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世界五千年历史之谜(全集)
48530500000044

第44章 文化拾遗(3)

那个神秘的“铁面人”究竟是谁呢?据说在18世纪,法国国王路易十五、路易十六都曾下令调查过“铁面人”,但调查的结果却无人知晓。只是传说路易十六曾明确表示,要严守“铁面人”的秘密。几个世纪以来,人们对“铁面人”身份的猜测,众说纷纭,概括出来,有以下几种。第一种猜测认为,“铁面人”是路易十四的生父多热。这一观点从法国大革命后就开始流传。多热的父亲是前首相黎塞留的侍从,知道王室许多丑闻,多热本人是近卫军中尉,他因杀死了一个十五岁的听差而被捕。第二种猜测认为,“铁面人”是当时的法官兼警察拉雷尼。路易十三嗣后,科齐涅把尸体不是路易十四的父亲的秘密告诉了拉雷尼,后宫为了防止泄密,把他终身监禁。第三种说法认为,“铁面人”是路易十四时期的财政大臣富凯。路易十四的财政大臣富凯是带面罩的囚犯。第四种观点是由法国历史学家托拜恩提出的。他认为“铁面人”是意大利的马基奥里伯爵。他由于德罪了路易十四,而诱入法国被关在皮涅罗尔城堡。无论哪种观点,似乎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同时也有很多的漏洞。究竟谁是“铁面人”呢?时至今日,仍然是个谜,它也说明了路易十四时期政治的黑暗。也许历史为后人留下了太多的难题,也许有些难题将永远无法解开。

图坦卡蒙陵墓探秘

千百年来,驰名世界的“帝王之谷”,是考古学家们的乐园,也是盗墓贼们经常光顾的地方。这里是古代埃及首都底比斯的所在地,距今开罗市西约100多公里。自从埃及第十八王朝法老图特摩斯一世在这里建造了第一个隐蔽的地下墓室后,他的后继者们竞相仿效,经历了约5个世纪的漫长岁月,共修建了30多座法老的陵墓。

这里的古陵,由于殉葬品丰厚,历史年代久远,一直是盗墓贼们觊觎的目标。到了本肚纪初,那些古陵几乎没有一处未被骚扰、劫掠。然而,“帝王之谷”内,却有一座陵墓保存得非常完好,为后人保存下了5000多件珍贵的文物。这座陵墓的主人,就是距今3000多年前古埃及第十八王朝的法老图坦卡蒙。

撩开它的面纱,使人们大开眼界。它不仅使人们看到了3200年前新王国时期法老的葬制、礼仪以及法老本人的形貌、服饰、日常生活用品、珍贵的艺术品、车马武器等,还真实地反映了3200年前新王国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思想、宗教文化、科学技术等多方面的情况。一些考古学家激动地把图坦卡蒙的陵墓称誉为“埃及新王国社会的缩影”,应该是毫无夸张的。

1922年,当这一发现公诸于世后,举世为之震动。1972年、1976年,图坦卡蒙陵墓中出土的部分珍贵文物和一些稀世珍宝在伦敦、华盛顿展出时,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欧美观众。

几近中断的考古发掘完成图坦卡蒙陵墓的寻找和发掘工作的是英国的埃及学家霍德华·卡特。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王之谷”涌进了大量的“不速之客”,他们中既有为科学而献身的考古学家,也有心怀叵测的“旅行家”,“帝王之谷”遭到了空前的浩劫。很多陵墓被胡乱挖开了,大量的珍宝不翼而飞。就在这时,卡特也来到了埃及。他将被挖掘的王陵的主人的名字同埃及古文献进行对照研究后,断定还有一位早逝的法老图坦卡蒙的陵墓埋藏在谷内,不为人们所知。卡特在一位英国富翁的资助下,制定了庞大的科学的发掘计划,然而又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而被迫搁置起来。直至战后,他的计划才得以实施。

然而,浩繁的工程,巨大的耗资,从1917~1921年的两次挖掘又都一无所获,使卡特的资助人几乎丧失了信心。就在这事关成败的关键时刻,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传来,经科学鉴定:1907年发掘出土的某些器物是制作图坦卡蒙木乃伊大典时使用过的礼器。这说明图坦卡蒙的陵墓已经近在咫尺了。

这一科学的推断,无疑给卡特的资助人注射了一支兴奋剂,决定继续他的投资,才避免了挖掘工作的中途夭折。

挖掘终于成功了。古老而神秘的图坦卡蒙陵墓得以重见天日。这消息震动了世界,在考古和历史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南美人像之谜

在哥伦布到达美洲之前,美洲一直是印第安人的家园。但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在墨西哥和南美一些地方发现的古代艺术品中,竟出现了陶制或石制的其它种族人物的头像。

在墨西哥的特南哥地方,曾发现过一个奥尔梅克文化时代雕刻的翡翠人头像。虽然该头像的鼻部已经破损,但人们从其扁平的脸形、并不凹陷的眼窝、眉毛前额和颧骨的特点,仍然一眼就能看出,这是个中国人的头像。在危地马拉发现的另一个石雕人像,也明显地具有中国人的特征。

而在墨西哥的委拉卢克斯发现的另一个石雕人头像,一看就是个非洲黑人。那厚厚的嘴唇,圆圆的前额,明显地表现出尼格罗人种的特征,而与美洲印第安人的相貌完全不同。

在危地马拉还发现过一个石雕人头像,鼻梁又高又直,下巴上蓄着长长的胡子,看上去像个闪族人,有人认为这是石代腓尼基人的雕像。按常理说,艺术是生活的反映,古代美洲的印第安人很难雕出自己完全不熟悉的种族的人像,那么这些没有在美洲生活过的人的雕像是怎么来的呢?

关于古代中国人曾到过美洲的说法由来之久,史前腓尼基人曾到过美洲的传闻也有人相信。但是,这些毕竟还都是尚未证实的假设。最难理解的是那个非洲黑人的头像,唯一可能的解释是:黑人可能作为古代腓尼基人船队中的划浆奴隶,尚属疑问。而且就算有这样的事,又有谁会专为一个划浆奴隶雕塑头像呢?

在蒂瓦纳科著名的太阳门旁边,也伫立着48个巨石人像。人们曾经以为它们是祭神的仪仗队或侍石,如同通常的神庙前的石像一样。然而引人注目的是,这48个石像容貌各不相同。有的嘴唇厚;有的鼻梁高,有的鼻梁矮,有的耳朵大。这吸引了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的注意。经过仔细考察,他们发现,这些石像实际上表现了地球上人类各个种族和主要民族的形象。

这就是说,这些石像是在其制作者们掌握了人类各个人种和民族的基础上制作的。有的考古学家认为,如果从陈列或展览的角度去理解,才能窥见制作者们的真正意图。如果是这样,那么在美洲其它地方零星出现的那些中国人、非洲黑人和腓尼基人的石像,也就不足为奇了。然而,这些石像的制作者们又是怎样知晓人类各个人种和民族的情况的呢?南美人的样子究竟如何呢?

古印度帝国黄金藏匿地之谜

在公元15世纪中叶,秘鲁利马附近的一个土著印第安人部落,通过不断兼并邻近部落,建立起了一个奴隶制国家——印加帝国。据说,印加人非常崇拜太阳神,他们看到黄金发出光泽与太阳的光辉同样璀灿,因此特别钟爱黄金,千方百计地聚敛黄金。印加国的黄金多极了!他们国内所有神庙和宫殿,都使用了大量的黄金,大多数印加人都佩戴黄金制品和收藏着黄金。

有关印加国黄金的传说,在当时,引起了一些殖民主义者的占有欲望。

公元1525年1月,西班牙殖民者弗朗西斯科.皮萨罗,率领西班牙殖民军,开始入侵印加帝国,一心想把印加帝国的巨量黄金掠为已有。1532年,皮萨罗率军攻占了印加帝国的卡哈马卡城后,用计把印加帝国的皇帝阿塔瓦尔帕交出40万公斤黄金来赎身。阿塔瓦尔帕被迫答应了皮萨罗的要求,下令要国民向皮萨罗交纳黄金。可是,就在印加人忙于向卡哈马卡城运交黄金,眼看着巨量黄金就要落入皮萨罗之手时,谁知心狠手毒的皮萨罗却感到不满足起来,他突然变封,竟出人意料地以谋反罪名,把阿塔瓦尔帕皇帝在卡哈马卡城文场给处决了。

皮萨罗处决了印加皇帝以后不久,攻进了印加帝国的首都库斯科。他满心以为,这下子可以把印加人历来聚敛的黄金全部动掠到手了。然而,事实却与他的愿望相反。皮萨罗率军占领库斯科之后,到处搜寻黄金。他们费了九牛二虎这力,虽然也看到了一些用黄金装饰起来的庙宇和宫殿,并在库斯科城近郊的一个洞穴里,发现了一些黄金器皿和一些金子做成的螃蟹、蛇、鸟等珍贵的物品,但是找来找去,就是没有能找到传说中那么多的黄金。

皮萨罗十分震怒,誓不甘心失败。

有一天,皮萨罗听一个印加人来报告说,在印加国内的维拉贡加镇附近有一个洞穴,那里藏着皇帝弟弟阿斯卡敛集的大量黄金。皮萨罗喜出望外,当下即高速兵遣将,准备前往维拉贡加镇。然而,正当他一切准备就绪打算出发时,却突然发现来报告的那个印加人奇怪地失踪了。因此,他寻找洞穴的打算也就成了泡影。

公元1533年前后,皮萨罗不知从哪里得一个消息说,印加帝国的大量黄金在阿塔瓦尔帕皇帝遭到杀害后,被一部分印加人偷偷地运到印加帝国“圣地”的的喀喀湖中隐藏起来了。自古以来,土著印第安人就生活在湖的周围。据说,当时印加人带着巨量的黄金和宝物到了的的喀喀湖以后,便乘坐芦苇筏子向湖心划去。等到划了一段距离后,印加人就把带来的所有黄金宝物都投进了湖里。皮萨罗得知这个消息后,在1533年12月,就派部下迭戈.德尔圭罗和佩德罗.马丁内斯,前去的的喀喀湖探宝。他们到了湖上东寻西找,相继干了七八年,直到皮萨罗被暗杀而死,也没有能在湖上发现巨量黄金的下落。

皮萨罗寻找黄金接连遭到挫折,这就使得原来关于印加帝国藏有巨量黄金的传说,变得玄虚起来。当时有不少人开始怀疑传说是无中生有,但是,有不少人,特别是一些西班牙殖民者,对传说却是置信不疑。

在皮萨罗之后的一些西班牙殖民者,了解到位于印加帝国首都库斯科北面两公里处有一个名叫萨克萨伊瓦曼的要塞,那里的地道是印加人藏宝的传统之地。他们猜测印加的巨量黄金这次可能也被隐藏在那里,于是,他们就一次次到萨克萨伊瓦曼进行搜寻。萨克萨伊瓦曼要塞建在一个山坡上,共有三道用巨石砌成的墙围着,每道墙高18米。要塞一共有21个堡垒和瞭望台。在山腰较高的一座平台上有一块坚硬的巨石,它是历代印加皇帝检阅印加部队时的宝座。要塞里还建有太阳神庙、王室浴池和竞技场等各种建筑。在要塞的中央耸立着一座圆塔式建筑物,整个要塞就像迷宫一亲,十分复杂。因此,西班牙殖民者每一次进入要塞都是碰壁而回。他们在这里一次一次折腾,就是始终找不到地道的秘密入口处。

西班牙殖民者在萨克萨伊瓦曼要塞一无所获之后听人说:印加帝国的大量黄金和珍宝,也许隐藏在安第斯山脉中一个叫做马丘比丘的神秘城堡中。于是,他们又转而找起马丘比丘来。西班牙殖民者在安第斯山脉的群峰密林中出没,但是,一直寻了好久,也没有能找到马丘比丘城堡的踪影。

1911年,美国耶鲁大学研究拉丁美洲史的教师海勒姆.亚.宾厄姆,来到安第斯山考察。他的足迹几乎踏遍了大山密林中的每寸土地,后来,他找到了马丘的遗址。海勒姆对马丘比丘进行了反复细致的勘测,他发现古城堡地势险要,终年云雾缭绕,十分隐蔽。城堡内的一个祭台,竟然是用一块100多吨重的花岗石板巩起来的。还有许多用花岗石砌成的房屋,整个城堡充满着扑朔迷离的情景。海勒姆在古城废墟中夜以继日地工作,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最终他却未能如愿以偿地找到印加人隐藏的巨量黄金。

在海勒姆之后,又有不少世界各国的科学家曾经去马丘比丘考察。不过,他们的运气也并不比海勒姆好到哪里。他们使用的手段虽然各不相同,付出的劳动代价也大小不一,但是结果却是一样:谁也没有在这里找到任何文字线索;对这座古城堡究竟建于何年,仍然是一无所知。至于说这里到底是不是果真藏有印加帝国的在呈黄金,那更是一个谜中之谜了。

揭开楔形文字之谜

使劲揉搓好一块大小适宜的粘土泥板,并把棱角磨圆,然后再来削几支芦苇杆——4000多年前,一个苏美尔书吏的一天通常是这样开始的。拿起一支芦苇杆,他开始了工作:在湿润的泥板上用力画下一些奇怪的小图案。

削尖的芦苇杆留下一道道头粗尾细的笔划,形如一个个小木楔。很快,泥板上就爬满了由“小楔子”拼成的神秘符号。随后,泥板被拿到炉灶边,小心翼翼地把它烤干成砖块,而这些符号则被永恒地雕刻在了方砖上……

现在,你可以从世界历史课本上重新看到这些很“酷”的小符号,并且学到它们叫做“楔形文字”,同我们中国的甲骨文和古埃及文字一起。并称人类最早的3种古文字。不过在被破译出来之前,它曾经把无数的考古学家和古文字学家搞得一头雾水,百思不得其解:

这种“长得”既像图画又像符号的小东西到底是不是文字?它应该从哪个方向读起?是拼音还是……?它的创造者又是什么人?可以想象,最先发现这些砖块的学者们曾经把砖块拿在手中颠来倒去,完全摸不着头脑。但当时,他们已隐隐意识到,在这块遥远的两河流域土地上,足以倾倒欧洲、震惊全人类的考古大发现,将会顺着这些破旧不堪的砖块而源源不断地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