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腐病有以下三种病原菌:
(1)干腐病,病原菌为不完全菌类的一种,在5℃~40℃下生存,生长适温为25℃~30℃,可形小型和大型分生孢子,后者为镰刀状。该病以种芋为主要传染源,也有土壤传染,生育期或贮藏期中任何时候均可感染,高温时感染率更高。如感染时期早,球茎出现表皮粗糙症状,如在生长后期感染,则成暗黑色干腐症状。感病的种球茎在贮藏中如遇高温、高湿,则密生白色棉花状的霉而后干腐。如以感病种球茎种植,重病者只残存表皮而完全腐败;即使是轻病种芋,也可侵入叶柄基部的新球茎,并表现地上叶体黄化。一般从7月下旬开始,叶尖先黄化,再发展到叶柄基部,出现数条纵折。新球茎变黑,表皮粗糙凹陷,并侵染周围的根,使其腐败、消失;叶柄基部维管束褐变,地上部凋谢,8月中旬以后,全株黄化倒伏。该病不像其他土传病害呈块状发生,而多为全地块散发。
土壤中有机物多,发病增多,特别是施用鸡粪有助长发病的趋势,土壤干燥发病多,沙壤土比壤土和黏壤土发病多,土壤pH为6.5时发病最多。
该病原菌除感染魔芋外,还可感染甘薯、马铃薯及其他根、茎类作物。该病是连作病害的主要原因之一。
(2)根腐病,病原为真菌,以卵孢子越冬为第二年的发病源。以土壤传染为主,在土表13厘米左右菌密度较高,在25厘米深层土壤活动缓慢。也有种芋传染,肉眼判断为健康的种芋,发病率也可能有5%~20%。地温达15℃即可能发病,30℃为发病适温,37℃为最高温。在土壤pH为5.5~6.5时发病较多,5.0以下和7.0以上发病受到抑制,土壤偏酸发病多。施用未腐熟、中熟堆肥和稻草的地块发病较多。土壤水分多的地方发病多。连作严重助长发病,发病率达93.3%,而与其他作物轮作发病在5%以下,应与非根腐病寄主作物如禾本科、豆科、甘薯等作物轮作。
该病菌可侵染魔芋根、根状茎、球茎和叶柄基部。最初,部分根呈水浸状乳白色腐败,继而变成紫色至褐色,全根腐败。因此,病株极易拔起。展叶前后,小叶逐渐褪色、黄化、凋萎、叶柄产生纵向皱纹,最后倒伏枯死;有的在出芽后还可侵染叶柄基部,发生紫色水浸状软腐症状而倒伏。
病株的球茎有时可在生长过程中腐败消失。轻病者球茎部分腐烂,与健康部形成界限分明的愈伤组织,成为畸形。根状茎发病初呈水浸状腐败,继而成紫色至褐色腐烂。该病在田间呈块状发生。
(3)干性根腐病,其病原菌有许多菌系,其生长温度为28℃~30℃,4℃以下或34℃以上完全不生长。该菌系一般在土壤表面生活,腐生能力强,可引起藜科、十字花科、菊科和菜豆的苗立枯病,寄主范围很广。
该病主要是土壤传染,以菌核在土中越冬后,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是否有种芋传染及其发生条件等,尚未查明。但下种后如遇高温、干燥气候,则一般发病多,如施用未腐熟有机物也可助长发病。
该病发生在根、根状茎、球茎、叶柄和苞叶等部位,在展叶后立即出现小叶黄化、叶柄凋萎。当地上部出现轻度黄化时,地下部的根已褐变,进而出现黑褐色坏死。当叶柄凋萎时,根已完全腐败消失。这些症状如在生育初期发生,则球茎萎缩,不能肥大,成为未成熟球茎。如遇连续高温,出芽时可发生黑色腐败的“芽腐”,生长期叶柄的地际部或稍上部发生黑色坏死斑的“叶柄腐烂”,刮风则倒伏,展叶后也可发生小叶卷曲的“叶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