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情绪波动与健康
48524700000004

第4章 情绪调节是心理健康的基础(2)

2、道家主张顺“天道”而养心 道家学说创始人老子的学生庄子是我国古代有名的养生学家,他主张“顺乎自然”,“回归自然”,他说,“静为天下正”,又说:“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清静来自对外界诱惑的无动于衷,他崇尚恬淡寡欲,归真返璞,也就是以天道而养心。他又说:“心清必静,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长生。”

心平气和,无欲无求,自然不会伤神损体,可“度百岁而去”了。

历代许多道深寿高的道学家,也往往是著名的养生学家。

梁朝刘勰把道家养生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最上乘者是先秦时代老子倡导的清静无为;中乘者为秦汉方士的神仙服食;最下乘者是东汉末期的张道陵等。明、清以来,道家的养生学发展到了相当完善的地步,在精神、呼吸、形体、食物等修炼方面形成了整套的方法,其中许多具有较强的生命力,作为道教的精华,传习至今。

道家特别强调精神方面的修炼,把“清静无为”、“离境坐忘”作为养心的核心。认为自然界博大无边,欲望又没有止境,要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穷的物质名利,势必会劳神伤身,损害健康。要做到“不以名害身,不以位易志”,就必须“去物欲、简做事”。

道家所提倡的这种心理上、精神上的清静无为,虽然是不现实的,但对生活在快节奏、竞争激烈之中的人们,如若在紧张喧闹的现代生活中,有那么片刻的时间,使整个身心回归到自然状态,进入上乘修道境界之中,对减少疾病、净化心灵、启迪智慧,恐怕是会有裨益的。

道家也很讲究形体修炼。其主要内容有按摩、导引、拳术。道家主张练功为“性命同修”。“命”是指人体生命,“性”是指思想和精神方面。在练功中强调“意守丹田”。其功法分为三个阶段:①初关——练精化气;②中关——练气化神;③上关——练神还虚。此三关修炼法,又称“三花聚顶”。

《内经》首言《上古天真论》认为:上古真人年逾百岁而动作不衰,关键就在于能“美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古人很大比例是穷乡僻壤之民,未必刻意研究长寿之道,有什么吃什么,忙时忙,闲时闲,而长寿者众。他们都是自觉不自觉地掌握了养生的底蕴。现代心理学和医学越来越重视环境、心理、情绪等因素对疾病的发生、发展的作用;人类对古朴恬静的村庄与天真无邪的童年的怀念,旅游业兴旺(旅游胜地大都在郊外、海滨)都是归返自然的心理体现,有益于身心健康。

当然,作为社会的人要正视现实而不是逃避、超脱。明晓道家自然养生的道理就是要我们避免鸡毛蒜皮的小事的纠缠和无所谓的烦恼,学会艺术地生活,既有所为,又青春永驻。

我国老祖宗传下来最精辟的一条养生箴言,当推“循天之道以养其身”。早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也提出:“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也就是说,只有顺应四季气候的变化,顺应自然界的规律,才能保护生机,达到延年之目的。

顺天道而养心,还要顺应自然规律。人的情志调摄,也就是要顺应四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殊不知,一旦违背这一规律,则春伤肝、夏伤心、秋伤肺、冬伤肾,同样也会危害人的肌体,那么,如何根据四季变化的特点来调养精神呢?

《四气调神大论》提出,在春天应“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夏天应“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到了秋天,则应“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冬天应“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说白了,就是春季要使情志生机盎然,夏季要保持情志愉快不怒,秋天要使情志安定宁静,冬天要使情志保持沉静。只有两者兼顾,才能真正做到“循天之道以养其身”。

3、佛家主张坐“禅”养心 佛教认为人生处处充满痛苦,主张超脱出世,又认为痛苦的原因来自人之“爱欲”。如果断除“爱欲”,即可超凡脱俗,出世成佛。为了“断欲去爱”,佛教制定了许多戒律,最基本的戒律是“不饮酒”、“不邪淫”、“不杀生”等,这些戒忌虽然说是出于宗教的目的,但是在客观实践过程中却显示出养心的效能。戒色节欲,可使人清心守志,精力充沛,身心健康。大量的临床实践表明,少量饮酒能通经活血,有益健康;但过量饮酒则极易诱发消化道溃疡和肝硬化等病,损害神经细胞,使智力下降。另外,酒有兴奋性功能的作用,戒酒也有助于戒色节欲的实施。因此,节制性欲和适量饮酒有助于健身祛疾。节食可使机体免疫力在运动时仍保持旺盛,使免疫中枢器官——胸腺的功能紊乱得以推迟,从而延缓衰老过程。佛教还有一种“过中不食”的说法,即过了中午就不进食,饥渴时只喝茶水。史载东晋高僧图澄一生“酒不逾齿,过中不食,非戒不履”,竟然活了117岁。20世纪30年代营养学家麦卡在实验中发现,在保证营养的前提下限制热量摄入,长期半饱的人的寿命要比终日饱食者长。

佛家坐“禅”,就是要“制心一处”,摆脱人世间的杂念,是一种修心养性的方法。禅定,俗称“和尚打坐”。佛家禅定有强健身体、祛病延年的作用。有人称禅定为佛家气功,不无道理。天台宗始祖,隋代的智能大师创立“止观法门”,撰著数册,详尽而系统地讨论了调身、调息、调心,止法和观法,止观治病以及有关注意事项,讲调身有六:安坐处,正脚,解宽衣带,安手正身,正头颈、舌等,以“不宽不急”为度;讲调息以“不涩不滑”为宜;讲调心以“不浮不坐”为佳,等等。这套功法为后世气功家所推崇。佛教典籍中,禅定的内容非常丰富,譬如“六妙法门”、“四禅八定”、密宗禅师等修炼法是研究气功的宝贵资料,如果加以发掘,可以为人民健康做出贡献。

“禅”修是一种心理锻炼方法,以“练心为主”,将身体置之度外,认为灵魂可以脱离身体。禅修者应在安静的环境中集中精神,调身、调息和调心,使身心出现超然现象。它有助于人们“制心一处”,物我两忘,排除外来和内生的不良因素的干扰,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进而有益健康。今天,我们可以撇开禅的迷信内容,汲取其“制心一处”的合理内含,根据个人爱好,专心于某项有益的活动,譬如书法、绘画、下棋、打拳、养鸟、育花、钓鱼等。甚至于某些学问的研究,乐而为之,持之以恒,定能养心益寿。

4、中医“平衡”养生说 中医养生的核心是平衡阴阳。

中医学把人体各方面归为阴阳两大类。人的生长、发育、衰老一系列变化都是由其内在的阴阳变化所决定。人是阴阳造化之物,只有阴阳平衡了,才能防止七情内伤,平衡则兴,不平衡则衰,平衡是养心之本。无论是气血平衡、心理平衡、情志平衡,还是饮食平衡、寒暑平衡,都归之为阴阳平衡。平衡才能养心。《内经·生气通天论》说:“阴阳之要,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中医常用阴阳二字来引证人体内在的阴阳相对平衡状态,才能维持身体健康。所以中医认为“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生之本,本于阴阳。”就是说人的生命活动,是以其内在的阴阳为根据的,阴阳的变化,是促进万物生长的动力。情志变化、气候变化、饮食变化都可能引起人体阴阳失调,阴阳转折都与疾病及生老病死有密切关系,调节阴阳是中医养生首要举措。例如,中医认为一旦自然变化违反常度,必将影响人体正常气血运转,造成功能紊乱,正气下降,阴阳失调,极易感邪致病,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中医认为,七情内伤,是情志不平衡所致。

再如,在饮食方面,中医十分重视营养平衡,认为营养不足固然是病,营养过剩同样也是病,功能衰退是病,功能亢进也是病。不及是病,太过也是病。生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机体在生活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在追求平衡。这种平衡是建立在相对平衡的基础上的,如神经的兴奋和抑制、肌肉的收缩与舒张、血流的推力和阻力、体温的产生与放散、血液的凝固与抗凝固、免疫学中的抗原与抗体、激素之间的相互拮抗和相互抑制等,使每一个器官和它们的生理过程都保持这种相对的平衡。人的功能相对平衡,是维持生命的重要条件,体温、脉搏、血压、血液酸碱度和血糖浓度等,都保持在相对平衡范围内,偏离了这种平衡,就是病态。不良的激烈波动的情绪,把人体的功能和体液扰乱了,这种被扰乱了的功能与体液的表现不是太过就是不及,失去了这种平衡则会促进衰老,引发疾病甚至死亡。因此,探讨中医阴阳相对平衡,保障身体健康,延缓衰老,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中医主张重视精神调摄,“心病要用心来治”,情志方面的疾病,要着重心疗。据传,唐代有个官家女子嫁到商户人家,丈夫婚后2个月就外出经商,女子思夫,郁郁成疾,精神恍惚,家里求医治病,医者一看,说药难治之,必心治也。后来女子的父亲给她重重的两个耳光,打得女儿痛哭不止,哭后神情变好,又有人捎信说丈夫2个月后即回,女子不吃药,病就好了。

心理治疗历来是中医辨证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著名医学专家洪昭光说:心理健康在总体健康中占了一半左右。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心灵健康,道德也要健康。道德不健康,心理不可能健康,心里总是惦记着害人的人,心理不可能平衡。医学专家做过研究,一个人心态平衡时,免疫力、抵抗力、康复力全部达到最佳状态。平衡养心是健身之本。

(三)现代社会生活更要注重情绪调节

现代社会,心理和情绪疾病越来越突出。加强心理情绪调节,越来越显示其必要性和重要性。专家指出,它将是21世纪人类健康的主题,是防止和抵御身心性疾病的首选之路。

世界卫生组织布兰特女士曾预言:心理和情绪性疾病将成为新世纪的一种潜在危机,人类在经过“传染病时代”、“躯体疾病时代”后,已开始步入“精神疾病时代”。因此,心理治疗就成了21世纪的健康主题。常言说,心病需要心药医。在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愈来愈快的今天,存在大量不良致病的根源。据资料统计:55%的食管癌病人有忧郁、高血压、心脏病倾向;64%的淋巴癌病人情绪低落;据美国一些医院对来诊病人调查显示,因压抑等负面情绪而致病者占85%以上。

为了对付21世纪的文明病(不是由细菌、病毒引起的疾病),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郝伯特木森博士提出了现代医学必须靠三条腿走路的观点:第一条腿靠吃药;第二条腿靠手术;第三条腿则是自己为自己治病,做自己的心理医生。因为自我保健的价值可以起到医疗技术和药物起不到的“惊人”作用。有医学专家指出:人不论患了什么病,治疗的关键都在于病人的心境如何。心情不好,再好的药物也不能充分发挥效力。所以心病还需心药治,只有心理健康,才能促进生理健康,因此心境是一帖珍贵的良药。可见现代社会中,加强情绪控制和调节,是何等重要。例如,现代文明病的情绪调节,现代生活节奏快、压力大的情绪调节,都需要自己当好自己的心理医生,加以调治,光靠医药是解决不了的。这就是现代疾病新特点。

1、文明病与情绪调节

随着人类物质文明和科学的发展,人们衣食住行等生活得到极大的改善,无论是吃的、用的、住的都有了飞速进步,不仅日趋现代化、电子化、信息化、网络化,而且越来越充足、丰富多彩,是历史上任何时代所不可比拟的。放眼生活,一切都在变。就睡的床来说,就有十几种,如太阳床、按摩床、水床、电子床、波浪床、席梦思床、音乐催眠床、调温床、防火床等。就用的来说,家用电器有电视机、电风扇、电饭锅、空调机、电子游戏机、电冰箱、电冰柜等,不仅丰富了人们物质文化生活,也方便了家务。就吃的方面来说,各种营养品和美味佳肴应有尽有,极为丰富。有海鲜,也有野味,供有钱人饱尝“口福”。自然“富贵病”也从口福生。就穿的来说,人们已不满足为了御寒的老观念,各种新潮服装纷纷问世,除古老的丝绸、布料衣服外,备受青睐的还有化纤服、保健服、生态服、杀菌服、弹力服等。日本一家服装公司目前正在研究在染料中加入中草药,以便生产出一种有利于人们身体健康的纺织品。另一家纺织品公司也生产出一种以茶树的枝叶、能杀菌的染料为主要原料,制成的睡衣、睡裤和内衣,以长期保持杀菌效用。我国上海一家纺织厂用“罗布麻”制成的衣服,具有降低血压、血脂的功能,目前已成国外市场上的抢手货。再如穿长筒弹力袜是现代流行装扮,它可以防止下肢静脉曲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