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女人的资本心态(心态智慧篇)
48517100000014

第14章 永不言败:幸福女人的坚强心态(2)

人生就像是手握一张单程车票去旅行,只有去的方向没有回来的路。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一座15世纪的教堂废墟上留着一行字:事情是这样的,就不会那样。藏在痛苦泥潭里不能自拔,只会与快乐无缘。告别痛苦的手得由你自己来挥动,享受今天盛开的玫瑰的捷径只有一条:坚决与过去分手。“祸福相依”最能说明痛苦与快乐的辩证关系,贝多芬“用泪水播种欢乐”的人生体验生动形象地道出了痛苦的正面作用,传奇人物艾柯卡的经历更传神地阐明了快乐与痛苦的内在联系。

艾柯卡靠自己的奋斗终于当上了福特公司的总经理,1978年7月13日,有点儿得意忘形的艾柯卡被妒火中烧的大老板亨利·福特开除了。在福特工作已32年、当了8年总经理、一帆风顺的艾柯卡突然间失业了,艾柯卡痛不欲生,他开始喝酒,对自己失去了信心,认为自己要彻底崩溃了。

就在这时,艾柯卡接受了一个新挑战——应聘到濒临破产的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出任总经理。凭着他的智慧、胆识和魅力,艾柯卡大刀阔斧地对克莱斯勒进行了整顿、改革,并向政府求援,舌战国会议员,取得了巨额贷款,重振企业雄风。在艾柯卡的领导下,克莱斯勒公司在最黑暗的日子里推出了K型车的计划,此计划的成功令克莱斯勒起死回生,成为仅次于通用汽车公司、福特汽车公司的第三大汽车公司。

1983年7月13日,艾柯卡把生平仅有的面额高达8.13亿美元的支票交到银行代表手里,至此,克莱斯勒还清了所有债务,而恰恰是5年前的这一天,亨利·福特开除了他。事后,艾柯卡深有感触地说:“奋力向前,哪怕时运不济;永不绝望,哪怕天崩地裂。”

其实,生命就是在寻中那份快乐的心境,而每个人的境遇不同、遭遇不同异,我们对快乐真正内涵的理解也不相同。正如罗曼·罗兰说过:“痛苦像一把犁,它一面犁破了你的心,一面掘开了生命的新起源。”古人讲,“不知生,焉知死?”不知痛苦,怎能体会到快乐?痛苦就像一枚青青的橄榄,品尝后才知其甘甜,但这品尝需要勇气!

简·康萍:演绎着爱与坚强的女人

生在新西兰,蜚声于澳大利亚,她是澳大利亚电影学院最杰出的学子,是世界上第一位获得戛纳电影节导演金棕榈奖殊荣的女性。1993年戛纳电影节上,这位面目清秀、举止优雅的女性再次吸引了全世界电影爱好者的目光。她导演的《钢琴课》让真实、优雅、诗意完美地融和在了一起,她把女性对音乐,对爱,对真、善、美的体察、关注与渴望演绎得淋漓尽致。她就是连续两次获得金棕榈大奖的女性——简·康萍。

电影之恋

简·康萍1954年4月30日出生在新西兰的一个知识阶层家庭。母亲伊迪丝·康萍是一位作家兼演员,父亲是一位戏曲和歌剧导演。良好的文化氛围和家庭环境让简从小就有机会接触戏剧、歌剧这样高雅的艺术表达形式。然而,含义深邃,意象深远的戏剧歌剧对孩提时候的简只有感官上的触动。儿时的简喜欢看那些关于女人与爱情的简单温馨型电影,每逢影片中出现情节波折或感情起伏的镜头,天真浪漫而又感情丰富的简总是泪眼婆娑,唏嘘不止。

在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获得建筑学学士学位后,1974年,刚满20岁的简来到了伦敦,开始在切尔西大学学习美术专业。作为英国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伦敦上映的各类电影深深地吸引了简的目光。对电影的广泛接触让简再次陷入了少年时代观看电影时感受到的那种费解,甚至恐惧。电影编导们独特的构思让简把目光投入到自身心灵的幽微处。从那时起,简·康萍开始痴迷于电影这种艺术表现形式。伯格曼的《假面》(persona)、维姆·文德斯的《大路之王》(Kings of the Road)等优秀影片让简感受到从未有过的兴奋。电影界对她是一个新鲜未知而又活力无限的世界,简深深地爱上了这个世界,她逐渐沉醉于其中,流连忘返。

在伦敦读书期间,简无师自通地拿起了SUPER-8摄影机,拍下了她的第一部短片《薄纸》(TISSUES)。《薄纸》让简一下成了学校里的风云人物。在掌声与鲜花中,简开始冷静思考自己的发展方向,成为一名电影编导的梦想开始在少女心中萌芽。

1981年,凭借着《薄纸》这部优秀的短片和简在电影编导方面的天赋,澳大利亚电影电视学院将简录取为学员。拿到电影编导专业学位后,简在澳大利亚女性电影公司开始实现自己的梦想。简最初的工作是编导电影短片。那些经过简精心制作的短片在国际电影节上大出风头。1986年戛纳电影节上,她导演的短片《剥果皮》(PEEL)获得金棕榈奖。

渴望真实

从她的第一部故事长片《甜心》开始,简每部电影里的主角几乎都是女性。作为一位冷静、细腻、个性十足的编导,简将女性的喜怒哀乐、一颦一笑真实地进行了描摹。她的影片显示了她对于女人的独特洞察,“我感觉就像有人问我为什么讲英语一样,女演员之所以在我的影片中占主导地位,是因为我也是女人,我理解女人,我理解女人的灵魂,女人的一切,这就是我的独特洞察力”。《甜心》是简对于女性敏锐洞察力观察的一个绝佳注脚,它获得了澳洲影协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和最佳女主角等大奖。

在充满谎言与虚伪的成人世界里,简自打懂事那天起就一直在努力保持真我,保持乐观。她用澄澈的目光打量这个世界,她用犀利的笔记录这个世界,她将现实素材借助电影来展现这个世界。当简登上领奖台,接受《我的同桌天使》为她赢得的威尼斯影展评审委员会特别奖时,她这样表达自己的思想:“我讨厌虚伪,讨厌矫柔造作,讨厌伤感,我认为那些都是对真实情况的曲解。真实是解释生命神奇之处的唯一方式,如果曲解、怀疑或使之混乱一片,那么你真是对真实的背叛,我的生活缺少多愁善感,但我知道这是真实的,无论多么不容易,无论多么困难,我都要恪守真实的原则,情感与感伤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事,彼此毫不相干,感伤是做作的情感表达的结果,而情感则是随故事发展而自然产生的没有任何人为的操控。”

认真做事,坦荡做人

每一份成熟的成功后面都会有厚重的付出,每一份厚重的收获背后都饱含着沉甸甸的汗水。艺术学院出身的简将电影编导事业作为毕生的事业来追求。她把全身心都投入到电影事业中。在业余时间里,她也喜欢边写,边画,边想,不经意里脑海中会闪现出灵感光芒。

导演是一项繁杂的脑力工作,想要成为一名杰出的导演,需要超人的毅力与智慧。“拍电影是我生活中最劳累的脑力工作,事前准备四个多月,排练三或四个星期。要在脑海里形成一部完整的电影,也许你脑海里得有四百和五百个镜头,影片开拍之前一个月,你就会发现在随后的十五周里,你还必须记住你挑来的这些演员。换句话说,你得记住所有相关的细节。”

1993年,简拍出的《钢琴课》接连获得了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和奥斯卡奖。在领奖台上,简对她的演员搭档们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她对与他们之间融洽的关系感到非常自豪,她把与演员们在工作中结成的真挚友情视为她事业成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我是女性,他们与我的关系和与男导演的关系当然不会一样。我们之间的关系更柔和,更感性,也更真诚。我们之间是坦诚相待的,这是令人愉快的事。如果与你一起工作的人不敢坦诚相见,也就不会有什么令人兴奋的事发生。演员们就像我的声音,我通过他们表达我的理念。我可以阻止他们犯错,但我无法帮他们做出更精彩的表演。我觉得我的职责就是发现演员表演中那些细微的不为认知的亮点。”

简的事业并非总是一帆风顺。1999年简推出了自己的新作——《圣烟》(Holy Smoke)。影迷们并没有如她期望地那样接受并喜欢这部电影,相反,很多原本喜欢她作品的影迷也黯然神伤。评论家们竞相选择消极悲观的词汇来评价简和她的作品。简的亲人和朋友都担心她接受不了这样的打击,从此一蹶不振。然而,简没有被流言蜚语压倒,她淡然地直面媒体:“坦白地说,我认为很多人都比我更有天赋。我的优势在于我无所畏惧。我不是偏执狂,每当我想起我正做着让自己感觉轻松的事,我会不自觉地感到很兴奋,这是一种巨大的自由。我见过一些人被恐惧吓得裹足不前,当然,在生活的某些领域,我也会遇到同样的情况,我的电影开始放映时,我会感觉有些紧张,但拍电影时,我有太多太多的乐趣,这是属于我的游戏。”

简·康萍主要作品

《体切割》(In the Cut)2002

《圣烟》(Holy Smoke)1999

《贵妇的画像》(The Portrait of A Lady)1996

《钢琴课》(The Piano)1993

《我的同桌天使》(An Angel at My Table)1990

《甜心》(Sweetie)1989

《女孩的故事》(A Girl’s Own Story)1984

《下班之后》(After Hours)1984

《私语》(Passion less Moments)1983

《剥果皮》(An Exercisein Discipline-Peel)1982