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为真菌齐整小核菌,其无性世代为害魔芋。菌丝初为白色,后变为黄褐色,往往形成菌丝束,还能紧密集结成菌核。菌核球形,初白色,后茶褐色,直径1~2毫米,或有更大的。菌丝在自然情况下很少产生担子和担子孢子,病菌寄生范围广泛,有近100科、500种植物。病菌还有很强的腐生性,在落叶、杂草上均能生长,温度范围为13℃~38℃,最适宜温为30℃~32℃,最适pH为5.0,如pH达8.0时,菌丝菌核均不能生长萌发。病菌以菌丝和菌核在土壤中、球茎上、病残体中、杂草上、堆肥中及作物根际越冬,并成为初次侵染原。菌核在土中可存活5~6年,在干燥土中存活更久。菌核多存在于3~7厘米表土层中。在堆肥中也可查到菌核。菌丝可在土中腐生。菌核(包括由菌核萌发的菌丝)可经直接接触或从伤口侵入寄主。菌丝沿土表传播、侵染,病株和健株接触可直接传染。菌核可随灌溉水漂流或农事操作使泥土移动而传播。带病种芋还可远距离传播。本病发生期稍迟于软腐病,8~9月高温高湿季节易于流行,干旱年则发病轻,连作地、种芋不消毒、地势低、酸性土、疏松沙壤、前作为寄主作物、施带菌肥料、施氮肥过多、土壤和空气湿度大者发病均重,相反就较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