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前列腺病患者99个不宜
48520600000009

第9章 慢性前列腺炎患者之不宜(8)

④淋菌性附睾炎:淋病球菌可由后尿道逆入射精管及精囊,经输精管到达附睾而发病,其发病率约占20%,多见于淋病感染后3~4周,多局限在一侧,往往突发睾丸部胀痛,继之阴囊肿胀温度升高,经抗感染治疗后,附睾常留1块硬结,很难消失,尤其未经系统治疗者,可影响生育。

⑤淋菌性尿道狭窄:慢性淋病经过数月或数年后,因尿道深部的炎症浸润而导致尿道狭窄,其发病率占所有炎性尿道狭窄的80%~90%。狭窄是由于尿道内层瘢痕组织的形成使尿道腔变窄,多为尿道的长段狭窄。患者渐渐感到尿线变细、排尿时间延长,尿线不能直射,有时排尿呈滴状,患者非常痛苦。治疗比较棘手,大多行尿道扩张,且往往效果不佳。

淋菌性尿道狭窄是淋菌性尿道炎较晚期的并发症之一。主要是尿道炎未得到彻底的治疗或治愈后又多次冶游,造成淋病复发所引起的,晚期患者被尿所憋而造成难忍之痛苦,故应该引起足够重视。

⑥淋菌性咽炎:行口交者可患淋菌性咽炎。在男性同性恋者中,据国外统计约有10%~26%的患者咽部有淋球菌感染,多数咽部有感染者可无临床表现,只有少数病人表现有咽部炎症及颈部淋巴结肿大,感染一般在10周至12周后可自行消失,淋菌性咽炎不易治愈,是一个感染源,有可能引起播散性淋病。

⑦淋菌性肛管直肠炎:同性恋行肛交者可患淋菌性肛管直肠炎,患者有里急后重、脓血便;肛门镜检查,可见肛管黏膜充血,黏膜上有脓性分泌物;淋球菌培养阳性。行肛交者,多数患者虽培养阳性却无临床症状,这类淋菌能在肛管内繁殖,并对抗生素多产生耐药,治疗比较困难。

据报道,在性病门诊有直肠淋菌感染的女性中,75%有直肠性交史。

最可能的感染部位是肛门和直肠移行区的细胞、直肠隐窝与直肠黏膜的柱状细胞。

淋菌性直肠炎的症状在个体间相差很大,可以从没有症状到有严重的大量脓性分泌物、明显的刺痛、直肠烧灼痛、里急后重和黏液脓血便。男女之间症状相差较少,但二者有无症状百分率相差很大。

有淋菌性直肠感染的男子多数有症状,占66%~82%。主要症状为直肠肛门部发痒、疼痛,有紧迫感或充盈感,有分泌物、流血、腹泻和粪便中有黏液。Lebedef和Hochman(1980)报道,有71%的淋菌性直肠感染的男性粪便中有黏液和黏膜。而在女患者中,有症状者仅为10%。最常见的症状为痒和有刺激感,排便时疼痛、直肠充盈发胀,有分泌物或便秘。只有5%的患者粪便中有黏液和黏膜。但有63%的患者肛门隐窝有红斑、水肿和脓液。当生殖器有淋菌感染时,约30%~60%的患者,直肠标本培养淋球菌为阳性。

44.不宜与非淋菌性尿道炎相混淆

除淋球菌以外由其他病原所引起的尿道感染称为非淋菌性尿道炎,亦属于性传播疾病的范畴。发病率为淋病的1~4倍,引起非淋菌性尿道炎的病原主要是衣原体和支原体。在尿道分泌物涂片或培养等方法未检查出淋球菌者可诊断为非淋菌性尿道炎。

非淋菌性尿道炎是当今世界许多国家最常见的性病。它可以与淋菌性尿道炎同时或交叉感染,主要通过性行为传播。

据报道,40%的非淋菌性尿道炎由沙眼衣原体所引起,其余大部分为分解尿素支原体所引起。此外,约20%的患者尿道内既无衣原体,也无支原体。

引起尿道炎的沙眼衣原体,是感染性很强的病菌,不易为人体杀灭。人类约有10%~20%的人群被感染,但感染后可长期不引起疾病。可造成女性不孕、宫外孕及盆腔炎。

衣原体主要侵犯人体尿道、角膜、宫颈、子宫内膜及输卵管的表层柱状上皮细胞。有关人类非淋菌性尿道炎的组织病理报告,很少通过对灵长类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将衣原体接种于尿道内5~14天后,黏膜表面分叶核白细胞增多,形成分泌物,黏膜上可见沙眼样小结节,不似淋病能侵入黏膜固有层,黏膜下只有淋巴细胞浸润,采用抗生素治疗后,黏膜下病变仍继续存在,黏膜恢复正常,长期慢性的感染及再感染可导致纤维化而形成瘢痕。

非淋菌性尿道炎也好发于青年性旺盛期,25岁以下约占60%。男女均可发生,但男性多于女性,患者多为未婚。

潜伏期比淋病时间长,一般为1~3周。因此,多在变换性伴侣后发作。

男性非淋菌性尿道炎的表现为:①尿痛。常见的表现为尿道口发痒,刺痛或烧灼感,时轻时重。疼痛的程度比淋病轻。②有尿道分泌物和尿道口红肿。非淋菌性尿道炎的尿道分泌物常为浆液性。

比患淋菌性尿道炎时稀薄,量也比淋病时少,自行流出者少见,长时间不排尿或早晨首次排尿前才能发现有溢出尿道的分泌物结成的痂封住了尿道口(称为“糊口”)或污染了内裤。检查时尿道口有红肿,但不如淋病时显着。③有些患者可无任何症状,有的症状也不典型。因此,约有50%的患者在初诊时易被误诊。

约有19%~45%的淋病患者伴有沙眼衣原体感染。因此,他们用青霉素治疗后仍有持续的或复发的尿道炎症状。可能是由于在抗淋病治疗后,淋球菌被杀死,而衣原体或支原体依然存在,在经过1~3周潜伏期后发作,即所谓淋菌性后尿道炎。

我国刘文力等采用免疫荧光技术快速诊断淋病和衣原体感染。在7822份标本检查中发现淋球菌阳性率为58.5%,衣原体阳性率为11.6%,二者合计阳性率为60%,其中二者同时阳性(合并感染)有578例,占感染者的11.8%(578/4904),占总例数的7.4%(578/7822),说明在诊断淋病时,同时检查衣原体是必要的;反之亦然。因为这关系到对患者的有效而正确的治疗。如果治疗不及时,可引起衣原体前列腺炎。抗衣原体的主要药物是红霉素、罗红霉素等。

45.不宜与精索静脉曲张相混淆

男性精索静脉起源于睾丸的多数小静脉。所以,睾丸静脉与精索静脉是一回事。睾丸的血液经睾丸静脉回流,附睾及输精管的血液经输精管静脉回流,睾丸鞘膜的血液经过提睾肌静脉回流,这3条静脉构成精索蔓状静脉丛。精索静脉行程中与阴囊、会阴及盆腔某些静脉之间有交通支。

(1)精索静脉曲张发病率:精索静脉曲张是指精索内的静脉因回流受阻,而出现的异常扩张。多数研究表明,78%~95%的病例发生于左侧,双侧精索静脉曲张占7%~22%,单独发生于右侧的罕见。过去对这种病重视不够,缺乏深入研究。

早在1700年Barwel就发现了精索静脉曲张。当时认为,在15~40岁的男性中,约有16%患有此病。Johson等1970年报道了他们在1592名军人体检中发现151人(9.5%)有无症状的精索静脉曲张。Post等人报道,精索静脉曲张的发病率为5%~17%。1971年,Jakob等对1072名6~19岁青少年体检时发现,188名6~9岁儿童中136人(16.2%)有左侧精索静脉曲张。说明发病率随年龄而增加。江鱼在425名中学生中发现有56名(13.2%)患精索静脉曲张。Airforce等,在对17~24岁的1592例男性检查中发现151人患精索静脉曲张,占9.5%。

在原发性不育的男性中,精索静脉曲张的发病率高达41%。近来的研究,更正了双侧精索静脉曲张仅约占15%的观点。Cockrel等发现,患左侧精索静脉曲张的患者中,有右侧精索静脉曲张存在者占65%。在另一组870例精索静脉曲张患者中,手术发现双侧精索静脉曲张占57%。

马全福等,在一组70例左侧精索静脉曲张患者手术中发现并经病理检查节段精索静脉证实,双侧精索静脉曲张患者有45%。

(2)精索静脉曲张的症状、体征与前列腺炎的关系:临床上多数精索静脉曲张患者可无症状,多数在体检时才被发现。一部分精索静脉曲张患者,患侧阴囊部位肿大,疼痛和有下坠感。

疼痛的性质为隐痛和坠痛,可向会阴部及两侧下腹部放射;行走及站立时,可使症状加重,平卧、休息后减轻。少部分患者常伴有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神经衰弱症状和会阴部酸胀感。

较严重的精索静脉曲张患者可出现焦虑不安、全身乏力、阳萎及同侧睾丸萎缩,患者常因睾丸小而来就诊。因为精索静脉曲张可引起精子减少,所以有些患者因不育来就诊。

患者站立时,可见患侧阴囊皮肤松弛,低于健侧阴囊,表面可见到充盈、扩张的静脉。用手指触摸曲张的静脉,像“蚯蚓团样感觉”,患者活动后更为明显。平卧位或托起阴囊时,扩张的静脉缩小,站立时再度充盈。

精索静脉曲张常合并腹股沟斜疝、睾丸鞘膜积液及精索鞘膜积液或交通性鞘膜积液等疾病,应予鉴别。在丝虫病流行地区,应考虑到由丝虫所致的精索淋巴管曲张,在血液中常能找到微丝蚴。由于结核病变或淋病所致的精索增粗及变硬改变,也应予鉴别。

重度的精索静脉曲张在临床上显而易见,一般通过患者的主诉及局部体征,诊断并不困难。

以上可以看出,精索静脉曲张患者的许多症状与慢性前列腺炎相同。

也有人认为,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同时患有精索静脉曲张的机会高达50%左右。但作者在临床工作中并没有发现两者同时存在有如此高的发病率。但Pavone等(2000)发现精索静脉曲张在慢性前列腺炎患者中的发生率高达14.6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08%,因此,部分没明确病因的前列腺炎可能与盆腔的静脉性疾病相关联,尚需进一步研究出明确的证据。

46.不宜与性功能障碍相混淆

慢性前列腺炎(CP)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其病因目前不完全清楚,诊断不难,治疗效果虽一时尚可,但易复发或加重。如果慢性前列腺炎并发性功能障碍等,则患者精神负担加重,致使慢性前列腺炎更易加重或复发,甚至迁延不愈,导致恶性循环。有研究发现抑郁、焦虑和恐惧心理而长期禁欲,致使前列腺液淤积过久,诱发和加重慢性前列腺炎的症状。慢性前列腺炎引起的勃起功能障碍(ED),是心理因素所致,心理性勃起功能障碍在慢性前列腺炎所致的勃起功能障碍中占有相当的比例。慢性前列腺炎所并发的早泄、性欲减退往往与慢性前列腺炎自主神经病变和性焦虑等心理因素有关;性交疼痛可能与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尿路感染、炎症刺激有关,这些因素均能导致与慢性前列腺炎有关的勃起功能障碍发生。

引发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心理状态发生异常,从而导致性功能状态异常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①慢性前列腺炎本身的症状、不适等引发的心理障碍。②慢性前列腺炎的某些并发症(如附睾炎、不育症等)导致患者心理障碍。③过度紧张也会导致患者的心理异常。④某些医务人员在患者面前片面强调慢性前列腺炎可能出现后遗症,也会加重患者的心理障碍。

心理诊疗及安慰剂治疗效果良好,说明慢性前列腺炎所引起的勃起功能障碍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慢性前列腺炎患者中只有一部分患者发生勃起功能障碍,而慢性前列腺炎所引起的勃起功能障碍只占所有勃起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很少一部分,而且慢性前列腺炎引起的勃起功能障碍是心理性的,可治愈的。

慢性前列腺炎患者不应认为慢性前列腺炎就是勃起功能障碍。

有研究表明:慢性前列腺炎合并勃起功能障碍的患者,予以心理治疗和情感集中训练等相应治疗,总有效率为93%,这也证明了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性功能障碍是心理性的。所以,医务人员在慢性前列腺炎的诊治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患者的性功能状况,必要时给予心理疏导和治疗,以解除患者的疾苦,避免和消除患者遭受身心伤害。

47.不宜认为男性不育均由前列腺炎所致

男性不育症的原因非常复杂。如果前列腺炎患者误认为男性不育症均是由前列腺炎所引起的,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前列腺是人体最大的实质性附属性腺器官,其分泌物前列腺液是构成精液的主要成分,与精液的质量和精子的活力有密切关系。前列腺炎可通过多方面作用引起不育,但不是引起不育的主要原因。一般是通过微生物对精子的直接作用诱发自身免疫反应,引起生殖道粘连、阻塞以及前列腺、精囊等附属性腺的分泌功能紊乱,致使精浆成分与精液参数改变、精子生成障碍与功能下降等。

前列腺是诱发免疫反应的场所之一,前列腺炎可引起抗精子抗体形成,能直接作用于精子,使其活力下降、凝集或使精液不液化。前列腺炎患者由于前列腺液成分的改变,可使精液的生化参数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精液黏稠度增高而影响精子穿透力。前列腺分泌功能低下引起蛋白溶解酶缺乏。慢性前列腺炎时前列腺分泌活动降低,精液不液化率明显升高。前列腺炎患者的精液中无机盐含量、白蛋白、非蛋白成分减少,网状纤维分子大量增加;同时因微生物、白细胞及脓细胞大量分解,使精液中的微粒数增高,从而导致精液黏稠度增加,渗透压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