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气候变化下宁夏农业综合开发的探索与实践
48519300000022

第22章 宁夏农业综合开发典型项目成效评价(2)

2.气候变化对水资源需求的影响

随着温度升高导致的蒸发与腾发的增加,农业灌溉用水的需求自然增加。而作物生长季节的延长,增加了对水资源的需求。然而由于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作物对水的利用效率的提高,可能减少这种影响。尤其是通过节水农业技术创新和政策机制保障,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气候变暖对中国农业用水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在1991~2005年时间阶段内,气候变化对中国农田灌溉用水量的影响所占份额逐渐下降,即中国农业用水应对气候变化能力逐渐加强,这主要是得益于节水农业技术进步及其政策机制等方面原因。

3.气候变化对水质的影响

气候变化导致的降水和温度变化将对水质产生影响。气温升高将导致水温的增高,影响动植物的生活环境的适宜性,影响水化学过程。在湖泊和水库中,水温的改变将影响藻类的潜在暴发,进一步减少水中溶解氧的水平。影响河流和湖泊悬浮物、营养物、化学污染物的浓度。降水强度和频率的改变,影响非点源污染,改变沉积物的运移,同样对水质产生影响。

4.气候变化对灾害性天气的影响

宁夏是中国气候变化率较大的地区之一。近50年来,宁夏的旱灾指数在波动中增加,干旱的影响加重,成为宁夏粮食作物产量的最主要灾害。冰雹的年均发生次数有明显减少趋势,但冰雹影响的程度和范围有所增大;宁夏无霜期天数增加,霜期缩短,但冷冻害和冰雹对粮食作物产量的影响,不仅与灾害的发生时间和发生区域有关,也与作物的生育期及作物种植的地理位置有联系。气候变化加剧了防洪形势。强度和频率均增加的暴雨形成径流,可导致河流和湖泊更频繁和更严重的洪水。

(二)现行水资源利用与管理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

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支撑作用。宁夏地处我国西北地区的东部,气候干旱,水资源十分短缺,工农业用水主要依靠引用黄河水。近年来,由于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用水量不断增加,再加上气候干旱,降雨减少以及水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水资源合理利用是宁夏社会经济发展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宁夏目前的水资源问题,首先表现在水资源地域分布不均,宁夏中部干旱带缺水严重,南部丘陵山区水土流失严重;而水资源利用集中的北部引黄灌区,水资源短缺与用水浪费并存,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未能实现地下水与地表水的优化配置和合理调配,且因缺乏水环境的严格保护,地表水、地下水污染现象日趋严重。

据水资源调查评价,宁夏是全国水资源最匮乏的省份,当地水资源具有量少、质差、空间分布不均,时间变率大等特点。

宁夏多年平均降水总量149.5亿m3,折合降水深289mm,不足黄河流域平均值的2/3,不足全国平均值的1/2。多年平均河川年径流量,即地表水资源量9.493亿m3,折合年径流深18.3mm,是黄河流域平均值的1/3,是全国平均值的1/15。

宁夏地下水资源量17.9亿m3/a,其中,平原区(引黄灌区、贺兰山倾斜平原区)矿化度小于等于2g/L,地下水补给量22.28亿m3/a,扣除黄河流域平原区地表水体补给量中属黄河基流的补给量8.48亿m3/a,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13.8亿m3/a,山丘区(宁南山区、贺兰山地区)地下水资源量4.10亿m3/a。

宁夏地表水矿化度高,含沙量大。矿化度一般为0.5~7.0g/L,最高达19g/L。宁夏年平均含沙量300kg/m3以上,实测最大1580kg/m3,年输模数2000~12000个/km3·a 。各级河流、湖泊已受到不同程度污染,本底值高、人为污染也很严重,水质多数已达V类或劣V类。地下水水质变大,苦咸水、高氟水广泛分布于中部和南部。

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地区差异大,自南向北年降水量800~180mm,3/4国土面积在400mm以下;水面蒸发量(E601型)800~1600mm,引黄灌区受灌区影响小于1200mm;径流深,变化为300mm~3mm,引黄灌区受灌溉影响为22.7mm,地下水补给模数平原区平均30万m3/(km3·a),是山丘区不足1万m3/(km3·a)的30多倍。

地表径流年内、年际变化明显,各河流值在0.26~0.78之间,最大最小年径流量比值为4~17倍。径流量年内变化与降水量相似,大部分河流70%~80%径流量集中在4~9月,最大(8月)最小(1月)月径流量比值为10~40倍,夏粮作物主要生长期(4~6月)径流量只占15%左右。

宁夏水资源总量是指宁夏境内当地降水形成的地表水和地下产水量,即地表径流量与降水入渗补给量之和,不包括黄河过境水量。宁夏水资源总量10.913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9.493亿m3,地下水资源量17.9亿m3,重复计算量16.48亿m3。

宁夏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2.97亿m3,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9.64亿m3,其中山丘区可开采量1.20亿m3,平原区可开采量8.44亿m3。由于山丘区地下水资源是地表水资源的重复量,平原区地下水资源是引黄灌溉水量的重复量,同时,宁夏当地地表水资源量、引扬黄灌溉水量又包括在黄河流域评价的地表水资源量中,所以上述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均包含在国务院“87”黄河南水北调工程生效前,分配宁夏可耗用黄河水量40亿m3之中。宁夏水资源总量10.913亿m3,地表水资源量9.493亿m3,其差值1.42亿m3为宁夏平原区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量,其量没有含在40亿m3分配水量中,所以宁夏实际可耗用水量为41.42亿m3。

五、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一)宁夏供用水现状

北部引黄灌区十个市县主要以引黄河水、地下水为主;中部干旱带的盐池、同心、红寺堡、海原及部分灌区市县的山区主要以扬黄河水、水库蓄水及少量地下水;南部山区五市县主要以水库蓄水和地下水为主。

2008年供水总量为74.178亿m3,其中引扬黄河水占92.2%,地下水占6.9%,当地地表水占0.8%,用水按行业分:农业(含生态)占93.2%,工业占4.5%,城乡生活占2.3%。耗水按行业分:农业(含生态)占93.9%,工业占3.7%,城乡生活占2.4%。

“87”黄河分水方案,多年平均分配宁夏耗用黄河水量40亿m3,据黄河来水丰增枯减调度规定,近年来,黄河来水减少,实际分配给宁夏的用黄河水指标较多年平均减少6亿~8亿m3,个别年份甚至减少10亿m3以上。宁夏一方面超用黄河分水调度指标,另一方面随着城市人口增加,工业迅速发展,耗用黄河水量逐年增加,在没有新增黄河耗水指标的情况下,减少农业耗水大户不合理用水,降低农业用水比重,建设节水型社会,是优化水资源合理配置,确保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农业综合开发对水资源需求的适应性

为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和水资源浪费问题,宁夏主要通过建设节水灌溉工程和提高水资源管理水平来实现,包括优化农作物灌溉制度、采用工程措施节水、采用先进灌水技术、改革灌溉管理体制、明确初始水权等技术和管理措施。宁夏北部引黄灌区通过节水改造构建有效的节水调控体系。银北灌区通过骨干排水沟道的整治,推行井渠双灌、水库湿地滞洪区联合调控,构建渠水、洪水、沟水和地下水相互补充的多水源供水体系,确保排、灌配套;银南青铜峡灌区两两合并,改造沙坡头南北干渠,对跃进渠延伸扩整,实现农业节水;宁夏中部干旱带以提高扬黄水效率和效益为中心,构建扬水工程良性运行体系,结合封山禁牧、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实施,通过小面积开发、大面积保护,发展高效节水特色种植产业,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宁夏南部山区以水土保持为主,并构建库、坝、塘、井、窖、池水资源联合调配体系,水保、灌溉、人饮、生态综合见效。

(三)农业综合开发对水质的适应性

宁夏9.49亿m3地表水资源量中苦咸水占22%,达2.13亿m3,占全自治区总面积57%,主要分布在中部的苦水河中下游、红柳沟和黄河右岸诸沟,南部的祖厉河、清水河中游及葫芦河流域。地下水中17%为苦咸水,达3.99亿m3,主要分布在苦水河、黄河右岸诸沟、盐池内流区的部分地区,清水河、葫芦河等流域以及银北灌区。全自治区当地实际可利用水资源量仅有4.5亿m3。

宁夏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推广微咸水资源化的生态安全技术对微咸水进行大规模农业利用,大面积种植耐盐植物甜菜、油用向日葵、枸杞等,并采用农艺措施防止土壤次生盐渍化。除确定适宜的灌溉时间、灌溉水量等措施控制土壤中盐分积累外,采用“抽咸换淡”技术防止土壤次生盐渍化,在枯水期、春旱季节,抽取地下微咸水,汛期、汛后利用雨水回补,改造浅层咸水,增加淡水拦蓄能力,减少地下水中的盐分向地表的运移和累积,盐碱地得以改造。

(四)农业综合开发对生态环境的适应性

宁夏引黄灌区被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和毛乌素沙地从西、北、东三面包围,是典型的绿洲农业区,合理利用水资源,满足绿洲生态需水,维持宁夏绿洲的生态健康,对改善我国西部环境状况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到宁夏,生态环境需水量包括灌区洗盐压碱、防治河道污染、生态防护林和湖泊湿地补水,以及防止自然景观恶化所需要的水量。宁夏本身就是一个人工绿洲,生态需水的一部分已经计入了农业用水。宁夏2010年生态需水量为9亿m3,2015年为10亿m3,2020年为11亿m3,以后基本保持在11亿m3左右。

六、现行灌溉方式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分析

宁夏是个传统农业和灌溉农业地区,用水结构中,农业用水比重高达93%左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每亩农田灌溉用水定额远远高于其他地区。近年来宁夏积极探索建设节水型社会,开展黄河水权转换试点,进行城乡水务统一管理探索,为促进宁夏经济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水资源保障。

宁夏传统的灌溉方式是大引大排,在黄河自流灌溉渠盛行至今,以水稻大水漫灌最为典型。灌区传统的大引大排的灌溉方法,亩配水量高达1700~2500m3,年引水量近30亿m3,占全区农业引黄水量的34%,水分生产率只有0.5kg/m3。

随着国家黄河水可调度水量的限制,以及引黄自流灌区荒地开发,灌溉面积逐年增加,各大干渠供水日趋紧张,必须改变传统灌溉方式,大力发展节水灌溉,走节水高效农业之路。为此,2003年宁夏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建设省级节水型社会,制定了规划和相关保障措施。目前全自治区有效灌溉面积748.5万亩,节水灌溉面积已达310.5万亩,节水3.57亿m3。主要的措施有以下几项:

(一)工程节水

引黄灌区围绕节水挖潜,加快骨干水系建设和末级渠系节水配套,实施了灌区续建配套、小型农田水利水权转换等工程项目,采取渠道防渗砌护、管道输水等工程措施,启动实施了8个节水灌溉示范区建设;中部干旱带围绕水源特色,在扬黄灌区内部挖潜节水,向外延伸扩展,大力推进压砂地和高效节水补灌工程建设;南部山区围绕开源、增效,坚持库、坝、窖、池联合运用,大力开展库井灌区节水改造,全自治区建成渠道防渗面积240万亩,低压管道输水灌溉面积21.45万亩。

(二)技术节水

坚持以水定产业发展方向,以水定种植结构,不断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优化布局,压减高耗水粮食作物,积极推广覆膜保墒、旱育稀植、水稻控灌、畦田灌溉、集雨节灌等农业节水耕作措施,在中部干旱带发展设施农业、特色农业,推行坐水点种、垄作沟灌、膜下沟灌、注射灌、滴灌、喷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全区推行小畦灌溉148.5万亩,微喷灌22.5万亩,激光平地田间节水技术16.5万亩,每年推广应用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80.4万亩以上,坐水种120万亩。

(三)管理节水

引黄灌区全面开展了农业供水管理体制改革,推行农民参与灌溉管理模式,农民群众成为用水管理的责任主体。加强灌区水量调度管理,细化水权指标,实施超定额用水加价制度,有效地发挥了价格杠杆作用,在确保灌溉的同时促进了节水。南部山区采取承包、拍卖等措施,搞活小型水利设施的管理权和经营权,推动了节水灌溉。

现行耕作方式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评价

雨量的减少虽然对广大的半干旱地区农业生产不利,但温度的增加反过来增大了光合潜力,从而为农作物增产创造了条件。这一共同趋势近年来显著促进了宁夏耕作方式的改变,突出表现在地面覆盖栽培面积扩大,现代设施农业面积迅速增加,少耕免耕区域扩展,压砂保墒耕作栽培方式形成了优势特色产业,有力促进了宁夏农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