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世界五千年历史之谜(全集)
48530500000034

第34章 战史杂说(1)

科索沃战争中“特遣部队之鹰”计划缘何流产

1999年3月,科索沃的战火激情燃烧的时候,美国迟迟未向科索沃派遣地面部队,这一奇怪现象受到北约其他国家的广泛质疑。

美国的妙计是什么呢?是“特遣部队之鹰”。原来,为了赢得各成员国民众的支持,并在战争中最大限度地减少飞行员的伤亡,北约专门制订了所谓“捕获-22”战略计划,对南联盟的军事目标发动有限的空中打击。对此,美国国防部的高级官员和北约最高司令克拉克将军多次向白宫提出警告:企图靠几天的空袭使米洛舍维奇屈服是不现实的,飞机不可能摧毁南联盟的武装。对此,白宫无从回答。因为按照白宫的设想,这个任务属于“阿帕奇”。

但是,在所有的一切都准备好了之后,美国当局突然下令撤回“阿帕奇”。就这样,耗资数亿的“阿帕奇”在没发射一枪一弹的情况下,便领命按原路返回了。为什么要取消原定计划?为了探得其中的缘由,《今日美国报》资深记者达娜·普里斯特对驻欧美军40多位飞行员和指挥员以及包括7名四星上将在内的华盛顿高级国防官员进行了几个月的采访。2001年1月2日,答案终于水落石出:最终导致白宫不让“阿帕奇”参战的是拉尔斯顿等人估计出的令人沮丧的伤亡人数。

“特遣部队之鹰”司令约翰·亨德利克斯和克拉克早就告诉美国政府,任何伤亡估计都是不足信的,但在这场特别注重飞行员安全的空袭战中,最敏感的问题还是伤亡。

到了今天,一些北约和美国的军官仍然愤愤不平,要是“阿帕奇”能够及时派上场,战争早就解决了。美国陆军部长卡尔迪拉谈及流产的“特遣队之鹰”计划时愤愤不平地说:“某些人形成了一种奇怪的思维:在训练中死多少人都是可以接受的,战争中却绝对不能死人。他们给士兵们设立了一种错误的标准。”然而,按照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的一些成员和五角大楼官员的说法,之所以取消计划,并不是过于担心人员伤亡,他们的理由是:“特遣部队之鹰”存在许多问题,它太脱离常规了,抵达阿尔巴尼亚太慢了,它不可能消灭足够多的敌方目标,从而彻底使战争进程改变。何况5月中旬,A-10飞机已经参战,“阿帕奇”就更没有参战的必要了……

不管怎样,“特遣部队之鹰”终于胎死腹中,留给美国的是一肚子的牢骚和不平,也许还有其他……真可谓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美军在海湾战争中为何未将萨达姆彻底推翻

美国政坛父子总统并不多见。老布什卸任之后没几年,小布什便子承父业,在总统大选中险胜戈尔荣登总统宝座。不知是不是父子连心的缘故,如今小布什所遇美伊之争竟与当年老布什在任时如此相似——非常棘手。无怪乎美国朝野部分党人近期纷纷对老布什11年前没有“斩草除根”多有怨言。这也许也是小布什子承父业的“财富”吧。

第一次海湾战争中,老布什发动“沙漠风暴”行动,围伊救科,但终未对萨达姆一剑封喉。老布什何以要留此隐患,产生爆发第二次海湾战争的可能呢?

很多学者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总结他们的看法,不外乎以下几点:

第一,美国担心对萨达姆逼得太急,伊拉克将使用生化武器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同归于尽的结果是美国不想看到的。

第二,当年如果美军进入巴格达,萨达姆在情急之下,很可能点燃当时已经开发的石油矿。

第三,如果美军乘胜进入巴格达,推翻萨达姆的政权,伊拉克的政局当如何处置呢?这也是当时困扰老布什的一个很重要因素。如果萨达姆政府垮台后,在伊拉克建立一个亲美政权,才符合美国政府的战略利益。伊拉克最大的反对派组织——伊拉克国民大会是美国非常看好的“伊拉克代理”,但其所作所为却令美国政府感到非常失望,因为它滥用美国援助、无法招募新成员、甚至内部出现分裂。更让老布什头痛的是,萨达姆垮台之后,伊拉克难免陷入地方势力争权夺利的混乱局面,到时候,美军就不得不在伊拉克派驻军队以维持地方秩序。在中东这种事故多发地区,美国将为维持地方秩序大伤脑筋,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也未必能控制住,到时也许会形成“赔了夫人又折兵”的结局。

此外,还有一个“权力真空”问题。如果萨达姆政权倒台,势必将影响整个中东地区局势,并将影响到世界石油市场。而土耳其则担心萨达姆倒台后,伊北部库尔德人乘机建国,诱发土耳其1500万库尔德人要求独立。沙特则担心伊南部什叶派反对势力投向同派的伊朗,如果伊朗过于强大,对美国也是不利的。为了稳定战后的局面,防止发生分裂,美国必须寻找一个能威震四方的领袖人物,而此人只能从伊反对派中寻找。但伊反对派派系林立,力量分散,且内部争斗不断,难以产生美国所期待的人物。

如此看来,父子俩是如此的好战,而且似乎小布什完全没有必要埋怨老爸,毕竟当年老布什也是身不由己。但伊拉克这个始终被美国视为敌对政权的国家,在海湾地区所处的重要战略地位和丰富的石油资源控制权又是个不可不加以警惕的危胁。小布什何去何从,还得三思而后行。

古罗马起义将领斯巴达克为何率军南下

公元前73年,一场由斯巴达克领导的世界古代史上最为波澜壮阔的奴隶起义爆发了,这场声势浩大的起义以反对罗马奴隶主统治为目的,起义曾经席卷整个意大利半岛。古罗马军惊慌失措。

当斯巴达克起义军将克劳狄乌斯和瓦利尼乌斯的围剿接连粉碎后,斯巴达克曾拟订了一个北上计划:“全军向阿尔卑斯山前进,越过高山,北上出境,返回故土。”重获自由,这也是人之常情。不过副将克里克苏对斯巴达克提出的这个计划坚决反对。随后,克里克苏率领2万人愤然出走,不幸被官军消灭。斯巴达克率军继续北上,将楞图鲁斯和盖利乌斯的前堵后追挫败,义军一度攻打到阿尔卑斯山脚下的穆提那城。但斯巴达克此时突然放弃北上计划,率领全军调头南下。

罗马元老院害怕起义军会攻打罗马城,立即派独裁官克拉苏带领8个军团前往镇压奴隶起义。克拉苏采用古老的《十一抽杀律》:凡战败或临阵脱逃者,10人当中抽签选出1人处死。如此严明的军纪使罗马军队的战斗力大大提高。

被赶到意大利半岛南端的布鲁提翁的起义军准备渡海去西西里,但却失败了。克拉苏下令在半岛最南端挖了一条两端通海的大壕沟,企图将起义军的退路截断,将起义军就地歼灭。起义军尽管奇迹般地冲过封锁,但损失巨大,不久就陷入困境。罗马元老院又在此时命令鲁库鲁斯从马其顿、庞培从西班牙回师,会同克拉苏从东、北、南三面包围起义军。

在这个紧要关头,起义军内部牧民出身的康格尼斯不同意撤离意大利半岛,带领1.2万起义军离开队伍,结果很快被克拉苏消灭。

公元前71年春,起义军与官军举行了一场最后的决战。双方在阿普里亚境内展开激战,斯巴达克和6万名部下英勇战死,官军把被俘的6000名起义军全部钉死在从卡普亚到罗马大道两边的十字架上。

尽管起义失败了,但确实沉重地打击了罗马奴隶主统治者。2000多年来,人们也对这次起义提出不少疑问:比如,斯巴达克曾一度制订北上出境计划,如果认真施行这个计划,他们离开罗马返回色雷斯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么他放弃北上计划的原因究竟是为什么呢?

当斯巴达克最初制订北上计划时,起义军内部已出现严重分裂:副将克里克苏率2万人出走,结果被官军很快歼灭了。起义军内部的第2次分裂也发生在斯巴达克提出渡海去希腊的时候,牧民出身的康格尼斯对撤出意大利半岛的主张坚决反对,带领1.2万人离开队伍,结果被克拉苏消灭。

看来,起义军内部始终在去与留的问题上存在严重的分歧。这与起义军来源有很大的关系:斯巴达克等人是来自色雷斯的角斗士,有很强的乡土意识,希望有朝一日能回归故土色雷斯。而另外一些起义军过去是罗马破产农民,不愿意离开罗马。这种强烈的本土意识使他们在大敌当前时意识不到真正的危险而团结起来。

研究者认为,斯巴达克计划的改变缘于客观形势的变化。起义之初,敌强我弱,斯巴达克感到很难对付罗马官军,不宜久留罗马,所以他拟订北上计划,先在敌人力量比较薄弱的北部地区发展自己,争取早点翻越阿尔卑斯山返回故土。但北上途中的节节胜利,尤其是起义军将罗马执政官克劳狄乌斯、名将楞图鲁斯和盖利乌斯的围剿接连挫败之后,声势大振,敌我力量对比出现了一点变化。起义军因此变得自信起来:觉得可以留在罗马“一搏”。

第二种意见认为:阿尔卑斯山的恶劣条件改变了起义军北上翻越山岭的计划。他们提出,阿尔卑斯山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是欧洲最高的山峰,许多山峰终年积雪,山上气候千变万化。12万起义将士到达阿尔卑斯山脚下时,身上的单衣无法御寒,再加上起义军给养不足,没有办法,只好取消了北上计划。

还有人认为,斯巴达克改变北上计划是因为想到缺乏意大利北部农民的支持。

当然历史不能重写,如果斯巴达克继续北上,并且成功地翻越阿尔卑斯山,返回了色雷斯,结果会如何呢?罗马官军是想把斯巴达克逐出本土而完事大吉还是要将其一网打尽才罢休?这些仍然还是谜。但是无论怎样斯巴达克起义的轰轰烈烈之举在历史上是无法更改的。这道战争风景也在影响着后人。

古罗马军团失踪之谜

中国和古罗马远隔万里,中间有荒原大漠和高山雪岭横亘相阻,且两国从未有过交战,罗马军团何以能流落至中国西部的甘肃,是虚本的杜撰,还是历史的真实?这一千古之谜一直困惑着罗马乃至全世界的历史学家。

近年来,关于2000多年前的一支古罗马军团失踪之谜,和该军团是否流亡到甘肃,并被汉政府安插到永昌县者来寨,筑有“骊革”城堡的课题研究,引起了一场炽热的学术争鸣,并被新闻界炒作得沸沸扬扬。

这桩历史悬案起因于一场惨烈的争霸战争。

这是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公元前53年,即西汉甘露元年,西距中国4000英里的古罗马帝国正处在剧烈的变革时期。到处笼罩着硝烟。当时,古罗马帝国执政官之一的克拉苏为了与已形成鼎足之势的凯撒、庞培争夺霸权,决定向东扩张势力,掠夺金银珠宝和占领地盘。于是率7个军团,4.5万人的精锐部队,越过幼发拉底河,发动了对古帕提亚王国(安息)的侵略战争。在激烈的卡尔莱战役后,英勇善战的安息军兵诱敌围歼罗马军团于荒漠深处,残部从亚美尼亚撤出时又遭袭击,克拉苏被俘斩首。

同时,克拉苏长子普布利乌斯率精锐的第一军团6000余人,从这场噩梦般的战争中突围东逃,辗转于防御薄弱的安息东部防线。33年后的公元前20年,罗马帝国和安息签约言和,并相互遣返战俘。当罗马帝国要求遣返在卡尔莱战争中被俘的官兵时,安息国当局否认其事。罗马人惊奇地发现,当年突围的古罗马第一军团6000余人神秘地失踪了,遂成古罗马历史的一大悬案。

历史学家研究认为,普布利乌斯率领的古罗马第一军团6000余人,最后流亡到西域康居国(今哈萨克斯坦境内),为在此称雄的北匈奴郅支单于所收容。

据《汉书·陈汤传》记载:公元前36年,汉西域都护甘延寿、付校尉陈汤,率4万将士西征匈奴郅支单于于郅支城,并“生虏百四十五,降虏千余人”。

陈汤在战争中发现一支奇特的军队,以步兵百余人组成夹门鳞阵、盾牌方阵,土城外设有重木城。这一战法只有罗马军队采用。史学家认为,这支军队当属卡尔莱战役中溃退并失踪17年的罗马残军无疑。陈汤将其俘获,并带至甘肃永昌县境内,汉政府在祁连山麓始置“骊革干县城”以安置战俘。几乎在罗马帝国向安息要求遣返战俘时,西汉的版图上出现了一个定名为“骊革干”的县城。从《汉书》到《隋书》都有准确无误的记载,这为破解古罗马军团失踪之谜这一悬案,开启了一扇大门。

关于古罗马军团失踪之谜与骊革干古城的学术研究时日已久。

1947年,英国著名的汉学家德效称元前20年寻找其失踪的军团时,这一军团已在9年前鬼使神差地落户在祁连山下,这比马可·波罗的中国之行要早1300年。

1988年,记者出身、时任澳大利亚南部阿得来德大学历史学教授的戴维·哈里斯,为揭开这一历史悬案来到中国。

1989年,他辞职后来到兰州大学,一边教授英语,一边与西北民族学院历史系教授关意权、兰州大学历史系教师陈正义、前苏联学者费·维·瓦谢尼金等学者一长钟圣祖也一直醉心于这一课题的研究。尽管当时由于出土实物佐证的不足,有学者提出了众多质疑,但大多数学者仍坚信,永昌骊古城就是西汉安抚罗马战俘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