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情绪波动与健康
48524700000014

第14章 影响情绪的主要因素(1)

人的情绪波动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无事不在,无人不在。

影响情绪的因素很多,有外界的,也有内在的,如环境、饮食、性格、家庭、职业和突发的生活事件等。

(一)突发性事件

在人生的旅途中,很少是一帆风顺的,除了沟沟坎坎之外,还会遇到难以预料的险峰和骇浪,常常出现一些使人高兴、使人忧的突发事件。对人的心理和情绪有很大影响,甚至能改变人的命运。古人曾概括人生最大的事件有四喜三悲。

四喜是: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

三悲是:少年丧母;中年丧妻;老年丧子。这些突发事件,对人的心理和情绪会产生严重影响,在人的健康和命运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切不可小视。

现代社会由于竞争激烈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突发事件在人们生活中有增无减,如下岗失业、“富贵病”的侵袭、老人“空巢”、年轻人失恋、中年人“过劳”、物价猛涨、股票下跌等等,都给人精神上带来巨大的压力,造成紧张、苦闷、忧郁、焦虑等不良心理状态。据报道,某地一股民因股票下跌,损失惨重,精神压力过大,产生焦虑、苦闷、惶恐等不良情绪,不能自解,绝望地跳楼自杀。一位老年股民深有感悟地写诗道:

退休居闲把股玩,涨时欢喜跌心寒;

人生自有取乐处,何必日夜神不安。

中年人最易出现突发事件,是多事之秋。因为中年人是社会的中坚力量,肩上的担子重,风险大,经历的突发事件也就随之增多。如科研的失败、公司的破产、经商受骗、官运不通、父母病故、孩子高考落榜、爱妻出走等等,这些突发事件,常常煎熬着中年人,带来严重的心理创伤和恶劣的情绪活动,考验着中年人的意志。所以,中年人更应注意心理和情绪调节,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信心、智慧和能力,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以便跨过人生的坑坑坎坎。

6年前,一位邻居说他们单位有一家不幸发生了一件恶性突发事件,现在还记忆犹新,一想起来,就毛骨悚然。这家两口子经常争吵,一到晚上各自外出,找伴跳舞。家里只剩一个13岁的女孩,感到很孤独,经常看琼瑶的小说,一天晚上九点从12层楼上跳下来,当场死亡,惨不忍睹。女儿突然自杀,使这个家陷入无比悲痛之中,悔恨莫及,其母哭得死去活来,精神失常,其父郁闷成心脏病。可见很多突发事件带给人的精神创伤最为剧烈,造成的健康损失也最大。这个家庭突发的不幸事件,是夫妻吵架酿成的,其苦果还是夫妻俩自己吃,造成终生悲伤和悔恨。

(二)性格

性格,是人在长期的现实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比较固定的心理特征,或称做“心理烙印”。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性格表现,比如:有的人安稳好静,遇事不慌;有的人急躁、好动,点“火”就着;有的人喜欢离群,兴致索然;有的人爱好社交,活泼开朗;有的人做事犹豫不决,瞻前顾后;有的人则做事雷厉风行,泼辣果断等等。

原苏联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指出:“性格是先天与后天的合金。”一语揭示了性格的来源。所谓“性格缺陷”,就是指与众不同的特殊性格,比如孤僻、懦弱、偏执、敏感多疑、多愁善感、好生闷气、对人冷淡、生活方式刻板等等。性格的形成与个人的生活遭遇、环境和家庭的影响都有密切的关系。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父母性格古怪,生活习惯奇特,对子女管教不当,家庭长期不和睦等因素对子女的精神发育和性格的形成都将产生极重要的影响。

有性格缺陷的人,不仅给自己的工作、学习、恋爱、婚姻、社交等带来很多障碍,产生痛苦与烦恼,对自己的精神健康也是一种潜在的威胁,医学上将这种性格称为“易感素质”,就是说有性格缺陷的人,一旦受到强烈的精神刺激,其中一部分人很容易诱发某种精神疾病,而另一部分人则可能终生保持这种性格缺陷。

常见的性格缺陷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如下:

孤僻、懦弱、敏感、偏执、多疑、不好社交、对人冷淡、生活懒散、兴趣范围狭窄、好生闷气、不善于适应环境、好想入非非、举止言谈与众不同的人,易患精神分裂症。

情绪忽冷忽热,为人处事全凭感情,好当众显示或夸耀自己的才能,乐意成为引人注目的中心,叙述事情喜欢添枝加叶及多言善辩的人,易患抑郁症或癔症。

胆怯、自卑、敏感、依赖性强、缺乏自信或主观、急躁、好强、自制力差的人,易患神经衰弱。

生活规律严谨、刻板、单调,紧张有余、活泼不足,办事谨小慎微,担心时多,放心时少,优柔寡断,惟恐出错,对自己过分克制,从不苟言笑,在众人面前说话拘谨、发窘的人,易患精神分裂症和强迫症、恐惧症。

沉默寡言,心胸狭隘,好生闷气,情绪不稳,拘谨,对自己估计过低的人,易患抑郁症。

有专家把人的性格合成五种类型,各具特点。

安定型:安定型性格的人平稳、安然。弱点是身体虚弱,沉默寡言,易患呼吸系统疾病。

易变型:这种人活跃,反应快,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弱点是性情浮躁、多变,做事马虎,常嫉妒,易生是非。

灵活型:灵活性格的人开朗豁达,适应性强。弱点是多言耗精,多食伤脾,多动损神;脾胃常失保养,易患消化系统疾病。

抑郁型:性格抑郁的人内向,遇事易忧虑、偏激、自卑。情绪抑郁的人,最易患肝胆疾病。

兴奋型:兴奋型性格的人刚急,弱点是胆大心不细,性情暴躁,易于失控,常处于紧张状态,易患心脑血管疾病。

需要指出的是,性格上的某种缺陷并不影响大脑功能的正常发挥,有性格缺陷的人,仍可照样进行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无碍身心健康的大局。因此,不必烦恼,更不必对号入座。所谓“江山易改,秉性难移”,是说人的性格有一定的牢固性,改起来比较难,但绝不是说不能改变。

但必须充分认识到性格缺陷特别是“癌性格”缺陷的危害性,可影响身心健康,引发多种疾病。有性格缺陷的人要注意调节自己的心理和情绪,以利学习、工作和健康。

引发情绪波动的内在原因,除性格缺陷外,国内外心理学家还做过多项研究。美国心理学家指出,人体内有一种“梅拉多宁”,如果积蓄过多,人的情绪就要发生变化,如烦躁、抑郁、惊恐、沮丧等,甚至心神不安,乱发脾气。也有的人指出,当人体内的5-羟色胺极度缺乏时,情绪就容易冲动,尤其在遭遇逆境时,情绪波动得更为剧烈,甚至一发不可收拾。专家们正在研究人体的情绪基因,以便在调控情绪上找到治本之策。

(三)家庭

美国精神病学教授波文博士在治疗病人的过程中发现,患者与其亲人在情绪上的相互作用对病症有很大的影响。他认为家庭是一个情绪整体,每个成员都是整体的一部分,不可能完全独立。这就是家庭系统理论。

波文认为,人有两种最基本的生命力,即群聚和分化。群聚是指人们在情绪上相互联系,在行动上彼此影响;分化是指个体根据自己的意愿而成长为一个具有独立情绪,能单独感觉、思考和行动的人。分化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个体与他人情绪上分化的程度。如果一个人在情绪上完全依赖他人,则他的分化水平很低;如果不依赖他人,则其分化水平就高。分化良好的人很少受情绪左右,能理智地处理好与父母、孩子以及同事间的关系,独立地对外界事物进行感知和思考,并自主地采取某种行动。相反,分化不良的人,易受他人的影响,情绪变化不定,对他人要么绝对服从,要么完全对抗。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父母离婚会给子女带来巨大打击,在童年最需要父爱或母爱,但又得不到,这对下一代的成长,乃至一生的身心健康都有不利影响。子女常因父母离异而导致失学、流浪、犯罪,其身心健康因之受损更令人瞩目。

教育子女应该是夫妻双方的共同职责。在残缺的家庭中,教育子女的任务不是落在男方,就是落在女方身上,此种教育方式显然没有夫妻共同教育那样完美。例如,孩子与母亲生活在一起,就缺少父亲那种坚强的榜样作用,而产生不良行为。孩子如只和父亲生活在一起,父亲的教育往往是机械而带有强制性,也易使孩子发生行为障碍。

孩子生活在继父(母)家里,由于父母的爱有一个萌发、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而许多继父(母)错过了与孩子建立感情的最佳时期(3~7岁),其教育往往力不从心,加上某些不利因素的影响,使孩子容易发生行为问题。有的孩子与继父或继母居住在一起,总有一种不和谐的压抑感,儿童个性正常发育受到抑制,智力迟钝。有的孩子常有不安、自卑、愤怒、恐惧、梦魇和夜惊以及遗尿等现象,严重时还会造成精神和心理性疾病。有人曾对131名父母离异的孩子进行5年的追踪观察,发现父母离异对不同年龄的孩子有不同的影响。6岁以内的儿童表现为害怕、退缩和自我责备;6~9岁的儿童表现为悲伤、害怕,想念离去的一方,以及对“忠实何方”无所适从;10~15岁的少年,在外表上似能战胜家庭危机带来的不幸,但内心却十分压抑,或仇恨父母和家庭,或和父母的某一方结成“同盟”,个别人出现性格改变。故有学者提出,儿童不是父母离婚的旁观者,而是介入者和受害者。

尤其应指出的是,夫妻不和的状态往往直接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毫无疑问,离婚前夫妻间多数有一个吵闹、漫骂以至打架的过程,这些已经对孩子产生了很大刺激,有的夫妻还常使孩子卷入他们的冲突之中,双方都企图让孩子能站在自己一边,使孩子处于左右为难的“双重约束”状态,长此下去,势必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因为医学研究发现,不少精神病人的家庭特点正是在双重约束的某些事实中表现出来的。

因此,从保护儿童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出发,作为父母,对离婚一定要三思而行。当然,有的夫妻已完全丧失感情,在一起生活十分痛苦,不得不分手,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在离婚后,应思念孩子,要时刻爱着孩子,给他们体贴和关心,以尽可能地减轻他们幼小心灵蒙受的痛苦。

怎样才能创造一个和睦的家庭环境?美国家庭专家陶乐里兹·克兰根据大量调查结果,提出了四点建议,可供参考。

1、经济问题应当坦率商谈。总的来说,造成家庭关系紧张的头号原因,常常是钱的支配和使用的问题,家庭成员应懂得如何在这个问题上坦率,适当做些让步,这样可以避免矛盾激化。

2、家长应具有权威和灵活性。优秀的家长有一定的权威,但又不能专断,懂得倾听孩子们的意见和要求,在处理问题上表现出灵活性。

3、掌握非语言交流感情的艺术。当你发现家人中有情绪不佳者,不要追问个没完,而应在生活小节上更加关心体贴为宜。

4、共同分担家务。家庭生活中的各种家务活动,应该由家庭成员共同来分担,这样既可培养家庭的责任感,又能培养彼此之间的协和感和亲密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