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类型项目区应对气候变化成效与评价
为深入研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在适应气候变化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构建农业综合开发适应气候变化对策,在宁夏北部引(扬)黄灌区、宁夏中部干旱带、宁夏南部黄土丘陵区选择6个典型项目区,分别是平罗县小店子村、沙坡头区观音村、同心县五里墩村、盐池县北马坊村、红寺堡区灰家窑项目区、原州区孙家河村。深入实地从村级和农户两个层面调查项目区的整体情况,农发项目的内容、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实施过程、成效、问题等,调查项目区整体农业结构,代表性典型地块的生产水平、土壤取样分析,进行研究。
一、平罗县小店子村
(一)项目区概况
小店子村位于石嘴山市平罗县姚伏镇,属于宁夏北部引黄灌区。年均气温9.14℃,年降水量181.55mm,年日照时数3051.12小时。该村现有人口1560人,农业劳动力比例为38.46%。总土地面积11000亩,其中耕地7800亩,旱地500亩,水田7300亩,灌溉地比例达到93.59%。经2010年农户调查,该村2009年种植业年产值7187.83万元,占总产值的63.30%,主要种植水稻、小麦、玉米等作物。畜牧业以规模养殖为主,年产值1044.87万元,占总产值的9.20%,非农产业年产值3122.44万元,占总产值的27.50%。农业灌溉水源主要利用黄河水。
(二)项目的建设内容
项目监测点选择背景:一是平罗县位于唐徕渠、惠农渠的尾部,灌溉水的保证程度不高,在未来气候变暖、变干的情景下,用水的难度进一步加大;二是平罗县位于银川平原下游,水盐平衡的重要性突出,必须有一定量的水来平衡盐分,面临着解决生态保证生产的任务;三是平罗县位于宁夏北部,降水量少,气温相对较高,气候变干变暖在该县的响应较明显。所以应对气候变化在平罗县较为必要和紧迫。
农发项目在小店子村实施过一、五、六期工程。第七期工程于2010年起建立高标准农田示范。该村主要为中低产田改造项目,通过渠道砌护工程、沟道清淤和排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通过农田改造增加了水稻的产量和种植面积。
1.水资源利用与管理
完成砌护斗渠110条,支渠20km,农渠110条共88km,提高了输水效率,改善了输水下渗问题和沟道淤积问题。砌护工程实施前,该村全是土渠,清淤需要一个月,实施砌护以后清淤仅需10天,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和输水效率,同时农村剩余劳动力可以外出打工,增加了农民收入。治理排水沟,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在大旱年份排水沟中的水可以用来灌溉,以缓解区域干旱缺水。
推广“保墒旱直播轻简栽培技术”,在春灌之前栽培水稻,让水稻在未灌水的条件下根系发育起来,节省早期灌水量,而春灌之后可充分利用土壤水分。推广后,水稻产量由常规的900斤/亩提高到1500斤/亩,一季水稻大约可节水200~300m3/亩,此种栽培模式已占小店子村水稻种植面积的95%。
建立村水利协会,优化水资源管理系统,提高节水效率。
农业用水为黄河水,全村每年引黄河水量近50万m3,平均每亩耕地灌水量900m3。
提高水价,平常年每亩水稻配1300m3水,多出部分用水提价,以价格措施促进农民节约用水。
2.农业结构调整
水稻的种植面积扩大。农作方式由稻旱轮作变为1年旱作和2~3年水稻间作。用水量增加,但是用水效益明显提高,出现了经营面积达2000亩的大户。
3.农、林措施
建设农田防护林,改善农业生态环境,通过农田林网的建设,使得农业生态环境得到很大改善。
2003年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约5000亩,提高了肥料的使用效果,减少其使用量,并提高了农业生产量。
实行土地流转,促进农村实行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经营,使农民获得财产性增收。
(三)项目的实施成效
小店子村在农发项目实施后效益明显。一是水稻压碱成效显著,2002年前土地盐渍化荒地多,种植方式以旱作物为主,项目实施后大面积种植水稻,盐渍化现象有所减轻。二是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原来的荒地几乎全部开垦为耕地,同时水稻面积扩大。三是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提高。通过渠道砌护和保墒旱直播轻简栽培技术的推广,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四)项目存在的问题
农发项目在本村整治沟渠,使得原来的3000亩荒滩地得到开发,但相应管理措施、农业技术和种植模式等没有跟上,效益发挥不够。
二、中卫市观音村
(一)项目区概况
观音村位于中卫市沙坡头区镇罗镇,属于宁夏北部引黄灌区。年均温8.88℃,年降水量178.54mm,年日照时数2945.72小时。该村现有人口5599人,农业劳动力比例为20.2%。现有耕地6270亩,其中旱地2200亩,水田1920亩。灌溉地面积比例为65.71%(偏少)。另有林地90亩,盐碱化土地2000亩。经2010年农户调查,该村2009年种植业产值2977.50万元,占总产值50.26%,主要种植水稻、小麦、玉米、蔬菜,其中有2150亩蔬菜大棚。畜牧业以规模养殖为主,年产值的1625.29万元,占总产值27.43%。非农产值1321.67万元,占总产值的22.31%。
(二)项目建设内容
观音村主要建设无公害设施蔬菜科技示范基地。项目总投资724.4万元,在该村建设占地500亩的无公害设施蔬菜科技示范基地,属于高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和水肥资源的项目点。
1.水资源利用与管理
进行水利设施建设,主要内容是打井、节水灌溉。多数温室采用滴灌、暗沟灌、膜下暗管和点灌。进一步发展为水肥一体化,还有一些已经发展到水肥沼一体化。
2.农业结构调整
观音村是中卫最早实行温室大棚建设的村,已有7~8年的历史。作物结构由20世纪90年代的以水稻种植为主转到现在以种植蔬菜为主。在种植蔬菜过程中,小结构的调整也在不断进行,针对传统的9个主栽蔬菜种类引进品种43个,其中,番茄10个、黄瓜6个、茄子4个、辣椒5个、茭瓜3个、西瓜5个、梅豆3个、芹菜2个。
3.技术引进和推广
引进山东寿光标准化二代日光温室200座,标准化育苗大棚10座,每座日光温室可产反季节无公害蔬菜1.4万kg,可实现产值1.68万元,育苗棚年可提供优质蔬菜种苗450万株,可实现产值225万元。推广膜下滴灌技术、沼液施肥技术、体质增效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观音村日光温室具有很好的技术储备,目前提出了振兴温室的12条措施。如反光膜技术(在温室内的后墙上贴上反光膜为地里加温)、黄板诱杀(虫)技术、蓝板诱杀(虫)技术、增施有机肥技术、闷棚技术(在每年的7月春茬蔬菜收获后,利用高温杀菌)、挖防寒沟技术(在温室前面的1m处挖一深1m的沟,用玉米秸秆填充,以便隔断土温传导,保持温室内土温)、火墙加温技术(将温室的后墙做成火墙)。“农大哥”微生物肥已经进入中卫蔬菜温室。
4.土地治理
中卫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在观音村做了测土配方施肥和配方校正试验,推荐的施用肥料为腐殖酸底肥,对于改善作物品质、提高土壤生产性能作用显著。
5.改善农业基础设施
建设蔬菜批发市场,硬化蔬菜道路5000m。
(三)项目的实施成效
采用滴灌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净面积为1亩的温室种植2茬蔬菜常规灌溉方式需要水400m3/亩,采用滴灌1茬蔬菜需要180m3/亩。
增加农民收入,2009年蔬菜价格是多年以来最高,因此本村蔬菜种植收益最好。净面积为1亩的蔬菜温室种2茬蔬菜的纯收入达到13000元。
(四)项目存在的问题
温棚的维护和管理措施没有跟上,影响温棚的持续经营。
三、同心县五里墩村
(一)GEF项目区的概况
根据示范县选择标准,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宁夏GEF项目选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中部的同心县,示范区主要集中在同心县下马关镇,五里墩村是项目主要示范点。
同心县位于吴忠市,其南部属于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北部属中温带干旱大陆性气候,其主要特征是干旱少雨,蒸发量大,冷暖干湿,四季分明,日照长,太阳辐射强,夏秋短,冬春长。年均气温7.06℃,1975年至今,气温平均升高1.3℃,冬季升温尤为明显。最热为7月,平均气温23.0℃,极端最高温度39.0℃。最冷为1月,平均气温-7.1℃,极端最低温度-27.1℃。年平均降水量307.07mm,年平均日照时数2901.14h,无霜期180~190天,平均日较差为30.1℃,年太阳总光合辐射2485MJ/m2。
项目区水资源主要靠天然降水,近年来由于气温升高,降水量明显减少,给当地的农业生产和人畜饮水带来很大影响。根据统计资料,20世纪70年代降雨量为233.6mm,80年代为274.9mm,90年代为336.2mm,2000年以来逐年减少到200毫米以下。
本县光热资源丰富,土地类型多样并且数量大,是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但降水少、蒸发量大又成为了农业发展的限制因素。
(二)五里墩村概况
马关镇五里墩村位于同心县东部罗山东侧的韦州下马关平原的中部,总面积35km2,平均海拔高度1654m。地形开阔,土层深厚,为农业生产良好用地。该村现有人口1896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约284人,占总人口比例为15%。农业劳动力比例为30.27%。现有耕地12000亩,其中旱地5000亩,节灌地7000亩。灌溉地比例为58%。另有草地885亩,林地7315亩,主要是退耕还柠条林。经2010年农户调查,该村2009年种植业年产值1176.16万元,占总产值的23.08%,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农作物以及马铃薯、油料、葵花等经济作物。畜牧业年产值47.47万元,占总产值的比例仅有0.93%;非农产值3871.31万元,占总产值的比例达75.98%。非农产业是本村居民主要生活来源。农民收入主要从非农产业中来,是本村一大特点。
四、盐池县北马坊村
(一)项目区概况
北马坊村位于盐池县青山乡,属于宁夏中部干旱风沙区。年均温8.33℃,年降水量277.79mm,日照时数2859.63h。现有人口1198人,其中农业劳动力人口比例为25.04%。现有耕地6200亩,其中旱地2100亩,水浇地4100亩。灌溉地比例为66.13%。另有20000亩林草地和2000亩沙地。农业灌溉水来自于村里沟壑中修建的塘坝水和机井水。经2010年农户调查,该村2009年种植业年产值2725.50万元,占总产值的38.12%。其中大棚160座,种植马铃薯。另外有油菜、荞麦及豆类等经济作物。畜牧业有规模养殖和散养两种,年产值734.56万元,占总产值10.27%。非农产业产值3689.87万元,占总产值的51.60%。
(二)项目主要内容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于第六期的2004年和2005年在此实施。实施高效节水补灌。
1.水资源利用与管理
主要实施管灌工程(暗管输水),将流域内原来的土渠输水改为管道输水,灌溉面积4100亩。管灌工程结束后,于2007~2008年由水保站执行实施水土保持项目。建设塘坝100万元1座和30万元6座,总投资280万元,可以灌溉2800亩水浇地,水井10眼,其中120m深的5眼,100m深的3眼,80m深的2眼,总投资16万元,可以灌溉1300亩。农牧局建膜下滴灌310亩。推广秋冬旱地覆膜保墒。
2.农业结构调整
农发项目实施后,节水效果较好,使得玉米种植面积扩大。推广过甜瓜。
3.土地治理
平整新发展的水地1400亩,其中旱地1200亩,荒地200亩。建设大棚160座,共64亩,2009年种植马铃薯平均产量100斤/座。实行退耕还林政策,种植11万亩沙柳和5990亩柠条林(每人5亩),防护林300亩,为速生杨。
4.其他
2003年以后实施了封育禁牧工程。曾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工程。
(三)项目的实施成效
一是土渠输水改造为管道输水,大大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使得同样数量的水可以灌溉更多的地,增加了玉米的种植面积。二是在项目区实施的两年中发展了玉米3000亩(2004年)、4000亩(2006年),玉米产量增加至1000斤/亩。三是进行土地平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四是实行退耕还林政策,建设防护林,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五、红寺堡灰家窑项目区
(一)项目区概况
灰家窑项目区位于红寺堡区东源村南的罗山北侧洪积扇,属宁夏中部干旱带,气候干旱少雨,风大沙多,生态环境恶劣,多年平均降雨量277mm,平均蒸发量2050mm,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依赖扬黄水。本区是大规模生态移民扬黄灌区,人地关系调适阶段,水资源紧张,土地退化严重,次生土地退化问题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