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是西部内陆少有的渔业优势省区。近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立足资源优势,不断创新渔业发展思路和模式,大力发展适水产业、稻田养蟹,发展空间不断拓展,产业形态不断丰富,综合效益不断提升。2010年,全区水产养殖面积达到65万亩,水产品产量12万吨,水禽养殖近200万只,休闲观光渔业场点178家,渔业产值达18亿元,从渔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500元,全区渔业发展呈现出多元、立体、休闲、生态等特点,成为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的优势产业。“十二五”到来之际,自治区倾力打造“黄河金岸”,为渔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作为水产工作者,我们要借助黄河金岸建设的机遇,坚持科学发展观,着力打造黄河金岸生态渔业产业带,真正将黄河金岸建设成为永不休渔的“塞上鱼场。”
一、打造黄河金岸生态渔业产业带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首先,打造生态渔业产业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消费模式。”水域生态系统同森林生态、草原生态等一起,共同构成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自然生态环境,对维持地球生物圈的物质和能量循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湖泊湿地生态系统,既是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方面,又是检验一个地区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宁夏拥有各类宜渔资源300多万亩,其中宜渔湖泊湿地180万亩。这些湖泊湿地是极其重要而又特殊的水域生态系统,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蓄洪水、美化环境、调节气候的重要功能。无数种类的水生动植物在这里生存、繁衍,湖泊湿地已成为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发源地。黄河金岸生态渔业产业带建设,立足于湖泊湿地的开发、保护和利用,涉及低洼盐碱地的湖泊化改造,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通过黄河金岸生态渔业产业带建设,可以使一些长期荒芜的低洼盐碱地变为永久性渔业湿地,使一些退化萎缩的湖泊湿地得到修复和保护,促进资源保护和环境改善,促进水域生态系统内的物质良性循环,维持水域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此外,渔业湿地还有较强的碳汇功能。水生植物、淡水鱼、淡水藻、虾、蟹、螺、贝等水生动物都可大量吸收和移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被称为“碳汇渔业”,是蓝色低碳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生态渔业产业带不仅有着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还可强化碳汇功能,赚取碳汇信用额度,增强我区碳汇储备潜力。
其次,打造生态渔业产业带是建设全面小康的内在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核心内容。建设全面小康社会,重点在西部,难点在农村。实现农村的全面小康,一是农村经济要有较大发展,农民收入要有较大提高;二是温饱问题解决以后,要改善城乡居民的食物结构,变“吃粮为主”为“粮肉果结合”。当今世界,包括水产品在内的动物性食品供给状况是现代物质文明的重要内容,是一个民族消费水平、健康水平的具体体现。水产品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是人体蛋白质最理想的重要来源之一,且水产品富含多种脂肪酸和人体所需维生素,蛋白质品质优于其他食物,对人体健康具有特殊的生理功效。由此可见,渔业是支撑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的重要产业。2010年,我区人均水产品占有量16公斤,低于全国人均38.4公斤的水平,更低于世界人均64公斤的水平。据悉,正在起草的《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到2020年我国人均水产品消费要达到46公斤,按此计算,今后10年我区水产品产量要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1.5番才能达到小康型消费需求。目前,水产品供大于求只是反映出供给大于“有购买力”的需求,而不是大于人们的“营养”需求。随着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水产品的需求量将会成倍增长,这就为我们打造生态渔业产业带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
再次,打造生态渔业产业带是建设黄河金岸的内在要求。黄河金岸既是一个地域概念,也是一种发展理念。打造黄河金岸是自治区党委、政府立足宁夏区情,深化对资源禀赋转化规律再认识,创造性践行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大战略。胡锦涛总书记考察宁夏时称赞黄河金岸建设是一件一举多得的好事。黄河金岸是宁夏的城镇集聚带,也是产业经济的“增长极”。沿黄河城市群不仅分布着全区能源、化工、造纸、冶金、建材和新材料等重要的工业产业,而且引黄灌区还是西部地区同成都平原、关中平原、河西走廊和伊犁河谷并称的五大粮仓之一,被中外经济学家誉为“发展现代农业不可多得的地区”,分布着生物药业、清真牛羊肉、乳制品、粮油食品、脱水蔬菜等农产品加工业。在加快特色优势产业向黄河金岸集聚升级、建设引黄灌区现代农业示范区的进程中,渔业是最具先导性和竞争力的产业。鱼儿离不开水,鱼靠水而繁衍,这是渔业的生物学特性所决定的;黄河流经宁夏397公里,造就了300多万亩宜渔滩涂,银川平原自古就有“塞上江南、鱼米之乡”的美誉,是渔业得天独厚的资源和传统优势。自治区主席王正伟明确提出:要“坚持把黄河两岸土地治理与优质粮食、枸杞、水产等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有机结合,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一批园艺产业园、枸杞观光园、水产养殖园,采取行政措施与市场机制结合的办法,示范推广适水产业、稻田养蟹。”按照这一要求,我们要把打造生态渔业产业带纳入黄河金岸建设一盘棋中,科学规划,优化布局,加大投入,加快建设,到2015年,使全区水产养殖面积达到100万亩,水产品产量达到25万吨,实现渔业总产值30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8.5%,从渔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万元,使生态渔业产业带成为黄河金岸的标志性产业。
二、深化资源禀赋认识,创新生态渔业发展思路
宁夏唯黄河而存,依黄河而富,靠黄河而兴,发展渔业条件得天独厚。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国务院出台的《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就对包括渔业在内的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作出了明确的指示;中央《关于进一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指出,要积极培育沿黄经济区,渔业也在政策扶持之中;随着国家海洋捕捞“零增长”战略的实施,大幅增加水产品产量的重任落在了淡水养殖上,使淡水渔业发展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相适应,是今后我国渔业发展的重要目标取向,宁夏应该而且有能力作出积极的贡献。目前,宁夏拥有宜渔低洼盐碱荒地100多万亩,宜渔湖泊湿地180万亩,这些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率仅为17.8%,发展潜力巨大;引黄灌区100多万亩水稻,具有发展稻田养蟹(鱼)的资源条件,现在稻田养蟹只推广了5万亩。更重要的是,经过近30年的发展,渔业的市场化、产业化程度已领居农业各产业之先,基本实现了由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向合作化、规模化、产业化的转变,全区各类渔业合作组织达100多家,初步形成了养殖生产、渔需物资供应、技术服务、水产品销售一体化的发展格局。“宁夏鱼”已稳定占领内蒙古、甘、青、藏、新等西部省区和“京津唐”地区,形成了强势的品牌效应,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水产品供应基地。
良好的产业政策、资源禀赋和市场前景,为“十二五”期间宁夏渔业的跨越式发展创造了十分利好的条件。我们一定要创新思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提质、扩量、增效、生态、安全”为目标,实施渔业“四大工程”,加快“四区两线”推进,建立健全生态渔业支撑保障体系,加快宜渔资源开发利用,不断优化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加强渔业基础设施建设,转变渔业发展方式,全面提升渔业整体素质和效益,努力把黄河金岸生态渔业产业带打造成为引领西部、示范周边、面向全国的生态渔业示范区。
三、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好渔业发展“四大工程”和“四大体系”
“四大工程”:一是“休闲渔业工程”,加快推进现代渔业先导区建设。以银川地区为重点,围绕创建“两个最适宜”城市目标,适应人们追求休闲舒适生活方式的新需要,充分发挥区位、市场、科技、资本等要素优势,加快推进养殖集约化、产业园区化、生产标准化和渔业多功能化,积极发展集观光、休闲、科普、旅游、度假等功能为一体的休闲渔业,以此推动渔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银川地区现代渔业先导区的形成与发展,提高渔业经济综合效益。到2015年,休闲渔业园区发展到1000家,产值占到渔业产值的三分之一以上。二是实施“适水产业工程”,加快推进适水产业开发区建设。以石嘴山市、农垦国有农场、青铜峡市、中卫市等地为主体,发挥宜渔资源丰富、光热条件充足、渠道畅通的优势,加大对外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宜渔低洼盐碱地开发利用。通过“以渔改碱”的工程和技术措施,开发建设一批集中连片的人工池塘、湖塘和大水面养殖基地,加大老池塘标准化改造,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水质检测设备,大力发展淡水鱼、虾、蟹等名优水产品和水禽养殖,积极开展水生植物、水生蔬菜等标准化、规范化种植,大力发展水上休闲旅游,形成多种产业形态竞相发展的格局。到2015年,水产养殖、水禽养殖、水生植物种植和水上休闲旅游相配套的适水产业面积由目前的20万亩提高到40万亩。三是实施“渔业湿地保护工程”,加快推进生态渔业示范区建设。以沙湖、星海湖、阅海湖、鸣翠湖、天湖以及中南部地区水库塘堰等为重点,充分发挥水域广阔、生态环境良好的优势,加强水体生态修复与保护,加大渔业资源增殖放养力度,实行保护性捕捞,积极发展绿色、有机水产品生产。到“十二五”末,基本建成银川鸣翠湖、阅海湖和贺兰三丁湖、吴忠河滨、平罗镇朔湖、石嘴山简泉湖、中宁天湖、青铜峡翠鸣湖、中卫河滨8个渔业湿地或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区,保护面积27万亩;建成黄河宁夏青石段大鼻吻、卫宁段兰州鲶和沙坡头段鸽子鱼3个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保护面积64万亩,将宁夏湖泊湿地建设成为生态渔业示范区。四是实施“稻蟹工程”,加快稻蟹生态种养示范区建设。引黄灌区100多万亩稻田具有发展稻田养蟹的条件,目前已推广5万多亩,取得了养蟹增收、稻米提质的生态经济效益。“十二五”期间,要进一步优化技术集成,加大推广力度,密切稻蟹生物耦合,使稻田养蟹发展到20万亩。稻蟹工程主要包括田间改造、蟹苗培育、成蟹育肥、技术培训、技术服务、河蟹饲料研发生产等,我们要统筹规划、系统运作、分年实施,整体推进稻蟹生态种养示范区建设,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占地不争地,用水不争水”和“一水两用、一地双收”,既提高土地产出率,增加农民收入,又为打造“蟹田”有机米、提高宁夏大米附加值创造条件。
“四大体系”:一是水产良种繁育体系。以草鲢鳙等养殖主导品种和黄河鲤、黄河鲶等土著鱼类为重点,建设宁夏黄河鲶原种场、黄河鲤良种场和宁夏水产良种场3个自治区级原(良)种场,配套提高中卫、中宁、吴忠、平罗、青铜峡、贺兰、永宁等市县级水产苗种繁育示范场,在全区形成以自治区良种繁育中心为核心,银川、石嘴山、吴忠、中卫规模化苗种繁育场为骨干的多层次、多元化良种繁育体系。二是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宁夏水生动物疫病防控中心,扩建宁夏渔业环境与水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和银川市、石嘴山市、吴忠市、中卫市等地市级水生动物防疫站,不断完善县(区)级监测站,开展病害预测预报、水域环境监测、水产品质量检测和水产苗种检疫工作,加强水产养殖投入品使用监管,引导和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建立水产品农药残留速测站(点),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预警及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构建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三是渔业市场信息体系。重点完善自治区市县三级信息网络,构建立足本区、辐射西北、面向全国的市场信息平台,强化信息服务,完善水产品、水禽生产、销售和消费信息的收集发布制度,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更好地发挥市场信息对生产流通的重要引导作用。四是渔业标准化体系。制(修)订和完善主要品种苗种繁育、水产品健康养殖、渔业病害检测、水域环境检测、鲜活水产品储运等地方标准或技术规程,加快各类渔业标准化养殖园区或基地建设,积极开展标准化技术培训、示范、推广和普及工作,不断提高渔业标准化养殖水平,以渔业标准化推动渔业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