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漫步在月光中
让自己仿佛置身于
一尘不染的广寒宫
也喜欢驻足停留
回望来时的路
在希望与收获之间前进
在现实与梦幻之间追求与奋斗
原来
在夏天的夜晚
一个人静静的时候
才会发现
沉思与追忆也变得更深邃、更悠远
所有原以为复杂的都变得如此简简单单
更能真真切切体悟到
其实
杞乡的每一个夜晚
都是一篇至美至纯的散文诗
一切都在绵延着
一切都在浪漫里
一切都在希望着
一切都在想象中
……
杞乡的雨
我喜欢生命的历程,就这样一边行走,一边回望;一边思考着,一边感动着。
塞北的天空高远而干涩,本以为这个季节不会有雨,更不敢如此奢望,万没想到生机无限的季节随时会带给人阵阵惊喜和希望。
一大清早起来,窗外袭进阵阵凉气,跑出一看,惊喜地发现原来下雨了。淅淅沥沥、清清爽爽,恍然身处江南水乡,初春时连绵不断的细雨真像极了千丝万缕的愁绪,剪也剪不断;又如深秋之际瑟瑟的冷风旋起丝丝的凉气。我想,正值春夏交接的季节,这样“乍暖还寒”,淡淡的喜悦夹杂着淡淡的忧愁,飘雨的意境也只有在塞北才能够切身感受得到吧!
雨,稀稀疏疏、斜斜密密,仿佛很吝啬似的偶尔滴落几滴便又不见踪影,片刻之后趁人不注意的时候又偷偷落下几滴,缺少热情、也不澎湃,却不失生机。雨后的空气中铺天盖地地奔泻着一种兴奋,让人几乎把昨天忘却,又不能完全忘却,仅留下一点影子,阴阴凉凉的,给人带来阵阵喜悦,却也多了一份淡淡的惆怅。雨中的树是绿影婆娑的,天空是朦朦胧胧的。然而,雨后生机蓬勃的气息却是肆无忌惮地释放,连思绪也开始飘动起来。
望着窗外洒落的雨,不由得让我想起了淮河岸畔、美丽富饶,虽不是江南却同样素有“北国江南、江南北国”之称的家乡落雨的情景。每逢这个时候,家乡的天气就像个娃娃,刚才还晴空万里,湛蓝一片,却突然乌云蔽日,如同脱缰的天马,又似潮水一般滚滚而来,吞噬了整个蓝天,不留下一丝的空隙。时不时,一道道刺眼的闪电划破长空,随后伴随着一阵阵爆炸似的雷声,黄豆般大的雨点毫无征兆地劈里啪啦砸下来。有时候走在街上,还没等人缓过神来,倾盆大雨已经疯狂地下了起来,让人措手不及,很快就被淋成落汤鸡。然而,正当你想发发脾气、生生怨气,雨仿佛感知似的立马就停住了,天也逐渐亮起来,还满怀歉意地架起了一座美丽的彩虹桥,一股舒畅愉悦的感觉让人怒气顿消,转而心情豁然开朗起来。面对家乡夏日的大雨,我实在难以再想出除了苏轼的诗句“黑云翻墨未遮山,白云跳珠乱入船”之外,还有什么别的更好的诗词描绘那种酣畅淋漓的场景了。
一阵夹杂着冷意的风让我又回到了第二故乡——宁夏银川,这儿的雨虽然没有家乡那种磅礴的气势、哗哗啦啦的激情,但缠缠绵绵飘至的小雨让人无法抑制内心的兴奋,便迫不及待地融入这注满希望的雨丝之中。然而,正当我身处其中,立定念头想要看清雨的样子时,却发现哪怕我再怎么睁大眼睛,也看不清她的样子。塞北的雨总是很朦胧,很迷离,或许这就是她让我如此思慕与眷恋的魅力所在吧——轻柔温顺的雨,赋予这个美丽的世界太多清新的美感,赋予人们太多的感思。
不经意间回首,望见自己的足迹,一路清晰的、朦胧的、快乐的、忧伤的,都在眼前次第闪现。这样的雨天真是适宜思考——思考生活,思考人生,思考一些人与事!
诗人曾说:一回首,一驻足,我们以为只过了一天,却发现已经走过一年。时光匆匆,但我想,偶尔的驻足,并不意味着永久的停止,因为还要前行,雨后仍有更美丽的风景,前方仍然有梦筑的港湾。正如这淅淅沥沥的小雨一样,带给人们的除了惊喜之外更多的是收拾心情重新出发的欲望,就像汪国真所说的:“怎么能不喜欢出发呢?没见过大山的巍峨,真是遗憾;见了大山的巍峨,没见过大海的浩瀚仍然遗憾;见了大海的浩瀚没见过大漠的广袤,依旧遗憾;见了大漠的广袤没见过森林的神秘,还是遗憾。世界上有不绝的风景,我有不老的心情。”雨后的清晨,清新的空气里跳动着生命青春的气息,就这样开始新的行程,偶尔驻足,停下来看周围的风景,闭目凝神,深深地呼吸,张开双臂拥抱雨后明媚而温暖的阳光,便不会有什么遗憾了。
塞北这个飘雨的时节,更是一个容易让人感动的季节,因为一抹新绿而感动,因为雨后的那一束阳光而感动,因为一切的细枝末节而感动。于是,便有了无数细微的感动:那些绽放的花,千姿百媚,娇艳欲滴;树儿枝叶扶疏、郁郁葱葱。当然,我很清晰地知晓花的生命以及绿叶的存在是无从选择的,仅仅只是短暂的一季——既然生于世、长于世,便只有将积蓄的力量迸发、绽放、生长,一次又一次地走过自己的一生。而人,何尝不是如此呢?既然选择了前方,就只顾风雨兼程,无所谓伤和痛,只愿活出自己的精彩。毕竟,生命是多色调多层次的,正如花的颜色一样,紫色也罢,蓝色也罢,抑或红黄白绿黑。总得有一些花开才是缤纷的,缤纷中自有一份美与爱,一切顺其自然就好了。
雨后的世界仿佛被洗涤得更为洁净,贪婪地呼吸着芬芳的空气,雨后的空气竟然是如此新鲜,让人舒畅。我这才发现,思想被雨水冲洗得更为深刻了,更加容易受感动了,而感动之余,因塞北的雨而生的那份美妙与惬意已经植根于心,成为一种雨后的愿景。
此生只为枸杞生
——专访中国首席红枸杞作家严光星
在五四青年节这个特殊的日子,笔者带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拜访了中国首席红枸杞作家、宁夏文联国家一级作家严光星老师。
当得知严老师最近潜心创作自己的武侠长篇著作《峨眉大师》,极少见客,对我这个刚出道的毛头小子却欣然应允,甚是感动。初次一睹严老师的风采是在他的书屋,只见他中等身材,一副慈祥略带微笑的面孔叫人备感亲切,身子骨看上去硬朗坚毅,双目炯炯有神,举手投足之间,豪爽而大度,真诚而谦和。
严老师热情地为我倒上了一杯茶色碧绿的枸杞芽茶,在袅袅的茶香之中。他传奇的一生在3个多小时的畅谈中徐徐展开。
礁石,想要展现浑然天成的光滑弧度,就必须接受海水无数次的冲撞。庸人把苦难当成无法跨越的“万丈深渊”;智者却把磨难当成磨砺意志的一种机遇,把人生路上的绊脚石变成垫脚石。严光星老师无疑是后者。
穿越时空,思绪回到那个动荡的年月。一场史无前例的浩劫,让刚上初一的严光星被迫回家务农。每天他都要到离家20公里外的山上打柴,身心疲惫不已。
16岁时,他被父亲送到县水泥厂当起了抬石头的工人。每天与人合抬270斤的石槽10小时,几次昏倒,但当作家出人头地的理想不曾动摇。自买粉笔办黑板报,捡废纸写稿向报社投寄,却被讽刺为“提不起的臭豆腐”。半夜间对着孤灯滴血明志:“事业不成决不成家”,效仿古人悬梁刺股,将一对蓝色护袖装上沙子绑在腿上练静坐功。
严老师20岁当了公社青年团书记,为青年业余宣传队写剧本。第一个大型剧本《深仇大恨》的成功演出,使他的作家理想开始升级。但一直达不到公开发表的水平。写了整整十年,写了几麻袋废稿,只落得“精神可嘉、水平欠佳”的评语。手稿,一篇一篇往回退;嘲笑,一次又一次升级。诸如什么“精神病”等不堪入耳的讽刺让人灰心。
30岁未婚又屡写屡败,喝醉酒的父亲气疯了,下跪,大哭,自扇耳光,乞求严老师早日成婚。更可气的是某些“大官员”,在大会上点名他不务正业,没有自知之明,不懂生活……他也是凡人,扔笔于火,将稿纸扔一地,躺在冰冷的土炕上。
严老师并未退却,他仍旧每晚写到四点多钟或天亮,饿了,啃一个馍馍嚼一个萝卜;渴了,喝几杯茶水。然后端起六斤重的枸杞酒瓶,大饮三口,文思泉涌。就在连续熬夜时,他突然昏倒被救护车送往医院急救。生死之间,躺在病床,幻觉中只感到理想之塔轰然倒塌。好在苍天助他逃过一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