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思棠心语(上)
48532200000079

第79章 加强院地院企科技合作,推动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1)

(2004年12月19日)

中共甘肃省委、省政府决定在白银召开全省院地、院企科技合作座谈会,主要任务是回顾近两年来甘肃省院地、院企科技合作进展情况,现场考察学习白银市院地、院企合作的成功经验,总结交流各地企业及院、所、校的基本做法和体会,研究部署今后的工作。

一、紧紧围绕中心工作,院地院企科技合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为了充分发挥省内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科研成果及人才资源优势,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加快甘肃省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全省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省委、省政府于2002年提出了《关于加强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与地方和企业科技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把院地、院企合作纳入了甘肃省“科教兴省”、“工业强省”发展战略和建设科技创新体系总体规划之中。全省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意见》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和“两抓两放”的指导方针,加强领导,不断推进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与省内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合作,在促进经济社会加快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明显成效。

两年来,各地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意见》精神,加大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组织协调工作,各市(州)、大中型企业和院所、院校结合实际制定了科技合作的意见办法和政策措施,把院地、院企科技合作作为实施“科教兴省”、“工业强省”两大战略的重要内容,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重点,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目前,全省各市(州)、县(市、区)已与100多家省内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集团、上市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

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充分发挥技术、人才、设备优势,地方和企业发挥政策、资源、资金等优势,共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科技中介和地方政府联动的产学研体系、技术开发体系和科技服务体系。先后建成了“西部资源环境科学研究中心”、“精细化工石油中间体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兰州高分子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等一批行业技术开发中心、企业技术研发中心、联合实验室、省市级工程技术中心、各类科技信息网站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全省现有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1个、国家重点开放实验室6个、省部级重点开放实验室22个,国家、省、市生产力促进中心5个。目前,全省已有165个各类科研机构、2l所高等院校、5万多名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到了创新体系建设队伍中来。甘肃省的科技创新整体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区域合作能力进一步增强。

通过整合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地方政府和企业的科技资源,支持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与企业共建研发基地,合办研究所、博士硕士科研工作站、技术中心,创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新产品开发和技术服务平台,院地、院企合作成果不断扩大。据统计,到截至目前,全省重点合作项目达到400多项。

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中国西北地区山川秀美科技行动计划前期研究项目,为甘肃省旱作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走出了一条新路子。草原生态植被保护、黄河上游环境治理及黑河流域水、生态、经济综合试验示范研究等项目的实施,为提高水资源利用,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持续协调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和科学依据。中科院工程热物理所与甘肃窑街煤电公司合作,完成了我国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劣质煤热电厂循环流化床锅炉项目。中韩合作的白银市大环境绿化项目投资1071万元,完成人工造林6450亩。民乐县与天津化工研究院合作开发的无钙焙烧红矾钠新工艺被列为国家环保清洁示范工程。

在工业技术改造及新材料、新产品开发方面,中科院兰州化物所与天水海林轴承厂合作生产的金属——聚合物多层复合材料及高性能稀土自润滑材料及其部件,已在国防军工、汽车、轻工食品机械、矿山冶金石化机械及家电行业等领域广泛应用,预计到2005年年底产品销售收入达到5亿元,实现年利润5000多万元。白银公司、西北矿冶研究院、甘肃长通科技股份公司、天水星火机床公司、甘肃新天电子公司等企业单位与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中科院电工所、清华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合作的6个项目被列入国家“863”计划。靖远煤业公司与中国矿业大学、西安科技大学等院校合作的急—倾斜厚煤层长壁综放开采技术研究项目,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被评为2003年度全国煤炭工业十大科技成果之首。金川公司与中科院兰化所合作的镍钴羰基化精炼工艺与超细有色金属材料制备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项目,使该公司拥有了目前只有加拿大、俄罗斯等极少数国家掌握的先进技术,实现了镍钴有色金属资源的高值利用。甘肃稀土集团与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就稀土分离应用、长余辉荧光材料等5个项目进行了合作开发。白银星海实业公司与西北师大高分子研究所合作实施的6万吨改性沥青生产项目,总投资5000万元,投产后年实现销售收入1.6亿元。长庆油田公司与兰州地质所合作的甘肃陇东油田主要产层沉积微相与成藏规律研究项目,为油田新增探明储量2000万吨,间接经济效益达数十亿元。平凉市与中国煤炭科学总院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科技合作项目达60多个。

在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精深加工方面,“条山牌”果品获国家级、省级金奖和全国名优特新产品奖,啤酒大麦获全国农博会铜奖,条山集团公司也被确定为国家A级绿色食品果品基地。华池新堡、靖远大坝、静宁大地滩等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在与省内外院所合作中,为地方种养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起到辐射带动作用。天水昌盛食品有限公司、靖远科靖绿宝冻干食品有限公司、民乐银河集团公司等企业在与兰州理工大学、中科院兰州近物所的合作中获得了先进的保鲜加工技术,产值大幅度提高。甘南州与清华大学等院校合作生产的干酪素系列,远销东南亚及欧洲等地。良谷米、芦笋、“免淘香米”、冻干蔬菜等均达到国家A级绿色食品标准。兰州华宁科技、长城电子、定西金大地、成县红川酒厂、会宁小杂粮、靖远银洲羔羊、新西部草业、临泽雪晶等一批民营科技企业分别与兰州、西安、山东、河南、北京等地的科研院所、公司企业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陇南地区与北京大学合作引进国家高科技成果博览会金奖技术,使高效生物复合肥年生产能力达到1200吨。油橄榄、食用菌、大枣、核桃、枸杞、百合、油葵、花卉、沙漠马铃薯等一批新技术、新成果的合作引进工作进展顺利,规模逐年扩大,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中药材和新药保健品研发方面,定西市与中科院西高所、兰化所、昆明植物所合作的岷县当归GAP规范化种植实验研究项目已通过省级鉴定验收,正在申报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扶正药业“西部之光”项目开发的当归系列产品颇受消费者青睐。张掖市与清华大学合作生产的祁连鹿茸、鹿血软胶囊等系列产品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党参、黄芪、板蓝根、冬虫夏草等中药材的区域种植规模逐年扩大。

在园区基地建设方面,中科院白银高技术产业园作为中科院与地方政府合作共建的第一个高技术产业园,建设起点高,建设速度快,入驻项目多,在省内外产生了很好的影响。目前,园区共签约项目达41项,已开工建设项目22项,有10个项目建成投产,总投资24亿多元。全国唯一的疾病预防控制消杀产品研发生产基地落户园区。兰州大学国家科技园已有161家企业申请入园,有50家入驻挂牌,孵化科技项目35项。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按照“一区多园、一园多点”规划布局,正在向专业化建设方向迈进。这些园区已经发展成为甘肃省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载体,对外开放的窗口,西陇海兰新经济带上重要的技术密集区和技术辐射中心。

在软科学研究方面,兰州区域创新体系战略研究、白银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张掖市沙产业发展研究等已经取得初步成果。甘肃农业大学、甘肃治沙研究所、中科院寒区旱区研究所与景泰县合作开展的灌区风沙沿线生态经济型防风治沙体系优化配置模式、沙区综合治理技术研究等项目正在顺利实施。

二、发挥优势,创新机制,总结区域科技合作中典型经验

(一)以机制创新为动力,积极探索合作新模式

各地区、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按照经济规律和市场规则,通过构思方案,制定措施,积极推动组织构架、协调运作、投资服务、互惠互利等方面的机制创新,在科研成果转化、产业链延伸、软课题研究、新产品开发、资金投入担保等方面探索出了许多新鲜经验,创建了技术转让入股、人才引进培训、创办基地实体、科技贸易招商等新的合作模式。多数市(州)和科研机构还建立了联系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协调解决合作中出现的新问题,使院地、院企合作在广度和深度上不断向前推进。

(二)以项目为纽带,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

各地在科技合作中,普遍突出了项目载体的纽带作用,坚持合作双方双向选择、优势互补、利益共享,以发展需求提项目,以技术成果立项目,以双赢原则定协议,探索出了“引进与创新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政府推动与企业主体相结合”的科技合作之路,促进了院地、院企合作的健康发展。

(三)优化结构,增强实力,大力发展高新特色产业

科技合作中,各地牢牢把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把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把共建科技示范园区、创办各种科技实体作为合作的重要方式,围绕把地方支柱产业做大、特色优势产业链延伸、下游高附加值产品开发、地方优势资源综合利用,积极开展实用技术攻关,开发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专利技术,为形成市、县各具特色的核心技术体系奠定基础。

(四)以智力引进为根本,不断提高科技合作层次和水平

各地、各单位在科技合作中普遍采取派出与引进相结合,以引进为主的政策措施。如甘肃省同中国科学院的合作中,从兰州分院选拔了一批优秀科技人才,到市、县担任科技副职,为开展科技合作架起了全天候通道。全省多数市、县每年都聘请院所、高校的科技专家为地方和企业举办专题讲座和科技培训,特别是在天水、武威、庆阳3市进行的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中,3市聘请院士或全国知名专家学者担任地方政府的科技顾问或项目咨询专家,定期为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难题把脉诊断的形式,都是注重了智力资源的引进,使全省院地、院企合作的层次和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两年来,甘肃省院地、院企科技合作虽然取得了好的成绩,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但整体而言,深度和广度还不够。一是工作进展不平衡,有的地区、部门对开展科技合作的认识还不到位,思路还不宽,方式比较单一。有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在合作中协调能力弱,未能及时建立合作关系。二是部分企业尚未完成市场主体转换,对科技成果的需求缺乏积极性;还有部分科研单位由于体制改革尚未完成,现行的机制阻碍了合作的全面开展。三是多元化的投入与投融资风险担保机制尚未形成,影响合作项目的实施。四是区域科技资源的整合利用不充分,共享机制没有真正形成。五是对地方财政增长和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高新技术项目相对较少,亟待进一步加强。这些问题,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认真研究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