,精神疲倦懒言;舌胖有齿痕。脉来大无力。思前方桂枝加黄芪汤未能获效者,收多于散故也。今拟散陈寒、扶正气之法更进。
麻黄3g,附子6g,细辛1.2g,生黄芪12g,白芍9g,炙甘草4.5g。
上方4剂,诸症显平。原方加熟地黄12g善后。
按:刘老医生治虚寒性偏头痛者,每喜用麻黄附子细辛汤。若脉沉细弱者,尤为宜。若有汗,恶风,脉沉小者,用桂枝附子细辛汤,效均可验。若因肝阳、肝火所致者,则当别论。徐灵胎“头风一症。往往本热而标寒……清火之药,固能愈风火轻症,或有寒邪犯脑,或有风寒外束,则温散之法固不可略。而外提之法,尤当博考也”之注,实为经验句。
医案出处:《上海市老中医经验选编——刘鹤一》
验案4
芦某,男,38岁。1972年12月28日初诊。
头痛,痛甚则呕吐已4个多月。迭经输液、打针、口服止痛片,疗效不著,乃转服中药。现头痛上至巅顶,痛甚则恶心呕吐,每逢情志抑郁、过于劳累或气候寒冷加重,近几天发作尤甚,饮食减少,呕吐痰涎酸水,右胁下不适,大、小便正常,脉象弦迟无力,舌质淡红,苔薄白微滑。血压14.63/9.31kPa。辨证属中焦虚寒,肝气郁滞,浊阴上逆。治以温中散寒,降逆止呕,疏肝理气。吴茱萸汤合小柴胡汤加减。川芎12g,党参15g,柴胡12g,清半夏10g,炒吴茱萸10g,生姜3片,大枣5枚。3剂。水煎服。1973年1月4日二诊:服药3剂,头痛减轻,呕吐亦止,饮食增加,唯胃中不适,口淡无味。效不更方,继服3剂。
1月12日三诊:头痛呕吐全止,脉沉而缓,按之无力,舌质淡红,苔薄白,食欲正常,血压15.96/10.64kPa。半年来未再发作。
按:本例头痛4个多月,痛则上至巅顶,痛则恶心,呕吐痰涎酸水,舌淡红,苔薄微滑,脉沉迟无力,上乃厥阴头痛。夫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趾……属于肝脏、联络胆腑……上出前额,与督脉相会于巅顶”。若肝经感寒,寒气上犯则发为巅顶头痛。故《金匮要略》说:“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肝主疏泄,性喜条达,若肝气郁滞,亦可助寒气上犯巅而,是以头痛每逢情志抑郁或恼怒时则加重。据上分析,病机当为中州虚寒,肝气郁滞,浊阴上逆。故选吴茱萸汤温肝暖胃,降逆止呕;择小柴胡汤和解少阳,调理气血;川芎辛温气香,能升能散,能通能行,上达巅顶,祛风散寒,效果卓著,是故伍入方中。
医案出处:《关思友医案医话选》
十一、肝肾亏虚
验案1
安某,女,40岁。1978年11月23日就诊。
头痛偏左,脘腹气胀,胃纳减退,腰酸多带,脉细弦,舌质胖。
此属肝肾两虚。治拟养肝益肾。
炒当归9g,白芍9g,菊花6g,枸杞子9g,香附9g,石决明20g,广木香6g,桑寄生9g,续断9g,菟丝子9g,炒谷芽9g。7剂。
按:本例平素有偏头痛,乃血虚风阳上扰;血虚则肝气内郁,胃失和畅,故脘腹发胀,影响受纳功能,因而食欲减退;腰为肾府,肾虚则奇脉不固,腰酸带下之症所由生也。方用当归、白芍以养血,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枸杞子、菊花、石决明益阴平肝息风阳;香附、木香芳香理气;续断、桑寄生、菟丝子益肾强腰,固摄精气,能治带下;谷芽用以养胃和中。证属虚实相兼,药亦疏补互用。
医案出处:《朱古亭临证录》
验案2
彭某,男,34岁。1932年8月7日初诊。
头项疼痛10余年。10余年前起病时即觉头项疼痛,如刺如掣,疼痛不已。经治疗后,头痛时轻时重,数日或数月复发,有时疼痛如前。近数年来,每发头痛时先觉腰部空虚疼痛,俯仰更甚,舌苔薄,脉象左关独弦,左尺独弱。《内经》曰:“腰者肾之腑,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腰部空痛者,肾虚之候。又肝肾同源,肾虚者肝常不足。肝木失养,易致肝气逆乱,上扰清窍,故首觉腰痛,继苦头痛。左脉关部以候肝,尺部以候肾,脉显肝弦肾弱,乃肝肾不足,肝气逆乱之征。治以养血滋阴,调肝补肾。
阿胶9g(烊化,兑服),枸杞子6g,熟地黄9g,山茱萸9g,醋炒银柴胡1.5g,白芍9g,醋炒青蒿1.5g,制鳖甲9g,川楝子6g,川杜仲9g。二诊:服上方3剂,腰痛已愈,头痛大减。守法为治,以防复发,改汤为丸,以资巩固。阿胶珠27g(蛤粉炒),枸杞子18g,熟地黄27g,山茱萸18g,银柴胡4.5g(醋炒),白芍27g,醋炒青蒿4.5g,制鳖甲27g,川楝子18g,川杜仲27g。上药研末,拌匀后炼蜜为丸,每丸重6g,空腹时服1丸。
服汤药3剂后,病已愈,迄后未服蜜丸,病竟未发。
按:阿胶为血肉有情之品,善能滋补阴血;枸杞子、熟地黄甘温,补血滋阴;山茱萸酸甘性平,白芍甘苦微酸,均入肝肾,补阴而敛阳;杜仲苦微温,入肾,续筋壮骨,治腰痛常用。肾藏精,肝藏血,肝肾不足者,精血亏虚也,上六味药,滋养阴血为主,故肝肾得补矣。柴胡、青蒿醋炒入肝,散肝经之风热;鳖甲、川楝子解肝郁,行肝气。诸药配伍,则邪去正复,头痛、腰痛自止。
医案出处:《万济舫临证辑要》
验案3
李某,女,26岁。
初诊:头痛半年,为左侧偏头痛,每当劳累后发作,痛时服止痛片方能缓解,疼痛剧烈时有呕吐及排便感,每月发作4~5次。诊为神经血管性头痛。脉象弦细,舌质红。
青年女性患者,从体质上考虑阴虚者为多,脉象弦细亦以阴虚肝旺为常见,舌质红亦属阴虚,拟从养血清肝为治。方用四物汤加味。
桑叶10g,赤芍、白芍各15g,川芎10g,白芷10g,薄荷3g(后下),菊花12g,僵蚕10g,苦丁茶10g,当归10g。
二诊:服药1个月,仍头痛发作4次,但疼痛较轻,未见恶心。虽然疼痛稍轻,次数未减,自述每当笔译外文资料加班过劳则发作。《内经》有“伏其所主,先其所因”之说,过劳则伤脾,加之发作时恶心、呕吐,亦属脾胃不健,乃改用益气健脾之剂。方以补中益气汤加味。
党参15g,白术10g,黄芪30g,当归10g,炙甘草10g,陈皮10g,升麻10g,柴胡10g,川芎10g,蔓荆子12g。
三诊:服药1个月,未见头痛发作,乃以上方为丸常服,以巩固疗效。共服丸方2料,服药半年,其间头痛一直未发。随访至今已6年,头痛亦未发作。
医案出处:《时门医述——时振声》
验案4
吴某,男,37岁。
初诊:头痛在前额及两侧太阳穴业已2年余,时发时止,近则发作更甚,睡时有痉象,呓语,精神日渐衰弱,口渴,脉左细软、右滑,宿有遗泄。此乃肾水亏而相火上炎,挟有痰浊,无从排泄。宜养阴降逆,化痰安神,切勿再投风药。
熟地黄15g,磁石15g(先煎),鳖甲9g(先煎),白蒺藜9g,玳瑁6g,远志6g,雨前茶3g,干荷叶1张,龙胆2.4g,石决明30g(杵碎)。
二诊:进育阴滋肾之法,经年头痛得以止,精神焕发,唯睡眠尚少安宁,胃纳见馨。拟前意增入健脾运中之品。
熟地黄12g,山茱萸9g,北沙参9g,炒怀山药9g,炙鳖甲9g,龟甲9g,远志9g,白蒺藜9g,炒白芍6g,煅牡蛎18g(先煎),生甘草2.4g。
三诊:据述头痛完全消失,诸恙均平,希长期服以杜后患。拟丸方常服,仍宗壮水以固本为要。
六味地黄丸240g,用淡盐汤送服,每日早、晚各服9g。
按:此症服讫地黄丸240g后,头痛未复发,始知偶有梦遗。因思脑为藏精之所,用脑甚痛,精不足也,精不足由于肾水亏,水亏则火旺,用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法,竟将多年宿疾,数剂而消失之。
医案出处:《上海市老中医经验选编——张汝伟》
验案5
张某,男,26岁。1943年7月5日初诊。
因头后部痛甚兼有眩晕1个多月而就诊。诊其脉弱无力,两尺更甚,尚有腰膝酸软、失眠梦遗等症,断为肾虚所致,用左归饮加味治之。
熟地黄24g,山茱萸12g,山药12g,茯苓12g,炙甘草6g,枸杞子9g,淡肉苁蓉9g,川芎4.5g,细辛1.5g。煎服5剂,头痛、眩晕均止。
1971年1月6日,患者又来就诊。已54岁,问其症状,说头后部疼痛已愈28年,今复发,不及前甚。仍用原方治疗,服6剂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