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如何科学栽培扁豆、豌豆
48527000000087

第87章 豌豆常见病害有哪些?如何防治?

(1)白粉病。发病时,叶片正面病斑最初为淡黄色,以后逐渐扩大成不规则形的病斑,表面被白粉。叶背面呈褐色或紫褐色。发病严重时,病部散生黑色小粒点,叶片枯黄甚至脱落,嫩茎于缩。

防治方法:提倡综合防治,首先应尽量选用抗病品种。播种时进行种子消毒,一般用相当于种子重量0.3%的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拌种。或用50%多菌灵与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按1∶1比例混合后拌种,用药量也是相当于种子质量的0.3%。在栽培管理中,注意轮作倒茬,合理密植,降低田间湿度,施足底肥,增施磷钾肥,以提高植物体的抗病能力。

发病初期,选择高效低毒的农药进行防治。可用1份硫磺粉与3份石灰粉混合撒施叶面,或用0.3波美度石硫合剂喷叶面。还可选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2000~3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每隔10~15天喷雾1次,连续喷2或3次。

(2)褐斑病。褐斑病也是危害叶、茎蔓和豆荚。主要症状是,在叶片上和豆荚上病斑圆形,淡褐色或黑褐色,边缘明显。茎上病斑椭圆形或纺锤形,凹陷。发病后期,病斑上产生黑色小粒点。

防治方法:选用抗病品种,实行合理轮作,精选无病种子,加强田间管理。发病初期可用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或用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用50%多菌灵10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喷2或3次。

(3)根腐病。主要危害根及茎基部。其症状是:主侧根部分变黑,纵剖病根,维管束变褐色或红褐色,发病严重的其基部缢缩或凹陷变褐,病部皮层腐烂,致使植株矮化,叶片变小,下部叶片先黄化,并向上发展,最后全株发黄枯萎。因此,荚数减少,籽粒秕小,产量降低。该病为土传病害,可经土壤、病残体或种子传播蔓延,发病适温为24℃~33℃,菜地低洼、土壤黏结、多年重茬、基肥不腐熟,加上天气高温高湿,根腐病发生严重。

防治方法:与非豆科作物合理轮作,选用前茬非豆科的田块种植。及时清理植物病残体,有条件时可进行土壤消毒。用药剂拌种也是有效的防治方法之一,用于拌种的药剂可选福美双、多菌灵、百菌清,效果最好的种子处理剂是2.5%适乐时,使用比例为0.5%。将种子进行浸种,待种子吸饱水后,沥干种子,将沥干的种子及稀释好的适乐时倒进一个事先准备好的塑料袋中,使种子与药液充分接触,将已拌好药剂的种子稍晾干,即可播种。注意种子不能在萌发之后才拌种,拌种时不能用手或其他用具去搅拌,以免破损种皮,影响发芽。

发病初期是药剂防治适宜时期,施药效果以药液灌根为佳。可选用95%绿亨1号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或80%绿亨2号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20%噻菌铜悬浮剂500倍液灌根。灌根的间隔期为10~15天,共灌2~3次。可用于灌根的药剂还有恶霉灵、多菌灵、敌克松等,上述药剂也可采用喷淋的施药方法,可以减轻对土壤的污染。喷淋的间隔为7~10天。

连续使用一种农药,会产生抗药性。所以,施药时应注意不同农药的交替使用。另外。夏秋高温季节不宜使用敌克松、三唑酮拌种,以防产生药害。

(4)褐纹病。豌豆褐纹病又称黑斑病,危害叶、茎蔓和豆荚。叶片发病后,产生黑褐色斑点,扩大后呈圆形病斑,周缘淡褐色,中央黑褐色或黑色,病斑上有2或3个不规则轮纹。茎部发病多发生在基部,发病部位紫褐色或黑褐色,逐渐向四周扩展以致环绕茎部,并使叶片黄化,严重时造成整株死亡。荚果受害部位呈黑褐色或褐色,圆形病斑上常有分泌物溢出,干后变粗糙呈疮痂状。

防治方法:选用无病种子,并对种子进行消毒,采用合理的轮作方法。栽培时选择排水良好的地块,采用高垄栽培,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的抗病性。发病初期可用50%混杀硫悬浮剂5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等进行喷雾防治。重点喷茎基部及其周围土壤。

(5)锈病。主要危害叶。发病初期叶片和茎上出现黄白色小斑点,后变成黄褐色。扩大后表皮裂开散出红锈褐色粉末,影响光合作用,严重时整个叶片枯死。在遭受低温冷害侵袭,土壤湿度过大,植株徒长等条件下易发病。

防治方法:采用抗病品种和选用无病种子,并进行种子消毒。一般用多菌灵或福美双拌种,每100千克种子用药0.6~1千克。发病初期可用波尔多液喷洒叶面,硫酸铜、生石灰、水的比例为1∶2∶100,用药量每亩施用100千克。其他药剂还可用25%粉锈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0%萎锈灵乳油800~1000倍液,或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等喷雾防治,每隔7~12天喷1次,连续喷2~3次。

(6)豌豆枯萎病。又称尖镰刀菌萎凋病。发病后植株矮化,叶片枯黄,多在结荚前或结荚期死亡。有的植株即使不死,也不结荚或少结荚,病部主要在茎基部,发病后茎的基部膨大,剖开后可见维管束组织变黄色或褐色,最后转为黑色。在土壤潮湿或多雨的条件下病部出现橙色霉状物。

防治方法:目前主要采用抗病品种和进行农业防治。农业防治中主要是采用轮作倒茬,保持适宜的田间小气候,切忌大水漫灌,南方雨后及时排水。一旦发现病株,应及时拔除并处理掉。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充分腐熟的有机肥,不要施用未充分腐熟的土杂肥。播种无病种子,用种子重量0.3%的70%甲基硫菌灵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加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1)混合拌种并密闭48~72小时后播种,可推迟发病约1个月。发病初期开始喷洒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0%防霉宝超微粉600倍液,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

(7)豌豆茎坏死病。初发病时,蔓的顶部带黄色,下垂。逐渐植株的下部变黄,叶脉和茎变为褐色。

防治方法:消灭传毒个体或用20%盐酸吗啉胍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病毒A600倍液喷雾,每7天喷洒1次,共用3或4次。

(8)豌豆菌核病。豌豆菌核病主要发生在保护地或露地豌豆上。病部初呈水渍状,后逐渐变为灰白色,豆荚和茎上生出棉絮状菌丝,后在病组织上生鼠粪状黑色菌核。病部白色菌丝生长旺盛时,也长黑色菌核。豌豆从地表茎基部发病,致茎蔓萎蔫枯死。剖开病茎可见黑色鼠粪状菌核。豌豆菌核病一般在开花后发生,病菌先在衰老的花上取得营养后才能侵染健康部位,为害期较长。

防治方法:选用无病种子或进行种子处理,从无病株上采种,如种子中混有菌核及病残体,播前用10%盐水浸种,再用清水冲洗后播种。实施轮作、深耕及土壤处理,有条件的可与水稻、禾本科作物轮作。收获后马上进行深耕,勤松土、除草,摘除老叶及病残株。覆盖地膜,合理施肥。利用地膜阻挡子囊盘出土,要求铺严。此外,避免偏施氮肥,要增施磷钾肥。有条件的可铺盖沙泥,阻隔病菌。必要时喷洒5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40%纹枯利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50%混杀硫悬浮剂500倍液、50%多霉灵(多菌灵加乙霉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65%甲霉灵(硫菌·霉威)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每亩喷对好的药液60千克,隔10天左右喷1次,共喷2或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