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气候变化下宁夏农业综合开发的探索与实践
48519300000009

第9章 宁夏农业综合开发应对(2)

2001年到2003年为第五期工程,项目区涉及范围在四期工程基础上又新增了盐池、同心、原州、彭阳和红寺堡5县(区),涉及5个地(市)21个县(市、区)的131个乡(镇)。开展的主要项目有:盐池县土地复垦项目、银川郊区土地复垦项目,防沙治沙项目覆盖永宁县、陶乐县、中卫县、盐池县、灵武市、青铜峡市、原州区等7个县(市、区),另有中卫县、中宁县、同心县的名优花卉项目,牧草种子基地项目,中宁县、青铜峡市和贺兰县的秸秆养羊示范县建设,宁夏水稻原种基地建设,灵武市蔬菜工厂化苗种繁育基地建设,宁夏贺兰四正中心肉用种羊繁育场扩建,青铜峡肉用羊繁育基地建设等。

项目区农田水利配套建筑物大部分采用装配式建筑物,泵站、“U”型混凝土板砌护渠道、支斗沟草木桩护坡和干砌石防塌治理、埋设地下排水暗管等工程都达到设计要求,项目区农田基本达到标准化,实现了灌溉节水化、农田林网化、机耕路砂石化。

2004年至2006年为第六期工程,三年项目涉及全自治区5个地市、18个县(市、区)、15个国营农场。具体涉及银川市的6个县(市、区),石嘴山市惠农区、平罗县、大武口区3个县区,吴忠市的利通区、青铜峡市、盐池县、同心县、红寺堡开发区等7个县(市、区),中卫市中卫城区、中宁县2个县(区),固原市彭阳县、原州区2个县区,农垦局、监狱局所属的15个国营农(牧)场。开展的主要项目有:西夏区和盐池县的土地复垦项目,灵武市和同心县的防沙治沙项目,灵武县、吴忠市和永宁县的生态示范项目,陶林园艺场精品黄元帅示范基地,宁夏星火水产养殖公司水湖建设,灵武市金昊达奶牛养殖公司项目,银川市兴庆区良种繁育及加工项目,青铜峡水产养殖项目,等等[4]。

2007年至2009年为第七期工程,涉及全区5个市的20个县(市、区)和自治区所属国营农场和监狱系统农场15个。开展的主要项目有:西夏区镇北堡土地复垦项目,盐池县机械化林场生态示范项目,中卫城区西风口生态示范项目,中宁经济花卉项目,金沙林场人工造林项目,青铜峡林场建设,中宁轿子山林场建设,永宁县宁夏绿方水产良种繁育项目,脱毒马铃薯良种繁育项目,西夏区万明肉牛养殖项目,中卫南山台子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等等。

目前,全区仅有泾源1个县暂未列入农发项目县。通过近20多年的农业综合开发,农发项目有效地带动和促进了当地优势特色农产品发展和农民增收,农业发展环境得到显著改善。

七期工程共涉及的项目有:土地治理项目,包括宜农荒地开垦、中低产田改造、优质粮食基地建设、优质饲料(草)基地建设、节水农业示范区、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小流域治理、生态沙化治理等;产业化经营项目,包括种养基地项目(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宁夏农产品加工业项目、宁夏农产品流通设施项目(农产品运输设施、农产品交易场所设施、农产品储藏设施);高新科技示范项目,包括青铜峡市胚胎移植高新技术示范项目、灵武市羊群繁殖高新科技示范项目、利通区优质奶牛高产高新技术示范项目、中卫市无公害设施园艺高新科技示范项目,等等。覆盖除泾源以外的全区5个地市、21个县区及农垦局、监狱局的15个国营农场。

经过七期工程的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一是改善了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凡是项目区基本实现了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园田化;二是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带动了农民增收;三是加大了科技投入力度,提高了项目区农业科技含量和农民素质,促进了现代化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二、宁夏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内容、规模和分布

宁夏农业综合开发自实施以来,取得的成效:一是改善农业基础条件,二是促进粮食生产,三是推动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四是改善生态环境,五是促进农民增收。20多年来,农发项目资金投入逐年加大,已经从1989年的6000万元增至6.05亿元,农发项目范围从开始的沿黄河个别县市扩展到现在全区除泾源县以外的所有县市和农垦局。农发部门项目涉及农牧、水利、林业、供销社等厅局,农业综合开发的范围也由起步时的开垦荒地、中低产田改造发展到土地治理、产业化经营、部门项目、外资项目、园区示范和专项任务。20多年来,累计改造中低产田480万亩,营造农田防护林47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12万亩。

宁夏农业综合开发以荒地开垦、中低产田改造、农田防护林建设为主要内容,进行土地治理,开展作物种植、养殖、农副产品加工等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

(一)集中力量发展农业基础条件

农业综合开发坚持以土地治理为主要建设项目,以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为重点,改造中低产田,改善农业灌溉、排涝、机械化耕作等生产条件,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提高粮、棉、油、糖等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确保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坚持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工程、农艺和管理措施综合运用,加强农田林网建设和草原(场)工程建设,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在项目区,通过对沟、渠、田、林、路进行综合配套、连片治理,提高了项目区建设标准,提升了土地产出能力和抗御自然灾害能力。

在农发项目区全面推广应用“U”型板砌护渠道技术,水稻旱育稀植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等,开展膜下滴灌试点、新品种引进试验、新技术栽培等科技示范推广等,提高了农业的科学技术水平,促进农业农村发展。通过采取引进示范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培训农民,因地制宜建立不同类型的现代农业示范区等措施,促进了项目区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为建设新农村打下良好基础。

(二)开展大型农业公共设施建设

项目区建设了许多大型农业公共设施,使农业生产达到规模化、机械化和经济化。引进大型喷灌机,建设滴灌系统,采用管道输水、配水,减小水的损耗,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水的利用效率,并可增加作物产量、节省劳力。开展设施农业项目建设,建立12个示范点,采用山东寿光第五代日光温棚,引进山东寿光技术人才,统一定植、统一管理、统一品种、统一模式生产,节能效果、经济效益都非常显著。

除传统化的农业公共设施外,农发项目还建设了大型的农产品流通设施,用以解决农产品流通设施不足、方式陈旧、成本较高、农民进入市场难等问题。一是建设农产品运输设施,如增加机动车数量,用以提高农产品运输效率,二是建设农产品交易场所,如建设较大规模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等,三是建设农产品储藏设施,以充足的储藏能力和先进的储藏技术来解决农产品易腐烂变质的问题。

(三)扶持农业、农村、农民发展

农业综合开发在发展实践中,逐步建立了“国家引导、配套投入、民办公助、滚动开发”的投入机制,有效地发挥了中央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保证了农业综合开发投入规模不断增长,这对于增加农业投入,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与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农业综合开发对于农村实现商品经济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使目前半自给的小农经济转变为商品经济,适当的规模经营、建立商品生产基地都有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一﹚水利设施建设

宁夏地处黄河中上游,国土面积3/4处于干旱带,降水稀少,气候干燥。全区多年平均降水仅289mm,且时空分布不均,由南向北递减,其中集中全区大部分经济的北部灌区年降水量只有180mm,属资源型缺水区域。区域工农业用水主要依靠黄河水,且允许耗水量40亿m3/a。长期以来,水资源都是制约宁夏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因此宁夏农业综合开发非常注重建设高效节水农业,通过实施渠道防渗砌护、田间林网道路建设、沟道疏通与治理、推行标准化配套式建筑物、建设暗管排水及喷灌等工程技术措施,推广农业综合节水技术,包括畦田灌溉、水稻控制灌溉与旱育稀植、激光平地等新技术,建立各种高效节水示范区。

宁夏利用水利部项目资金先后实施了惠农渠水利骨干工程,彭阳县、原州区水土保持项目,西吉县、隆德县、原州区马什好水土保持项目,原州区、西吉县、彭阳县、盐池县、海原县水土保持项目,吴忠扁担沟中型灌区项目,中卫市中宁县中型灌区项目,项目主要建设内容有:输(排)水干支渠(沟)系开挖疏浚;干支渠道衬砌防渗和暗渠、暗管等节水工程建设及节水设备购置;干支渠(系)建筑物完善配套和更新改造;中小型水源工程建设;工程管护设施、测水量水设施、施工临时工程等建设。

到目前,全区以村或灌排渠系为单元,对项目区内的支斗级渠道特别是主要交通干线两侧的渠道全部砌护,在每一级渠道引水口处建设标准断面,设立量水设施。在项目区建立大型喷灌高效节水示范区,2001年在农垦局黄羊滩、玉泉营农场立项建设万亩喷、滴灌节水示范区,很快使技术得到推广,至2009年已推广大型喷灌机135台,灌溉面积11万亩。

(二)宜农荒地开垦

宁夏可利用耕地资源充裕,现有耕地总面积1674万亩,人均耕地近3亩,居全国第四位。全区有效灌溉面积748.5万亩,占总面积的44.6%;旱涝保收面积511.4万亩,占总面积的30.5%。尚有3000亩以上连片的宜农荒地近400万亩。

宁夏农业综合开发从第一期工程开始在完成改造中低产田58万亩的基础上开垦宜农荒地27万亩,以后逐年增加,至第四期工程起,开垦宜农荒地不再是农发项目的主要内容。至2008年年底,全区共开垦宜农荒地89.5万亩。

(三)中低产田改造

针对不同土壤的障碍因素进行中低产田改造,是提高土地生产力的重要途径。改造中低产田比垦荒投入省、用工省、见效快,能够保持长期效益。宁夏农业综合开发自实施以来,每一期工程都将改造中低产田作为主要工作,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财政总投资的90%用于中低产田改造,常规改造亩均投入500元左右,灌溉排水工程基本配套完善,截至2008年年底,全区农业开发项目累计完成中低产田改造533.62万亩。改造措施方面,主要采取水利、农业、林业、科技等措施的综合改造模式。

1.利用农田水利对中低产田的改造

发展和完善水利设施,同时发展节水灌溉,以缓解日益紧张的水资源矛盾。在20年的农业开发中,不断提高工程技术手段,在项目区推广实施农田暗管排水工程技术30多万亩,建立不同类型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区15处,引进安装大型移动式喷灌机70台。在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内,全面推行“U”型混凝土板砌护渠道技术、建筑物装配化技术、沟道边坡生物防塌治理技术、农田小畦灌溉和水稻控灌技术等。目前项目区已形成田成方、树成行、渠相通、路相连的高标准现代化科技示范园区。

2.利用农业措施对中低产田的改造

在农业开发二十年间,项目区推广立体复合种植技术,小麦套种玉米田实现了吨粮田,小麦套种玉米复种苏子,小麦套种蔬菜。推广穴插小麦技术、脱毒马铃薯技术。种植业结构调整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粮食作物比重下降,优质稻面积增加,蔬菜和饲料作物有了较大增长。同时广泛推行沃土计划,大力提倡秸秆还田、过腹还田、秋灭茬、秋施肥、机深翻,对改良土壤、培肥地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3.利用林业措施对中低产田的改造

防护林建设是农业综合开发的主要内容之一。在项目区营造多树种混交的高标农田防护林,建设苗圃,建立新品种林木示范区,引进推广适宜银北灌区的抗盐碱、耐渍涝的农田防护林树种,提高林木保存率,同时研究探索在项目区栽种有效益的经济树种,在周边主要干线两侧种植宽幅林带等,环村庄种植红枣、枸杞、小杂果等,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生态效益,还解决了林木管理问题。

4.利用科技措施对中低产田进行的改造

对项目区乡镇技术人员、村组农民进行培训,主要内容有:优质水稻、小麦、蔬菜等作物栽培技术,农肥、磷肥秋施技术,洋芋垄作覆膜技术,农田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蔬菜小拱棚种植技术等。示范推广水稻旱育稀植标准化栽培技术、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项目区土壤肥力、效益监测技术等先进实用的科技成果,引进培育优良品种。

(四)高标准农田建设

为统一和规范我区农田建设标准,进一步推动全区农田水利建设向纵深发展,通过总结近年来我区农田水利建设的经验和技术,制定本标准。

1.高标准农田是指运用工程、农业、林业、科技等措施对基本农田进行综合治理,使之成为稳定高产、抗灾保收、节水高效、生态优化的农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